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整合 教考融通--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整合 教考融通--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3 14:5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单元整合 教考融通
(一)把握不同文体,体会时代精神
1.本单元的课文以政论性、实用性的作品为主,其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开幕词,《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是回忆录,《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是新闻作品。它们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革命奋斗历程,共同反映了“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这些作品中,通过各位作者对当时革命事件的记述,展现革命英雄的革命精神和情怀。请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反映的时代精神。
篇目 文体 写作背景 时代精神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开幕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基本胜利。 共和国缔造者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豪情与对未来的抱负。
《长征胜利万岁》 回忆录 长征:红四团指战员们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夺取最后一战——吴起镇战斗的胜利。 ①
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患难与共。
篇目 文体 写作背景 时代精神
《大战中的插曲》 回忆录 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攻打井陉煤矿的战斗中,作者统帅的部队救助了井陉火车站日本副站长的两个女儿。 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消息 改革开放时期: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③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通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2年焦裕禄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整治兰考灾区。 ④
革命精神:善良博爱、人道主义、人民军队为人民。
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洗雪国耻,维护国家领土尊严。
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篇目 文体 写作背景 时代精神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 新华社论 伟大历史复兴时期:2020年初我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⑤
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从革命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伟大历史复兴的百年征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建设者、奋斗者的豪情壮志。革命精神、英雄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抗疫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具体呈现。 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2.本单元的作品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性。请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 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例,讲话首先是理性的表达,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宣告这样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同时又不是纯客观的阐述,也有很多感情包含其中,这从语言表达中可以感受到。比如“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修饰语的使用饱含着情感。又如“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在对未来的预见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最后三个“庆贺”句独立成段,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
知识阐释
(二)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串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1)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2)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3)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作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4)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向人们揭示某种道理。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类 型 特 点
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 侧重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件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限于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同类人。
技法攻略
读一篇人物通讯,不仅要读出它的新闻事实和背景,明了作者选材组材的用意,更要读出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从中获取精神养分。有关人物通讯的文本阅读,经常从以下角度考查:
1.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人物通讯的特点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串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描写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借他人之口刻画人等。分析人物通讯的写法特点,一般从内容、语言和表达三方面进行。
2.人物通讯在行文结构上的特点
分析行文结构的特点和作用,要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分析文本是如何安排结构的,例如,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主要品格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接着就要看这些内容如何组织在一起,有何侧重点。
在阅读人物通讯时,需要注意:
1.梳理细分新闻材料。人物通讯精选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为表现新闻服务,所以需要我们概括内容,合并归类新闻故事。
2.理解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思考标题及小标题的内涵,提炼出体现中心思想的关键语句,使其成为理解人物通讯的核心。
3.围绕主题理解结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好坏,是决定新闻作品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它是对大主题的扩展和分解,目的就是更有力度地全方位表现主题。
4.关注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优秀的人物通讯能够巧妙处理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力求文章前后环环相扣,段与段过渡自然和谐。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
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用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 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
1974年8月,我国确立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研究项目。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的细致调查与分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扶植新秀,乐为人梯
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
有些人又不理解了,人家60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有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好就收” 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阳振坤(28岁)、汤炽(28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 Script(Lever2)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
1.文章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来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答案 ①小标题提纲挈领,简洁明晰,概括了王选的事迹及精神境界;②使文章行文思路更清晰;③便于读者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人物通讯时常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请从本文找出典型的细节描写,并结合文本说说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案 “节省5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手抄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以及王选院士的执着坚守与刻苦奉献精神。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
3.人物通讯强调客观报道,但也时常会有一定的作者立场。请举例说明文本所体现的作者立场,并简要阐释你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认识。
答案 ①“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等,这些都带着新闻报道者的立场。②客观性与倾向性在新闻报道中能不能统一,关键在于新闻能不能尊重事实。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这样的作者立场是合情、合理、可信的。
4.阅读下面对“方正之士”的解释,请你结合文本分析王选具备了“方正之士”的哪些品格。
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汉书·晁错传》)
答案 ①经常反省自己而不中伤别人。他阅读国外许多文献,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反问自己,有独立深刻的思考,跨领域研究并最终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②鞠躬尽瘁而不妄自尊大。他热爱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他曾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为了节省经费,手抄资料。③面对困难而不推卸责任。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认为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④尊重人才而不压制人才。56岁的王选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⑤质朴坚韧而不贪得无厌。在科研道路上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王选院士选择了执着坚守和刻苦奉献。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