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搜集课文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填写下面的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那时,离“_______”事变已三年有余,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资料卡片 《且介亭杂文》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取这个名字,是因为鲁迅那时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一区域有“半租界”之称,鲁迅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成“且介”,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也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愿。“且介”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miǎo( )茫 麻zuì( ) cuī( )残
kuāng( )骗 mái( )头苦干 舍shēn( )求法
前pū( )后继 huái( )古上今
鲁迅说自己写杂文的目的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课文充满了这种战斗精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谈谈朗读后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下面的思维导图填写完整,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思维导图,再次回顾课文,想一想这篇驳论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的语言尖锐犀利,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请结合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写下面的表格
表5-1 修辞手法举例及赏析
修辞手法 原文例句 表达效果分析
仿拟 “他信力”“自欺力” ①(作者仿照“自信力”造出这两个词)
排比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增强论证的气势,不仅有力地驳斥了论敌错误的论点,更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伟大
②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③
比喻 ④ ⑤
(2)*模仿课文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段文字,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不同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批注再旁边的方框里。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断变换“中国人”一词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历史上有哪些人物称得上是“中国的脊梁”?请搜集其中一人的资料,仿照示例,记录在下面的横线上,课后与同学交流。
文中所论及的“埋头苦干的人”,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拼命硬干的人”,当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确切含义,指的是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这一词语的出处,见《汉书·蒯通传》:“西乡(向)为百姓请命。”……“舍身求法”的“法”,这里可作“标准,规范”解。又,“法”在世界各国语源上都兼有“公平”“正直”“正义”等含义,所以,“舍身求法”可以解作:为追求某一种规范(诸如公平正义等),不惜牺牲性命,类似“舍生取义”,而“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告子上》它在本质上属于儒家思想。
——安永兴《民族脊梁的颂歌——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示例】我认为春秋时期的墨子就是“为民请命”的代表。他创立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广收弟子,实践自己的主张。他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多次带领弟子守卫被攻打的城池。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非攻》就塑造了这样一个为民请命的墨子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预学一 九一八 自己不愿将国家的领土让给帝国主义
预学二 (1)渺 醉 摧 诓 埋 身 仆 怀
(2) 略。(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鲁迅杂文所蕴含的复杂的情感——对敌人深恶痛绝,犀利如刀,而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则是衷心爱戴,热情似火。)
导学一 ①只希望着国联 ②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③直接反驳 ④他信力 ⑤自欺力 ⑥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示例)用驳论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
导学二 (1)①(示例)两个词仅将“自信力”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②反问 ③(示例)增强论证的气势,有力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论点,强调了拥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存在于中华大地上 ④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⑤形象生动地赞颂了中华儿女中为国为民的杰出人物,这正是中国人拥有自信力的有力证明
(2)* 略。
导学三 ①指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②指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③指广大人民 ④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示例)这样写,让大家认识到“中国人”有各种不同的群体,不仅有力地反驳了对方错误的论点,更揭露了反动当局昏庸无能、自欺欺人的本质。
拓 展 (示例)我认为治水的禹就是“埋头苦干”的代表。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他率领百姓治理洪水,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治理,终于取得成功,中原洪水不再泛滥。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