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百年孤独(节选)--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百年孤独(节选)--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3 14:4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三单元
11 百年孤独(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加西亚·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理清小说的基本内容。
2.学习“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分析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题目中“孤独”的意蕴,探究作品中作者展现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目录索引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学习活动二
精研课文 理解鉴赏
学习活动三
综合阅读 比较探究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学习活动一
作者简介
20世纪文学标杆——加西亚·马尔克斯 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被誉为“20世纪文学标杆”。
作品 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品背景
孤独者的“突围”
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多次内战,使许多人丧生。作家写出了拉美民众的孤独精神,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的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基础梳理
1.字音字形
mào


bá shè

jiǎo xiá
huì

zhuàn
shǔn







2.掌握词语
(1)呱呱坠地:指婴儿出生。
(2)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3)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4)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
(5)天各一方:指彼此相隔遥远,难于相见。
(6)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7)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
(8)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9)背井离乡: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10)夜以继日:形容日夜不停。
3.词语辨析
以至 以致
课文 原句 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 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以至: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有“直到”的意思,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 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相同点 两者都是连词,是同音词。
不同点 “以至”可用于句中,也可用于下半句开头,适用范围广;“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只能用于下半句话的开头,多指不好的结果。
运用 ①一种令人怅然    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②河北、河南出现罕见大雾,    进出北京的列车晚点。
以至
以致
4.标点符号
分析下列句中冒号的作用。
(1)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         )
(2)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         )
(3)乌尔苏拉也醒着,问他怎么了,他回答:“我又想起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          )
解释说明
解释说明
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4)他用小刷子蘸上墨水给每样东西注明名称:桌子,椅子,钟,门,墙,床,平锅。(          )
(5)奶牛颈后所挂的名牌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体现出马孔多居民与失忆斗争的决心:这是奶牛,每天早晨都应挤奶,可得牛奶。(         )
文中的冒号还有哪些不同用法 请你找出来,进行总结。
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解释说明
名家点评
1.二十世纪后半叶,如果世界只有一个作家,就是马尔克斯;如果只有一本书,就是《百年孤独》。
——麦家
2.《百年孤独》是一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世界殿堂级文学巨著。
——《纽约时报》
3.马尔克斯是个强有力的作家,有着丰富的想象。马尔克斯善于将个人生活与历史危机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继承了欧洲政治小说的伟大传统,其结果是历史剧与个人戏剧合二为一。
——欧文·肖
相关常识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它将新闻报道般的写实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采用模糊化技巧和神话模式,表现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魔幻是指神秘而富于变幻的内容,或者说是通过幻想才可能有的事情;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内容。从本质上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
相关链接
《百年孤独》故事梗概
《百年孤独》以虚构的马孔多小镇为叙述背景,描写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老布恩迪亚为逃避被他杀死的邻居的冤魂的纠缠,携妻出走,在一片荒原上建造了马孔多村,晚年由于精神失常被绑在树下,在天降花雨中死去……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和姨妈阿玛兰坦·乌尔苏拉生下一个带猪尾巴的孩子——这个家族的第七代——后来被一群蚂蚁吃掉了。最后,吉卜赛老人的预言应验:马孔多被一场飓风卷得无影无踪。马尔克斯写了马孔多的历史变迁,也用大手笔暗喻了拉丁美洲人民在血与火中挣扎的历史。
成语积累
关于“孤独”的成语
(1)形单影只:形容孤独,没有伴侣。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3)举目无亲:形容只身在外,十分孤单。
(4)踽踽独行: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
(5)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6)形影相吊: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独。
相关知识
冒号的作用
1.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2.表示总结上文。
3.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
4.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精研课文 理解鉴赏
学习活动二
文本研读
任务一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1.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序幕 介绍马孔多镇的变化及主要的人物
开端 ①
发展 交代丽贝卡的恶习,以及家里人帮助她改掉恶习的经过
高潮 “失眠症”袭来,布恩迪亚家族感染,并扩散到整个马孔多镇
结局 ②
丽贝卡到来
应对“失眠症”的措施及影响
2.小说中的哪些情节表现出“魔幻”的特点
点拨 ①奥雷里亚诺的预言。奥雷里亚诺说:“有人要来了”“我不知道是谁”“但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果然,到了星期天,丽贝卡来了。
②遗骨不时出现,而且“像母鸡抱窝似的咯咯作响”。
③丽贝卡吃土。丽贝卡来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数天,什么也不肯吃,竟然没有被饿死,后来印第安人发现她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
④马孔多的失眠症。从丽贝卡开始,继而蔓延到整个马孔多。被感染的人一开始只是失眠,后来变得健忘,最后会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任务二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就节选部分来看,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具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 ①执着而有魄力。他是村子里富于进取心、最有事业心的男人,他规划全村的布局和街道的设计,带领大家共同建设马孔多,让马孔多成为幸福的村庄。
②极有责任心。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并且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
4.就节选部分来看,乌尔苏拉具有怎样的特点 她在家族中是怎样的角色
点拨 特点:①勇于开拓。探得了与外界的通道,打破马孔多的闭塞。②勤劳务实。一心扩展家业,每天两次用树枝,穿着糖制小鸡小鱼出门销售。③善良宽厚。收留并热心治疗丽贝卡的恶习且使之好转,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④睿智。相信印第安人对失眠症的解释,隔离丽贝卡,并熬制各种草药治疗失眠症。
角色:她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核心人物,也是整本书的核心灵魂。不管她的丈夫和儿子做出怎样的事,她都能保持清醒并维持这个家。她深爱着每个孩子,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母亲,给丽贝卡治疗怪癖,熬各种草药给大家治疗失眠症,都展现出她的无所不能。她是坚强的、勤劳的,她在丈夫沉迷于各种发明时撑起了整个家庭;靠着卖糖果小动物的生意,她使整个家的生活逐渐明朗起来。
5.丽贝卡是一个怎样的人 丽贝卡吃土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 (1)①父母双亡的孤儿。由几位皮草商带着从外地跋涉而来,托付给布恩迪亚家。
②她体弱多病。多年忍饥挨饿,还患有失眠症。
③有怪癖。有独自吮手指、吃湿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初到不吃不喝,不与人交流。
④时而外向又时而孤僻。恶习治疗后融入了新家庭;会讲西班牙语,手头活计干得出色,会哼唱舞曲、自编歌词。
丽贝卡带来差点让整个村子覆灭的失眠症,她像乌尔苏拉一样倔强、坚强,能够把苦难化作生存下去的勇气。
(2)喜欢吃土的原因:丽贝卡是个孤儿,几乎没有得到过爱怜,相反,饥饿和伤害却是如影随形。在灰暗的岁月里,无边的苦难让幼小的心灵无处可安,心中充满恐惧和孤独。虽然土并不好吃,但却可以让她感受到自己还活着,让她能抵御片刻心灵的恐惧。所以,吃土成为丽贝卡发泄情绪和隐藏不安的一种方式。
6.吉卜赛人在作品中有什么用意
点拨 吉卜赛人在小说中是作为外来科学与文明(尽管这种科学与文明还带有巫术的色彩)的使者而出现的。他们每一次带来的新鲜东西,都深深地吸引着还处于原始、停滞的自然形态中的马孔多人,尤其令富于幻想和进取心的布恩迪亚着迷。布恩迪亚痴迷的不仅是这些物件,更是这些物件所代表的科学与文明。正是受了这些物件的影响,他才要率领马孔多的人们开辟一条通向外界文明的道路。
任务三 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主题内涵
7.马尔克斯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从“魔幻”和“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小说的写作特点。
点拨 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失忆现象”的现实原型之一就是哥伦比亚香蕉园工人罢工及镇压罢工大屠杀,政府有意掩盖具体死亡人数,回避历史,使群众“遗忘”“失忆”。
②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比如,众人失眠后消磨精力、为每样东西贴标签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
③魔幻的事物象征、暗示现实生活(或“表现心灵的真实”),如“失眠症”所带来的失忆现象,象征拉丁美洲人民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逐渐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8.本文是《百年孤独》的节选部分,你看到了哪些“孤独”
点拨 ①生活方式是“孤独”的。布恩迪亚、乌尔苏拉各自忙碌;长子阿尔卡蒂奥离家出走,次子沉默寡言,丽贝卡自始至终有很多怪癖。
②精神上是“孤独”的,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切磋商讨,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怀和支持。
③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如布恩迪亚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复使用那几个相同的名字,其家庭人员缺少沟通。
④马孔多小镇是“孤独”的。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⑤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他们排挤吉卜赛人,对失眠症缺少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9.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使其内涵更加丰富,试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的象征意义。
点拨 ①布恩迪亚家族象征着整个拉丁美洲,这个家族的兴衰象征着拉丁美洲的兴衰。②阿拉伯人沿商道进入马孔多,意味着文明对此地的冲击。③失忆症象征着人们对历史的遗忘,贴在物品上的标签则象征着自欺欺人的历史教育。马孔多居民遗忘了事物,遗忘了生活,也遗忘了历史,变得麻木不仁。④暗指拉丁美洲人民由于无法摆脱愚昧落后、孤独封闭和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在逐渐麻木地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忘想要摆脱命运控制的初衷。
思路整合
主题归纳
节选部分主要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沉迷于建设小镇,吉卜赛人被拒之镇外。丽贝卡带着父母的骨殖投奔乌尔苏拉,同时也带去了失眠症。失眠症在小镇肆虐,奥雷里亚诺想到办法暂时帮人们抵御失忆。作者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的情节,表现了马孔多遭受外来文明的冲击这一现状。
综合阅读 比较探究
学习活动三
思维提升
1.小说名为《百年孤独》,结合文本探究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的孤独的表现形式和孤独的原因。
人 物 表现形式 孤独原因 相同点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沉迷于炼金、忙于整治市镇,执着于科学探索
乌尔苏拉 忙碌、一心扩展家业 天才的孤独、思维超越了常人,无人理解
苦心支撑、不被支持和理解
所有的孤独都源于心灵的封闭、固守,不交流,导致爱的缺失和灵魂的极度痛苦
人 物 表现形式 孤独原因 相同点
奥雷里亚诺 从早到晚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
阿玛兰妲 拒绝学习西班牙语,只说瓜希拉土语 丽贝卡 吮手指、食土、失眠 天才的孤独、思维超越了常人
父母各忙各的,对子女爱的疏忽,性格孤僻,缺少沟通
父母早逝,流浪漂泊,爱的缺乏
所有的孤独都源于心灵的封闭、固守,不交流,导致爱的缺失和灵魂的极度痛苦
2.“孤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单元的作品中都出现了“孤独者”,请找出这些“孤独者”,比较他们孤独的特点。
篇 名 孤独者 人物特点
《大卫·科波菲尔》
《复活》
《老人与海》
《百年孤独》
大卫·科波菲尔
在孤独中成长
聂赫留朵夫
在孤独中复活“精神的自我”,实现“道德上的自我改善”
圣地亚哥
在孤独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维护人的尊严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在孤独中精神失常,陷入无人理解的境地
3.把握本单元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描写方法及其典型意义,完成下表。
篇 名 主要人物 形象特征 描写方法 典型意义
《大卫·科波菲尔》 米考伯先生
《复活》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爱慕虚荣、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热情善良、乐观向上
外貌语言
动作
代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道德品质和纯真人性, “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米考伯主义
从纯洁、善良走向堕落:丧失人格尊严、不知羞耻、自暴自弃
神态语言
动作
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的典型代表
忏悔贵族:良心觉醒、忏悔赎罪
心理
语言
既是贵族阶级罪恶的代表者,又是贵族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篇 名 主要人物 形象特征 描写方法 典型意义
《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
《百年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 奥·布恩迪亚
年老、孤独、贫穷、勇敢、坚强、不向命运低头、永不言败
语言动作
心理
“硬汉形象”,失败的英雄,赞美人在大自然面前永不退缩的精神
富于幻想、勇于实践、积极进取、不懈探索、信念坚定、孤独

拉丁美洲具有开拓精神的孤独的老一代人物代表,反映拉丁美洲沧桑而孤独的历史
主题阅读
孤独而执着的人生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史上最无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写尽世间一切孤独与爱情、惊艳整个世纪的文学巨匠。他说:“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便是成长!”内心的丰富让孤独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感受,生命从爱上孤独开始趋于绚烂与璀璨。孤独是生命的主体,所以我们对生活才会更加热情与执着。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 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
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人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种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为某些情况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子 。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20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为他“诊治”。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创作了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
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中国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鲜有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 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 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略萨与马尔克斯可以说是一生的朋友和敌人。早年略萨与马尔克斯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两人开始决裂,决裂的原因也一直成谜。1976年马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时巧遇略萨,马尔克斯上前打招呼,略萨一记老拳将马尔克斯打倒在地。2007年,两人和好。
(摘编自《马尔克斯与略萨反目之谜》)
阅读思考
1.马尔克斯在中国有怎样的影响 请简要分析。
①20世纪80年代,马尔克斯风靡中国,中国读者关注其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②20世纪90年代,《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深深感动、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③现今,马尔克斯在中国影响式微,年轻读者与马尔克斯及其作品正渐行渐远。
2.作者认为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否矛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不矛盾。①《百年孤独》上市以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各色人物争相追捧,荣誉也随之而来,马尔克斯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成为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②但是,那些关注他的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他们并不关注马尔克斯内心的需求和内心的孤独,他们关注的只是马尔克斯头上的光环,马尔克斯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公众眼前,而作为平凡人的幸福一去不复返了。
3.马尔克斯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即使在成名之后,他仍然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如果当天的工作被迫中断,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②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读写一体
母亲,最伟大的力量
乌尔苏拉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核心人物,也是整本书的核心灵魂。不管她的丈夫和儿子做出怎样的事,她都能保持清醒并维持这个家。她深爱着每个孩子,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母亲,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其实,人们一直在歌颂赞美着母亲:
母爱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林肯
母亲,就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微写作
每一个母亲,都是平凡的超人。她把爱化作每一个细微的瞬间,刻在我们的生命中。请你写一段文字,来表现你和母亲的相处情景。要求感情充沛,语言流畅。不少于200字。
示例 半途中,我远远看见母亲从田埂边缓缓走来。她扎着方巾,佝偻着腰。左手拎着一大篮蔬菜,里面有红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和翠绿的韭菜。右腋夹着一捆大青豆,豆梗、豆叶上的露水清晰可见。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母亲知道我爱吃新鲜的大青豆和红辣椒。也许是拔豆梗出了力气,母亲的额头渗出细密的、豆大的汗珠。一张写满岁月痕迹的脸,被太阳照得绯红。她时不时把头微微抬起,双眼微笑着看着我和弟弟。我分辨出母亲的神情,分明是欢喜的。瞬间,我将这温暖的一幕,定格在心灵深处,永远,永远珍藏着。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