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3 14:5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四单元
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学习活动二】 认识推理
资源助读
常见的三种推理形式
(一)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关于演绎推理,还存在以下几种定义: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②它是前提蕴含结论的推理;③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的常用形式有三段论和假言推理。
1.三段论
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含三个部分: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
例如: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结论中的谓项叫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应该受到尊重”;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中项,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
所有的M都是P
所有的S都是M
所有的S都是P
这就是“三段论”的一种基本形式。掌握了这一推理形式,今后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的情境,再把M、S、P换成具体的概念或事物,就会构造出新的推理。
2.假言推理
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是0,那么这个数能被5整除;这个数的末位是0,所以这个数能被5整除。
②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边相等;这个图形四边不相等,所以,它不是正方形。
两个例子中的大前提都是一个假言判断,所以这种推理尽管与三段论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不是三段论。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
②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
(二)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在人们的解释思维中,归纳和演绎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
例如:在一个平面内,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内角都是180度。
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
(三)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是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的特点,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例如下面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阳光 紫外线
A.电脑 辐射
B.海水 氯化钠
C.混合物 单质
D.微波炉 微波
根据阳光与紫外线、海水与氯化钠的关系都是整体与组成部分的关系,故选出答案为B项。
【活动任务二】
1.找出推断出现的问题。
(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出现问题,请参照示例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国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因此,注重服饰就能彰显一个人的礼仪文明。在现代政治中,如果穿民族服饰,必定会体现国家的美好形象。只要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国服”,就能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示例:①注重服饰不一定能彰显一个人的礼仪文明。
②  。
③  。
参考答案 ②穿民族服饰,不一定能体现国家的美好形象 ③在重大集会等场合穿“国服”,不一定能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解析 首先分析例句,“注重服饰就能彰显一个人的礼仪文明”,“彰显一个人的礼仪文明”的条件不只是“注重服饰”,因此此句表达逻辑不严密;再看修改句“注重服饰不一定能彰显一个人的礼仪文明”,句式为“……不一定……”,纠正了原句的逻辑错误。通过仔细阅读原题,找出两处逻辑推断有问题的句子,仿照示例修改。第一处,“如果穿民族服饰,必定会体现国家的美好形象”,“必定”的表达明显过于绝对,“穿民族服饰”与“体现国家的美好形象”之间并非对等关系,按照例句修改为“穿民族服饰,不一定能体现国家的美好形象”;第二处,“只要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国服’,就能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同样存在逻辑问题,“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国服’”不一定“能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按照例句修改即可。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出现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一个人的志向能否实现,首先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如果符合社会的需要,志向就会实现;其次还要看它是否适合人本身具有的主观条件,如果适合,志向就会实现;此外,还要看人的志向是否坚定,如果志向坚定,又愿意付出,那么志向也会实现。
①不是符合社会的需要,志向就会实现。
②  。
③  。
不是适合自身的主观条件,志向就会实现
不是志向坚定,又愿意付出,志向就会实现
2.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作为祭品被杀掉,但允许被杀的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漂流到这个岛上,他说了一句话,使得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该哲学家说了什么话呢 (  )
A.你们这样做不合乎理性。
B.我将死在真理之神面前。
C.无论如何我都会死。
D.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D
解析 首先看前三项,都可以判断为真话,即可以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他。D项如果判断是真的,那就应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哲学家,但这句话是“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二者相矛盾;如果判断是假的,那就应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哲学家,那么“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则是真话,也是矛盾的。
3.三段论推理是以一个一般性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请根据下面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现实主义文学反映并批判现实。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叙事和描写中,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的独特风格,而被冠以“魔幻”二字。同时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质,借魔幻的手法影射现实社会,以达到对社会事件的揶揄、谴责、揭露、讽刺和抨击的目的。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反映并批判现实生活。
大前提:现实主义文学反映并批判现实。
小前提: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属于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
4.请根据排中律推理出宝石在哪个盒子中,并解释为什么。
排中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这里有三个盒子,每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话。
宝石在银盒中。“宝石在金盒中”与“宝石不在金盒中”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必有一真。又已知“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话”,所以“宝石不在银盒中”是假话。宝石应该在银盒中。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