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词四首(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3 15: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词四首
【课前预学】
预学一 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填写下面的资料卡。
预学二 先朗读这四首词两遍,再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并完成朗读提示。然后再次朗读四首词,感受词的音韵美。
(1)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朗读提示】《渔家傲·秋思》一首两韵,先押“ ”韵,后两句转为“ ”韵。这首词读起来有一种 的感觉。
(2)酒酣( )胸胆尚开张。鬓(胸胆尚开张。鬓( )微霜,又何妨( )!)微霜,又何妨( )
【朗读提示】《江城子·密州出猎》押的是“ ”韵,读时适合拉长音调,抒发 之感。
(3)八百里分麾( )下炙( ) ,五十弦( )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朗读提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押的是“ ”韵。此句朗读节奏稍快,语调 (高昂/低沉),表现将士的宴饮之乐。
(4)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 )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 。
【朗读提示】用“/”将画线部分正确的朗读停顿标示出来。
预学三“用典”是词人填词时常用的手法,找出四首词中的典故,摘录你认为用得最好的一处,并赏析用典的妙处。
词句:
赏析:
【课堂导学】
导学一 课文中的三首宋词虽都写到了酒,但词人借酒抒发的情思不同。按提示填写下图。

苏轼 ④
夜深人静,词人思潮汹涌,报国无门,只能在“醉里”“梦里”报效国家。一个“醉”字饱含壮志难酬之情
图3-3 品词中酒之情思
导学二 词人常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来增强词的感染力。仿照示例,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任务。
(1)声色结合
【示例】
词作:《渔家傲·秋思》
摘录: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赏析:“千嶂”“长烟”“落日”“孤城”这些景象与边塞特有的凄厉声音融合在一起,特别能引发人的怀乡之情,再加上军营里发出的号角,在凄凉之外更添了一层悲壮。视觉与听觉交错,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意境。
①词作:《渔家傲·秋思》
摘录:
赏析:
②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摘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赏析:
(2)虚实相生
①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赏析:首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梦回”二字引出由醉入梦的描写,将战斗生活的激烈与自己驰骋疆场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句“可怜白发生”, 。
②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
(3)间接抒情
词作:《满江红》(小住京华)
赏析:
72
导学三 先在横线上写出三首词的词服,再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首进行解析。
图3-4 寻找词眼
【示例】我认为《渔家傲·秋思》的词眼是“异”。上片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即点明边塞风物与江南迥异,“雁”“边声”“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这些意象透露出词人凄凉孤寂的心境。词人的复杂情感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传达出来,苍凉而悲壮。
【课后拓展】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任密州知州。次年冬天,苏轼与同僚去常山祈雨,归途中猎于铁沟,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同时他还写下了《祭常山回小猎》诗一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以魏尚自许,在《祭常山回小猎》中他又自比谢艾。阅读下面的诗和“助读材料”,了解相关典故,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写当时苏轼的内心感受。
祭常山回小猎
〔宋〕苏 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薄②,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释】①巘(yǎn):山。 ②西凉簿:官名,代指晋朝书生将军谢艾,本为书生,善用兵。
助读材料
《乌台诗案》记东坡自云:“意取(晋)西凉州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也,善能用兵,故以自比。若用轼为将,亦不减谢艾也。”
'4
答案
预学一 长短句 韵律 豪放派 李清照
预学二 (1)zhuó yān qiāng mèi i ei 忧思郁结 (2)hān bìn fáng ang 爽朗豪迈 (3)huī zhì xián ing 高昂 (4)wéi shì 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预学三 [示例]词句:亲射虎,看孙郎。赏析:孙郎,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书二》记载,孙权在风华正茂之年骑马射虎,马为虎所伤,但虎却被孙权所获。这里是词人自喻,表达其豪迈的壮志。
导学一 ①词人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怀家。词人的乡关之思,想归家不得的愁绪,皆在这“一杯浊酒”之中 ②酒酣耳热 ③酒酣胸胆尚开张 ④畅饮极欢的词人,本就豪放不羁,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在酒的作用下,进一步展现出来 ⑤酩酊大醉 ⑥醉里挑灯看剑
导学二 (1)①羌管悠悠霜满地。这句词既有“声”也有“色”,词人思念家乡,夜不能寐,只见满地清霜,又听到悠悠乐曲,不禁凄凉感怀。白霜的凄清与羌管的独特音色所营造的悲凉气氛,很符合这首词的意境和边塞将士的心情。②两个比喻句,既有快马疾驰,又有弓弦响声如雷,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生动地描绘了战斗的激烈场面,刻画出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2)①笔锋一转,将自己从已经升到最高点的胜利喜悦拉回到现实中,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立 ②上片主要写“出猎”的姿态和场面,是实写;下片由实而虚,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是虚写,进一步抒发词人“少年狂”的胸怀,以及由打猎所激发的豪情壮志。(3)上片词人叙述了自己与八年所谓的“贵妇人”生活的诀别,以“中秋”“黄花开遍”来反衬自己的孤独,以“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过去的生活不仅不留恋,而且蔑视;在叙事的基础上,下片着重抒情,抒发了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情。
导学三 ①狂 ②壮 ③烈 [示例一]《江城子·密州出猎》通篇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片写太守出猎,须报知全城百姓,随其出猎,猎必射虎,自比孙郎,此乃太守形象之狂;下片词人化用典故,以魏尚自许,以“射天狼”来表达自己抗敌强国的主张,体现了词人狂放的气概。[示例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题目即点明此为“壮词”,词人写自己在梦境中杀敌征战,雄壮威武,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示例三]我认为《满江红》(小住京华)的词眼是“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正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不甘心做一个庸常妇女,面对凄风苦雨中的国家和民族,她有比男子更为刚烈的心志,她虽然洒下难觅知音的“青衫泪”,但并非消沉的自怨自艾,而是在孤独中积极地探寻和追求。
拓展略。(提示:这首诗着重描写了苏轼骑着矫健的骏马迎着秋风腾跃,马蹄飞扬的狩猎场景。联系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以苏轼的口吻,合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