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孔乙己
【课前预学】
预学一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小说人物档案。
预学二 鲁迅给小说人物取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大有深意。那么鲁迅给本篇小说人物取名“孔乙己”有何深意?
预学三 鲁迅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我们学过的《故乡》的主题是 ;初读《孔乙己》,你认为它的主题是 。
【课堂导学】
导学一 从下面的专题中任选一个(也可自拟),仿照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
专题:①孔乙己的两次付钱动作;②孔乙己的两次争辩;③掌柜和酒客的对答;
④“大约”与“的确”的矛盾。
导学二 孔乙已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喝酒,在笑声中离场。请找出小说中写众人笑的语段,认真研读,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下面是关于“孔乙己的处境”与“众人的笑”之间关系的图示,请先选出正确的一项,再用一句话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选( )。
(2)《孔乙己》并不是喜剧,但小说中各色人等都在笑。填写下表,完成对“笑”的研读。
表2-1 各色人等的“笑”
人物形象 “笑”在小说中的艺术效果
小伙计 无聊,麻木,冷酷 ②
酒客
掌柜
小孩子 ①
导学三 在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学习了叙述视角,明白了用不同的叙述视角讲同样的事件会有不同的面貌,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孔乙己》的叙述视角同样独具匠心,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讲故事,将人物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咸亨酒店里,在小说人物、叙述者、作者之间形成了多层“看”与“被看”的关系。请结合“助读材料”,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小说中“看”与“被看”的关系。
图2-1“看”与“被看”
“看”孔乙己。
②叙述者(小伙计)“看”
③作者透过叙述者的叙述“看”
(2)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个视角讲述这个故事,其他组员按表格提示做记录,最后分析小说以酒店小伙计视角讲述故事的效果。
表2-2 叙述视角
小组 成员 视角 讲述的内容 未讲述的内容 (与原文比较) 以酒店小伙计视角 讲述故事的效果
甲 孔乙己 ① ② ⑨
掌柜 ③ ④
丙 酒客 ⑤ ⑥
丁 全知视角 ⑦ ⑧
导学四《孔乙己》的主人公和主题探究。
(1)关于小说主人公是谁,读者有“我”、孔乙己、乔客三种看法。结合小说内容发表你的见解。
(2)下面是三位名家对《孔乙己》主题的解读,对照你在“预学三”中所写的对主题的理解,结合本课学习的体验,重新写下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表现出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的人的冷淡-除了随便的当作取笑的资料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关心。
-叶圣陶《<孔乙己》中的一句话》
作品通过人物的行动抨击了封建制度,同时也暗寓着对这种性格(指孔乙己的悲剧性格)的鞭挞。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29
【课后拓展】
乔客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请你课外阅读鲁迅的《示众》《药》等小说,根据你对乔客形象的解读,写一则评论。(200字左右)
答案
预学一 [示例]外貌特征: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留着长指甲;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典型事件:与酒客争辩;教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人物印象:好“喝”懒做、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迂腐善良。
预学二 [示例]“孔乙己”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取出的一个绰号。可见孔乙己是个连姓名都不被人关注的可有可无的小人物,这个绰号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另外,“孔”姓容易让人想到“孔儒”,孔乙己读书落魄、好“喝”懒做、穷酸迂腐,成为人们的笑料。这个绰号蕴含着鲁迅先生对孔孟之道的反思和批判。
预学三 揭示当时的中国人麻木愚钝、丧失生命活力的精神状态和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现实 略。
导学- [示例一]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字是孔乙己向别人展示钱的慢镜头动作,表现了他向别人炫耀的得意心理。“摸”字展现出他掏钱的缓慢动作,这一动作表现了他被打后行动不便的状况以及窘迫的处境。从“排”到“摸”,前后对比鲜明,表现了他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示例二]②“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不要取笑!”“跌断,跌,跌······”第一次争辩是在孔乙己偷书被打的事情被揭穿后。他用“污人清白”辩解,但之后就说不下去了,写出他急于为自己辩解但又理屈词穷的窘境。他用“窃”为“偷”的行为辩解,“窃”和“偷”意思相同,只是文言和白话的区别,他为了面子,利用读书人的身份为偷窃行为做掩饰,显示出他的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和自欺欺人。三个省略号表现了他的迟疑与词穷,反映出他的心虚。第二次争辩是在他被打折腿后,被掌柜取笑时。此时孔乙己已经无意争辩,一句“不要取笑”、一个“1”传递出他强烈的恳求放过之意。他勉强说出“跌断,跌,跌······”这句最后的谎言,然而终觉无地自容,无法将话说圆。两次争辩体现了孔乙己的可笑与可怜。[示例三]③“他总仍旧是偷。······许是死了。”这是掌柜和酒客关于孔乙己被打之事的对答。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口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面对常来酒店喝酒、遭受如此大灾难的孔乙己,酒店里的人竟未表现出丝毫的关切和同情,可见人情冷淡,世态炎凉。这也是对孔乙己的侧面描写,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示例四]④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从逻辑上来看是矛盾的,但从“我”对事情的观察和孔乙己的处境来看,这话是不矛盾的。孔乙已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确切知道他是死是活,所以只能说“大约”死了。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孔乙已始终没来,由此看来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两个词语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导学二 (1)A 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众人的笑依然如故。(2)[示例]①天真,好奇 ②众人的哄笑贯穿了孔乙己的故事,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些笑的人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处于社会的底层,同样可怜可悲,他们对不幸者不但没有给予同情或帮助,而且只知道哄笑取乐,可见众人的冷酷、麻木。以乐写哀,更显出孔乙己悲苦的形象
导学三 (1)①酒客、掌柜 ②孔乙己、酒客、掌柜以及酒客、掌柜是如何“看”孔乙己的③叙述者、孔乙己、酒客、掌柜以及并未出场的丁举人等(2)[示例]①被众酒客讥笑后心里的委屈,对自己悲苦命运的抱怨,等 ②偷书的丑事,掌柜一直惦念他欠的钱,小伙计对他的嫌弃以及众酒客对他的议论,等 ③孔乙己与店里其他酒客的不同,对孔乙己不能进学及其偷盗行为的鄙夷,对孔乙己欠钱迟迟不还的不满,等 ④小伙计的心理,自己冷酷的嘴脸 ⑤嘲笑孔乙己,孔乙己偷书被打,掌柜对孔乙己欠钱的惦记,等 ⑥小伙计的心理等 ⑦所有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⑧无 ⑨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孔乙己的凄惨遭遇,没有偏见,没有顾忌,不仅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而且更显世态的炎凉。同时,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情感
导学四 (1)[示例一]小说主人公是“我”:鲁迅让少年的“我”作为亲历者,让成年的“我”作为叙述者和评判者,三者合为一体,担负“看”人物命运、传达小说主旨的任务。[示例二]小说主人公是孔乙己:小说的题目是“孔乙己”,且全文以他为核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生活穷困潦倒、好“喝”懒做、迂腐不堪的“不争”“不幸”的读书人形象。作者借他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人性的丑恶。[示例三]小说主人公是看客:小说用大量笔墨叙述看客对孔乙己的取笑和戏弄,他们的哄笑贯穿故事的始终。他们冷谟、麻木、愚昧的形象鲜明而突出。作者借看客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人性的丑恶,以“引起疗救的注意”。(2)略。(提示:把《孔乙己》放在写作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理解其主题,或者超越写作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其主题。)
拓展[示例]鲁迅笔下的看客都是普通人,看客形象带有普遍性,充斥着整个社会,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看客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他们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却以看与自己一样受压迫的人的好戏为乐。如《示众》中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每时每刻,每人都处在被众人围观的境遇中,而自己也在窥视他人。这样的一类人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存在,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