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三单元
9 复活(节选)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家在两个人物塑造上寄予的人性理想。
3.理解“复活”的意蕴,探究作品主题,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批判社会现实精神。
目录索引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学习活动二
精研课文 理解鉴赏
学习活动三
综合阅读 比较探究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学习活动一
作者简介
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 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1851年在高加索从军,曾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后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年试图解放自己领地的农奴,但得不到农民的信任。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观发生激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上,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抗议。创作时期长达60年,作品深刻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作品艺术水准高,对世界文学有重大影响。
作品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忏悔录》。
作品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根据一个法官的真实见闻创作而成。此时,沙皇专制下官僚制度的腐败和农奴制的破败暴露无遗,持续了一个世纪的反专制农奴制的社会变革运动全面激化。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民主倾向和社会批判倾向,这在《复活》中得到了全面集中的体现。
基础梳理
1.字音字形
yān
nì
luō suo
lán lǚ
gěng
shù
sào
xǐng
quán
jiǒng
duó
栅
删
珊
赎
渎
黩
2.掌握词语
(1)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2)夺眶而出:眼泪从眼眶中一下子涌出来。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3)衣衫褴褛:指衣服破破烂烂。
(4)步履轻盈: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
(5)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整齐、漂亮。
(6)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毫无共同之处。
(7)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8)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
3.词语辨析
驱除 祛除
课文 原句 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 ,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
驱除:赶走;除掉。 祛除: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
相同点 二者都有“除去”的意思。
不同点 “驱除”指赶走、除掉,用于具体的对象。“祛除”指除去疾病或疑惧、邪恶,用于抽象的对象。
运用 ①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 虫害、保护庄稼之意。
②一年一度的端阳节,各地的民间习俗同多于异,如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饮雄黄酒,吃粽子,尝时令鲜果等,据说这些传统活动可以 百病。
驱除
祛除
4.标点符号
分析下列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1)“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
(2)我想见见您……我……( )
(3)“我来是……”“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 )
(4)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 )
(5)“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您是怎么找到我的 ”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 )
文中的省略号还有哪些不同用法 请你找出来,进行总结。
标示语意未尽
标示说话断断续续
标示语意未尽
标示语意未尽
标示语意未尽
名家点评
1.《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公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翻译家力冈
2.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3.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高尔基
相关常识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博爱”思想。
故事梗概
《复活》故事梗概
小说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玩弄后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小说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从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醒内心的美德,并且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和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成语积累
有关“轻视”的成语
(1)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
(2)不过尔尔: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
(3)嗤之以鼻: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起。
(4)视如敝屣:像破烂鞋子一样看待。比喻非常轻视。
(5)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精研课文 理解鉴赏
学习活动二
文本研读
任务一 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
1.简述课文中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点拨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可玛丝洛娃一开始并没有认出他,后来看到他激动的神情,认出他来,觉得很惊奇。聂赫留朵夫向她问起孩子,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用简短愤恨的话对答,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微笑着向他要了十卢布。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恕。
2.节选片段在情节上巧妙地勾连了玛丝洛娃的“过去”与“现在”,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补充完善下列表格。
人物 关键词 过去 现在
玛丝洛娃 身份
经历
心理
女仆——妓女
罪犯
与聂赫留朵夫相遇并相爱,怀有孩子的玛丝洛娃被主人赶出家门,遭到聂赫留朵夫的无情抛弃,在社会上遭遇凌辱,最终沦落风尘
被人冤枉犯有盗窃和谋杀罪,受到不公的审判,无辜入狱
单纯,天真善良
绝望,自甘堕落
任务二 赏析小说的细节描写
3.梳理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心理过程,细读文本,完成下表。
典型描写 艺术手法 心理特征
“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心理描写 犹豫
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说“我想见见您……我……”“我来是……” 语言描写 胆怯、羞愧
“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① ②
神态、动作描写
痛苦、内疚
典型描写 艺术手法 心理特征
“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 心理、动作描写 害臊
望着玛丝洛娃那张变丑的脸,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不知该怎么办 全知视角,心理描写 惶惑
当问起玛丝洛娃为他生下的那个孩子时,聂赫留朵夫“感到脸红了” ③ ④
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窘态毕露”,特别是看到“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盯着他“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不由得想到,“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 心理、动作描写 动摇
心理描写
不安、内疚、羞耻
典型描写 艺术手法 心理特征
“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 全知视角,心理描写 ⑤
“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使他去同她接近”“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⑥ ⑦
挣扎
心理描写
觉醒
4.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 这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
点拨 ①隔栏初见——称呼“您”。简练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恰切的内心独白,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坦诚自己罪行时内心的挣扎。
②长凳交谈——称呼“您”。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不知该怎么办。他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③讨要卢布——从“您”到“你”,直呼“卡秋莎”。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④结束告别——从“你”到“您”。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当玛丝洛娃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5.在塑造玛丝洛娃的时候,作者多次写到她的笑,请填写下面的表格,分析“笑”的作用。
玛丝洛娃的笑 反映的心理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①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过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笑容隐退,痛苦浮现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玛丝洛娃的笑 反映的心理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②
③ 对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以及他是否真诚悔过抱有强烈的怀疑,对之前他的所作所为心怀鄙薄。对这个曾经欺骗自己、现在却想救赎她的人心怀不屑,甚至带有敌意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同时又有几分对贵族阶级的蔑视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任务三 分析小说的形象及主题
6.请结合文本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形象特点。
点拨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内心忏悔的贵族形象。他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处在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他在庭审后第一次去探监,一心一意要拯救玛丝洛娃,不仅要帮助她脱离牢狱,还希望在精神上将她唤醒。他前来见玛丝洛娃,体现了他要赎罪的真诚,后来的动摇看出了他此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他自我斗争的结果体现了他的坚定性。这是一个正在走上精神复活之路的青年形象。
7.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 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 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
点拨 ①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狱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献媚、讨好,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②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8.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点拨 ①人性的复活。聂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的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鼓起勇气,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思路整合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描述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见面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表达了作者对“道德自我完善”精神在改造人与社会中作用的肯定与认可。
综合阅读 比较探究
学习活动三
思维提升
1.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 有什么特殊含义 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请结合整部作品的相关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指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观点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精神的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观点三:小说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指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情感与思想。
2.跟《大卫·科波菲尔》的限知视角不同,本文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这种视角有何特点
点拨 ①视角转变自然灵活,使叙事灵活而富有变化。如:课文开头主要人物出场,先写了聂赫留朵夫视角下的玛丝洛娃,他熟悉的“温顺表情”就是曾经的回忆在她身上的投射;继而写玛丝洛娃眼中的聂赫留朵夫,“有钱人”既体现了玛丝洛娃的关注点,又借玛丝洛娃的观察不露痕迹地交代了聂赫留朵夫的衣着特点。自由切换的叙述视角使叙事真实而富有变化。
②视角广阔,深入心灵。小说节选部分多次以叙述的方式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文中插叙了玛丝洛娃初见聂赫留朵夫时的感受以及后来的生活际遇,以广阔视角准确而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大卫和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都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为什么令人如此难忘 这和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关。请从下列角度比较一下这两组人物的塑造方法。
人 物 大卫·科波菲尔 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
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
用一系列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
货行的环境衬托了大卫凄凉的处境及绝望的心理;米考伯先生家的环境表现了米考伯夫妇艰难的处境,反衬了他们乐观的心态
监狱混乱嘈杂的环境衬托出玛丝洛娃的绝望和堕落
童工的生活表现出大卫的痛苦和孤独;寄住和探监情节表现了大卫渴望关爱和重视友情的心理
二人见面的情节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和玛丝洛娃的堕落
人 物 大卫·科波菲尔 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
用其他人物映衬
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米考伯夫妇盲目乐观反衬了大卫的年少成熟
二人互为衬托,一方心灵“复活”,一方精神麻木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主题阅读
迷途未远,来者可追
人生,是一场灵魂蜕变的自我救赎。塞内加曾说:“灵魂的力量比任何命运都强大。凭着自己的力量,他既能造福于生活,也能给生活带来不幸。”积极正向的灵魂,可以推翻一切阻碍,唤醒人心,给我们带来新的人生。我们要懂得反省自己,迷途知返。在命运的长河里,我们要学会在内心寻找答案,唤醒灵魂深处的善念,在爱与被爱中,实现人生的灵魂蜕变。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的门廊里已等了好久。
他来到监狱,在大门口打了打铃,然后把检察官的许可证交给值班的看守。
带玛丝洛娃来的看守在离桌子稍远的窗台上坐下。对聂赫留朵夫来说,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他不断在心中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说出主要的话,就是他打算跟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把这话说出来。玛丝洛娃坐在桌子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屋子里光线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看清她的脸:眼睛边上有鱼尾纹,嘴唇周围也有皱纹,眼皮浮肿。他见了越发怜悯她了。
“我那个辩护人是个十足的笨蛋,他老是对我说肉麻话。”她说着笑了,“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她今天好怪。”聂赫留朵夫想,刚要说出自己的心事,却又被她抢过话头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她就坐了牢。”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转动脑袋,不时瞟聂赫留朵夫一眼,“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 说实在的,她真是个很不错的老婆子,分明是受了冤枉。”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着,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 ”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 ”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
“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您最好还是……”
“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我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愣了,又像在瞧他,又不像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 ”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
“您说的话总是让人不明白。”她说了这些话,又张开嘴,但没有再说下去。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
“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醉了吗 我是有点儿醉,但我明白我在说什么。”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份。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不明白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聂赫留朵夫说。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 ”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猛地站起来,嚷道。
看守走到他们跟前。
“你闹什么!怎么可以这样……”
玛丝洛娃垂下眼睛,将她那双小手的手指紧紧地交叉在一起,又坐下了。
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她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还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这倒是真的。”道口工用唱歌一般好听的声音说,“穷人成亲夜晚也短,有钱人想什么有什么,要怎么办就准能办到。”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 ”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
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她的内心展开了痛苦的活动。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因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直至大醉。
(选自《复活》,草婴译,有删改)
阅读思考
1.面对聂赫留朵夫的求婚,玛丝洛娃表现出了极大的怨愤情绪,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其原因。
①表层原因:想到当初被聂赫留朵夫抛弃的经历,得知聂赫留朵夫企图以求婚的方式来赎罪以拯救自己的灵魂。②深层原因:玛丝洛娃那颗麻木的心已开始复苏,她的意识开始觉醒,使她回到因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清醒而痛苦地生活。
2.选文中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且在小说中二人最终也未走到一起。请联系选文与所学内容分别分析玛丝洛娃两次拒婚的主要原因。
(1)选文中的拒婚:①玛丝洛娃认识到自己与聂赫留朵夫地位悬殊,并且无法原谅他曾经抛弃自己,因此断然拒绝他的求婚;②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为了赎罪,所以愤然拒绝。
(2)最终拒婚:玛丝洛娃最后拒绝聂赫留朵夫求婚是她作出的自我牺牲,因为怕自己的身份会给他带来不幸。
3.节选小说人物除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之外,还有柯拉勃列娃、道口工、老婆子等其他人物。请分析这些人物的作用。
①为老婆子开脱罪名,从侧面体现出玛丝洛娃的善良;②柯拉勃列娃、道口工等人对玛丝洛娃的劝告反衬了她对真正爱情的坚贞与执着;③凸显了牢房中底层民众组成的典型环境;④描绘了作者笔下这个充满痛苦绝望的世界。
4.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托尔斯泰是如何描写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的。
①通过称呼的变化等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开始称呼聂赫留朵夫为“您”,写出玛丝洛娃内心对他的排斥,刻意拉开距离;后来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自己结婚时转为“你”,表现出内心的激动与愤怒,已无心维持刻意的称呼;最后冷静下来又转为“您”,再次拉开距离,表现出对自我人格尊严的坚定维护。②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来表现心理变化。例如文中玛丝洛娃在面对聂赫留朵夫时从“垂下眼睛笑笑”“不停地微笑”到“脸
都变色了”“猛地站起来”等一系列神态与动作的改变,生动地表现出她由礼貌性的应付到难以克制的悲愤与排斥的变化。③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变化。最后一段直接对玛丝洛娃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表现出了她在清醒与堕落之间来回挣扎的变化过程。
读写一体
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表情和变化,让读者由表及里了解人物的心情、思想活动和性格。
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应注意如下几点:
1.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只有观察清楚面部各器官在不同情感下的不同状态,才能在描写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2.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描写人物的神态,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3.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我们写人时,不必纠结于“什么是神态”这个概念,只要把人物做某件事时、说话时的样子以及表情形象地写出来,就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微写作
根据下面的情境写一个片段,描述课堂情境。
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响后过了5分钟,老师还没有下课的意思,不少同学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
要求:要描写人物神态;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150字。
示例 已经过了5分钟,老师还是稳如泰山,岿然不动,似乎没有听到那长长的悦耳的下课铃声……教室里慢慢地传来阵阵骚动声,很多人蓄势待发,一张张脸上呈现出各种表情。瞧,第一组中间的那长发男一脸紧张与迫切,似乎像一艘船在波涛中欲达彼岸。第二组后排的那平头男则表现出一脸愤怒与激动,似乎在埋怨老师,恨不得要上去痛扁他一顿。第三组前排的那马尾辫则表现出一脸安然自若,她无视周边的一切,心如止水,认真听着老师的讲话……种种形态与表情尽收眼底,胜似卢沟桥的狮子一般,千奇百态。他们内心似波涛、似巨浪不停翻滚……人虽在而心已飞,难道只为等待老师口中的那一句“下课”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