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2张PPT)
第三单元
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习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2.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过 秦 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
目录索引
过 秦 论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文本助读
作者简介
文才超众的汉赋作家——贾谊 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少有才名,18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因司马迁对屈原、贾谊寄予同情,为其合传,后人常将二人并称为“屈贾”。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贾谊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作品 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辞赋《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作品背景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当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
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希望汉文帝能够“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以免重蹈秦亡之覆辙。
相关常识
论
论是我国古代一种议论文的文体,《韵术》曰:“论者,议也。”《昭明文选》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史臣于传末作论议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讹谬。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相关诗歌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歌选取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
七绝·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 毛泽东对贾谊的评价“何用哀伤付一生”,体现出对贾谊忧伤而死的痛惜。
成语积累
关于仁政的成语
(1)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2)随车致雨: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
(3)止戈兴仁: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4)省役薄赋:减轻徭役和赋税,施行仁政。
(5)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6)毕雨箕风: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之词。
古代政论文的基本知识 简介 古代政论文是古代文人对于政治的深入探讨和表达的文章,这些文章通常涉及国家的治理、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等方面。
代表作品 《六国论》《过秦论》
主要特点 ①政治性强:古代政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政治的,涉及国家的治理、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②论证严密:古代政论文的论证过程严密,作者会通过引用历史事件、名人名言等论证手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③思想深刻:古代政论文的作者通常是当时的著名文人或学者,他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见解,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政治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学习活动二 文本精读 理解鉴赏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占据
险固的地势
牢固地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那样
并吞
全部占有
指天下
在这时
辅佐
在国内
法令制度
致力于
在外交上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
①秦孝公的深谋远虑与雄才大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商鞅变法,立法度。政治上——健全法律制度,有章可循;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夯实基础;军事上——修守战之具,积极备战,走强兵之路。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外交上——采取连衡策略,让诸侯互相猜忌,发动战争,消耗他们的实力。
④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第1段中“ , , ”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去世
继承
已有的基业
沿袭
前代的政策
肥沃
联合结盟
削弱
吝惜
招致
互相
成为一体
聪明智慧
贤人
合纵
离散
同时有
在这个时候
辈,类
沟通
辈
统领,统率
曾
攻打
迎击
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箭
箭头
困厄
贿赂
弱点
逃亡的军队
败逃的军队
大盾牌
趁着
乘着
请求臣服
做秦国的臣子
一直到
战事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3.作者为什么从秦孝公起笔,而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写起呢
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当。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国相比,也并无优势。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虽然已有了“地利”和“人和”的条件,但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所以作者从秦孝公写起。
4.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国向东面和北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 , ”。
5.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两句说明诸侯国不惜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
6.《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 , ”的外交策略。
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7.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8.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让天下诸侯陷入困境之中。
从总体上看,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
从局部来说,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到了
振兴
遗留下来的功业
举起
马鞭子
驾驭,统治
天下
吞并
东周、西周
名词活用为动词,登上
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地四方
拿着
行刑用的棍杖
鞭打,奴役
低下头
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交给
下级官吏,指狱官
于是
在北面
使退却
怀有怨恨
在这时
法律制度
诸子百家
著作
比喻边疆上的屏障
使……愚昧
百姓
毁坏
武器
销毁
兵刃
箭头
削弱
踏
华山
城墙
凭借
黄河
护城河
指华山
指黄河
认为
强劲的
可靠的大臣
陈列
武器
盘诘查问
坚固的城池
称帝称王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9.《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 , ”。
10.《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用严酷刑罚来奴役百姓的句子是“ , ”。
11.在《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威震四海,向南夺取了百越的土地,百越的君王最终只能“ , ”。
12.《过秦论》中,“ ”是秦孝公时秦国的对外政策,这一策略使秦国占据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对外政策,这一做法有效地守卫了边境。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
外连衡而斗诸侯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3.贾谊《过秦论》中,秦始皇命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从而使得“ , ”。
14.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死亡
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用瓮做窗户
用草绳系门扇
下层百姓
被征发
平常的人
才能
兴起
田间小路
武器
举起竹竿
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答应
担负
同“影”
崤山以东
于是
一同
秦朝
发语词,不译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小变弱
像是原来的样子
介词,表比较
锋利
匹敌,相当
谋略
先前
假使
量量长短,比比大小
连词,表转折
相提并论
有限的
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安置使有序
使……来朝见
古代天子的宗庙,这里指国家
被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5.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地区的句子是“ , ”。
16.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两句,从兵器和旗帜两方面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为简陋。
17.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 , ”。
始皇既没 余威震于殊俗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18.第4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
19.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 ”。
五个方面。①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②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③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④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⑤起义的影响和结果:“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学习活动三 梳理知识 探究疑难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xiáo
tuó
ní
qián
yǒu
yōng
zú
huī
dí
yōu
shā
zhái
dí
xié
gāo
gào
piāo
piào
qín
jīn
jìng
jìn
2.辨识通假
(1)赢粮而景从
“ ”同“ ”,意义: 。
(3)非及乡时之士也
“ ”同“ ”,意义: 。
景
影
影子,此处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乡
向
先前
(2)锄櫌棘矜
“ ”同“ ”,意义: 。
櫌
耰
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3.一词多义
(1)亡
①秦无 矢遗镞之费( )
②追 逐北( )
③吞二周而 诸侯( )
④ 去不义,不可不语( )
⑤ 羊补牢( )
动词,丢失,损失
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动词,逃跑
动词,失去,丢失
(2)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 ( )
②君臣 守以窥周室( )
③临不测之渊,以为 ( )
④ 不如也( )
⑤汝心之 ,固不可彻( )
(3)因
① 遗策( )
② 河为池( )
③ 为长句,歌以赠之( )
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副词,牢固地,牢牢地
名词,固守的据点,屏障
副词,本来
形容词,顽固
动词,沿袭
介词,凭借
副词,于是
⑥ 国不以山溪之险( )
使……坚固,巩固
(4)制
①赵奢之伦 其兵( )
②秦有余力而 其弊( )
③履至尊而 六合( )
④增其旧 ( )
(5)策
①蒙故业,因遗 ( )
②振长 而御宇内( )
③ 之不以其道( )
④ 勋十二转( )
动词,统领,统率
动词,制服
动词,控制,统治
名词,规模
名词,策略,政策
名词,马鞭子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子打
动词,登记
⑤是故明君 民之产( )
动词,规定
(6)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 地( )
②赵奢 伦制其兵( )
③商君佐 ( )
④聚 咸阳( )
结构助词,的
指示代词,这
代词,他,指秦孝公
代词,代指兵器
名词,制度
动词,衡量
动词,推测,估计
名词,计划
名词,制度、法度
动词,越过
量词,次,回
动词,丈量
4.词类活用
度:
包:
囊:
瓮:
绳: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
名词作动词,用瓮做
名词作动词,用草绳系
云:
响:
景:
履:
帝王: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名词作动词,登上
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动词作名词,逃跑的军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形容词作名词,便利的条件
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
5.古今异义
古义: 。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古义: 。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用来招引
在这种情况下
古义: 。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古义: 。
今义:山东省。
平常的人
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6.特殊句式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2)铸以为金人十二( )
(3)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5)为天下笑者( )
(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7)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省略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7.文化常识
(1)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 魏无忌、 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 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
(2)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 。他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
的代称。
信陵君
赵
春申君
范蠡
富人
(3)连衡合从:连衡,也作“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 。合从,从,同“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 。
(4)百越:古代 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中国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戎、狄、蛮、夷、胡等,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
(5)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 、 、
、 八个方向,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张仪
苏秦
越族
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6)六合: 、 和东、南、西、北四方。
(7)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 。
天
地
天子的宗庙
8.成语积累
(1)揭竿而起: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2)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3)追亡逐北:追逐败逃的军队。
(4)瓮牖绳枢: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形容家里穷。
(5)因利乘便:凭借有利的形势。
(6)金城千里:指辽阔的国土坚城环绕,险固可靠。
(7)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关于仁政的成语
(1)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2)随车致雨: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
(3)止戈兴仁: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4)省役薄赋:减轻徭役和赋税,施行仁政。
(5)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6)毕雨箕风: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之词。
问题探究
1.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点拨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第1段到第3段体现“攻之势”,崛起—强大—鼎盛。第3、4段体现“守之势”,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4.《过秦论》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对比内容 对比作用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
秦国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秦王朝与陈涉起义力量的对比
陈涉起义力量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文章题目为《过秦论》,但文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却非常少,只有全文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点拨 作者按照如下思路安排论证: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文章对秦之兴、秦之亡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读了前面的记述,读者已把秦的盛世转瞬即逝的景况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最后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
4.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 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点拨 ①启示:治国安邦,施行仁政。
②社会情形: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当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在不断滋生,统治阶级日益崇尚“淫侈之俗”,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妻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来警示汉文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施行仁政,避免重蹈秦亡的覆辙。
③写作目的: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思路整合
填空:① ②
③
叙史实
仁义不施
攻
主题归纳
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文本助读
作者简介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人(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一。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
作品 《六一诗话》《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集》等。
作品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政权更迭,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相关常识
序
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主要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诗文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
知人论世
李存勖善于骑射,文武双全。唐朝末年,他随父征战四方,颇有功勋,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
同光元年(923),建立后唐。带兵灭亡后梁,定都于洛阳。在位期间,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震动南方割据诸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后期沉湎于声色,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
文化视野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北宋欧阳修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共七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907—960)五十多年的历史。
与《旧五代史》相比,《新五代史》别有新意。十国之名即它首创。此外,《旧五代史》以中原建国的各政权为正朔,按照史之常例,以他们建国先后为序撰写各朝史,中原之外各政权,仅为之依类作传,以示正闰之别。《新五代史》则一反惯例,把五代作为一个整体,分本纪、列传、考、世家、附录五部分来写。五代在中原建国的各朝本纪写完,再进入各朝列传。列传分门别类,匠心独运。其中,以唐六臣传承上启下见五代之乱的肇始,义儿、伶官、宦者三传见唐祸的延续。杂传收不便列入他传者以成就列传的全面性。十国无论建国或称臣者,都降一等入世家。
学习活动二 文本精读 理解鉴赏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文章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 !”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
人的作为
推其根本
表原因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把
箭
归附
向前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 , ”。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但后来契丹背叛晋,归顺了梁,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临终时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燕、契丹”的心理的句子是“ , ”。
5.找出庄宗受箭时的动词,分析他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怎样的。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 吾遗恨也
受箭时的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
态度:恭恭敬敬。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当
缚
绳索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匣子装
仇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作乱的人
叛贼
观望
直到
或者,还是
考察,探究
使……兴旺
使……灭亡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矢志复仇的庄宗在“还矢先王”之前取得了“ , ”的战绩。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 , ”。
8.欧阳修用“ , ”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
9.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 ”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0.《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亡国而警诫后人的句子是“ , ”。
全,整个
被
所溺爱的人或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学习活动三 梳理知识 探究疑难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líng
náng
chóu
yìnɡ
nì
2.一词多义
(1)告
①以三矢赐庄宗而 之曰( )
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庙( )
③还矢先王,而 以成功( )
④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先帝之灵( )
(2)盛
① 衰之理( )
② 以锦囊( )
③故方其 也( )
④位卑则足羞,官 则近谀( )
动词,告诉
动词,祭告
动词,报告,禀告
动词,告慰
形容词,兴盛
动词,装
形容词,强盛
形容词,职位高
(3)顾
①君臣相 ,不知所归( )
②大行不 细谨( )
③三 臣于草庐之中( )
④ 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
(4)负
①盛以锦囊, 而前驱( )
②使 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③故不战而强弱胜 已判矣( )
④见犯乃死,重 国( )
动词,看
动词,顾念,考虑
动词,看望,拜访
副词,但
动词,以背载物
动词,担负,承受
名词,失败
动词,辜负,对不起
(5)其
①尔 无忘乃父之志( )
②泣下沾襟,何 衰也( )
③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④ 皆出于此乎( )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语气词,表程度,多么
代词,他
副词,大概,表揣测语气
代词,其中的
表示诘问,岂、难道
表假设,如果
3.词类活用
夜:
东:
函:
兴:
亡: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忽微:
智勇:
成功:
本:
形容词作名词,极小的事
形容词作名词,聪明勇敢的人
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名词作动词,考察,探究
4.古今异义
古义: 。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古义: 。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人的作为
气势
古义: 。
今义:干某项事业。
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5.特殊句式
(1)梁,吾仇也( )
(2)为天下笑( )
(3)盛以锦囊( )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6)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7)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判断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6.文化常识
(1)五代:五代不是某一个朝代,而是介于唐、宋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907—960)。唐朝灭亡后,在中国北方大部地区相继出现了 、 、
、 和 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中国南方和山西地区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指这五个位于中国北方大部地区的五个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①从事: 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②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 ”。“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 ,诸侯祭祀用 。
(3)忽微:极小的事。忽, 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 之一。
官职
太牢
太牢
少牢
一寸
百万分
7.成语积累
与兴衰有关的成语
(1)洞鉴废兴:深入透彻地了解历代兴盛衰败情况。
(2)富国强民:指使国家富足,民力强盛。
(3)华屋秋墟: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4)盛必虑衰:兴盛之时必须考虑衰微之时。
(5)兴微继绝:使衰落了的振兴起来,中断了的延续下去。
(6)与时消息:指事物无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兴盛衰亡。
问题探究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点拨 ①紧接这句话后,作者首先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②第2段叙述晋王三矢的事例,第3段从庄宗极盛时和极衰时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③第4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由此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2.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点拨 对比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作者运用了一组组简洁强烈的对比,人事与天命,盛与衰,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忧劳与逸豫,说明成败之迹皆出于人事。全文以“盛衰”二字贯串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本文到第3段,论点已得到证明,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呢
点拨 ①照应题目。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加强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4.本文题为《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什么文中却没有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 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却又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点拨 ①“伶人”的事已写入《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再写未免重复,使文章显得拖沓。作者意在规劝统治者吸取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并非将兴亡之责归咎于伶人,所以,没有必要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
②作者身为政治家,他修史撰文是为了给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借鉴,而不在于就史论史,评价历史上的“善善恶恶”。本文旨在以伶人为切入点,借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警示现实,因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发人深思、揭示写作目的的反问,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思路整合
填空:①
②
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主题归纳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借古讽今,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
综合探究
任务探究 比较论证艺术,评论历史兴亡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历史上有一些朝代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引以为鉴。本课两篇文章,就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阅读课文时,我们要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观点,同时,要善于对比阅读,通过探究“异同”,加深对本课两种各具特色的文体的写作方法和论述风格的体会。
1.快速阅读《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找出中心论点,比较作者的论证思路及写作意图。
篇目 中心论点 论证思路 写作意图
《过秦论》
《五代史 伶官传序》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卒章显志。先极写秦吞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威势,可谓盛极一时。接着写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朝迅速灭亡。最后据题立意,因叙而议,点明缘由,得出结论。
国家兴衰成败在于“人事”。
开门见山。先提出中心论点,继而写庄宗接受其父遗志和执行遗命,得天下和失天下,从而论证成败由人的道理。
都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历史的经验教训来讽谏当朝统治者。
2.两篇文章在行文上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点拨 《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从秦孝公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以及商鞅变法、西河大捷,写到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再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后的处心积虑。开头三段描写秦国的发展壮大,是“扬”;最后两段写陈涉起义,秦国灭亡,是“抑”。文章层层铺垫,揭示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行文上也采用这种写法。文章一落笔用反诘句式提出了鲜明的论点:“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写晋王三矢,燕灭梁亡,庄宗功成,一夫发难,庄宗仓皇东出不知所归。通过先扬后抑造成强烈反差,使文章在对比中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3.如何理解两篇文章层层递进的对比论证方法
点拨 《过秦论》开篇交代了秦孝公的功业后,接着主要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而写其功业,是通过秦国与九国“攻”与“守”的力量的对比展开的。以九国的地广人众来衬托秦国的兵强马壮,从而为下文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和揭示主题埋下伏笔。接下来通过“攻”与“守”的对比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业和巩固天下的措施,为下文“仁义不施”又埋下了伏笔。“金城千里”的秦朝,却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所灭,揭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后,写晋王三矢点明晋与各国之间的矛盾。庄宗受矢后“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终获成功。从前后力量的对比中证明庄宗的成功是人的因素。但成功后的庄宗开始宠信伶人,最终导致“士卒离散”“泣下沾襟”“身死国灭”。通过前后力量的层递对比,有力地证明了国家盛衰在于人事,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4.同样是基于盛衰兴亡之史实,贾谊为什么将秦朝灭亡的原因认定为“仁义不施” 欧阳修又为什么认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是由于宠信伶人 请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点拨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经历了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过秦论》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欧阳修等人针对当时的弊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然而他却因此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惨痛的历史重演。因此,欧阳修作《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的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希望宋朝统治者能够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以免出现国家败亡的后果。
主题阅读
以史为鉴知兴替
欧阳修进入政界的时候,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欧阳修等人针对当时的弊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却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很担心五代的惨痛历史重演,动手撰写了《新五代史》。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其中的《伶官传》,鉴古知今,学史明智。
新五代史·伶官传(节选)
欧阳修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
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四月丁亥朔,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
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阅读思考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既喜欢乐舞艺人,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后唐的灭亡。
B.后唐庄宗宠信伶官,这些伶官也飞扬跋扈,随意侮辱官员,这些官员们在伶官面前敛声屏气,小心翼翼。也有一些无耻的官员阿附这些伶官,以图飞黄腾达。
C.郭门高本名郭从谦,郭门高是他做优伶用的名字。他善于钻营,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认庄宗的弟弟李存乂为养父,因此当上了从马直指挥使。
D.由于郭门高和郭崇韬以及李存乂的关系,再加上郭门高的部下王温在禁宫中宿卫时图谋作乱,庄宗和郭门高开玩笑,问他还想干什么。郭门高非常害怕,于是就图谋叛乱。
C
解析 从原文第3段“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可知,郭门高当上从马直指挥使的原因是“尝有军功”。
2.结合《五代史伶官传序》,你觉得后唐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①庄宗沉迷于音乐,不理朝政;②宠信伶人,祸乱朝政;③贪图享乐,不恤民生;④治军无方,军心涣散。
3.结合所学《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的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不可贪图安逸享乐,应当谨慎行事、防微杜渐。
参考译文 庄宗既喜欢乐舞艺人,又知晓音律,能作曲,到现在汾州、晋州民间,大多能唱他作曲的歌,叫作“御制曲”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当梁王到做天子,经常与艺人们在庭中演杂戏,伶人因此当权,于是导致国家灭亡。
当时,众伶人出入宫廷,侮辱戏弄官员,群臣又愤怒又痛恨,却不敢在他们面前大声说话,有的人反而依附于他们,以图被宠信而升迁,各地藩镇,争相送他们财物进行贿赂,而景进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庄宗派景进等人出宫到民间访查,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奏报。每每景进在大殿中奏报事情,左右的人全部屏退,军事机要和国家政务他都参与决策,三司使孔谦用对待哥哥的礼节对待他,叫他“八哥”。庄宗驾临邺都,就派遣景进等人搜罗邺地美女上
千人,来充实后宫。而景进等人借机干坏事,士卒的妻子、女儿因此而逃跑的有上千人。庄宗回洛阳时,景进用车载邺地美女上千人跟从,在道路上一个接着一个,男女混杂。
郭门高,名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虽然以俳优的身份出仕做官,但曾经有过战功,所以皇帝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从谦因为姓郭,就拜认郭崇韬为叔父,庄宗的弟弟存乂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身死,存乂被囚禁,从谦在军营中摆酒,愤恨不已,痛哭流涕,述说这两人的冤屈。当时从马直的士兵王温晚上在宫中守卫,半夜谋划作乱,事情败露被杀。庄宗对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存乂、崇韬背叛我,又令王温造反。
你还想干什么呀 ”从谦害怕,回到军营后激怒士兵们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考虑了。”士兵问他原因,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故,等到攻破邺都,要把你们都活埋了。”士兵信了他的话,都想要叛乱。四月丁亥初一,庄宗进入内殿用膳,从谦从军营出来,露出刀、搭满箭,迅速进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互射杀。庄宗听到外面暴乱,率领诸王和卫士击杀乱兵使他们退出宫门。乱兵放火烧城门,攀爬城墙而入,庄宗击杀数十上百人。乱兵从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伤势严重,倒在绛霄殿门廊下,从皇后、诸王到侍从都各自逃命。到午时,皇帝驾崩,五坊人善友,收集乐器焚烧尸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他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
《左传》说:“国君你从这里开始,就必将以此而结束。”庄宗喜欢伶人,最终被郭门高弑杀,尸体被(人)用乐器焚烧。这难道不是真的吗!难道不应该戒惧吗!
读写一体
善用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进行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运用对比论证,可以取得以下效果:突显特征,显露本质;使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使文章事理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紧扣论题
正反对照应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边际。
2.要明确“对比点”
(1)材料须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2)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
(3)紧扣论点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即有明确的“对比点”。
3.要重视分析
(1)分析对比产生的根源,即“挖根源”。
(2)阐述观点的正确性,即“深阐释”。
微写作
《过秦论》善用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如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突出了秦攻取天下时的势如破竹,陈涉与秦的对比揭示出了秦亡的原因等。请以下面的句子为开头,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平庸与伟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志存高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平庸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伟大者勇于挑战执着坚韧。当其他贫民窟的孩子还在过着迷惘少年一般的生活的时候,罗杰·罗尔斯却一步一步地向着成为纽约州州长的梦想前行;当人们笑话马云所说的网上交易是痴人说梦的时候,一种颠覆传统的销售模式正在这个创业者的心中酝酿兴起……志向高远,你才能变得伟大。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和第二个工人的回答分别是“砌砖”和“赚工资”,而第三个工人的回答是:“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数年以后,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设计了不少惊人的杰作,而前两个工人还在砌砖,这就是有无志向的区别。志存高远,不懈追求,才能像大鹏鸟一样享受蓝天的自由。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