/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八下17《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紧扣游记散文三大核心要素——"所至"(游踪)、"所见"(景象)、"所感"(情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梁衡笔下壶口瀑布的独特魅力。通过三个递进式教学环节,既落实写景散文的阅读方法,又实现自然审美与文化思考的双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过"所至"理清游踪:把握作者两次观察壶口瀑布的不同视角。
2. 通过"所见"赏析描写:学习多角度、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
3. 通过"所感"领悟内涵:理解黄河精神的文化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习多角度、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黄河精神的文化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篇章
所至——跟着作家的脚步
活动一:绘制游踪地图
1. 学生默读课文,用不同颜色标注两次游览的信息:
雨季(第2段):半山腰→河滩→壶口
枯水季(第3-4段):沟底→河心→龙槽(定点观察)
2. 小组合作完成"壶口瀑布游览示意图",标注观察点位和视角变化。
活动二:比较观察差异
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不同季节、不同角度观察?
明确:多时空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景物特征。
教师点拨:
"游记散文的'所至'不仅是地理路线,更是作者认识事物的思维路径。梁衡通过时空转换,为我们构建了立体的壶口印象。"
第二篇章
所见——打开作家的镜头
活动一:镜头语言分析
1. 分组探究不同"镜头"的描写特色:
广角镜头(整体气势):"千万匹战马嘶鸣"
特写镜头(局部细节):"浑厚的庄重如一卷飞毯"
慢镜头(动态过程):"河水跌入深槽,碎成点,碎成雾"
2. 填写表格对比两季景观差异:
观察角度 雨季特征 枯水季特征
水流形态 排排涌来 凝重翻滚
声音特点 震耳欲聋 隆隆轰鸣
色彩表现 黄浪滔天 闪亮
活动二:感官体验工坊
学生闭眼聆听瀑布音频,模仿文中多感官描写方法,口头创作一段"我心中的壶口"
教师小结:
"从'如雷的涛声'到'钻石般的水珠',梁衡用文字搭建了一座感官博物馆,这正是优秀写景散文的魅力所在。"
第三篇章:
所感——走进作家的心灵
活动一:金句品读会
1. 圈画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如"黄河博大宽厚...""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
2. 联系历史背景,理解"黄河精神"的三重内涵:
自然伟力:不可阻挡的生命力
文化象征:中华民族的韧性
人生启示:逆境中迸发力量
活动二:文化传承辩论
正方:"黄河精神在当代依然有价值"
反方:"黄河精神已经过时"
(教师提供脱贫攻坚、航天精神等现实案例)
教师升华:
"从飞瀑激流到民族脊梁,梁衡完成了从'自然壶口'到'文化壶口'的升华。这种由景入情的写法,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散文阅读密钥。"
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题:整理文中四字短语,制作"壶口瀑布成语卡片"
提升题:用"所至-所见-所感"结构描写本地一处景观
拓展题:为壶口瀑布设计文化解说牌(含诗文引用、精神解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