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部分学校2025年中考模拟 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安庆市部分学校2025年中考模拟 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2 11:3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 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1)“乡愁”是古诗词中的常见主题,是镌刻在中国文人骨血里的诗心。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雁思亲,足见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牵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望月而问,诉说诗人思归而不得的伤感与无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道出游子漂泊他乡的孤苦与惆怅。
(2)学贵有“知”。《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温习学过的知识对于提升自我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性;《虽有嘉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升自己。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材料一】我和周恩来谈话的时候,曾以深切的兴趣去研究他。因为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在中国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是瘦个子,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那一种吸引力是羞赧、个性的魅力和领导的坚决彻底奇妙地混合而成的。他英文讲得虽不流利,却相当准确,据他说已有五年不讲英文了,这使我很惊讶
……
他是一个世家子弟,祖父是清代高官,父亲是声望卓著的学者,母亲也非常奇特(她读书很多,实际上还欢喜现代文学)。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文学天才,所以周恩来似乎是注定了要做一个学者。可是,像他同一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他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大时代中,对于文学的兴趣转变了。经过了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méng芽而逐渐成长起来,周恩来也就被卷入了摇撼中国的社会革命运动。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无题·大江歌罢掉头东》)
[注]1917年9月,青年周恩来为寻求革命真理赴日留学,临行前写下这首气魄雄伟、热情奔放的七言绝句。整首诗表达了青年周恩来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材料三】在这里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中国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做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这样就是了。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序)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混( )合 méng( )芽
(2)“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一句的主干是_________。
(3)阅读纪实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纪实人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探究作者认为周恩来“在中国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的原因。
(4)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出现了两次“像……一样”的句式,由此可见作者斯诺在西北革命根据地考察并进行作品纪实时有哪些值得肯定的优点?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3.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20周年,生态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复兴学校生态社团开展“校园落叶、厨余堆肥生态环保”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校生态社团设计的活动方案,请根据流程图中所展示的相关活动内容,概括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活动任务。
(2)安安根据相关文献制作了一则关于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展板材料,请你据此概括出目前常用的四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
①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
②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
③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
④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的方式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①可回收垃圾:________ ②厨余垃圾:________
③有害垃圾:__________ ④其他垃圾:________
(3)有社团成员观察发现,学校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落叶和厨余垃圾,便大胆设想将落叶和厨余垃圾混合制取成有机肥料,基于这一想法,生态社团发起倡议。下列措施不能作为倡议内容的一项是( )
①设置落叶专用收集箱,精准投放
②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科学堆肥
③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美化校园
④杜绝校园生活垃圾产生,源头防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下面是活动结束后一位社团成员的活动感想片段,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他修改。
[甲]这次校生态社团开展了“校园落叶、厨余堆肥生态环保”行动,通过制作环保宣传展板,发出《生态优先,美丽校园》的主题倡议,并通过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对学生树立环保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活动中,[乙]社团成员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讨论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再生资源利用等,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校园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其环保责任感。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阅读(55分)
[一](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徐迅
①雨在屋顶的瓦上急促地响,像是万千银珠在争斗。
②瓦,就用这样的方式进入我最初的视野。在乡村的雨中,我眼前的每片瓦、瓦屋、墙壁都( )的。鱼鳞片似的瓦片,使南方乡村的瓦屋像是一尾尾寂静的鱼。只有雨敲打它们,它们才激动地摇头摆尾。然而雨终于停了,雨水在瓦缝间( )地穿行,从屋的高处跌落,风与阳光很快吹干、晒干了它。
③很快,我就知道了瓦的制作过程。我家附近新建了座砖瓦厂。窑匠们挖了个大大的泥巴坑,接着把旁边山上挖来的黄泥巴打碎,放进这坑里,然后再灌上水。他们先牵一头牛踩,再是集体跳下泥坑,踩。这样踩几个回合,泥巴( )的,却很有筋道。我也跳进去踩,在泥巴坑里蹦跶着。但我的脚太小,渺小得微不足道……窑匠们把踩好的泥巴取出来,放在地上一撮一撮地堆着,然后切成大块大块的,用于制作砖或者制作瓦。
④砖有砖模子,制造瓦就相对复杂一点。窑匠们手里拿着一个木桶样子的瓦模,放在一个急速旋转的轴心上。然后猛然给它布满一坨泥,瓦模急速地旋转,然后,窑匠冷不丁地切下,上宽下稍窄的四块瓦坯,这样就制作成功了。
⑤盖房子的,乡亲们不叫他建筑师,而叫他瓦匠师傅。烧瓦的,我们也就只能叫他窑匠师傅了。窑匠师傅烧窑很有讲究。他们把砖和瓦放在一起,整齐地码在窑里,然后封了窑门。再吧嗒一口烟,郑重地选一个吉时点火。我不懂这些神秘的仪式感。我只是在他们偶尔的疏忽里,看到窑里松枝熊熊燃烧的大火,与窑外被火光映红的他们古铜色的脸。
⑥在我心里,屋顶上的瓦总有些神圣。我也不敢用脚踩它们。一踩就感觉有哗哗的碎裂声。但我的一位瓦匠大爹不是这样。他在瓦上悄无声息,不仅脚下是安静的,瓦在他手里也没有声音。瓦片们在他手里飞快地旋转、重叠,一片一片熨帖在屋顶。
⑦有一个词叫作“检漏”。在乡间,检漏的意思其实就是检查瓦片。在每个梅雨季节到来之前,乡亲们都要检一次瓦。而检瓦的日子也必定选择一个万里无云的晴天。那时太阳很毒,屋顶被太阳烤得像是烧烤的铁板。我家检漏请的是瓦匠大爹。瓦匠大爹喜欢披着一件白色披风。披着披风的瓦匠大爹站在屋顶上像一位大侠。过一会儿,就从屋顶跳下来,这时,妈妈会端一大碗茶或红糖水给他喝。
⑧很多年里,一叠一叠,宛如排比句一般的瓦,在屋顶一片灿烂。直到水泥钢筋的楼房拔地而起,它才逐渐地退出乡村的历史舞台。其实,瓦片们在屋顶上灿烂亮丽时,屋里却是( )的,或黑或灰的瓦在为人家遮风挡雨时,也让屋里变得低矮、阴森、潮湿。这时,有一种叫“亮瓦”的玻璃瓦应运而生。乡亲们会在屋顶上安装一两块亮瓦。瓦屋一下子亮堂起来,给家里带来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⑨这感觉就像是,一切都大白于天下。
(选自《散文》2024 年第10期,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瓦的认知是从雨中开始的,这也暗示瓦和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 “牵牛踩泥”“端大碗茶或红糖水”等情节富有乡村生活气息,真实亲切。
C. 文章详细介绍了乡村里的能工巧匠,如窑匠师傅、瓦匠师傅和瓦匠大爹等。
D. 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叙写乡村记忆,注重场景和感官的描述,语言平实简约。
5.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湿漉漉 急慌慌 滑溜溜 黑压压
B 湿漉漉 急溜溜 滑溜溜 黑漆漆
C. 湿淋淋 急溜溜 滑腻腻 黑压压
D. 湿淋淋 急慌慌 滑腻腻 黑漆漆
6.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鱼鳞片似的瓦片,使南方乡村的瓦屋像是一尾尾寂静的鱼。
7. ③④两段用较多文字叙述了瓦的制作过程,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8.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二](17分)
材料一:太阳既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地球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是离地球最近、与人美关系最密切的恒星。太阳直径达139万公里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太阳是一颗时时刻刻发生氢、氩核聚变、发光发热的巨大恒星,为我们的地球带来了光明与能量。
(刊载于2021年10月15日)
材料二:①大约在46亿年前,一个由气体夹杂着尘埃的巨大星云在引力的扰动下开始坍缩,随着物质向中心聚集,99.86%的质量形成了原始太阳,其余则逐步汇聚成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其中就有我们的地球。经过约3亿年的漫长演化,地球上诞生了原始生命。
②到目前为止,地球仍是我们所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生命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上出现并呈现千姿百态,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太阳,太阳为生命的存在和繁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光和热。更重要的是,太阳大气日冕不断往外运动形成太阳风,从而吹出一个被称为日球层的巨大“襁褓”,将太阳系八大行星包裹其中。日球层为我们阻挡了70%的宇宙射线,从而使得地球能够在诡谪多变的浩瀚宇宙中偏居一隅、岁月静好。
③然而,太阳也有自己的“脾气”。太阳上的各种爆发现象,如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上百亿颗原子弹的当量,并将几十亿吨的物质高速抛向太空。一旦这些物质撞向地球,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地磁暴、严重干扰卫星运行、通信导航,甚至电网和石油管道的安全。1989年的太阳爆发导致加拿大魁北克省水电站的变压器烧毁,2022年的太阳爆发导致40颗星链卫星坠入大气层。
④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他行星对地球的引力会让地球的轨道变得更加肩平,地球就会周期性经历寒冷的冰期。随着太阳逐渐变老,太阳的亮度会稳步增加。10亿年后,太阳的亮度会增加10%,届时江海湖泊都将蒸干。50多亿年后,不断膨胀的太阳甚至可能把地球吞没。
(刊载于2025年2月22日)
材料三:①日升日落,从未停息,我们所熟悉的太阳蕴藏着大量奥秘。为了破解这些奥秘,科研人员在分析现有观测数据的同时,也在规划未来的探测路径。例如,对于太阳内部结构,所有的电磁波都难以窥见其真容,中微子却可以,我国学者正在建造中微子探测器以研究太阳内部的精确分布。
②经常会有人问:研究太阳,意义在哪里?科研的目的,一是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二是引领新技术的发展。比如,地外天体通常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天文探测经常面临的是极微弱信号,对分辨极微弱信号的需求大大促进了新技术的进步。太阳物理研究非常重要。一方面,太阳上的各种结构和爆发现象也会出现在其他恒星上或黑洞周围,但唯有太阳可以被我们在相对较近的距离观测,对太阳的研究可以为探索其他天体的奥秘提供不可或缺的参考;另一方面,太阳爆发会对人类产生灾害性影响,因此,对太阳的研究可以为预报以及减少这些灾害性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③目前,不仅科研人员可以利用专业观测图片对大众进行科普,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普及,有些天文爱好者利用望远镜产生的观测资料已经可以用来进行科学研究了。抬头望向耀眼的太阳,更多人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做自己的“夸父”进一步了解太阳、拥抱太阳。
(刊载于2025年2月22日)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阳不仅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也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恒星。
B. 太阳上的各种爆发现象会将物质高速抛向太空,必定产生强烈地磁暴。
C. 科研人员在分析太阳现有观测数据的同时,也在规划未来的探测路径。
D. 并非只有科研人员能对太阳进行科学研究,部分天文爱好者也能参与。
10. 从太阳对地球的意义来看,画线句中的两个喻词“摇篮”和“基石”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太阳既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11. 有同学给上述三则材料拟定了两个标题,请简要分析两个标题的异同点。
标题甲: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太阳?
标题乙:我们为什么要拥抱太阳?
12.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太阳?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三](16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列御寇者,郑人也,隐居不仕。郑穆公时,子阳为相,专任刑法,列御寇乃绝迹穷巷,面有饥色。或告子阳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①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子阳闻而悟,使官载粟数十乘而与之。御寇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之。入见其妻,妻望之而拊②心曰:“妾闻为有道之妻子皆得佚乐③,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御寇笑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栗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居一年,郑人杀子阳,其党皆死,御寇安然独全。终身不仕,著书八篇,号曰《列子》。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有道之士:此处指品德高尚的人。②拊(fǔ):拍打,轻击。③佚(yì)乐:安乐。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
(2)与民由之
(3)再拜而辞之
(4)君过而遗先生食
14.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15.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子阳闻而悟,使官载粟数十乘而与之。
16. [乙]文段中的列御寇能否被称为“大丈夫”?请结合[甲]文段中孟子的观点简要分析。
三、写作(55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自古以来邻里关系就是中国人生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晨光中共享的早餐摊香气,深夜里轻轻调低的电视音量;农忙时互帮互助的忙碌身影,农闲时扎堆唠嗑的说说笑笑……这些细碎的温暖织就了社区的经纬,传达邻里的乡情。
邻里之道,是守望相助的温情,还是彼此尊重的分寸?是和睦相处的轻松,还是相互理解的包容?……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感悟。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2025 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题答案】
【答案】 ①. 乡书何处达 ②. 归雁洛阳边 ③. 春风又绿江南岸 ④. 明月何时照我还 ⑤. 夕阳西下 ⑥. 断肠人在天涯 ⑦. 温故而知新 ⑧. 可以为师矣 ⑨.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⑩. 教然后知困
【2题答案】
【答案】(1)hùn 萌
(2)他有吸引力 (3)示例:五年不讲英文但发音相当准确;有学者潜质却投身社会革命运动;内心坚定,行为坚决;抱负非凡,紧跟时代潮流。
(4)示例:重视报道的真实性;重视考察对象的多样性;重视材料的关联性。
【3题答案】
【答案】(1)示例:①文献学习与情况调查 ②开展实验探究 ③整理活动资料
(2) ①. 回收利用 ②. 就地处理堆肥 ③. 特殊安全处理 ④. 卫生填埋 (3)B
(4)①将《生态优先,美丽校园》改成“生态优先,美丽校园”。(或: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②在“等”后面添加“话题”(或“问题”“议题”)一词。
二、阅读(55分)
[一](22分)
【4~8题答案】
【答案】4. C 5. B
6.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瓦片”比作“鱼鳞片”,将“瓦屋”比作“一尾尾寂静的鱼”。生动形象地写出密而整齐的瓦片、瓦屋在雨中的静态美,联想自然贴切。
7. 再现了作者孩童时对瓦坯制作过程的记忆;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瓦坯的制作过程,理解其工艺价值;暗含作者对瓦的特殊情感,丰富文章内容。
8. 从结构上看,照应第⑧段“如释重负感觉”,衔接紧密;从句式上看,单独成段,强调了“如释重负”的具体内涵;从内容上看,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17分)
【9~12题答案】
【答案】9. B 10. “摇篮”侧重表达太阳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和孕育地,“基石”侧重表达太阳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支持作用。
11. 同: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强调研究、了解太阳的重要性;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
异:标题甲平实简明,体现出说明的准确性;标题乙具有拟人色彩,语言亲切活泼,体现出说明的生动性。
12. 太阳呵护着地球上万物的生存和繁衍,但也变幻无常;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为预报以及减少太阳的灾害性影响提供理论基础;引领新技术发展,为探索其他天体的奥秘提供不可或缺的参考。
[三](16分)
【13~16题答案】
【答案】13. (1)行冠礼(2)遵从(3)推托(4)给予,赠送
14.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15. (1)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子阳听到后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派遣官吏带着几十车的粮食给予列御寇。
16. 列御寇能被称为“大丈夫”。他家境贫困,但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操守;面对妻子的怨责,并未听从其劝告;在面对子阳派人送来的粮食时,头脑清醒而不为所动,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
三、写作(55分)
【17题答案】
【答案】例文:
小巷里的暖阳
寒潮裹着冰碴子灌进巷口时,我正缩在桌前写作业。老式居民楼的窗户被吹得“哐哐”响,突然“啪嗒”一声,整栋楼陷入黑暗。停电通知昨天就贴在楼道口,可这零下十度的天气,没暖气的屋子简直像冰窖。
“小禾,在家吗?”王奶奶的声音透过门缝钻进来。我打开门,热气裹着姜茶的香气扑面而来。老人捧着蓝边瓷碗,鬓角沾着白霜,“知道你爸妈出差了,快趁热喝,我多煮了些。”褐色的茶汤里漂浮着枸杞,入口辛辣却暖意翻涌。
黑暗中,各家的手电筒光束在楼道里交错。张叔举着检修箱跑上跑下,李阿姨把自家的电暖器搬到一楼大厅。“孩子们都来这儿写作业!”她招呼着几个冻得缩脖子的学生。我抱着作业本下楼时,看见王奶奶正往暖壶里续热水,壶嘴腾起的白雾在昏黄的应急灯下,像一朵温柔的云。
突然“哗啦”一声,二楼传来惊呼。陈爷爷家的水管冻裂了,水顺着楼梯往下淌。“我带了工具!”张叔二话不说冲上楼,其他人有的拿拖把,有的接水桶。我跟着李阿姨去帮忙清理,发现她把自家备用的毛巾全拿了出来。冰冷的水溅在裤脚,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焦急又坚定的神色。
不知过了多久,张叔抹着额头的汗走下楼:“修好了!”这时楼道里突然亮起暖黄的灯光,来电了。王奶奶又端来刚蒸好的红糖馒头,陈爷爷硬要塞给每个人一袋炒瓜子,张叔的检修箱还没收好,又被喊去帮刘奶奶修电视机。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月光爬上青瓦,给这条老巷镀上银边。我嚼着香甜的馒头,忽然懂得那些藏在琐碎日常里的温暖——是停电时共享的姜茶,是抢修时递上的扳手,是寒冬里聚在一起的欢声笑语。原来最好的邻里之道,从不是刻意的讨好,而是把彼此当作家人,在需要时伸出双手,让平凡的日子里处处生长着暖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