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卷七(含解析)(安徽地区)
一.语言基础与应用
1.默写。
(1)读“ , ”(陶渊明《桃花源记》),我们能领略到桃源人生活的闲适快乐;读“ , ”(白居易《卖炭翁》),我们能感受到卖炭老翁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矛盾;读“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能体会到诗圣因年老体衰而遭受群童欺侮后的无奈。
(2)同是送别友人,李白的“ , ”(《送友人》),通过描写挥手作别、马儿长鸣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王勃的“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是通过说理议论,表达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zhòu然间,保尔惊喜得屏住了呼吸,他的内心斗争了片刻,但还是胆大包天地跳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拔出那只崭新乌亮的手枪,没有片刻逗留,又匆忙回到花园。他警惕地看看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又穿过花园,像猴子一样地pān着樱桃树,爬上屋顶。他又回头张望一下,只见勤务兵正漫不经心地与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zhòu 然
②警惕
③塞 进
④pān 着
(2)这段文字出自小说《 》,作者是 ,语段主要运用了 描写来刻画主人公保尔。
(3)作家张洁说:“这本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支柱。”请为这三大支柱选择对应的事件(只填字母)。
英雄主义:
理想主义:
献身主义:
A.保尔得了伤寒仍然坚持工作
B.保尔营救朱赫来
C.保尔劝说同志抛弃个人名义,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4)请结合整本小说,谈谈在当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仍可以从主人公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3.复兴中学八年级开展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校园系列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下面是小华同学写的开场白,动员同学们积极参加本次活动,请你帮他修改。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学校诗歌活动开展得非常好,【甲】随着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开始,古诗词的芬芳便弥漫在四季,摇曳在心田。同学们,【乙】为了弘扬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吧!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3)小红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两个标识,你认为哪一个更适合活动主题?请说明理由。
(4)请根据诗句,写出对应的传统节日名称。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二.阅读
4.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重登罗汉岩
朝 颜
①我在一个春日重新登上了罗汉岩,眼前的这座山是波澜不惊的。除了游步道和游客服务设施发生了一些变化,山间原始天然的部分都还在。这是我最感欣喜的,因为罗汉岩之美本在于一切奇观皆天然生成。
②甫入山门,不远处的蜡烛峰还是一副遗世独立的样子,高高地兀立于山巅。峰顶上的那棵枫树愈发壮硕了,如果是在秋天,变红的枫叶迎风摇曳,整座石山就像一支熊熊燃烧的蜡烛。人们为石山取得此名,真是形象。
③从两山之间的夹缝走进山谷,清凉的春风拂面而来,有众鸟在耳边兴奋和鸣。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突然眼前一片开阔,弦月湖优雅地卧在两山之间。湖不算太大,形似一弯月,水面涟漪轻轻泛起之时,极尽柔美之态。湖水清冽,倒映着四面的山峰和树木,我一探头,湖水便映出我的面容,颇似一面天然的大镜子。
④如果脚力足够好,可以从弦月湖边攀爬两百多级陡直的石阶,登上海云寺。海云寺是这座名山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代中期,历经二次迁建。在山脚下仰望,隐约可见红的墙、闪亮的琉璃瓦,在茂密的丛林掩映下,红绿两色交相辉映。山上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古道如盘龙,石阶似飘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行其中,飘然若仙,颇有“出凡尘喧嚣之外”的意味。
⑤一个天然岩洞,成为人们流连的地方。岩洞巨大,能容纳千人。站在锁云桥上仰视洞顶,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块岩石在空中悬着,千百年不曾坠落,也不曾移位变形,与岩壁上题写的“天造奇观”四个大字互为佐证。
⑥当我坐在岩洞里,让山风尽情吹去身上的湿热之气时,最喜欢抬起头来,观赏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一道瀑布形似马尼,生猛地倾泻而下,坠入深潭,人们称之为“马尾水”;另一道瀑布则像被米筛筛过一样,飘飘洒洒在空中变换出各种姿态,然后才轻轻柔柔地洒落在岩石上,人们称之为“米筛水”。两道瀑布一刚一柔、长相厮守,难免让人生发联想,遂将它们合称为“情侣瀑布”。
⑦很多不爱登山的人,就止步于岩洞,尽情赏玩山光水色,然后打道回府。而我不愿就此偃旗息鼓,稍事歇息便沿着石头上开出的道路,继续向上攀登。
⑧要想体验罗汉岩自然天成的魅力,一线天不能不走一遭。仿佛一股神奇之力将一块巨石一劈为二,中间只留下窄窄的一条缝隙,成为高三百多米的天险。站在一线天的窄缝里,所能触摸到的只有两侧的岩壁。它们削直、坚硬、潮湿,生长着喜阴的苔藓。人能穿过的小径依然是陡的,忽上忽下,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这时候,人全无施展的空间。好不容易到达顶端,突然来一个垂直下坡,望着下方深渊般的细缝,有恐高症的人难免四肢发软、发抖。我曾陪同过数位文友攀爬一线天,打退堂鼓的不在少数。过一线天,最要紧的是胆大心细,两手牢牢地抓住铁链,实在陡直的地方,背过身来倒着走,一步一步探到底,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
⑨上得山顶,见山涧清泉淙淙游游,原来这就是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就是这一股天然的清泉,飞过山崖,飞向深潭,流经陈石水库,先是作为发电之用,然后汇入壬田河,滋养着壬田镇数万民众。镇上多有头脑活络之人,他们在这里种莲、种果、养鸭、开农庄、办泳池,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值得一提的是,镇上出产一种风味独特的焙豆腐,用竹炭火慢慢煨出来,外焦里嫩,再蘸些擂钵制成的酱料,美味极了。登罗汉岩的辛劳,瞬间被美食慰藉。店家往往还备有香醇浓酽的石磨豆浆或家酿米酒,温温地灌在保温壶里。我每每带外地的亲友去品尝,纷纷赞不绝口。这也让我更加惦念那座天生的罗汉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表现出作者对罗汉岩保持天然的关注,与文章结尾巧妙呼应。
B.文章第②段通过对峰顶上的那棵枫树的描绘,交代了蜡烛峰名字的由来。
C.文章第④段插入了对海云寺建筑历史的介绍,并从俯视角度描写了其外观。
D.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因为有刚柔之分,又长相厮守,所以被人们称为“情侣瀑布”。
(2)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甫入山门,见到蜡烛峰→ →从弦月湖边攀爬,可以登上海云寺→ →经过一线天,体验紧张刺激→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
(4)文章结尾写了山顶的美食,有什么作用?
(5)请概括作者登山过程中情感变化的过程。
5.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哪些人容易招致蚊子叮咬?有六类人容易受到蚊子“青睐”。
一是流汗多的人。人体的汗液中含有大量氨基酸、乳酸及氨类化合物,蚊子对这些化合物特别敏感,只要闻到这些气味就食欲大开。
二是化妆的人。很多发胶、护手霜、洗面奶等化妆品在使用之后都会散发特殊气味。这些气味对蚊子的诱惑力很强。
三是体温较高及呼出二氧化碳多的人。蚊子的触角对温度十分敏感,可以在50米左右的地方锁定目标。一般体格魁梧、体温较高的人容易吸引蚊子。另外,人运动后除了体温较高外,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增多,蚊子也会被吸引来。
四是孕妇。孕妇被蚊子叮咬的概率是其他女性的一倍,因为孕妇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易招蚊子的化学物质,并且孕妇的腹部温度较高,皮肤表面的挥发性物质也相对较多,容易使蚊子不请自来。
五是奶味重的婴幼儿。婴幼儿之所以总是被蚊子叮咬,并不是因为他们细皮嫩肉,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抵御蚊子的能力,更容易被袭击。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宝宝身上有着香浓的奶味,蚊子会更喜欢叮咬。
六是穿深色衣服的人。蚊子最喜欢在弱光环境下吸血,深色衣服没有什么反光作用,而且吸热能力强,蚊子又喜欢体温较高者,这使得身着深色衣服的人更容易成为蚊子攻击的对象。
材料二:
“嗡嗡,嗡嗡嗡———”被蚊子叮咬后有什么危害?蚊子包越大,毒性越大?
蚊子的杀伤力分两种:第一种是吸食鲜血,危害较轻。许多人被蚊子叮咬后局部皮肤会出现过敏现象,红肿疼痛,瘙痒难忍,用手挠抓后皮肤还会出现破溃感染等严重情况。第二种是传播致命疾病,杀伤力重,主要有以下三类:通常按蚊主要传播疟疾,临床特征会表现为身体发热、出汗和间歇的打寒颤;库蚊通过叮咬人类传播的乙型脑炎临床特征为意识不清、身体高热;伊蚊吸食人血则能传播多种疾病,如登革热、黄热病和基孔肯雅病等主要的传播媒介就是伊蚊。
被蚊子叮咬后,身上的蚊子包个头大小与个人的免疫性系统机制强弱有密切关联,与蚊子毒性高低无关。对于免疫系统强的人被叮咬后可以毫发无损,但大多数人会有身体反应,轻度表现凸起蚊子包,并会有明显的瘙痒感,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等症状。而对于免疫系统弱的人,尤其是敏感体质的人群,被吸食血液后,大量的组胺和细胞因子会被释放,随之而来出现水疱、斑块、瘀斑、肿痛等,由于症状反应激烈,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缓解。
材料三:
虽然已经到了秋天,但“秋蚊子”的威力仍不容小觑,出行时仍建议使用驱蚊产品,并做好防蚊措施。
驱蚊产品选购指南
在选购过程中,除了看标签认许可外,还应注意有效驱蚊成分的浓度应在10%以下。同时婴幼儿在使用时还应注意控制使用频率和喷雾覆盖范围;在选购带有芳香气味的外用驱蚊产品时,消费者要看清其成分和含量。虽然柠檬草、羅蚊草、香茅草、丁香、薄荷等天然植物及其精油确实具有一定的驱避昆虫的功效,但是因其具有易挥发的特点,因此建议这类驱蚊产品仅在蚊虫不多的环境中短时间(2小时以内)防蚊时使用。
天然精油通常价格较高,如售价较低,大概率使用了劣质化学合成精油,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引起过敏。
户外防蚊措施
1.在草丛和树木较多的野外,穿上浅色的长衣长裤,避免光脚穿凉鞋。
2.尽量避免在凉亭、绿化带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远离积水等容易滋生蚊子的地方。
4.出门前涂抹驱蚊液。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蚊子在50米左右的地方就可以锁定人们在使用发胶、护手箱、洗面奶等化妆品之后散发出的特殊气味。
B.敏感体质的人被蚊子叮咬后症状反应激烈,可能出现水疱、斑块、瘀斑、肿痛等,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缓解。
C.在选购驱蚊产品的过程中,除了看标签认许可外,还应注意产品中的有效驱蚊成分的浓度应在10%以下。
D.由于天然精油价格通常较高,所以如果某类驱蚊产品售价较低,那么其大概率使用了劣质化学合成精油。
(2)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天然精油通常价格较高,如售价较低,大概率使用了劣质化学合成精油,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引起过敏。
(4)周末爸爸打算开车带一家人去森林公园野炊,出发前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给大家普及被蚊子叮咬的危害和防蚊措施,提醒大家做好防护。
6.阅读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①
龙嘘气②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③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⑥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注】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②嘘气:吐气,呼气。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④感:同“撼”,摇动,震动。⑤汩(gǔ):淹没。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云固弗灵于龙也
③薄日月,伏光景
④信不可欤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4)《龙说》与《马说》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三.作文
7.请你把某一次研学或旅游的经历及收获写出来。
要求:题目自拟,条理清晰,不少于600字。
解析
1.默写。
(1)读“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我们能领略到桃源人生活的闲适快乐;读“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我们能感受到卖炭老翁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矛盾;读“ 唇焦口燥呼不得 , 归来倚杖自叹息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能体会到诗圣因年老体衰而遭受群童欺侮后的无奈。
(2)同是送别友人,李白的“ 挥手自兹去 , 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通过描写挥手作别、马儿长鸣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是通过说理议论,表达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1)黄发垂髫 (重点字:髫)
并怡然自乐 (重点字:怡)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重点字:炭)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重点字:倚)
(2)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重点字:萧)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黄发垂髫 (重点字:髫)
并怡然自乐 (重点字:怡)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重点字:炭)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重点字:倚)
(2)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重点字:萧)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zhòu然间,保尔惊喜得屏住了呼吸,他的内心斗争了片刻,但还是胆大包天地跳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拔出那只崭新乌亮的手枪,没有片刻逗留,又匆忙回到花园。他警惕地看看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又穿过花园,像猴子一样地pān着樱桃树,爬上屋顶。他又回头张望一下,只见勤务兵正漫不经心地与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zhòu 骤 然
②警惕 tì
③塞 sāi 进
④pān 攀 着
(2)这段文字出自小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是 奥斯特洛夫斯基 ,语段主要运用了 动作 描写来刻画主人公保尔。
(3)作家张洁说:“这本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支柱。”请为这三大支柱选择对应的事件(只填字母)。
英雄主义: B
理想主义: C
献身主义: A
A.保尔得了伤寒仍然坚持工作
B.保尔营救朱赫来
C.保尔劝说同志抛弃个人名义,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4)请结合整本小说,谈谈在当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仍可以从主人公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答案】(1)①骤②tì③sāi④攀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动作
(3)B C A
(4)示例:保尔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四次死里逃生,却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在当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保尔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zhòu然”的“zhòu”应写作“骤”。
②“警惕”的“惕”应读作“tì”。
③“塞进”的“塞”应读作“sāi”。
④“pān着”的“pān”应写作“攀”。
(2)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根据情节,可以判断出:选文出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跳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拔出那只崭新乌亮的手枪,没有片刻逗留,又匆忙回到花园。他警惕地看看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又穿过花园,像猴子一样地攀着樱桃树,爬上屋顶。他又回头张望一下”,可以判断出运用了动作描写。
(3)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和人物的把握。A.保尔得了伤寒仍然坚持工作。相关内容:保尔作为共青团的积极分子和工作人员,在冰天雪地里参加筑路工作,坚持了整整三个月。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尔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在家养好伤,他又回到了铁路工厂工作。这一事件体现出保尔伟大的现身主义精神。B.保尔营救朱赫来。相关内容:暂住在保尔家里开展革命工作的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了。保尔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来的途中,保尔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沟里,与朱赫来一起逃走了。这一事件体现出保尔个人的英雄主义。C.保尔劝说同志抛弃个人私利,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相关内容:保尔和父兄们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不懈努力,同外国武装干涉这、白匪军浴血奋战,此外保尔还劝说同志抛弃个人私利,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这些均体现出保尔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
故依次选:B C A。
(4)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保尔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保尔具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解答】答案:
(1)①骤②tì③sāi④攀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动作
(3)B C A
(4)示例:保尔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四次死里逃生,却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在当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保尔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复兴中学八年级开展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校园系列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下面是小华同学写的开场白,动员同学们积极参加本次活动,请你帮他修改。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学校诗歌活动开展得非常好,【甲】随着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开始,古诗词的芬芳便弥漫在四季,摇曳在心田。同学们,【乙】为了弘扬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吧!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3)小红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两个标识,你认为哪一个更适合活动主题?请说明理由。
(4)请根据诗句,写出对应的传统节日名称。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答案】(1)走进古代诗歌,感受传统魅力。
(2)①应将“改善”改为“提升”。②将第一个“,”改为“、”。
(3)示例一:标识一更合适。大大的隶书“古字及圈中的“诗”“词”“文”,表明本次活动的主题“古诗苑漫步”学习传统文化,显得更直观清楚。
示例二:标识二更合适。把“诗”“词”字组合变形,构成一扇具有中国风的窗的造型,让人感受传统文化的意蕴,同时蕴含学习诗词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的思想。
(4)①重阳节 ②元宵节
【分析】这是一道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
(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围绕“古诗苑漫步”的主题,合理拟写即可。如:读古诗,长知识。
(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①联系“同学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知,词语搭配不当。“素养”与“改善”主谓搭配不当,可将“改善”改为“提高”或“提升”等词语。
②联系“为了弘扬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可知,“扬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共同作传统文化的定语,且是四字短语,标点使用不当,应该把逗号改为顿号。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观察图标可知,标识一图标呈正方形,大大的隶书“古”字下方有圈中的“诗”“词”“文”三字,表明本次活动的主题“古诗苑漫步”,更直观清楚;标识二“诗”“词”二字组合变形呈圆形,像一扇具有中国风的窗的造型。让人感受传统文化的意蕴,同时蕴含学习诗词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的思想。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①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兄弟》,“登高”“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
②张祜的《正月正月十五夜灯》“正月中旬”是正月十五,因此是元宵节。
【解答】答案:
(1)走进古代诗歌,感受传统魅力。
(2)①应将“改善”改为“提升”。②将第一个“,”改为“、”。
(3)示例一:标识一更合适。大大的隶书“古字及圈中的“诗”“词”“文”,表明本次活动的主题“古诗苑漫步”学习传统文化,显得更直观清楚。
示例二:标识二更合适。把“诗”“词”字组合变形,构成一扇具有中国风的窗的造型,让人感受传统文化的意蕴,同时蕴含学习诗词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的思想。
(4)①重阳节 ②元宵节
【点评】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重登罗汉岩
朝 颜
①我在一个春日重新登上了罗汉岩,眼前的这座山是波澜不惊的。除了游步道和游客服务设施发生了一些变化,山间原始天然的部分都还在。这是我最感欣喜的,因为罗汉岩之美本在于一切奇观皆天然生成。
②甫入山门,不远处的蜡烛峰还是一副遗世独立的样子,高高地兀立于山巅。峰顶上的那棵枫树愈发壮硕了,如果是在秋天,变红的枫叶迎风摇曳,整座石山就像一支熊熊燃烧的蜡烛。人们为石山取得此名,真是形象。
③从两山之间的夹缝走进山谷,清凉的春风拂面而来,有众鸟在耳边兴奋和鸣。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突然眼前一片开阔,弦月湖优雅地卧在两山之间。湖不算太大,形似一弯月,水面涟漪轻轻泛起之时,极尽柔美之态。湖水清冽,倒映着四面的山峰和树木,我一探头,湖水便映出我的面容,颇似一面天然的大镜子。
④如果脚力足够好,可以从弦月湖边攀爬两百多级陡直的石阶,登上海云寺。海云寺是这座名山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代中期,历经二次迁建。在山脚下仰望,隐约可见红的墙、闪亮的琉璃瓦,在茂密的丛林掩映下,红绿两色交相辉映。山上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古道如盘龙,石阶似飘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行其中,飘然若仙,颇有“出凡尘喧嚣之外”的意味。
⑤一个天然岩洞,成为人们流连的地方。岩洞巨大,能容纳千人。站在锁云桥上仰视洞顶,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块岩石在空中悬着,千百年不曾坠落,也不曾移位变形,与岩壁上题写的“天造奇观”四个大字互为佐证。
⑥当我坐在岩洞里,让山风尽情吹去身上的湿热之气时,最喜欢抬起头来,观赏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一道瀑布形似马尼,生猛地倾泻而下,坠入深潭,人们称之为“马尾水”;另一道瀑布则像被米筛筛过一样,飘飘洒洒在空中变换出各种姿态,然后才轻轻柔柔地洒落在岩石上,人们称之为“米筛水”。两道瀑布一刚一柔、长相厮守,难免让人生发联想,遂将它们合称为“情侣瀑布”。
⑦很多不爱登山的人,就止步于岩洞,尽情赏玩山光水色,然后打道回府。而我不愿就此偃旗息鼓,稍事歇息便沿着石头上开出的道路,继续向上攀登。
⑧要想体验罗汉岩自然天成的魅力,一线天不能不走一遭。仿佛一股神奇之力将一块巨石一劈为二,中间只留下窄窄的一条缝隙,成为高三百多米的天险。站在一线天的窄缝里,所能触摸到的只有两侧的岩壁。它们削直、坚硬、潮湿,生长着喜阴的苔藓。人能穿过的小径依然是陡的,忽上忽下,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这时候,人全无施展的空间。好不容易到达顶端,突然来一个垂直下坡,望着下方深渊般的细缝,有恐高症的人难免四肢发软、发抖。我曾陪同过数位文友攀爬一线天,打退堂鼓的不在少数。过一线天,最要紧的是胆大心细,两手牢牢地抓住铁链,实在陡直的地方,背过身来倒着走,一步一步探到底,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
⑨上得山顶,见山涧清泉淙淙游游,原来这就是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就是这一股天然的清泉,飞过山崖,飞向深潭,流经陈石水库,先是作为发电之用,然后汇入壬田河,滋养着壬田镇数万民众。镇上多有头脑活络之人,他们在这里种莲、种果、养鸭、开农庄、办泳池,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值得一提的是,镇上出产一种风味独特的焙豆腐,用竹炭火慢慢煨出来,外焦里嫩,再蘸些擂钵制成的酱料,美味极了。登罗汉岩的辛劳,瞬间被美食慰藉。店家往往还备有香醇浓酽的石磨豆浆或家酿米酒,温温地灌在保温壶里。我每每带外地的亲友去品尝,纷纷赞不绝口。这也让我更加惦念那座天生的罗汉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开头就表现出作者对罗汉岩保持天然的关注,与文章结尾巧妙呼应。
B.文章第②段通过对峰顶上的那棵枫树的描绘,交代了蜡烛峰名字的由来。
C.文章第④段插入了对海云寺建筑历史的介绍,并从俯视角度描写了其外观。
D.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因为有刚柔之分,又长相厮守,所以被人们称为“情侣瀑布”。
(2)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甫入山门,见到蜡烛峰→ 走进山谷,见到弦月湖 →从弦月湖边攀爬,可以登上海云寺→ 坐在岩洞里,观赏“情侣瀑布” →经过一线天,体验紧张刺激→ 上得山顶,见到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
(4)文章结尾写了山顶的美食,有什么作用?
(5)请概括作者登山过程中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案】(1)C
(2)走进山谷,见到弦月湖 坐在岩洞里,观赏“情侣瀑布”上得山顶,见到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
(3)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时而……”的整齐句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山路迂回曲折的情况,表达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盎然的意趣。
(4)写山顶的美食,既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又表现出作者品尝美食的好心情,同时反衬出对没有开放前的天生的罗汉岩的怀念。
(5)开始时,欣喜;见到枫树时,感到振奋;走进山谷时,意趣盎然;坐在岩洞里欣赏瀑布时,心情愉悦;过一线天时,心里感到紧张刺激;上得山顶时,辛劳被美食慰藉。
【分析】文章主旨是作者重登罗汉岩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罗汉岩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的赞美,同时也展示了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善和对水资源的珍惜。通过游览罗汉岩,作者体会到了自然之美和历史的厚重,并对保护水资源提出了建议。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俯视角度”有误,文章第④段插入了对海云寺建筑历史的介绍,联系第④段“在山脚下仰望,隐约可见红的墙、闪亮的琉璃瓦,在茂密的丛林掩映下,红绿两色交相辉映”可知从仰视角度描写了其外观。
故选:C。
(2)本题考查梳理内容。
结合第②段“甫入山门,不远处的蜡烛峰还是一副遗世独立的样子,高高地兀立于山巅”可概括出:甫入山门,见到蜡烛峰;
结合第③段“从两山之间的夹缝走进山谷,清凉的春风拂面而来,有众鸟在耳边兴奋和鸣。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突然眼前一片开阔,弦月湖优雅地卧在两山之间”可概括出:走进山谷,见到弦月湖;
结合第④段“如果脚力足够好,可以从弦月湖边攀爬两百多级陡直的石阶,登上海云寺”可概括出:从弦月湖边攀爬,可以登上海云寺;
结合第⑥段“当我坐在岩洞里,让山风尽情吹去身上的湿热之气时,最喜欢抬起头来,观赏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两道瀑布一刚一柔、长相厮守,难免让人生发联想,遂将它们合称为‘情侣瀑布’”可概括出:坐在岩洞里,观赏“情侣瀑布”;
结合第⑧段“要想体验罗汉岩自然天成的魅力,一线天不能不走一遭……好不容易到达顶端,突然来一个垂直下坡,望着下方深渊般的细缝,有恐高症的人难免四肢发软、发抖”可概括出:经过一线天,体验紧张刺激;
结合第⑨段“上得山顶,见山涧清泉淙淙游游,原来这就是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可概括出:上得山顶,见到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四个“时而……”句式整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山路迂回曲折、峰回路转的情况,表达出旅途中意趣横生、别有风趣。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文章结尾“值得一提的是,镇上出产一种风味独特的焙豆腐,用竹炭火慢慢煨出来,外焦里嫩,再蘸些擂钵制成的酱料,美味极了。登罗汉岩的辛劳,瞬间被美食慰藉。店家往往还备有香醇浓酽的石磨豆浆或家酿米酒,温温地灌在保温壶里。我每每带外地的亲友去品尝,纷纷赞不绝口”写山顶的美食,既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又表现出作者被美食征服的愉悦,联系“这也让我更加惦念那座天生的罗汉岩”分析,表达出对罗汉岩的无限惦念。
(5)本题考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
结合第①段“这是我最感欣喜的,因为罗汉岩之美本在于一切奇观皆天然生成”可知:开始时,欣喜;
结合第②段“不远处的蜡烛峰还是一副遗世独立的样子,高高地兀立于山巅。峰顶上的那棵枫树愈发壮硕了,如果是在秋天,变红的枫叶迎风摇曳,整座石山就像一支熊熊燃烧的蜡烛。人们为石山取得此名,真是形象”可知:见到枫树时,感到振奋;
结合第③段“从两山之间的夹缝走进山谷,清凉的春风拂面而来,有众鸟在耳边兴奋和鸣。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可知:走进山谷时,意趣盎然;
结合第⑥段“当我坐在岩洞里,让山风尽情吹去身上的湿热之气时,最喜欢抬起头来,观赏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可知:坐在岩洞里欣赏瀑布时,心情愉悦;
结合第⑧段“要想体验罗汉岩自然天成的魅力,一线天不能不走一遭……好不容易到达顶端,突然来一个垂直下坡,望着下方深渊般的细缝,有恐高症的人难免四肢发软、发抖”可知:过一线天时,心里感到紧张刺激;
结合第⑨段“上得山顶,见山涧清泉淙淙游游,原来这就是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美味极了。登罗汉岩的辛劳,瞬间被美食慰藉”可知:上得山顶时,辛劳被美食慰藉。
答案:
(1)C
(2)走进山谷,见到弦月湖 坐在岩洞里,观赏“情侣瀑布”上得山顶,见到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
(3)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时而……”的整齐句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山路迂回曲折的情况,表达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盎然的意趣。
(4)写山顶的美食,既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又表现出作者品尝美食的好心情,同时反衬出对没有开放前的天生的罗汉岩的怀念。
(5)开始时,欣喜;见到枫树时,感到振奋;走进山谷时,意趣盎然;坐在岩洞里欣赏瀑布时,心情愉悦;过一线天时,心里感到紧张刺激;上得山顶时,辛劳被美食慰藉。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5.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哪些人容易招致蚊子叮咬?有六类人容易受到蚊子“青睐”。
一是流汗多的人。人体的汗液中含有大量氨基酸、乳酸及氨类化合物,蚊子对这些化合物特别敏感,只要闻到这些气味就食欲大开。
二是化妆的人。很多发胶、护手霜、洗面奶等化妆品在使用之后都会散发特殊气味。这些气味对蚊子的诱惑力很强。
三是体温较高及呼出二氧化碳多的人。蚊子的触角对温度十分敏感,可以在50米左右的地方锁定目标。一般体格魁梧、体温较高的人容易吸引蚊子。另外,人运动后除了体温较高外,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增多,蚊子也会被吸引来。
四是孕妇。孕妇被蚊子叮咬的概率是其他女性的一倍,因为孕妇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易招蚊子的化学物质,并且孕妇的腹部温度较高,皮肤表面的挥发性物质也相对较多,容易使蚊子不请自来。
五是奶味重的婴幼儿。婴幼儿之所以总是被蚊子叮咬,并不是因为他们细皮嫩肉,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抵御蚊子的能力,更容易被袭击。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宝宝身上有着香浓的奶味,蚊子会更喜欢叮咬。
六是穿深色衣服的人。蚊子最喜欢在弱光环境下吸血,深色衣服没有什么反光作用,而且吸热能力强,蚊子又喜欢体温较高者,这使得身着深色衣服的人更容易成为蚊子攻击的对象。
材料二:
“嗡嗡,嗡嗡嗡———”被蚊子叮咬后有什么危害?蚊子包越大,毒性越大?
蚊子的杀伤力分两种:第一种是吸食鲜血,危害较轻。许多人被蚊子叮咬后局部皮肤会出现过敏现象,红肿疼痛,瘙痒难忍,用手挠抓后皮肤还会出现破溃感染等严重情况。第二种是传播致命疾病,杀伤力重,主要有以下三类:通常按蚊主要传播疟疾,临床特征会表现为身体发热、出汗和间歇的打寒颤;库蚊通过叮咬人类传播的乙型脑炎临床特征为意识不清、身体高热;伊蚊吸食人血则能传播多种疾病,如登革热、黄热病和基孔肯雅病等主要的传播媒介就是伊蚊。
被蚊子叮咬后,身上的蚊子包个头大小与个人的免疫性系统机制强弱有密切关联,与蚊子毒性高低无关。对于免疫系统强的人被叮咬后可以毫发无损,但大多数人会有身体反应,轻度表现凸起蚊子包,并会有明显的瘙痒感,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等症状。而对于免疫系统弱的人,尤其是敏感体质的人群,被吸食血液后,大量的组胺和细胞因子会被释放,随之而来出现水疱、斑块、瘀斑、肿痛等,由于症状反应激烈,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缓解。
材料三:
虽然已经到了秋天,但“秋蚊子”的威力仍不容小觑,出行时仍建议使用驱蚊产品,并做好防蚊措施。
驱蚊产品选购指南
在选购过程中,除了看标签认许可外,还应注意有效驱蚊成分的浓度应在10%以下。同时婴幼儿在使用时还应注意控制使用频率和喷雾覆盖范围;在选购带有芳香气味的外用驱蚊产品时,消费者要看清其成分和含量。虽然柠檬草、羅蚊草、香茅草、丁香、薄荷等天然植物及其精油确实具有一定的驱避昆虫的功效,但是因其具有易挥发的特点,因此建议这类驱蚊产品仅在蚊虫不多的环境中短时间(2小时以内)防蚊时使用。
天然精油通常价格较高,如售价较低,大概率使用了劣质化学合成精油,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引起过敏。
户外防蚊措施
1.在草丛和树木较多的野外,穿上浅色的长衣长裤,避免光脚穿凉鞋。
2.尽量避免在凉亭、绿化带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远离积水等容易滋生蚊子的地方。
4.出门前涂抹驱蚊液。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蚊子在50米左右的地方就可以锁定人们在使用发胶、护手箱、洗面奶等化妆品之后散发出的特殊气味。
B.敏感体质的人被蚊子叮咬后症状反应激烈,可能出现水疱、斑块、瘀斑、肿痛等,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缓解。
C.在选购驱蚊产品的过程中,除了看标签认许可外,还应注意产品中的有效驱蚊成分的浓度应在10%以下。
D.由于天然精油价格通常较高,所以如果某类驱蚊产品售价较低,那么其大概率使用了劣质化学合成精油。
(2)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天然精油通常价格较高,如售价较低,大概率使用了劣质化学合成精油,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引起过敏。
(4)周末爸爸打算开车带一家人去森林公园野炊,出发前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给大家普及被蚊子叮咬的危害和防蚊措施,提醒大家做好防护。
【答案】(1)A
(2)分类别。将蚊子的两种“杀伤力”和三类传播致命疾病的蚊子进行分类说明,清楚明了地说明了蚊子所带来的危害,使说明更加具体。
(3)不能删去。“通常”是一般情况,“大概率”是很可能的意思,这里说明天然精油一般情况下价格较高,如售价较低,很可能使用了劣质化学合成精油。如果去掉,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危害:①蚊子会吸食鲜血,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会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等;②一些蚊子身上携带病菌,可能会传播致命疾病。
防蚊措施:①出行穿浅色长衣长裤,避免光脚穿鞋;②避免在凉亭、绿化带等阴暗处逗留;③远离积水处等容易滋生蚊子的地方;④出门前涂抹驱蚊液,长时间在户外要补涂。
【分析】本文是以“蚊子叮咬”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第二题考查说明方法分析,第三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第四题考查阅读拓展。
【解答】(1)A.有误,由材料一“很多发胶、护手霜、洗面奶等化妆品在使用之后都会散发特殊气味,这些气味对蚊子的诱惑力很强”“蚊子的触角对温度十分敏感,可以在50米左右的地方锁定目标”可知,蚊子在50米左右锁定目标是因为对温度十分敏感,选项中“锁定……特殊气味”表述有误。
BCD.正确。
故选:A。
(2)结合“蚊子的杀伤力分两种:第一种是吸食鲜血,危害较轻……第二种是传播致命疾病,杀伤力重……”分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蚊子的两种“杀伤力”和三类传播致命疾病的蚊子进行分类说明,清晰明了地说明了蚊子所带来的危害,使说明更加具体。
(3)首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分析原因。“通常”是一般情况,“大概率”是很可能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这里说明天然精油一般情况下价格较高,如售价较低,很可能使用了劣质化学合成精油。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天然精油价格较高,如售价较低,使用了劣质化学合成精油”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通常”“大概率”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
(4)危害:结合材料二“许多人被蚊子叮咬后局部皮肤会出现过敏现象,红肿疼痛,瘙痒难忍,用手挠抓后皮肤还会出现破溃感染等严重情况”,概括为:蚊子会吸食鲜血,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会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等;结合材料二“第二种是传播致命疾病,杀伤力重,主要有以下三类:通常按蚊主要传播疟疾,临床特征会表现为身体发热、出汗和间歇的打寒颤……”,概括为:一些蚊子身上携带病菌,可能会传播致命疾病。防蚊措施:结合材料三“户外防蚊措施”“1在草丛和树木较多的野外,穿上浅色的长衣长裤,避免光脚穿凉鞋。2.尽量避免在凉亭、绿化带等户外阴暗处逗留。3.远离积水等容易滋生蚊子的地方。4.出门前涂抹驱蚊液”概括为:①出行穿浅色长衣长裤,避免光脚穿鞋;②避免在凉亭、绿化带等阴暗处逗留;③远离积水处等容易滋生蚊子的地方;④出门前涂抹驱蚊液,长时间在户外要补涂。
(1)A
(2)分类别。将蚊子的两种“杀伤力”和三类传播致命疾病的蚊子进行分类说明,清楚明了地说明了蚊子所带来的危害。
(3)不能删去。“通常”是一般情况,“大概率”是很可能的意思,这里说明天然精油一般情况下价格较高,如售价较低,很可能使用了劣质化学合成精油。如果去掉,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危害:①蚊子会吸食鲜血,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会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等;②一些蚊子身上携带病菌,可能会传播致命疾病。
防蚊措施:①出行穿浅色长衣长裤,避免光脚穿鞋;②避免在凉亭、绿化带等阴暗处逗留;③远离积水处等容易滋生蚊子的地方;④出门前涂抹驱蚊液,长时间在户外要补涂。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6.阅读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①
龙嘘气②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③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⑥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注】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②嘘气:吐气,呼气。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④感:同“撼”,摇动,震动。⑤汩(gǔ):淹没。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策之不以其道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云固弗灵于龙也 本来。
③薄日月,伏光景 迫近,接近。
④信不可欤 的确,确实。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4)《龙说》与《马说》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1)①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本来。
③迫近,接近。
④的确,确实。
(2)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3)①想要它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龙所凭借依靠的,竟然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4)《马说》借千里马被埋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龙说》以龙喻君,以云喻臣,借龙和云的关系,说明了君臣之间相互依存的道理,抒发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的愿望。
【分析】译文:
《马说》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出色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龙说》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易经》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①句意: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句意:云本来不比龙灵异。固:本来。
③句意: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薄:迫近,接近。
④句意:实在是不行的啊!信:的确,确实。
(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故可断为: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3)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等,等同;安,怎么。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重点词:自为,自己造成的。句意:它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不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龙说》以龙喻君,以云喻臣,借龙和云的关系,阐述了君臣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者表达了希望君主能善于发现和任用贤臣,贤臣能依靠君主发挥自己的才能,君臣相互成就的愿望。
例如,在现实社会中,一些有才华的人可能因为没有遇到赏识他们的领导而无法施展抱负,这就如同千里马不遇伯乐。而一个团队中,领导者若不能善于用人,团队也难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就像龙没有云就无法显示其神奇,强调了相互依存和相互成就的重要性。
答案:
(1)①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本来。
③迫近,接近。
④的确,确实。
(2)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3)①想要它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龙所凭借依靠的,竟然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4)《马说》借千里马被埋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龙说》以龙喻君,以云喻臣,借龙和云的关系,说明了君臣之间相互依存的道理,抒发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的愿望。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7.请你把某一次研学或旅游的经历及收获写出来。
要求:题目自拟,条理清晰,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难忘的黄山之旅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次旅行让我难以忘怀,那便是黄山之旅。
怀揣着对黄山奇景的向往,我踏上了这段充满惊喜的旅程。当我刚抵达山脚下,便被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所震撼。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在眼前徐徐展开。
沿着蜿蜒的山路,我开始了攀登。一开始,山路还算平缓,我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心情格外舒畅。但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山路变得陡峭起来,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正当我气喘吁吁,想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步伐坚定,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从容,仿佛这陡峭的山路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到羞愧,重新鼓起了勇气,继续前行。
终于,我登上了一个观景台。眼前的景色让我瞬间忘记了所有的疲惫。远处的云海翻腾,山峰在云海中露出尖尖的峰顶,宛如仙境一般。那洁白的云海,如梦如幻,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画卷。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著名的“迎客松”前。它屹立在悬崖边,伸展着枝叶,仿佛在欢迎每一位来访的客人。看着它那坚韧的姿态,我不禁感叹生命的顽强与伟大。
在黄山的这一路上,我不仅欣赏到了绝美的风景,更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我学会了坚持,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我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它用它的鬼斧神工创造了如此壮丽的景色,让我们人类在它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这次黄山之旅,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遇到挫折和困难,我都会想起在黄山上的经历,想起那位坚定的老人,想起那令人陶醉的云海和坚韧的迎客松。它们成为了我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激励着我勇往直前。
黄山,这座神奇的山,不仅给了我视觉上的享受,更给了我心灵上的洗礼。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一次让我终身受益的旅行。
【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文章应该写记叙文,以叙述自己的研学或旅游经历为主。需要详细描述某一次具体的研学或旅游活动,包括行程、所见所闻、所做之事等。重点突出在这次经历中的收获,收获可以是知识的增长、心灵的感悟、能力的提升、人际关系的改善等。可以通过讲述研学或旅游经历,表达对自然、历史、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从经历中领悟到团队合作、独立自主、勇于挑战等精神的重要性。分享在与他人交流和互动中获得的友谊和成长。选择一次印象深刻、具有独特体验的研学或旅游活动。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参加野外生存研学,锻炼自己的生存技能;游览自然风光胜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等。开头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引出主题,介绍这次研学或旅游的背景和目的地。中间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地点转换的顺序,详细叙述研学或旅游的过程。在叙述过程中,适当穿插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结尾总结这次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升华主题,表达对未来的期望或者对这次经历的怀念。
【解答】例文:
难忘的黄山之旅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次旅行让我难以忘怀,那便是黄山之旅。
怀揣着对黄山奇景的向往,我踏上了这段充满惊喜的旅程。当我刚抵达山脚下,便被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所震撼。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在眼前徐徐展开。
沿着蜿蜒的山路,我开始了攀登。一开始,山路还算平缓,我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心情格外舒畅。但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山路变得陡峭起来,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正当我气喘吁吁,想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步伐坚定,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从容,仿佛这陡峭的山路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到羞愧,重新鼓起了勇气,继续前行。
终于,我登上了一个观景台。眼前的景色让我瞬间忘记了所有的疲惫。远处的云海翻腾,山峰在云海中露出尖尖的峰顶,宛如仙境一般。那洁白的云海,如梦如幻,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画卷。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著名的“迎客松”前。它屹立在悬崖边,伸展着枝叶,仿佛在欢迎每一位来访的客人。看着它那坚韧的姿态,我不禁感叹生命的顽强与伟大。
在黄山的这一路上,我不仅欣赏到了绝美的风景,更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我学会了坚持,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我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它用它的鬼斧神工创造了如此壮丽的景色,让我们人类在它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这次黄山之旅,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遇到挫折和困难,我都会想起在黄山上的经历,想起那位坚定的老人,想起那令人陶醉的云海和坚韧的迎客松。它们成为了我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激励着我勇往直前。
黄山,这座神奇的山,不仅给了我视觉上的享受,更给了我心灵上的洗礼。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一次让我终身受益的旅行。
【点评】文章通过描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突出了这次旅行的难忘以及从中获得的收获。详细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如“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在眼前徐徐展开”“远处的云海翻腾,山峰在云海中露出尖尖的峰顶,宛如仙境一般”,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黄山的美。
第1页(共1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