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三次模拟
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泱泱中华,万古河山,孕育出绚烂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印记融入身边的点点滴滴。每一代人都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开始了新的创造。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每一代人都肩负着两种使命—“守护”与“创新”。文化守护是为了呈现文化的“个性”,我们常说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正是这个道理。而文化( )不断创新,( )会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并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文化丰富厚重的内涵、bó大精深的智慧、自强不息的精神,都是我们立于世界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绚烂( ) (2)bó大精深( )
2. 语段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一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仅……而且 B. 只有……才 C. 如果……就 D. 虽然……但是
3. 请提取画波浪线句的句子主干,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语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绚烂”“熏陶”“厚重”“不断”四个词语的词性完全不相同。
B. “万古河山”“中华文化”“赢得未来”“自强不息”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一致。
C. 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
5. 阅读古诗词,常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写景技巧,根据所学知识,完善下面表格。
写景技巧 示例 感受
抓住景物特征 (1)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抓住了早春的花繁草嫩,春意盎然的特点。
描述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受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_。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皆可入诗。
融情于景 (4)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花亦传情
二、阅读(45分)
(一)(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材料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材料三:
游斜川并序①(节选)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②,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③,鲂④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⑤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⑥,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⑦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释】①这是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诗《游斜川》的序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诗人当时年已五十岁。斜川:地名,位置不详。②邻曲:邻居。③曾城:山名。④鲂(fáng):鱼名。⑤南阜:指庐山。⑥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⑦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答谢中书书》中第二个“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C. 陶渊明,一名侃,字元亮,自号香山居士。
7.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晓雾将歇(消散)
B.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C.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D. 临长流(面对)
8. 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用“/”给材料三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断两处。
若 夫 曾 城 傍 无 依 接 独 秀 中 皋
10. 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轻峻的笔触具体描写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B. 材料一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C. 材料二的作者将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说明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D. 材料三画横线句子中的“跃”“翻”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和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11. “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是写自然景物,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简要说说三篇文章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比瀚海更辽阔
①作为军人的我,要经常到戈壁沙滩训练和执行任务。新疆的戈壁留给我的印象是一望无际的敞亮,就像我想象中的海洋那样浩瀚。每天可以清晰地看到太阳从地平线的东边升起,又从西边滑下,只不过海面不是深蓝色的,而是青灰色和赤褐色的。这海里也有风暴和浪涛,只是吹进嘴里的风没有腥咸味,只有沙子的干涩和磨牙,浪涛的颜色有些浑浊。我们出海也乘船,不过这船上没有风帆,而是4个轱辘的北京吉普:我们是瀚海里的一群“水兵”——穿着绿色军装而不是海魂衫。
②我在瀚海。夏天,当太阳钉在中天的时候,这儿是死的,连风也不呼吸;冬天,暴风雪过后的清晨,这儿是凝固的,每一棵草都变成雕塑。我曾怀疑这儿的时间空间停止了运动——那沙山,那荒原,永远是一派苍凉。我在瀚海参加训练时,曾遇见一支石油勘探队,其中一位戴眼镜的工程师告诉我,在好多万年前,这里是一片大海,海中有鲸鱼,还有水藻。他拿出一块石头:“喏,这个化石就是一种海里的生物。一次巨大的造山运动后,海水干涸了,留下来沙子和石头。海中的生命,变成我们需要的石油。”指导员说道:“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训练、保卫这个荒凉地方的意义所在。”之前,我曾经还为它哭过鼻子:那是漠风第一次揭走头上军帽时,那是寒流第一次冻肿鼻子尖时,那是镜子里看到“白面书生”变作“黑脸包公”时……
③不要以为瀚海的生活只有苦,也有惬意的时候。星期天,我们常常和老乡或好友相聚在一起,折两枝成熟的沙枣,背一挎包的书籍或录音带,从集镇小卖部捎回午餐肉和鱼肉罐头及“新疆啤酒”,去到一座僻静的沙山背后,边听着音乐,边享受野餐的美味。有的战友则在沙地上研究函数方程,分析电离子在磁场中的受力,或者默写化学分子式。而我捧着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文学杂志,读着王蒙、冯骥才、舒婷等人的小说和诗歌,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写的东西也能变成铅字。累了,拾一些枯草升起火,取出早饭时剩下的馒头,烤它个四面焦黄……
④后来,我被部队安排做宣传工作。一次,部队组织官兵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进行沙漠野战生存能力训练,我作为新闻干事,陪同记者来到现场拍摄。我们从越野车下来,感到脚仿佛踏在了烧红的铁板上,我的头上像顶着一个火炉。我认识的营文教导员迎了上来。见他大热天还穿着长袖衣服,记者问:“这么热,怎么还穿得这么严实?”他用衣袖擦擦脸上的汗:“这里有一段黑土地咬人。”一旁的吴营长解释道:“因为土里舍硝、碱的成分较多,挨着人的皮肤马上就会起红疙瘩。”说着,他带我们来到营指挥排阵地。几名战士正捂着鼻子,排长报告说:“气温太高,全排同志都流了鼻血。”“那你们是怎么防止流鼻血的呢?”“嘿,我们琢磨出了个土办法,人躺在沙坑里,不断地用凉沙子搓脖子。”摄像记者想录下这些动人的情景,可摄像机却因气温太高而自动“罢工”。他连呼遗憾。
⑤夜幕降临,乔旅长给我们一行人腾出了最好的住地——帐篷里的地铺。气温渐渐降低。远处传来几声嚎叫。“这是狼嚎。”吴营长说。“沙漠里还有狼?”“有,沙漠里的狼,因为缺水缺吃的,比别的地方的狼更凶。刚进驻那天,还来我们这里做客了呢。”一位老兵告诉我们,进驻沙漠的那晚,一个战士半夜上厕所,猛然发现周围有几只绿眼睛在闪动,揉揉眼仔细一瞅,是狼!他抽出信号枪,“当,当,当”朝天连放3枪。红色信号划破了夜空,战士们一跃而起,喊声四起。狼惊慌逃窜,战士们在后面追喊,一直追到狼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狼不敢靠近,只在远处干嚎。为了防范狼的侵犯,每班派一人轮流放哨,并负责给篝火添柴。
⑥我问不少官兵面对难以想象的艰苦、煎熬和寂寞,为何能以苦为乐时,我发现他们深知这片沙漠是国土的组成部分,表面的贫瘠下面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他们平静地说:“我们必须熟悉它、适应它,才能保护它……”
⑦沙丘上搁着一轮通红的夕阳。一行大雁从夕阳的晕圈里掠过。一队骆驼在起伏的丘峦间跋涉。一群镀着金边的人的剪影,真实而浪漫地活动在橘红的天幕上。
⑧那一幕又让我想到海,同时我也更深刻地明白了,比天空和海洋更辽阔的永远是人的胸怀。
12. 第⑥段提到官兵们“面对难以想象的艰苦、煎熬和寂寞”能以苦为乐,具体分析战士们“以苦为乐”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13. 说说下面句子中连用四个句号的表达效果。
沙丘上搁着一轮通红的夕阳。一行大雁从夕阳的晕圈里掠过。一队骆驼在起伏的丘峦间跋涉。一群镀着金边的人的剪影,真实而浪漫地活动在橘红的天幕上。
14. 这篇文章以一名军人——“我”视角来叙述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 文章最后一句“比天空和海洋更辽阔的永远是人的胸怀”意蕴丰富,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三)(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竹类植物简称竹,俗称竹子,全世界有70多属1200多种,毛竹、淡竹、茶秆竹、麻竹、粉单竹、青皮竹、撑篱竹、佛肚竹皆属禾本科竹亚科竹属。严格意义上,竹类不属树木范畴,竹似木非木,似草非草,介于草木之间。竹类分布广,面积大,生长快,成材早,一株毛竹从出笋到成材只需两个月,4-6年即可采伐利用,是可再生资源,有“第二森林”美称。
——摘编自《中国绿色时报》
【材料二】
①竹子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②先秦时期,人们用竹子来狩猎,将竹子当作书写的载体, A 。查阅历史文献,发现事实并不仅限如此。在先秦时期的著作中,早已有将竹子拟人化及将竹子比喻成君子的记载。
③到了汉代, B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礼器》中记载:“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意思是说,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是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这一将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提法,也奠定了“岁寒三友”的文化基础。
④魏晋时期, C ,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王羲之、王徽之、陶渊明、袁粲等都有与竹相关的佳话流传。王羲之在兰亭修禊(xì),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神来之笔描绘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胜景。戴凯之更是爱竹至深,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竹子,写了中国第一部画竹专论《竹谱》。
⑤在唐代,诗歌达到了鼎盛时期,咏竹之风更盛。许多有才华的大诗人留下了很多咏竹名句,灿若星辰。有人统计过,在《全唐诗》中,与竹有关的诗篇达1000多首。竹林、竹风、竹影,表达文人隐居竹林的清逸;竹子凌霜傲雪,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文人们对竹子的喜爱又上了一个台阶。
⑥宋代,在“画竹”领域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在宋代诸多画竹名家中,苏东坡的好友文同颇有成就。苏东坡曾在《文与可画筼(yún)筜(dāng)谷偃竹记》一文中写道,“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盛赞文同高明的画论、高超的画技和高尚的画品,“胸有成竹”这一成语也出自此篇。
——摘自《封面新闻》
【材料三】
①竹笋壳制作的一次性餐具,在餐饮外卖市场供不应求;竹缠绕管廊等竹缠绕产品,在一些市政工程中推广应用;竹制集装箱底板防水且不易断裂,逐渐成为行业新宠……在共谋绿色发展的当下,竹子这一古老物种,正因科技赋能而创造更多替代塑料的可能。
②近日,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发挥竹子在治理塑料污染、代替塑料产品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作用,为高能耗、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③从科研成果到企业实践,再到国家行动、全球倡议,中国提出这一好“竹”意,将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积极贡献。专家表示,“以竹代塑”倡议彰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担当与务实行动,必将对进一步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摘自《人民日报》
16.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些方面对“竹”进行了说明?请简要概括。
17. 【材料一】和【链接材料】都是关于“竹”的介绍,比较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链接材料】
一株草,究竟拥有多少传奇的故事,她是逆袭的草根,凭借特殊技能脱颖而出,成为“木质化的巨草”;她生命力旺盛,通过藏在地下的秘密不断发笋,构成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庞大生命体;她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她成为食物,让大熊猫得以生存至今;她与人类相遇,塑造着审美,滋养着文明;她的开花,让人叹息而又充满了神秘。
18. 下列三句话是从【材料二】中A、B、C三处摘出来的,若还原,应分别放入何处?
①竹子被进一步赋予人的品格。
②文人雅士对竹子的喜爱表现得更加直接。
③更看重的是竹子的“物用”。
A ________ B. ________ C. ________
19. 综合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严格意义上,竹类不属树木范畴,竹似木非木,似草非草,介于草木之间。
B. 刘禹锡《庭竹》中“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可以充当材料二第⑤段的例子。
C.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出自于苏轼《文与可画贫刍谷偃竹记》一文。
D. “以竹代塑”的倡议,为国际上所有的塑料制品提供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四)名著阅读(5分)
20. 下面是小文整理的表格,请根据名著内容补充完整。
名著 人物 主要事迹或介绍 性格特征
《红星照耀中国》 ①________。 年已五旬,衣着和普通士兵一样,早期经常赤脚走路。 ②______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③________ 曾做过火车司机、钳工,后来成为朱赫来最好的助手。 坚强不屈
《经典常谈·战国策》 张仪 ④________派,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填“合纵”或“连横”) 能言善辩
21. 小文在整理过程中,重新阅读了这些书籍,越发体会到“执着”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他想以“执着与成功”为主题,写一段话。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本书中任选一本,结合书中人物形象或作者创作经历,帮助他撰写。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2. 实验学校开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主题宣传活动,请你参与。
(1)为增强全校学生食品安全观念,学校计划于2025年4月25日下午2时在学校礼堂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讲座”,要求全体同学参加。请你代学校安全办拟写一则通知。
通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学校安全办 2025年4月21日
(2)下面是你班黑板报上的部分内容,请你修改。
“食”字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良”,食品安全考验人的良心。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企业需要切实担负起应有的责任,重视食品安全体制机制建设,建立起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守护好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守得住安全底线,才能赢得遵重,才能收获消费者的信赖,才能持续被消费者喜爱。
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
②画线句子有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意见。_______
(3)你在学校门口超市买了一袋面包,发现已经过期。下面是你和营业员的对话,请根据情境将对话补充完整。
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业员:小同学,你看这面包好得很,哪里过期了?
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业员:你这同学还挺细心好吧,我给你换一袋。
(二)写作(50分)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3. 作文题目:春天就这样来了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学校名。
24.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俞鸿儒获评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他的颁奖词是“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是俞鸿儒的信念。
“相信相信的力量”是京东集团原副总裁蔡磊在他的《相信》一书中提到的,这是他的信念。原句为:“相信相信的力量。不是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因为努力,才看到了希望。”“相信相信的力量”意味着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这种信念和信任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定、自信、勇敢。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学校名。
九年级第三次模拟
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4题答案】
【答案】1 ①. xuàn ②. 博 2. B
3. 人开始创造。 4. C
【5题答案】
【答案】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 ②. 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 大漠孤烟直 ④. 长河落日圆 ⑤. 角声满天秋色里 ⑥. 塞上燕脂凝夜紫 ⑦. 无可奈何花落去
二、阅读(45分)
(一)(15分)
【6~11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9. 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 10. C
11. 材料一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材料二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材料三表达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但想到自己年老,不免流露出悲伤与哀痛之情。
(二)(15分)
【12~15题答案】
【答案】12. 生活方面:星期天,战士们会和老乡或好友相聚,折沙枣,带书籍、录音带,捎回罐头和啤酒,到僻静沙山背后享受野餐,听音乐,还会拾枯草烤馒头。学习方面:有的战友在沙地上研究函数方程、分析电离子受力、默写化学分子式,“我”则捧着文学杂志阅读,幻想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工作方面:面对沙漠野战生存训练中的恶劣环境,如高温导致流鼻血,战士们能想出用凉沙子搓脖子的土办法应对;面对狼的威胁,战士们通过放信号枪、追喊等方式驱赶,每班还派人轮流放哨防范,大家都能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困难。精神方面:战士们以苦为荣,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家国情怀令人感动。(答出两点即可)
13. 四个句号形成较大停顿的短句,定格了黄昏时戈壁滩的美丽、安详,凸显了戈壁特有的空旷辽远,侧面表现战士们的艰苦,衬托出战士们扎根戈壁、赤诚爱国、无私奉献的伟大品质。
14. 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感;通过亲历者视角展现军营生活细节,深化对军人使命感的理解;第一人称在叙述中直接地表达出对守边军人忠诚爱国、默默奉献的敬佩之情;“我”作为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将在戈壁滩的训练、生活以及遇到的各种事情串联起来,使文章情节更加连贯、结构更加清晰,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发展脉络。(答出两点即可)
15. 结尾段写了“我”由边防官兵和骆驼在丘峦间行走跋涉的景象联想到了大海,进而联想到官兵们在戈壁沙滩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甘愿奉献的伟大胸怀比海洋和天空更加辽阔,赞美了官兵们的面对挑战,坚守国土的崇高品质,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三)(10分)
【16~19题答案】
【答案】16. 分别从竹子名称、种类、成长特点,竹子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作用,竹子在治理塑料污染、代替塑料产品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17. 【材料一】以介绍知识为主,用语简洁、平实、科学、准确、严谨。【链接材料】综合运用了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竹子的特点和用途;第三人称“她”的运用,拉近了竹子这种自然物和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亲切自然,充满感情。
18. ①. ③ ②. ① ③. ② 19. D
(四)名著阅读(5分)
【20题答案】
【答案】 ①. 朱德 ②. 身先士卒(关爱战士) ③. 阿尔焦姆 ④. 连横
【21题答案】
【答案】示例:执着是一种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精神,它能带人走向事业的成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多次战斗中,负伤累累,几乎让他失去生命,但他每一次都挺过来了,重新回到战斗的岗位,并最终写出一部巨著。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2题答案】
【答案】(1)
通知
全体同学:
为增强全校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学校定于4月25日下午2点在学校礼堂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讲座”,请全体同学准时参加。
实验学校安全办
2025年4月21日 (2) ①. 遵重 ②. 尊重 ③. 句号放在双引号的外面。
(3) ①. 阿姨(叔叔),您这面包已经过期了,不能对外出售。 ②. 您看这上面的保质期,今天确实已经过期了。您给我换一袋吧!
(二)写作(50分)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春天就这样来了
寒风还在倔强地徘徊,不肯轻易退场,可春天却早已在暗处悄然筹备,等待着给世界一个惊喜。
清晨推开窗,一丝若有若无的清甜气息钻入鼻腔,那不同于冬日的清冷,带着湿润与生机,仿佛是春天寄来的第一封书信。低头望去,枯黄的草丛中,竟钻出了几株嫩绿的新芽,它们怯生生地探出头,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那一抹新绿,似是春天不经意间滴落的颜料,为大地添上了第一笔色彩。
街道两旁的柳树,不知何时已抽出了柔软的枝条,细长的柳叶如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枝条就像少女的长发,被春风温柔地梳理着,舞动出优美的弧线。路过的行人,不再裹着厚厚的棉衣匆匆赶路,脸上多了几分闲适与笑意,仿佛被春天的气息感染,整个人都变得轻盈起来。
小区里的桃花开了,粉嫩嫩的花朵挤满枝头,远远望去,像是天边的云霞飘落人间。蜜蜂也被这甜蜜的芬芳吸引,嗡嗡地穿梭在花丛间,忙碌地采着花蜜。孩子们在桃花树下嬉笑玩耍,他们清脆的笑声,和着春风,和着花香,在空气中飘荡,为春天增添了无尽的活力。
夜晚,躺在床上,能听见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春雨总是这样悄无声息地降临,它不像夏雨那般酣畅淋漓,而是如牛毛,如细丝,温柔地滋润着大地。第二天清晨,推开门,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万物被春雨洗涤得一尘不染,树叶绿得发亮,花朵红得耀眼,整个世界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春天就这样来了,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隆重的宣告,它悄悄地渗透在每一个角落,用它的温柔与生机,唤醒沉睡的大地,也唤醒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大自然最美好的馈赠,让我们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怀揣梦想,勇敢前行。
【24题答案】
【答案】例文:
在无人处开花
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的实验室里,曾有一台被同行称为“疯狂机器”的激波风洞。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条路走不通时,这位老人用三十年光阴证明:科学的边界,往往就在“不可能”三个字的背面。
这让我想起小区墙角那株野梅。它从水泥缝隙里探出身子,虬曲的枝干像老人暴着青筋的手臂。去年寒潮来袭时,物业工人都摇头说活不成了,可它偏在春节前夕爆出满树红苞,开得比花园里精心照料的梅树还要烈。环卫阿姨王婶天天绕路来看它,有时带半瓶淘米水浇灌,有时只是站着看一会儿。问她为什么,她搓着冻红的手笑:“我就信它能活。”
这种“相信”的力量,在我学国画的经历中刻骨铭心。第一次参加省赛时,老师建议我画稳妥的工笔牡丹,我却执意要画泼墨山水。铺开宣纸的瞬间,教室里的抽气声清晰可闻——墨汁泼洒的位置完全不符合传统构图法则。但当我咬着笔杆在墨渍间勾勒出孤峰时,那些意外流淌的墨痕突然变成了绕山云雾。后来这幅《险峰图》竟拿了金奖,评委的评语我至今记得:“在规矩之外看见了胆量。”
俞鸿儒院士九十多岁时仍坚持每天工作,京东副总裁蔡磊在渐冻症确诊后依然推动医疗科研。他们像王婶相信野梅,像我当初相信那团墨渍,更像古希腊神话里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知巨石会滚落,仍要一次次伸手。
去年冬天再见到那株野梅时,发现它周围多了几株小苗。王婶说是风把梅子吹到各处长出来的。原来真正的相信从不孤独,它总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角落,长出新的可能。就像科学史上那些曾被嘲笑的设想,最终都成了照亮人类文明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