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马说》
1、给加点字注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
骈死于槽枥之间
(pián
cáo
lì)
才美不外见
(xi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ù)
2、《马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3、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4、“食”字的读音和意义相同的是①和③;②和④。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5、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D)
A.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与“出淤泥而不染”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执策而临之
D.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B.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C.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D.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8、“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
马之千里者
虽有千里之能
B.
呼尔而与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9、与“其恕乎”中“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不知马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其真无马邪
10、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D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11、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项是(
A
)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12、翻译下列句子。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旦谷子。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尚且想和普通的马一样都不能,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充分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译文:握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好马!”
e.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f.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唉,难道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1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14、本文揭示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参考:揭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5、原文填空。
1)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揭示全文中心(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3)《马说》的中心论点(主旨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7)起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8)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9)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3)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参考:①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17、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参考:托物寓意。
18、“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本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①千里马比喻人才;②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③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19、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①排比;②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不满。
20、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参考: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21、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参考: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还要勇于表现自己。
22、对对联
1)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仕途失意作马说
2)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2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7、《订鬼》
1、给加点字注音
伯乐相马(xiàng)
寝衽(rèn)绳纆(mò)
庖丁解牛(páo)
箠杖(chuí)
殴击(ōu)
2、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A.
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B.
存想则目虚见
C.
昼日则鬼见
D.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C
)
A.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B.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C.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D.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4、“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伯乐之见马
B.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何以效之
C.
致之何由宋之庖丁学解牛
D.
鬼持箠、杖殴击之妄见之也
5、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
)
A.
《订鬼》选自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撰写的《论衡·订鬼篇》,以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否定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人死为鬼”。
B.
第一段提出并阐释观点。立论开门见山,阐释追根溯源,层层递进,干净利落。
C.
第三段分两层论述,分别从病人的心理、病的不同程度时的不同感受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证明“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D.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参考: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7、翻译下列句子。
a.
致之何由?
译文:从什么途径导致鬼的产生?
b.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译文:害怕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眼睛就会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
c.
二者用精至矣!
译文:这两人精神专一到了极点。
d.
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译文:生病痛苦产生恐惧,就会看见荒诞、无根据的东西。
e.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译文:醒时见到的鬼,睡时听到的鬼,全都因为精神作用而产生的幻觉。害怕和想象,都会产生同样的情况。
8、课文第二段举“伯乐相马无非马”和“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思念存想,不见异物”的道理。
9、有关庖丁的一个成语是:庖丁解牛,意思是:形容技术或技能非常熟练。 25、《论语》十则
1、给加点字注音
吾日三省吾身(
xǐng
)
风乎舞雩(
yú
)
夫子喟然叹曰(
kuì
)
从吾所好(
hào
)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yuè
)
浴乎沂(
yí)
2、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
莫春者
B.
传不习乎
C.
浴乎沂
D.
富而可求也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4、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D
)
A.
任重而道远
不以其道得之
B.
富而可求也
咏而归
C.
吾与点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D.
成人之美
执鞭之士
春服既成
成人之美
5、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不图(料想)
B.
其恕乎(大约,这里是表推断的语气词)
C.
不处也(据有,取)
为乐(作,这里指欣赏)
D.
不去也(离开)
富而可求(求得,追求)
6、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B
)
A.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C.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D.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
B.
《论语》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C.
《论语》的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D.
子贡认为人要多自省;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
8、翻译下列句子。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b.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君子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这是不合道理的,但君子却并不因此而抛弃仁道。
c.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d.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e.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9、课文中的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试着找出来(不少于三个),并从中选择一个造句。
参考: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造句(略)
10、默写填空
1)表明做人应该有远大抱负,坚强意志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孔子提出的关于“恕”的处世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孔子赞叹音乐对人的感染和熏陶作用的句子是: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4)体现孔子重实践的句子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5)曾子认为应该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方面进行自我反省。
6)孔子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1、课文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的人生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参考:第一至三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
第四至八则,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
第九至十则,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26、《鱼我所欲也》
1、给加点字注音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尔(cù)
得我与(yú)
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
死亦我所恶(wù)
2、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
乡为身死而不受
C.
所识穷乏者得我
D.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
A.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B.
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
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
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4、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B.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种于我何加焉
D.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5、“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此之谓失其本心
宫室之美
B.
蹴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C.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死者
为之
D.
得之则生
人皆有之
6、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假使)
万种于我何加焉(增加,指带来好处)
B.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往时)
C.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于这个原因)
得我与(恩德)
D.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为这个缘故)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7、《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和孔子合称为“孔孟”,被称为“亚圣”。
8、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
本文以“鱼”喻“正义”,以“熊掌”喻“生命”。
B.
课文第一段重道理论证;第二三段则主要是举例论证。
C.“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
孟子认为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应该摒弃利己私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9、翻译下列句子。
a.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得到正义。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只是德贤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于礼仪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d.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
10、文中两次提到“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段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最后一段“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的“是心”“本心”指什么?
参考:“舍生取义”的心。
11、默写填空
1)本文的主旨句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一种即可)
参考:舍生取义。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受嗟来之食,不失人之“本心”,要舍生取义。
13、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论据三: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14、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参考: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5、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两条。
参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6、请举出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有舍生取义精神的英雄人物,并写出他的一句名言。
参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根据所学诗文补全对联
上联:孟夫子心怀天下舍生取义
下联:欧阳修游览山水与民同乐29、《诗词五首》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
)
A.
初闻涕泪(tì)
满衣裳(cháng)
襄阳(xiāng)
B.
滁州西涧(chú)
收蓟北(jì)
巫峡(wū)
C.
雨疏风骤(zhòu)
菩萨蛮(pú)
海棠(táng)
D.
滁州西涧(jiàn)
郁孤台(yù)
鹧鸪(zhè)
2、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E
)
A.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B.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C.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E.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3、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B
)
A.
涕泪满衣裳(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且)
B.
独怜幽草(可怜,同情)
漫卷诗书喜欲狂(随意地,胡乱地)
C.
可怜无数山(可惜)
书江西造口壁(写)
D.
野渡无人舟自横(野外的渡口)
绿肥红瘦(指花)
4、文学常识填空。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全唐诗》,作者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滁州西涧》选自《全唐诗》,作者韦应物,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人。
3)《约客》选自《宋诗选》,作者赵师秀,南宋诗人。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人。
4)《如梦令》选自《李清照集校注》,如梦令是词牌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作者是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合称为“苏辛”。
5、诗句填空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
①描写诗人听到消息惊喜情态的句子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叙写诗人突然间接到收复失地捷报的句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③描写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情景的句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④生动表现诗人以释往日积郁,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的句子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⑤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⑥表现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故乡的句子是: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2)在《滁州西涧》中,
①诗人渲染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蕴含着对无生息者一丝同情的句子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②动静结合的句子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③蕴涵诗人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的句子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在《约客》中,
①以特定季节和景物烘托出单调、寂寞氛围的句子是:黄梅时节家家雨, 春早池塘处处蛙。
②写主人焦急耐心等待的句子是: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③揭示内心世界的点题佳句是: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4)在《如梦令》中,
①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未醒情态的句子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②人物语言,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的句子是: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③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被王士祯认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的句子是:应是绿肥红瘦。
5)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①言简意赅,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的句子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②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的句子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③以喻明志,表达诗人及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不可阻挡的句子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表达诗人忧国忧民,决不向敌人屈膝的坚定的报国志向的句子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6、诗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E
)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表达了诗人在听到唐军收复洛阳、郑州和开封等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情形,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B.《滁州西涧》从字数格律看,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看,是一首写景诗。
C.《约客》一诗中,“敲”字传神,把诗人在漫长、寂寞的雨夜苦等客人对弈而客人未来的失落、无奈心情表现出来了。
D.《如梦令》一词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运用了借代修辞。“绿”、“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叶和花。
E.《菩萨蛮》一词表达了词人对中原领土遭受外族侵略的无比痛心以及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7、诗词赏析。
(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所在之地是剑外,安史叛军所在之地是蓟北。
2)最能表现诗歌感情基调的一个词是:喜。
3)点明捷报来得突然的两个字是:忽传,诗人当时的表现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4)首联中的“涕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对胜利的喜悦,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5)此诗中用了多个地名,请摘录下来,并分析它们所代表的情感。
参考:“剑外”、“蓟北”、“巴峡”、“巫峡
( http: / / www.21cnjy.com )”、“襄阳”、“洛阳”。前两个地名表现了诗人流亡在外听到家乡被收复消息后的喜悦;后四个地名,写出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表达诗人闻官兵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和渴望返乡的急切心情。
(二)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本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幽草、山涧、黄鹂、深树、春雨、晚来急,野渡、小舟。抒发了诗人寻求自由、安静的情怀。
2)“野渡无人舟自横”创设了一种什么情境?
参考:幽静恬淡。
(三)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春早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http: / / www.21cnjy.com ))
A.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征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诗人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候,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雨声、蛙声。
C.
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
D.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物?烘托出怎样的氛围?
参考:梅雨季节夏夜之景。单调、寂寞的氛围。
3)赏析“闲敲棋子落灯花”。
参考:一个“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着急、生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4)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参考:诗人约客久候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
(四)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绿肥红瘦”中“绿”、“红”各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绿”指叶,“红”指花。借代、拟人。
2)《如梦令》和《约客》反映了诗人怎样不同的心境?
参考:《约客》反映诗人“约客”不来时的无奈和凄苦。《如梦令》反映了诗人在少女时代对美好事物的关切,以及对闺中生活的怀念。
(五)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上片控诉金兵入侵后的罪行,表达对北方领土和抗金军民的深切怀念;下片则表达词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B.
此词借江水追昔抚今,想象着金人当年的残酷,表达词人收复中原的必胜信心,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C.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词人用“东流去”的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这也是词人的志向。
D.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一句,词人表露自己心迹,“愁”的是国家破亡,“闻鹧鸪”则表达要像鹧鸪一样但南不北,绝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投降,坚定自己的报国志向。
直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的句子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写得十分含蓄,耐人寻味,请分析这两句
诗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运用比喻、象征。意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在奔腾向前。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4)品味“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中作者的愁绪。
参考: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壮志未酬的愁苦心情。
5)本词中的“愁”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愁”,蕴涵的愁绪有何不同?
参考:《菩萨蛮》中的“愁”是国破家亡,忧国忧民的心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愁”是多年流亡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