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2 12:42:09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A.诓骗(kuānɡ)   拜佛(fó)
倘若(tǎnɡ)  舍身求法(shě)
B.省悟(xǐnɡ)  诬篾(miè)
逐渐(zhú) 前仆后继(fù)
C. 麻醉(zhuì) 搽粉(chá)
依濑(lài) 怀古伤今(huái)
D.玄虚(xuán) 概叹(kǎi)
抹杀(mō) 不足为据(jù)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C )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犹如_____夜空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时局的阴霾。他针砭时弊,对那些_____、在困境中自怨自艾、哀叹自信力尽失的言论予以有力驳斥。鲁迅先生深知,真正的自信不应被外敌的侵扰与国内的混乱所_____,他呼唤国人挺起脊梁,以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挑战,共同书写民族的_____篇章。
A.苍茫  掩人耳目  损害  辉煌
B.渺茫  自欺欺人  损害  光芒
C.苍茫  自欺欺人  摧残  辉煌
D.渺茫  掩人耳目  摧残  光芒
3(2025·大连普兰店区期末改编)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①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文化传承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国家之一。②铜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品质的凝聚、精神的载体。③我站在博物馆的铜鼎前,无尽的遐想油然而生。④“鼎”字文化内涵丰富,它除了本义,还被赋予“王位、帝业”“大”“正当、正在”等意义,如“鼎力相助”“问鼎中原”“春秋鼎盛”等。⑤在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之后,“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精神信仰依然对人们的心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A.“文明古国”“内涵丰富”和“历史文化”结构类型相同。
B.句④用“除了……还……”连接两个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
C.句⑤画横线句的主干是“历史文化、精神信仰产生影响”。
D.句①中的“之一”与“唯一”语义矛盾,应删除“之一”。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是鲁迅,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B.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
C.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
D.“正史”指的是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编年体史书。
5下面文段中语句顺序不合理,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2分)( A )
  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可阻挡,但道阻且长,②更应该依靠全体人民自强不息、团结一致的磅礴力量,③我们正处在一个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时候,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披荆斩棘,走向胜利。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④②   D.③②①④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1分)
6作为一篇驳论文,作者批驳的对方论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 (2分)
答: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7第五段“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其中“中国人”是指哪一类人 “自欺力”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个词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3分)
答: 这里的“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自欺力”一词用的是仿词的修辞,由自信力造出“自欺力”,点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而是在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错误引导下,正在发展“自欺力”。 
8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总”“只”“一味”中加以赏析。(3分)
答: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9第七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 有什么含义 (3分)
答: ①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使中国挺立起来,他们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②当时国民党政府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1分)
有钱就幸福吗
  ①钱,是许多人所向往的东西。在有的人眼里只要有了钱,就会有电视机、录音机和高档家具,就会有一切,因此,也就必然会有幸福。
  ②真的有钱就一定会幸福吗 未必如此。
  ③当然,有了钱就可以有许多东西,就能建立一个在物质上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过较为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的生活绝不是只要拥有电视机之类的物品就一切美满了,因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即使缺少钱,但他是为了某种高尚的理想而活着,那么他是幸福的。例如马克思,他没有钱财,有时甚至身无分文,但是,他为了谋求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因此,他是幸福的。列宁也没有巨额家产。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他也在为工人、农民和一切贫苦大众谋取幸福,所以,他也是幸福的。居里夫妇、舒伯特、巴尔扎克这些人,他们都曾在贫困中生活过,但他们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而活着,并为人类的文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因而他们都是幸福的。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些革命青年甘愿放弃城市的优裕生活,到延安去睡土炕,吃小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许多原先侨居海外的科学家,舍弃洋房、汽车,回国住集体宿舍,骑自行车。他们的薪金少了,物质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们却感到更幸福了。
  ④反之,一个人即使有许多钱,如果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或者生活并不自由,那就绝不会幸福,有时甚至是痛苦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生长在一个门第显赫、极为富有的封建官僚家庭里,他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侈生活。按“理”说,他是幸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被封建礼教禁锢着,没有丝毫的自由,因此,他还是不幸福,最后,只得离家出走了事。古罗马帝国皇帝尼禄可以说是富贵甲天下了,但他是否幸福呢 他的富有、尊贵只使得他兽性大发,弑母戮师,甚至荒唐到火烧罗马城,最后众叛亲离,自戕殒命。这说明了金钱多并不等于幸福。
  ⑤在人剥削人的社会里,钱有时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西晋的石崇,可谓富贵至极了,银子多得铸成三千斤的大球、用蜡烛烧火,外出游玩,五十里之内用锦缎做屏障……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石崇不但激起了人民的憎恨,也引起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满,最后因财多被杀了头。这难道是幸福吗 又如,日本有一个店员拾到了一笔巨款。结果恐吓信一封连着一封,威胁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使他惶惶不可终日这难道可以说是“有钱就幸福”吗
  ⑥当然,这并不是说,有钱都是不幸福的。一般来说,钱多了,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舒适些,丰富些,但是幸福绝不能单纯地建筑在金钱的基础上。没有充实、高尚的精神生活,仅仅由金钱支撑起来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该追求真正的幸福,应该用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情操作为幸福的支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幸福者。
10本文的批驳方式与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什么不同 (2分)
答: 选文是直接批驳对方论点,课文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进行批驳。 
11在驳倒对方观点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2分)
答: 仅仅由金钱支撑起来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该追求真正的幸福,应该用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情操作为幸福的支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幸福者。 
1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6分)
答: ①举例论证。如第③段举马克思、列宁等人的例子,论证了“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的”的观点,极具说服力。②道理论证。如第③段的开头部分,运用道理论证,说明了“有钱不一定就幸福”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对比论证。如第③段从正面进行论证,第④⑤段从反面摆事实、讲道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心论点。 
13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道理论据。(1分)
答: 示例一:财富减轻不了人们心中的忧虑和烦恼。——提卢布斯
示例二:聚敛财富也即自寻烦恼。——富兰克林
示例三: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示例四: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实践活动】
14你校正在开展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2分)
答: 示例一:善 以善作魂,善始善终。示例二:勤 以勤为本本心牢。示例三:俭 节俭持家家业旺。 
(2)【不畏艰难·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请从初中课本推荐的名著阅读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3分)
人物: 保尔·柯察金 
主要事迹和品格: 保尔·柯察金在逆境中没有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终于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意志坚强,无私奉献。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2分)
上联: 示例: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筑梦家园
【写法借鉴】
15自信从何而来 也许是父母从小的灌输,也许是老师热心的鼓励,也许来自一本书、一场电影中的某个神奇的人物。有时只是别人的一句话,甚至是一句善良的谎言。如果成为孩子幼小心灵的一颗种子,就可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可能会长成参天大树,最终创造出难以置信的伟大。
  请以“自信”为话题,写一个12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4分)
答: 示例:没有办法了,只有我自己上了!我心里像揣了个小兔子——咚咚直跳,我向窗外望了望,云儿很白,阳光很灿烂,我给了自己一个微笑,自信地走上了演讲台,那份恐惧顿时无影无踪……
  台下响起的掌声是对我自己最大的鼓励,虽然我的演讲不是最好的,但我得到了一次锻炼,我觉得自己得到了许多收获……尽管我没有靓丽的外表,但我还是大声地说:我自信、我快乐,所以我很酷。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诓骗(kuānɡ)   拜佛(fó)
倘若(tǎnɡ)  舍身求法(shě)
B.省悟(xǐnɡ)  诬篾(miè)
逐渐(zhú) 前仆后继(fù)
C. 麻醉(zhuì) 搽粉(chá)
依濑(lài) 怀古伤今(huái)
D.玄虚(xuán) 概叹(kǎi)
抹杀(mō) 不足为据(jù)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犹如_____夜空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时局的阴霾。他针砭时弊,对那些_____、在困境中自怨自艾、哀叹自信力尽失的言论予以有力驳斥。鲁迅先生深知,真正的自信不应被外敌的侵扰与国内的混乱所_____,他呼唤国人挺起脊梁,以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挑战,共同书写民族的_____篇章。
A.苍茫  掩人耳目  损害  辉煌
B.渺茫  自欺欺人  损害  光芒
C.苍茫  自欺欺人  摧残  辉煌
D.渺茫  掩人耳目  摧残  光芒
3(2025·大连普兰店区期末改编)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文化传承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国家之一。②铜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品质的凝聚、精神的载体。③我站在博物馆的铜鼎前,无尽的遐想油然而生。④“鼎”字文化内涵丰富,它除了本义,还被赋予“王位、帝业”“大”“正当、正在”等意义,如“鼎力相助”“问鼎中原”“春秋鼎盛”等。⑤在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之后,“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精神信仰依然对人们的心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A.“文明古国”“内涵丰富”和“历史文化”结构类型相同。
B.句④用“除了……还……”连接两个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
C.句⑤画横线句的主干是“历史文化、精神信仰产生影响”。
D.句①中的“之一”与“唯一”语义矛盾,应删除“之一”。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是鲁迅,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B.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
C.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
D.“正史”指的是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编年体史书。
5下面文段中语句顺序不合理,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2分)( )
  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可阻挡,但道阻且长,②更应该依靠全体人民自强不息、团结一致的磅礴力量,③我们正处在一个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时候,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披荆斩棘,走向胜利。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④②   D.③②①④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1分)
6作为一篇驳论文,作者批驳的对方论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 (2分)
7第五段“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其中“中国人”是指哪一类人 “自欺力”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个词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3分)
8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总”“只”“一味”中加以赏析。(3分)
9第七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 有什么含义 (3分)
【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1分)
有钱就幸福吗
  ①钱,是许多人所向往的东西。在有的人眼里只要有了钱,就会有电视机、录音机和高档家具,就会有一切,因此,也就必然会有幸福。
  ②真的有钱就一定会幸福吗 未必如此。
  ③当然,有了钱就可以有许多东西,就能建立一个在物质上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过较为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的生活绝不是只要拥有电视机之类的物品就一切美满了,因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即使缺少钱,但他是为了某种高尚的理想而活着,那么他是幸福的。例如马克思,他没有钱财,有时甚至身无分文,但是,他为了谋求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因此,他是幸福的。列宁也没有巨额家产。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他也在为工人、农民和一切贫苦大众谋取幸福,所以,他也是幸福的。居里夫妇、舒伯特、巴尔扎克这些人,他们都曾在贫困中生活过,但他们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而活着,并为人类的文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因而他们都是幸福的。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些革命青年甘愿放弃城市的优裕生活,到延安去睡土炕,吃小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许多原先侨居海外的科学家,舍弃洋房、汽车,回国住集体宿舍,骑自行车。他们的薪金少了,物质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们却感到更幸福了。
  ④反之,一个人即使有许多钱,如果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或者生活并不自由,那就绝不会幸福,有时甚至是痛苦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生长在一个门第显赫、极为富有的封建官僚家庭里,他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侈生活。按“理”说,他是幸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被封建礼教禁锢着,没有丝毫的自由,因此,他还是不幸福,最后,只得离家出走了事。古罗马帝国皇帝尼禄可以说是富贵甲天下了,但他是否幸福呢 他的富有、尊贵只使得他兽性大发,弑母戮师,甚至荒唐到火烧罗马城,最后众叛亲离,自戕殒命。这说明了金钱多并不等于幸福。
  ⑤在人剥削人的社会里,钱有时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西晋的石崇,可谓富贵至极了,银子多得铸成三千斤的大球、用蜡烛烧火,外出游玩,五十里之内用锦缎做屏障……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石崇不但激起了人民的憎恨,也引起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满,最后因财多被杀了头。这难道是幸福吗 又如,日本有一个店员拾到了一笔巨款。结果恐吓信一封连着一封,威胁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使他惶惶不可终日这难道可以说是“有钱就幸福”吗
  ⑥当然,这并不是说,有钱都是不幸福的。一般来说,钱多了,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舒适些,丰富些,但是幸福绝不能单纯地建筑在金钱的基础上。没有充实、高尚的精神生活,仅仅由金钱支撑起来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该追求真正的幸福,应该用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情操作为幸福的支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幸福者。
10本文的批驳方式与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什么不同 (2分)
11在驳倒对方观点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2分)
1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6分)
13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道理论据。(1分)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实践活动】
14你校正在开展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2分)
(2)【不畏艰难·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请从初中课本推荐的名著阅读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3分)
人物: 
主要事迹和品格: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2分)
上联: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筑梦家园
【写法借鉴】
15自信从何而来 也许是父母从小的灌输,也许是老师热心的鼓励,也许来自一本书、一场电影中的某个神奇的人物。有时只是别人的一句话,甚至是一句善良的谎言。如果成为孩子幼小心灵的一颗种子,就可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可能会长成参天大树,最终创造出难以置信的伟大。
  请以“自信”为话题,写一个12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