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3.4 声的应用
1. 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一种现象, 人们利用回声可以探测、检查物体、获得信息,声的反射是各种声技术的基础。
2. 超声:振动频率高于 20 000 Hz 的声;次声:振动频率低于 20 Hz 的声。
3.4 声的应用
1. 一材拓题 教材 P53 图改编 下列关于回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被山崖、高墙反射回来的声音才叫回声
B. 回声比原声晚 0.1 s 以上
C. 在较小的房屋内说话没有回声
D. 只要有障碍物存在就有回声
D
3.4 声的应用
■考点 1 声音的反射
2. 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爆发等都伴有 _______ 产生。地震观测站是利用_______监测网来监测何时何地、发生了几级地震的(前两空均选填“超声”或“次声”),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3.4 声的应用
次声
次声
■考点 2 超声与次声:探测技术
信息
3. 一材拓题 教材 P54 图改编 蝙蝠夜间出来活动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 蝙蝠的眼睛有夜视功能
B. 夜晚有月光
C. 蝙蝠的嗅觉很好,可以嗅出前面是否
有物体
D. 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可以在物体上返回,
根据回声就可以判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3.4 声的应用
D
4. 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万米级海试。先进的声学系统助力实现水声通信,这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唯一的沟通方式,这说明声能够在 _____ 中传播。此外,前视成像声呐设备可对前方海山的距离和轮廓进行实时探测,帮助潜水器在漆黑的万米深海中精准避障,这说明声能传递 ________。
3.4 声的应用
水
■考点 3 水声通信与语音识别
信息
5. 人工智能(AI)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包括语音识别技术和面部识别技术。国产某品牌手机可以通过向屏幕呼叫“小艺小艺”,即可唤醒语音助手,这项技术主要通过语音识别用户的 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3.4 声的应用
音色
6. 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次声波的是 ( )
A. 用回声探测仪探测海底地貌
B. 预报雷暴、泥石流
C. 人与人说话交流
D. 汽车倒车时确定与障碍物间的距离
B
3.4 声的应用
■考点 3 混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
易错归纳
7. 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我们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
A. 声音传播得太快,使回声太小听不到
B. 教室里安静,老师的声音太大
C. 老师讲课声音太小
D.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不能够分开
3.4 声的应用
D
8. 利用回声不可以测定 ( )
A. 海底的深度
B. 两山间的距离
C. 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D. 敌潜艇的位置
3.4 声的应用
C
9. 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
A. 超声加湿器
B. 蝙蝠的“回声定位”
C. 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 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3.4 声的应用
B
10. 声波在生产、医疗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关于声波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超是利用次声波检查身体
B. 声纹锁是通过响度进行识别
C. 在月球上可利用超声波进行交流
D. 超声波可用来探测鱼群的位置
3.4 声的应用
D
11. 下列动物、仪器和自然现象,不能产生次声波的是 ( )
A. 大象 B. 火山喷发
C. 台风 D. B 超机
3.4 声的应用
D
12. 有关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B. 地震、海啸发生时,不会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C. 声可以传递信息
D. 声可以传递能量
3.4 声的应用
B
13. 如图所示, 在蜿蜒的铁路线上,“铁轨医生”用探伤仪给铁轨做“B 超”,这是利用声可以传递 _______。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不能被人耳听见,原因是超声波的 _________ 太高。
3.4 声的应用
信息
频率
14. 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 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 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1 s 接收到回声,则障碍物距汽车为 ________ m。
3.4 声的应用
超声波
1.7
15. 某处发生地震后,大约经过 13 h,它产生的 ________ 传到监测站,其间的路程达 14 300 km,则该声波的传播速度约是 _______ km/h。
3.4 声的应用
次声波
1100
16. 在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吹号角并通过回声来判断船离山崖的距离。 某次水手吹响号角后经 4 s 听到回声,则:
(1)吹号角并通过回声来判断船离山崖的距离,是利用了什么?
(2)若当时的气温为 15 ℃,那么听到回声时,船离山崖有多远?
3.4 声的应用
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解:气温为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v = 340 m /s,声音从水手传到山崖的时间:t= ×4 s=2 s,船离山崖的距离s=vt=340 m/s×2 s=680 m。
17. 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 4 s 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1 530 m/s,请简要回答或计算出下列问题:
(1)人耳能听到超声波吗?
3.4 声的应用
解:因为人耳的听觉范围是 20 Hz 到 20 000 Hz,而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 000 Hz,所以人耳听不到超声波;
(2)被测量处海洋的深度为多少?
(3)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能否测量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为什么?
3.4 声的应用
解:已知:t= 12 ×4 s=2 s,v=1 530 m/s,因为 v= ,所以海洋的深度:s=vt=1 530 m/s×2 s=3 060 m;
解: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波不能传到月球,故不能用声波来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共17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3.3 噪 声
乐音和噪声是根据人的感受划分的,并无明显界限。判断声音是否属于噪声要把握两点:一是从物理学的角度,也就是看发声体的振动是否规则,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属于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听者是否需要,不需要的声音则为噪声。
3.3 噪 声
1. 从环保角度看,下列情况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
A. 上课时,学校附近的卡拉 OK 厅播放出十分响亮的优美动听的音乐
B. 清晨,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的琴声,伴随着老年人晨练,令人心旷神怡
C. 看电影时,几名同学在一起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显得十分开心
D. 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发动机的排气声
B
3.3 噪 声
■考点 1 噪声及其来源
2. 一材拓题 教材 P49 数字实验改编 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其中图 ________ 是噪声的波形,声源在做 ________(选填“规则”或“不规则”)振动。
3.3 噪 声
乙
不规则
3. 一材拓题 教材 P50 素材改编 某街道旁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的噪声等级为 80 dB,如果人处在此噪声等级的环境中 ( )
A. 对人的听力会产生严重危害
B. 对人的学习会产生影响
C. 对人的睡眠不会产生影响
D. 对人的学习、睡眠都不会产生影响
3.3 噪 声
B
■考点 2 噪声大小及其危害
4. 现代城市里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 72,那么这个数字的单位是 _______,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 ,显示屏上的数字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3 噪 声
分贝
变大
■考点 2 噪声大小及其危害
5. 一材拓题 教材 P51 图改编 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进行噪声防治,下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
A.图甲:摩托车排气管安装消声器 B.图乙:在公路旁设置隔音板
C.图丙:工厂员工戴着防噪耳塞 D.图丁:在居民居住区多植树种草
3.3 噪 声
A
6. 习题衍生 教材 P52,T2 改编 关于噪声及其控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教室采用双层玻璃和隔音性能好的建筑材料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B. 在嘈杂的环境中带上耳塞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C. 中高考期间建筑工地禁止夜间施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降低音响音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3.3 噪 声
7. 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乐音悦耳动听,给人美的享受
B. 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噪声是机器发出的
C.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健康
D. 优美的音乐过响也会成为噪声
3.3 噪 声
B
■考点 2 分辨不清乐音和噪声
易错分析
8. 对于一般人来说,有利于学习、休息的较为理想的环境是 ( )
A. 0 dB 的完全没有噪声的环境
B. 30 dB~40 dB 的较安静的环境
C. 80 dB~90 dB 的环境
D. 100 dB 以上的环境
3.3 噪 声
B
9. 关于乐音和噪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乐音让人听着舒服,它是由发声体的杂乱无章的振动而产生的
B. 凡是由发声体有规律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都是乐音
C. 厂房车间的工人佩戴耳塞, 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广场舞的伴奏音乐虽然有的很好听,但是如果响度太大,影响别人休息也会成为噪声
3.3 噪 声
D
10. 教材图片 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 )
A. 防止噪声的产生
B. 阻断噪声的传播
C.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 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3.3 噪 声
A
11. 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乐音就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它不可能是噪声
B. 打开门窗,加快空气的流动,可以减弱马路上的噪声
C. 噪声可以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学习, 但不会影响健康
D. 植树造林可以保护环境,减弱噪声
3.3 噪 声
D
12. 科学态度与责任 2024 年 3 月 3 日是第 25 个“全国爱耳日”, 降低噪声影响, 守护听力健康,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下列与声音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B. 高速道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90 dB
3.3 噪 声
C
13. 小明家楼下的阿姨们在跳广场舞, 小明利用分贝仪测量噪声, 在开窗的状态其示数为86 dB;小明关上了窗户,分贝仪示数变为68 dB, 则关窗前后分贝仪接收到的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发生变化。 利用分贝仪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
3.3 噪 声
响度
不能
14. 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地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 为了避免干扰隔壁的小明学习,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厨房门窗关严;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方案 _______(选填“①”“②”或“③”)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3 噪 声
②
15. 汽车在城市里行驶,要求禁鸣喇叭,这样做可以减少因喇叭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噪声。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所示的下凹形式,这在控制噪声方面 的作用是在_________ 中减弱噪声。
3.3 噪 声
振动
传播过程(共20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3.1 认识声现象
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课标链接·核心素养学段目标
第 3 章 声的世界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1 认识声现象
1. 习题衍生 教材 P43,T1 高仿 如图所示,埙是一种闭口吹奏乐器,吹奏时,优美的埙声的发声物体是( )
A. 嘴唇 B. 声带
C. 埙 D. 埙内部的空气
D
3.1 认识声现象
■考点 1 声的产生
2. 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此事实说明 ( )
A.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C.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D.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1 认识声现象
A
3. 一材拓题 教材 P39 图改编 如图,把正在发出铃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弱,最后听到了很微弱的铃声,由此实验 ____(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实验时,没有将手机直接放于玻璃罩的托盘上,而是放于塑料泡沫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认识声现象
减弱通过底座传出的声音
不能
■考点 2 声的传播
4. 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常温(15 ℃)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____ m/s。
3.1 认识声现象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比光的传播速度慢
■考点 3 声传播的速度
340
5.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C.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D.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
3.1 认识声现象
D
6. 大象交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14 Hz ~24 Hz,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
A. 大象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
B. 大象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 大象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D. 大象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D
3.1 认识声现象
■考点 4 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7. 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就消失了,其原因是 ( )
A. 鼓面停止了振动
B. 手不能传声
C. 声音的传播速度小了
D. 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3.1 认识声现象
A
■易错点 不能正确理解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易错归纳
8. 如图所示,边说话边把手放在喉咙处,会感到声带在振动,此现象说明 ( )
A. 所有声音均由人的声带产生
B. 任何时候声带均是声源
C. 声带是人体唯一能发声的器官
D.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1 认识声现象
D
9. 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
A. 振动
B. 静止不动
C. 一直向右运动
D. 一直向左运动
3.1 认识声现象
A
10. 月球上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波交流,这是因为 ( )
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很慢
C. 真空不能传声
D. 物体在真空中不能产生振动
3.1 认识声现象
C
11. 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B. 蝙蝠可以听到频率为 400 Hz 的声音
C. 人耳是能听到 15 Hz 的声音
D. 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3.1 认识声现象
A
12. 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 在鱼缸旁边用手弹鱼缸,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
A. 鱼缸→空气→水→鱼
B. 鱼缸→水→鱼
C. 空气→水→鱼
D. 水→鱼
3.1 认识声现象
A
13. 转换法“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这是小丽同学学完物理《认识声现象》这一节课后引发的思考。 她发现正在发声的音叉,肉眼并不能看到明显的振动,在她请教老师之后老师给她提供了以下器材:音叉、一满杯水。 接下来她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出现 __________的现象,则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1 认识声现象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杯中
水花四溅
14. 传统文化 古籍 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__ 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___。
3.1 认识声现象
固体
快
15. 创新情境 如图所示,小红和小丽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3.1 认识声现象
(1)她们用“土电话”能实现 10 m 间的通话,这表明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3.1 认识声现象
固体(细棉线)可以传声
细金属丝比细棉线传声效果好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不能
(5)潜艇失事时,艇员用硬物连续敲击潜艇钢板,三声短,三声长,再三声短(这是国际求救信号SOS 的电报码)。救援人员如果在附近,就可以知道潜艇中还有人,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认识声现象
固体(钢板)、液体(海水)都可以传声(共20张PPT)
第 3 章 声的世界 章末提升
脑图体系构建
声的
世界
声的产生
认
识
声
现
象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①________ 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②_________
声的传播
振动
传播形式:③_______
声源
传播介质:声波可以在固体、④________ 、气体中传播
声波
液体
章末提升
脑图体系构建
声的
世界
声传播的速度
认
识
声
现
象
声音在⑤________ 中传播最快,⑥________ 中最慢;
空气(15 ℃)中的声速约为⑦__________
人的发
声和听
声能力
固体
频率:物体振动的次数与⑧__________ 之比
气体
人耳能听到⑨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声
所用时间
20 Hz~20 000 Hz
340 m/s
章末提升
声的
世界
探
究
乐
音
的
特
性
音调:声音的⑩_______,由声源振动的 __________ 决定
高低
响度:声音的 _______,与振幅和 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
频率
声波的图形:判断音调的高低;判断响度的大小;指示音色的不同
音色: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 __________ 有关
大小
形状
人与声源的距离
_________
__________
噪声的来源:物体杂乱无章的不规则运动
章末提升
声的
世界
噪
声
噪声大小:人们以 __________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噪声的危害
控制噪声的措施
分贝(dB)
消声
隔声
__________
吸声
章末提升
声的
世界
声
的
应
用
超声与次声:探测技术
声音的反射:回声
水声通信与语音识别
超声波
次声波
回声探测仪
倒车雷达
B 超
预报自然灾害等
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章末提升
教材图片全解
教材图片 图片解读
(教科八上 P39) 命题考点:声音的产生
敲击鼓面,鼓发声,说明声音是由
物体的①________产生的。
命题考点:声音的响度
用力和不用力敲鼓,鼓发出声音的
②_______ 不同。用的力越大,
振幅越大,③______ 越大。
振动
响度
响度
章末提升
教材图片 图片解读
(教科八上 P39) 命题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如图,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会逐渐④_____,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钟罩内,声音会逐渐⑤____,可见声音的传播需要⑥____。
变小
变大
续表
介质
章末提升
教材图片 图片解读
(教科八上 P40) 命题考点:固体能够传声
如图,两位同学把两个纸杯用一根绷紧的线连接,可以做成简易电话。一位同学能听到对方声音说明⑦_______ 能够传声。
命题考点:传声的介质
若将耳朵远离纸杯则听到的声音会变⑧_____,原因是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体
小
续表
固体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章末提升
教材图片 图片解读
(教科八上 P44) 命题考点:响度的影响因素
如图,轻轻拨动绷紧的橡皮筋,再稍用力拨动绷紧的橡皮筋。可以观察到橡皮筋被拨动时振动幅度越大时响度⑩_____,振动幅度越小时响度 _____。这个实验表明响度的大小与 ________有关。
越大
越小
续表
振幅
章末提升
教材图片 图片解读
命题考点:响度的影响因素;音调的影响因素
如图,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
音。逐渐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的 _______ 会逐渐变大,发出声音的 _______ 会逐渐变大。
响度
续表
振幅
章末提升
教材图片 图片解读
(教科八上 P45) 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逐渐增大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 _______会逐渐变小,发出声音的 ______会逐渐变低。
频率
音调
续表
1. 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于科技的快速进步,人类终将制造出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的高科技产品
B. 声音能通过水传播,因为鞭炮声会惊吓到水中的鱼
C. 物体只要在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D. 太空中的宇宙战舰发生爆炸,距离不远的战舰上的人可以听到爆炸的声音
B
章末提升
考点整合应用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 声音的特性
2. 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同学们满怀激情的宣誓声响彻整个校园。 其中“响”是指声音的( )
A. 响度大 B. 音调高
C. 音色好 D. 频率高
A
章末提升
3. 传统文化 传统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乐器。 如图所示,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表面呈梯形。关于马头琴演奏中涉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琴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 轻拉琴弓是为了改变音色
C. 按琴弦不同的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调
D. 根据响度可以辨别马头琴的声音
C
章末提升
4. 下列不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做法是( )
A. 不高声喧哗
B. 调低跳舞音响设备的音量
C. 在公路上不鸣笛
D. 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章末提升
D
三、 噪声的控制及声的应用
5. 关于声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通常会伴有次声波产生
B.“声呐系统”是一种利用次声波探知信息的设备
C.“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
D.“倒车雷达”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
章末提升
B
章末提升
6. 如图所示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一座长为 1 km 的大桥的过程中,当火车头在距离桥头 150 m,距离山崖 775 m 时鸣笛,鸣笛 5 s 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到达桥头后,火车又用 50 s 完全通过了该大桥。求:
(1)火车的速度;
(2)火车的长度;
(3)声音的速度。
四、 声音的相关计算
章末提升
解:(1)火车的速度:v 车= = =30 m/s;
(2)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s2=v 车 t2=30 m/s×50 s=1 500 m;
则火车的长度:L 车=s2-L 桥=1 500 m-1 000 m=500 m;
(3)设声音传播的路程为 s 声,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 s=775 m,则2s=s 声-s1,s 声=2s+s1=2×775 m+150 m=1 700 m,声音的速度:v 声= = =340 m/s。
7.【活动目的】噪声的防治有多种方法,隔声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小明和爸爸想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活动过程】(1)小明找到了家里的机械闹钟、鞋盒、卷尺、泡沫塑料、报纸、棉花、塑料袋等。 他的具体步骤为: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分别塞满不同的隔声材料,其目的是控制隔声材料的_______ 相同,接着他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 _________________ 时,分别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表)。
章末提升
综合实践与创新探究
厚度
刚好无法听到声音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________;小明总结了好的隔声材料应具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2)爸爸利用手机软件“噪声监测仪”进行测量,他将手机固定在一个位置,测量响度;根据小明的数据,预测手机软件监测到响度最大时,填充的材料是 ______。
章末提升
泡沫塑料
材料 棉花 泡沫塑料 报纸 塑料袋
距离/m 2.2 1.8 3.7 3.0
粗糙、多孔
报纸(共8张PPT)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3.5 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1. 一材拓题 教材 P57 图改编 贾湖骨笛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吹奏乐曲时用手指按压骨笛不同的气孔,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_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音调
3.5 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考点 1 认识中国乐器
2. 如图所示是小岩自制的小乐器,他将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缠到一个小盒上,又在小盒的两端各放一根木条,用来拉紧橡皮筋。弹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 ______ 发出声音,如果用相同的力拨动这些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由于橡皮筋的振动_______ 不同,所发出声音的_______ 也不同。
3.5 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振动
■考点 2 自制小乐器
频率
音调
3. 传统文化 古乐器 如图所示的陶笛,其原型可追溯至距今 6 000 多年前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人们主要依靠音调辨别出陶笛和其他乐器的声音
B. 用力吹陶笛,可使陶笛发出声音的频率加快
C. 吹奏陶笛发出声音,主要是由陶笛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 吹奏陶笛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
3×108 m/s
3.5 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C
4. 传统文化 非遗 古筝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下列对古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悦耳的琴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 手指按压在琴弦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声的响度
C. 琴声的音调越高,在空气中传播得越快
D. 听众通过琴声可以辨别出曲目,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3.5 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D
5.小华用金属管自制小乐器,如图所示。敲击不同长度的金属管,能发出“do(1)”“re(2)”“mi(3)”“fa(4)”“sol(5)”“la(6)”
“si(7)”。小华演奏歌曲《两只老虎》中的“快 ”时 ,应敲击的金属管是( )
A. a
B. c
C. e
D. g
3.5 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C
6. 热爱音乐的小科在放假期间自学了尤克里里,他观察到尤克里里有四根粗细不同的琴弦,如图所示,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会改变声音的高低。那琴弦声音的高低与琴弦粗细、长短有什么关系呢?小科决定用实验来求证。
3.5 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1)实验操作:小科分别按压位置④和⑤,是为了探究琴弦声音高低与琴弦 ________ 的关系;想要探究声音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手指应分别按压位置 _____ 和 _____(填序号),且弹拨琴弦的力度要 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2)实验结论 :其他条件相同时,琴弦越______(选填“粗”或“细”),声音越高;琴弦越 ______(选填“长”或“短”),声音越高。
3.5 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长短
①
⑤
相同
细
短(共17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通常可以通过一些常见的词语来区分这些特性。例如:音调常用的描述词语有尖、细、刺耳、浑厚、低沉等;响度常用的描述词语有大、小、强、弱、洪亮、轻声、震耳欲聋等;悦耳、动听、美妙等通常用来描述音色。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1. 一材拓题 教材 P45 图改编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 先让一端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用大小 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钢尺振动越 _____,它的音调越 _______(选填“高”或“低”)。
相同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考点 1 音 调
快
高
2. 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或碎布)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就做成了一个“鸟哨”,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要使哨音更尖细一些,可以 _________(选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活塞 ,这是改变了“鸟哨”声音的________ 这一特性。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向上推
音调
3. 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
A. 声音产生的原因
B. 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 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B
■考点 2 响 度
4. 习题衍生 教材 P48,T2 改编 小华在班级联欢会上轻声哼唱《爱我中华》,“轻声”的“轻”是指声音的 ______ 小,在前排的同学能听到,在后排的同学听不到他的声音,原因是听到声音的大小除与振幅有关外还与 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响度
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5. 小明走在大街上,不用眼见就能区分汽车鸣笛声、电车鸣笛声和自行车铃铛声,主要依靠(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声速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C
■考点 3 音 色
6. 习题衍生 教材 P48,T4 高仿 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 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A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7. 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①女高音,②低声细语,③不敢高声语,④这个男歌手声音好低沉。 这四个词语中的“高”“低”描述声音的特性———音调的是 (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D
■易错点 易混淆音调和响度
易错归纳
8. 传统文化 文化典籍《郁离子·省敌》中记载:“晋平公作琴,大弦与小弦同。使师旷调之,终日不能成声。”若用相同大小的力度弹拨材料和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大弦与小弦,可以改变声音的 (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声速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B
9. 锯琴,也称为“乐锯”,即用锯子演奏音乐,其结构如图甲所示。 演奏时,触动锯身宽度越宽,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如图乙,与触动 B点相比,用相同的力触动 A 点时 ( )
A. 发声时每秒振动的次数多
B. 发声时振动幅度小
C. 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 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C
10. 微信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款即时通信方式。用户在进行账号登录时可以设置声音密码,用户按住发音按钮后念出一排数字即可进入自己的微信账号。 如果是他人念出同样一排数字,则无法进入。 该声音密码系统主要是可以识别用户本人发出的声音的 (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无法判断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C
11. 手机拜年是时下最“闪亮”的拜年方式,小强年三十就收到了一名同学的祝福电话,他一听就知道是小伟打过来的,他感觉音量比较小,调节了一下音量大小,声音更加清晰了。以上涉及的声音的特性是 ( )
A. 音调和响度 B. 音色和响度
C. 音色和音调 D. 音调和音色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B
12. 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来判断蜜蜂是出巢采蜜, 还是采蜜回巢。蜜蜂出巢采蜜时双翅每秒振动 440 次,采蜜回巢时双翅一分钟振动 18 000 次,则出巢时双翅振动的频率是 ______ Hz。 人 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蜜蜂采蜜回巢的声音,养蜂人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______ 不同。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440
能
音调
13. 如图,用相同的瓶子,装上水位高低不同的水,对着瓶口吹气,主要是由于______(选填“空气”“玻璃”或“水”)振动而发声,对着瓶子吹气产生的音调最高的是 ______ 瓶;敲击瓶子产生的音调最高的为 ______ 瓶。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空气
D
C
14.“声音越大,听力越差,耳朵经不起狂轰滥炸”是一则公益广告的广告词,其中的“声音越大”指的是声音的 _________。(选填“音色”“响度”或“音调”)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响度
15. 中考新情境 手机调弦软件 小明用手机调弦软件在同一位置测吉他弦刚发声的参数。如图是前后两次用不同力度拨动同一根琴弦 A 时,调音器的显示界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B 的含义: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 )
A. 第一次测得的响度比第二次大
B. 第一次测得的音调比第二次低
C. 第二次测得 A 弦每秒振动 73 次
D. 拧紧 A 弦后再拨动每秒振动的
次数变多
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