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期末现代文阅读专题过关练习(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期末现代文阅读专题过关练习(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2 10:3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期末现代文阅读专题过关练习(二)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是如何诞生的?周王朝设置有采诗官,他们巡游各地,深入民间,采集民谣,体察风俗民情,考察政治得失。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叫诗。后来经过圣贤的精选、编排,最后删定为一集,共收录311篇,其中6篇有题无句,我们可以诵读的有305篇,举其成数,所以又称《诗三百》或者《三百篇》,到明清时期仍有很多人这样称呼它。《诗三百》曾经被孔子高度赞美,而且许多人认为它是孔子所编。到了汉代,儒家地位上升时,《诗三百》被尊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诗歌创作,更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诗经》不仅呈现人们生活的美和人们的喜悦,同时也反映生活的苦难和人民的批判,美与丑都不回避,都不隐瞒。采诗制度的设置、圣贤编排的苦心,始终胸怀广大的人民,为人民的喜悦而喜悦,为人民的忧伤而忧伤,忠实地保留了人民的肺腑之言,让人民发出自己的心声。
(节选自葛云波《<诗经〉为什么能千古流传》)
材料二
《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颂》的性质最单纯,就是颂歌,专门用来祭祀,祭天地,祭祖先,并配有舞蹈。大凡越是庄重的场合所发表的文献,其文学价值和趣味就越低,但《颂》的文献价值很高。反映古代人的政治生活。雅原本指周王室直接统治的地区,王畿之地称为“雅”。周的民族称自己为夏人,夏与雅在古代同音。雅,这个原指属地名称,由于居住于雅的贵族们作品称为《雅》,雅也就变成高雅和风雅。《风》是地方歌谣,十五国《风》也就是十五国歌谣,表现的是民间风情。西周时《诗经》中《颂》和《雅》因价值最高而流传下来,但后人却越来越喜欢《风》,因此《风》变得最有艺术价值。
诗歌如一条河流源远流长。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毫无疑问诗歌的语言越来越精致了,表达的情感越来越丰富了,表现手法越来越高了。从这个角度看,唐诗、宋词在艺术性上似乎比《诗经》要高一些。但是,《诗经》用简朴的语言表达出了中国文化中根源性的东西,我们不能说如今哲学思想发展了,就能超过孔子、老子了,这是说不通的。
(节选自骆玉明《〈诗经〉的美丽和哀愁》)
材料三
作为上古社会的百科全书,《诗经》记载了大量人情风俗、典章制度、历史事件,其中对年俗的描写主要在《豳风·七月》之中。初冬伊始,人们就开始筹备新年。当时的年俗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豳风·七月》中的第一章即“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授衣”是一种习俗和制度,在寒冬临近时,为劳作者发放冬衣。准备新衣,是新年必备的习俗,而只有按时节劳作,过年时才能有新衣可穿。
扫尘忙年。迎接新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对房屋进行清扫和修缮。《豳风·七月》中记载“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将屋中的每一个角落和缝隙清理干净,用烟熏除藏于墙洞中的老鼠,同时封好北窗、用湿泥土糊住门缝,以免寒风侵入。扫除完毕,便可携一家男女老少,进入洁净的房屋,辞旧迎新了。
②_____________。新年不可无酒。“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经历了一年繁忙而充实的辛劳之后,族人聚在一起,用丰收的稻谷酿成美酒庆贺丰年,为来年祈福,强烈的仪式感满溢着迎接新岁的欣悦之情。
这些古老而质淳的年俗中蕴藏着中国人的人生观、时间观、价值观。所谓人情不远,虽然《诗经》距今有三千年的历史跨度,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其中纯真质朴的生命状态。
(节选自《〈诗经〉中的春节》)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王朝设有采诗官,他们搜集来的歌谣经圣贤精选编排,最后删定为一集,共311篇可诵读。
B.到了汉代,《诗三百》被尊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C.在古代,大凡越是庄重的场合所发表的文献,其文学价值和趣味就越低。《诗经》中的《颂》亦如此。
D.《诗经》中记载了大量人情风俗、典章制度等内容,其中对年俗的描写全都在《豳风·七月》一篇之中。
2.请根据前后文内容,在材料三的横线处概括出合适的年俗。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
3..弘扬文化,传承经典。阅读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简要概括《诗经》的传承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做考察之游。
②头一日,走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所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做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濛,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1.【理清“所至”】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所至 所见 所感
山 门 (1) 精神振奋
山谷 深山秋景图 赞美、兴趣盎然
(2) 江河奔流图 惊叹
石室 静坐品茶图 (3)
2.【关注“所见”】作者写明月山所见之景,遣词造句,值得品味。请按要求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1)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从句式角度)
(2)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从修辞角度)
3.【探究“写法”】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体悟“所感”】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有‘我’”的。
【链接材料】
游记散文最不能无“我”。时下,游记散文的最大问题是充斥着各种风景、人情、世态甚至乱相,但唯独无“我”,缺乏由作家眼里、心中透射出来的思想和生命之光。
参考答案
一、【答案】
【小题1】B
【小题2】 准备新衣 酿酒析福
【小题3】示例:
①《诗经》星现了人们生活的美好与苦难,抒发美、揭露丑,忠实地保留了人民的肺腑之言,让人民发出自己的心声。
②(诗经》用简补的语言表达出中国文化中根源性的东西。
③《诗经》记裁了大量人情风俗、典章制度、历史事件,在古老的记录中随藏若中国人的人生观、时间观、价值观。
二、【答案】
【小题1】 微雨新竹图 石壁 留恋
【小题2】
(1)此句连用四个四字短语,句式整齐,用语凝练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谷间竹木、流水、石头彼此相得益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明月山的赞美、喜爱之情。
(2)句中“猛扑”“奥挟”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湿云浓雾”气势汹涌的情态,动态感十足,表达出作者对这幅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的赞美之情。
【小题3】①交代了明月山的地理位置以及游玩的原因;
②运用对比(或欲扬失抑)手法,借前两日的“不为所动”与第三天雨中游山的振奋形
成反差,表明自然风光胜于人工景点的感触,使文意波澜起伏。
【小题4】文章处处都有“我”的影子,作者笔下的明月山景物和人事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透射出思想和生命之光。如在写辨别笋子的公母时,作者有感而发"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含蓄地表达对明月山自然美景和丰富物产资源的赞美之情:文末“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句幽默风趣,表明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主人细心招待的留恋,还流露对来年再游明月山的期待,充满生活情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