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第19讲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课件(共1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第19讲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课件(共1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6-22 18:5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0张PPT)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19讲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复习要点 1.了解反应热、焓变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2.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能从多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第*页
考点1 焓变、燃烧热、中和热、热化学方程式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反应热和焓变
环境释放 
环境吸收 
ΔH 
2.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从反应过程能量图理解
放热反应(ΔH<0)
吸热反应(ΔH>0)
①E1代表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即反应物的键能之和。过渡态理论认为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
②E2代表形成化学键时释放的能量,即生成物的键能之和。过渡态理论认为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③ΔH为该反应过程的反应热
ΔH=∑E(生成物)-∑E(反应物)
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ΔH=E(正反应活化能)-E(逆反应活化能)②
(2)从化学键角度理解
(3)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ΔH>0) 放热反应(ΔH<0)
①Ba(OH)2·8H2O与NH4Cl晶体的反应。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盐类水解。
④C和H2O(g)、C和CO2的反应 ①中和反应。
②燃烧反应。
③金属与酸或氧气的反应。
④铝热反应。
⑤酸性氧化物或碱性氧化物与水的反应。
⑥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3. 热化学方程式
(1)意义
物质 
能量 
(2)书写
(3)热化学方程式的6个注意
注意“+”
“-” 放热反应的ΔH一定为“-”,吸热反应的ΔH一定为“+”
注意单位 ΔH的单位为“kJ·mol-1”,易漏写或错写成“kJ”
注意物质的聚集状态 s表示固态,l表示液态,g表示气态,在溶液中用aq表示。对于同素异形体,还要注明名称①
注意数值的对应性 反应热的数值必须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即化学计量数与ΔH成正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注意是否符合概念 注意燃烧热②和中和热的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且生成指定产物
注意ΔH的意义 不管化学反应是不是可逆反应③,ΔH都是指物质按化学方程式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而不是平衡时的热效应
4. 燃烧热和中和热
(1)比较
燃烧热① 中和热
相同点 能量变化 放热
ΔH及其单位 ΔH  < 0,单位均为kJ·mol-1
不同点 反应物的量 1 mol 不一定为1 mol
生成物的量 不确定 生成物水为  1 mol 
反应热含义 101 kPa时,  1 mol 纯物质  完全燃烧 生成指定产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在稀溶液里,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mol 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表示方法 燃烧热为ΔH=-a kJ·mol-1(a>0) 强酸与强碱②在稀溶液中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或ΔH=  -57.3 kJ·mol-1 
< 
1 mol
1 mol 
1 mol 
完全燃烧 
1 mol 
-57.3 kJ·mol-1 
(2)中和热、燃烧热的理解
①燃烧热概念中的“指定产物”是C→CO2(g)、H→H2O(l)、S→SO2(g)、N→N2(g)。
②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反应生成H2O,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如生成不溶性物质、难电离物质等),这部分反应热不在中和热之内,如H2SO4与Ba(OH)2反应生成1 mol H2O(l),同时还生成BaSO4沉淀,故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③由于中和反应和燃烧都是放热反应,表示中和热和燃烧热时可不带“-”号,如甲烷的燃烧热为890 kJ·mol-1或ΔH=-890 kJ·mol-1。
5. 中和热的测定
(1)实验装置
笔记:从绝热角度分析装置,如“玻璃搅拌器”“隔热层”等
(2)实验步骤
绝热装置组装→量取一定体积酸、碱稀溶液→测反应前酸碱液温度①→混合酸碱液测反应时最高②温度→重复2~3次实验→求平均温度差(t终-t始)→计算中和反应反应热ΔH。
笔记:①易错:同一个温度计、洗涤、干燥后测另一溶液
②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6. 能源①
笔记:①(2024湖南)理想的新能源应具有资源丰富、可再生、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
②新情境、新材料,如(2023广东)学农活动:利用秸秆、厨余垃圾等生产沼气,沼气中含有的CH4可作燃料(√)
B题组集训提升能力
题组一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
1. (2025·湛江模拟)已知25 ℃、101 kPa下,1 mol水蒸发为水蒸气需要吸热44.0 kJ。
ΔH2=-1 277.0 kJ·mol-1
A
A. 若反应②中CH3OH变为气态,则该反应的反应热ΔH>ΔH2
B. CH3OH(l)的燃烧热ΔH=-726.5 kJ·mol-1
D. 液态水变为水蒸气过程中需要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物质 C2H6(g) C2H4(g) H2(g)
ΔH/(kJ·mol-1) -1 559.8 -1 411 -285.8
D
解题感悟
理解物质燃烧热定义时的注意事项
题组二 热化学方程式
a.根据反应事实书写
A. 2 mol NO(g)的键能小于1 mol N2(g)与1 mol O2(g)的键能之和
C
4. 计算反应热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ΔH=-534.4 kJ·mol-1
4CuCl
ΔH=+92 kJ·mol-1
b.根据能量图像书写
5. 分析下列图像,按要求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NO2(g)+CO
M(s)+CO2
ΔH=-117 kJ·mol-1
题组三 中和热的测定
6.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1 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并用同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
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的最高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A. 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 分三次倒入
C. 一次迅速倒入
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
C 
A. 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 揭开杯盖用玻璃棒搅拌
C. 轻轻地振荡烧杯
D. 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玻璃搅拌器轻轻地搅动
D 
解析:(4)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氢氧化钙溶液中溶质都完全电离,它们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相同,稀氨水中的溶质是弱电解质,它与盐酸的反应中一水合氨的电离要吸收热量,故反应热的数值要小一些。
ΔH1=ΔH2<ΔH3 
(5)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1·℃-1。为了计算中和反应反应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0.0 20.1 23.2
2 20.2 20.4 23.4
3 20.5 20.6 23.6
-51.8 kJ·mol-1
第*页
考点2 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盖斯定律
始态 
终态 
途径 
能量 
(3)计算方法
①热化学方程式相加或相减,如
由a-b可得
ΔH1-ΔH2 
②合理设计反应途径,如
甲→乙和甲→丙→乙反应热代数和相等,ΔH=ΔH1+ΔH2。
笔记:虚拟“中间产物”
(4)盖斯定律的应用
转化关系 反应热间的关系
ΔH1=  aΔH2 
A B ΔH1=  -ΔH2 
ΔH=  ΔH1+ΔH2 
aΔH2 
-ΔH2 
ΔH1+ΔH2 
2. 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计算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计算
计算公式: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①计算
计算公式: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②。
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的关键,就是要算清物质中化学键的数目,清楚中学阶段常见单质、化合物中所含共价键的种类和数目。
物质
(化学键) CO2(C O) CH4(C—H) P4(P—P) SiO2(Si—O)
每个微粒
所含键数 2 4 6 4
物质
(化学键) 石墨
(C—C) 金刚石
(C—C) S8
(S—S) Si
(Si—Si)
每个微粒
所含键数 1.5 2 8 2
B题组集训提升能力
题组一 盖斯定律的理解
A. +533 B. +686
C. +838 D. +1 143
C
题组二 根据盖斯定律书写及计算ΔH
解析:(1)将两个反应依次标号为反应①和反应②,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①-反应②×2可得目标反应,则ΔH3=ΔH1-2ΔH2=(-209.8-178.1×2) kJ·mol-1=-566 kJ·mol-1。
-566 
ΔH2<0
ΔH1+ΔH2
+ΔH3 
解析:(2)已知三个反应:
已知:
ΔH1-ΔH2-ΔH3+ΔH4 
解析:(3)由已知可得:
ΔH1+ΔH2+ΔH3  
-285.8 
-67 
ΔH2=-378.7 kJ·mol-1
解析:(7)ΔH3= ΔH2 -ΔH1=-378.7 kJ·mol-1+393.5 kJ·mol-1=+14.8 kJ·mol-1。
+14.8 
3. (1)(2023·浙江6月选考)水煤气变换反应是工业上的重要反应,可用于制氢。
该反应分两步完成:
+6 
(2)(2023·湖南化学)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ΔH1=-4 386.9 kJ·mol-1
+118 
解题感悟
利用盖斯定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1)找:根据待求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找出可用的热化学方程式。
(2)调:根据待求解热化学方程式调整可用热化学方程式的方向、扩大或缩小倍数,ΔH也随之调整“+”“-”号、扩大或缩小倍数。
(3)加:将调整好的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加和。
(4)求:ΔH随热化学方程式的调整而相应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5)查:检查得出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一看:方程式是否配平。
二看: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标出且正确。
三看:ΔH的“+”“-”号是否正确。
四看:反应热的单位是否为kJ·mol-1。
五看:反应热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是否对应。
题组三 反应热的相关计算
a.利用键能计算
4. (2022·浙江6月选考)标准状态下,下列物质气态时的相对能量如表:
物质(g) O H HO HOO H2 O2 H2O2 H2O
能量/(kJ·mol-1) 249 218 39 10 0 0 -136 -242
A. H2的键能为436 kJ·mol-1
B. O2的键能大于H2O2中氧氧单键的键能的两倍
C. 解离氧氧单键所需能量:HOO<H2O2
C
5. (1)(2025·广东湛江模拟)碳达峰、碳中和是现在需要继续完成的环保任务,CO2的综合利用成为热点研究对象,CO2作为碳源加氢是再生能源的有效方法,CO2加氢可以合成甲醇,通过CO2加氢生产甲醇是有希望的可再生路线之一,该过程主要发生如下反应:
ΔH1
-71 
小于 
化学键 H—H C≡O O—H C=O
键能/(kJ·mol-1) 436 1 071 463 745
解析:(1)根据键能计算反应Ⅰ的焓变:ΔH1=(2×745+436) kJ·mol-1-(1 071+2×463) kJ·mol-1=-71 kJ·mol-1,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2)(2023·山东济南模拟)下列反应可用于在国际空间站中处理二氧化碳。
几种化学键的键能如表所示:
化学键 C—H H—H H—O C=O
键能/(kJ·mol-1) 413 436 463 a
解析:(2)根据反应热=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ΔH=-270 kJ·mol-1=2a kJ·mol-1+436 kJ·mol-1×4-413 kJ·mol-1×4-463 kJ·mol-1×4,则a=745。
745 
解题感悟
依据键能计算ΔH的方法
计算公式: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1)特殊:当计算较复杂的结构(如芳香族化合物)的键能时,若方程式两边都有该结构,则该结构的键能相互抵消,可不进行计算。
例:计算 经反应转化成 的反应热时,因反应前后苯环结构未变,键能可抵消,可不进行计算。
(2)关键:正确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含共价键的数目。
例:1 mol H2O分子:2 mol O—H共价键;
1 mol NH3分子:3 mol N—H共价键。
b.根据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吸 
587.02 
解析:(2)根据反应热ΔH与活化能的关系为ΔH=正反应活化能-逆反应活化能可知,该反应的E逆=E正 kJ·mol-1-ΔH=(E正+67.59) kJ·mol-1。
E正+67.59 
(3)(2024·贵州化学)在无氧环境下,CH4经催化脱氢芳构化可以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芳烃产品。一定温度下,CH4芳构化时同时存在如下反应:
ΔS=+80.84 J·mol-1·K-1
物质 CH4(g) C6H6(l) H2(g)
ΔH/(kJ·mol-1) a b c
(6a-b-9c)
c.根据能量图像计算
7. (2025·名师汇编)根据能量图像和题给信息,计算下列反应热:
(1)已知:298 K时,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如图)。
+430 
(2)催化剂Cr2O3可由(NH4)2Cr2O7加热分解制备,反应同时生成无污染气体。
N2↑ 
4H2O 
(E1-E2)+ΔH+(E3-E4)
题组四 热效应大小比较
A. ΔH1<0 ΔH2<0
B. ΔH1<ΔH2
C. ΔH3<0 ΔH4>0
D. ΔH3>ΔH4
B
C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碳完全燃烧比不完全燃烧放热多,即ΔH1<ΔH2,①错误;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加倍,焓变数值加倍,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即ΔH1>ΔH2,②正确;碳酸钙分解吸热,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即ΔH1>ΔH2,③正确;弱电解质电离吸热,所以盐酸和强碱反应比盐酸和弱碱反应放热多,即ΔH1<ΔH2,④错误。
解题感悟
反应热大小的比较规律
(1)吸热反应的ΔH比放热反应的ΔH大(前者大于0,后者小于0)。
(2)等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多。
(3)产物相同时,A(g)燃烧放出的热量比等量的A(s)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4)反应物相同时,生成C(l)所放出的热量比生成等量的C(g)放出的热量多。
C(g) ΔH2<0,则ΔH1<ΔH2。
(5)对于可逆反应,因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实际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要小于理论值。
(6)对于同一反应,化学计量数大的,对应放出(吸收)的热量多。
第*页
考点3 形形色色的能量变化图像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能量图像的全面剖析
笔记:①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但不影响平衡移动。催化效果取决于活化能大小,(2024江苏)豆科植物固氮过程中,固氮酶能提高该反应的活化能(×)
②(2022天津)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能量,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③决定反应速率的快慢
2. 形形色色的能量图像
(1)反应历程—能量图像
反应历程与活化能
催化剂③对反应历程与活化能的影响
笔记:①E1为活化能,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②逆反应的活化能,ΔH=E1-E2
③高考中的催化剂
a.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区分催化剂、中间产物
b.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
c.不改变反应ΔH、平衡移动、平衡转化率
d.催化效果有选择性、高效性
(2)过渡态—能量图像
笔记:若有不同的过渡态选择能垒较低的历程,反应速率快,催化效果高
(3)能垒—能量图像
笔记:能垒图与速率、平衡等结合
(1)能垒最大的为-0.16→1.86,反应速率最慢,为决速反应
(2)ΔH=-0.72 eV<0,改变浓度,平衡移动,但催化剂不影响ΔH、平衡转化率
B题组集训提升能力
题组一 催化剂—能量图像
1. (2025·兰州检测)乙烯在酸催化下水合制乙醇的反应机理、能量与反应进程的关系如图所示:
C
A. 第①②③步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B. 第①步反应只断裂了化学键
C. 总反应速率由第①步反应决定
A
B
A. E2=1.41 eV
B. 步骤2逆向反应的ΔH=+0.29 eV
C. 步骤1的反应比步骤2快
D. 该过程实现了甲烷的氧化
C
题组二 能垒—能量图像
解析:由能量变化图可知,E2=0.70 eV-(-0.71 eV)=1.41 eV,A项正确;由能量变化图可知,步骤2逆向反应的ΔH=-0.71 eV-(-1.00 eV)=+0.29 eV,B项正确;由能量变化图可知,步骤1的活化能E1=0.70 eV,步骤2的活化能E3=-0.49 eV-(-0.71 eV)=0.22 eV,步骤1的活化能大于步骤2的活化能,步骤1的反应比步骤2慢,C项错误;该过程甲烷转化为甲醇,属于加氧氧化,该过程实现了甲烷的氧化,D项正确。
5. (2025·重庆联考)二氟卡宾(∶CF2)作为一种活性中间体,一直受到有机氟化学研究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硫单质与二氟卡宾可以形成S CF2,反应历程如图所示:
B
A. S8和∶CF2生成S CF2反应的ΔH=-207.13 kJ·mol-1
B. 由 生成 的活化能为34.21 kJ·mol-1
C. 上述反应历程中存在S—S键的断裂和生成
D. 决定反应速率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为41.65 kJ·mol-1
解析:由图像可知,把反应物1 mol S8+∶CF2所具有的能量看为0,生成物1 mol S7+S CF2所具有的能量为-207.13 kJ,所以S8和∶CF2生成S CF2反应的ΔH=-207.13 kJ·mol-1,故A正确;由题图可知,由 生成 的活化能为34.21 kJ·mol-1,故B错误;由 生成 既有S—S键的断裂,又有S—S键的生成,故C正确;TS2所具有的能量为37.29 kJ·mol-1, 所具有的能量为-4.36 kJ·mol-1,则活化能为37.29 kJ·mol-1-(-4.36 kJ·mol-1)=41.65 kJ·mol-1,所以决定反应速率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为41.65 kJ·mol-1,故D正确。
第*页
限时跟踪检测
C. 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为ΔH=-57.3 kJ·mol-1,若将含有0.5 mol H2SO4的浓硫酸和含有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ΔH4<ΔH5
B. 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 ΔH4=+112.4 kJ·mol-1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搅拌时,上下移动搅拌器
B. NaOH溶液适当过量有利于减小误差
C. 测定温度时温度计水银球不能接触杯底
D. 使用铜质搅拌器导致测得ΔH偏低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根据装置特点,玻璃搅拌器在混合溶液搅拌时,只能上下移动,使反应物充分混合而加快反应,A正确;氢氧化钠溶液稍过量能促进盐酸完全反应,最后计算水的物质的量时以不足量的盐酸为标准计算,从而可提高中和反应热测定的准确度,B正确;杯底温度与溶液温度不同,中和反应热实验测定溶液温度,因此测定温度时,温度计水银球不能接触杯底,C正确;铜是热的良导体,铜的导热率大于玻璃,采用铜质搅拌器导致温度散失较快,使得测定的反应放出热量减小,从而导致反应热测定结果偏高,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反应放热,表示SO2与O2的总能量高于SO3的总能量,A错误;反应吸热,表示金刚石总能量高于石墨总能量,因此金刚石比石墨相对活泼,B错误;该热化学方程式只能表示一定温度下强酸的稀溶液与强碱的稀溶液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热效应,C错误;前者表示2 mol碳完全燃烧的焓变,后者表示2 mol碳不完全燃烧的焓变,由于放热反应的ΔH<0,故ΔH1<ΔH2,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CsCl晶体是共价晶体
B. ΔH6=ΔH1-ΔH2-ΔH3-ΔH4-ΔH5
C. 若M分别为Na和K,则ΔH3:Na<K
D. ΔH4<0,ΔH6>0
解析:CsCl晶体是离子晶体,A错误;根据盖斯定律,ΔH6=ΔH1-ΔH2-ΔH3-ΔH4-ΔH5,B正确;若M分别为Na和K,失电子过程中需吸收能量,ΔH3为正值,K原子半径更大,失去电子所需能量更小,则ΔH3:Na>K,C错误;氯分子断键为氯原子需吸收能量,ΔH4>0,离子结合形成离子键放热,ΔH6<0,D错误。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2025·北京西城区一模)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其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D
A. FeBr3可作该反应的催化剂
B. 将反应后的气体依次通入CCl4和AgNO3溶液以检验产物HBr
C. 过程②的活化能最大,决定总反应速率的大小
D. 总反应的ΔH<0,且ΔH=E1-E2+E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FeBr3可作该反应的催化剂,故A正确;反应后的气体中含溴化氢和溴蒸气,通入CCl4除去溴蒸气,HBr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浅黄色AgBr沉淀,可知反应有HBr生成,故B正确;根据图示,过程②的活化能最大,反应速率最慢,慢反应决定总反应速率的大小,故C正确;根据图示,总反应放热,总反应的ΔH<0,只知道正反应活化能,不能计算反应的焓变,故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1 mol C2H6(g)的能量小于1 mol C2H4(g)与1 mol H2(g)具有的能量之和
B. 该反应的焓变:ΔH=-129.6 kJ·mol-1
C. 过渡态物质的稳定性:过渡态1>过渡态2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水煤气变换反应的ΔH<0
C. 步骤⑤只有极性键的形成
D. 该反应中的决速步骤为步骤④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产物稳定性强弱:产物1>产物2
B. 反应的活化能大小:反应Ⅰ<反应Ⅱ
C. ΔH大小:反应Ⅰ<反应Ⅱ
D. 由2-甲基-2-氯丙烷转化为2-甲基-1-氯丙烷为吸热反应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能量越低越稳定,根据图示,产物1的能量大于产物2,所以产物稳定性强弱:产物1<产物2,故A错误;根据图示,反应的活化能大小:反应Ⅰ>反应Ⅱ,故B错误;反应物能量相等,产物1的能量大于产物2,ΔH大小:反应Ⅰ>反应Ⅱ,故C错误;根据图示,2-甲基-2-氯丙烷的能量小于2-甲基-1-氯丙烷,所以由2-甲基-2-氯丙烷转化为2-甲基-1-氯丙烷为吸热反应,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提高反应温度,逆反应速率增加最大的是反应①
B. 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C. 该化学反应的速率主要由反应③决定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重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g) ΔH=-483.6 kJ·mo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6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又知CH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
CH4(g)+2O2(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H2(g) ΔH=+165.0 kJ·mo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H、O(或氢原子、氧原
子) 
H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5)观察图像信息知,高温时水先分解生成H2、O2,然后两种单质分子可继续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由于氢原子比氧原子多,故A是氢原子,B是氧原子。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时需要吸收能量,故化学能较低的物质是氢分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