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四单元
12 玩偶之家(节选)
学习任务群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单元人文主题 丰富的心灵
立足本土,传承传统;观照海外,理解接纳。一只眼睛观照他人,另一只眼睛审视自我,由此可以深刻地理解西方与东方的文化,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开阔视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
学科素养目标 1.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着重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体会对话在推动情节、塑造形象、揭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3.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分析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体味诗歌意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文本结构。
2.明确剧中人物关系、舞台说明,深入探究文本内容。
3.掌握“社会问题剧”的基本特点,横向比较剧中人物形象,提升深入思考的能力。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作者简介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简介 易卜生(1828—1906),挪威戏剧家,挪威文学四大家之一。他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
作品 民族浪漫主义历史剧《英格夫人》,批判现实主义诗剧《布朗德》《培尔·金特》,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心理剧《野鸭》《建筑师》等。
作品背景
工业革命,妇女解放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要求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挪威的女权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玩偶之家》是作者根据朋友的一段真实遭遇写出来的。朋友的事使易卜生心境久久不能平静,并由此开始创作《玩偶之家》。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luō suo
piē
juē
shé
zhē
è
běng
ráo
qié
jiā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词 语 易错字
cuān duo 按nà
bào歉 piǎo一眼
撺掇
抱
捺
瞟
3.掌握词语
(1)装腔作势: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做出一种姿势,比喻故意做作。
(2)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3)颠扑不破:无论怎样震动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经得起检验。
(4)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指虚假而动听的话,或用虚假动听的话骗人。
(5)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4.近义词辨析
化装 化妆
课文原句 我问你,下次 跳舞会咱们俩应该打扮成什么
“化装”,是指为了演出的需要,把演员装扮成特定的角色。 “化妆”,指美容。用化妆品来修饰头部、面部,使容貌美丽。
相同点 二者都有“装扮、打扮”的意思。
不同点 “化装”主要指在影视电视方面,为了演出的需要,把演员装扮成特定的角色,需要改变装束、容貌等。
“化妆”是针对面部、五官及头发的渲染和修饰。而“化装”不仅指头部、面部,还包括身体。
运用 师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和高超技艺,三下两下就将演员们 成了另外一个人。
化妆
化装
相关常识
戏剧的基本知识 基本含义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要素 1.舞台说明。
2.戏剧冲突。
3.人物台词。
戏剧分类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类: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红色娘子军》)。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类:独幕剧(如《三块钱国币》)、多幕剧(如《雷雨》)。
戏剧的基本知识 戏剧分类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类: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类: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社会问题剧
社会问题剧是指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响应丹麦评论家勃兰兑斯“文学要有生气,就必须提出问题来”的号召,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有十几部,著名的有四大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他用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社会的虚伪和荒谬。现今也泛指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揭示社会矛盾的戏剧形式。
三 一 律
亦称“三整一律”。戏剧术语。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剧本创作规则。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论及希腊悲剧情节的“整一性”和演出时间对戏剧创作的限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据此提出“一个事件、一个整天、一个地点”的主张。17世纪,法国的法兰西学院极力推行这一原则。古典主义剧作家大都严格遵守。18世纪以后受到浪漫主义作家的反对,遂被打破。
推脱 推托
课文原句 难道他——娜拉,你快藏起来,只 有病。
“推脱”的意思是推卸、开脱责任。 “推托”的意思是借故拒绝或推辞。
相同点 二者都有“推卸”的意思。
不同点 “推脱”侧重指摆脱、开脱,使之与自己无关,多指推卸责任、问题或与自己相关的事情。
“推托”侧重指借故拒绝,婉言谢绝,表示不接受。后面经常带有托词或者表示拒绝的原因,多指推托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运用 每次布置任务,他总是以身体不好 ,把自己的责任 得干干净净。
推托
推脱
5.赏析表达效果
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易卜生在草稿中写的是“你没事了,娜拉”,在最后定稿的时候才改成这样。为什么说改了后表达效果更好
海尔茂 ……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
娜 拉 我呢
海尔茂 当然你也没事了,咱们俩都没事了。……
①人物方面:草稿句强调“你”,关注点在娜拉,表达对娜拉的关心;定稿句强调“我”,关注点在自己,完全忽视了主要人物娜拉,凸显了海尔茂的自私,定稿句更符合戏剧语言个性化的要求。
②情节方面:推动了下一个“突转”,正是因为海尔茂说“我没事了”,娜拉才问“我呢”,然后海尔茂才说“你也没事了”来尽力掩饰自己,希望能继续维护原有的家庭关系。
③主旨方面:这是一部“社会问题剧”,“我没事了”凸显了男性中心,尖锐地提出了家庭中妇女的地位问题,批判了浪漫主义的爱情观,直指现实,给当时欧洲保守而又伪善的社会道德一记响亮的耳光。
名言名句
易卜生名言
(1)朋友是生活中的阳光。
(2)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3)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4)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5)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地只靠自己站着的人。
成语积累
与觉醒有关的成语
(1)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
(2)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4)幡然醒悟:形容迅速而彻底地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
(5)醍醐灌顶: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学习活动二 精研课文 理解鉴赏
文本研读
任务一 分析文本内容,赏析戏剧冲突
1.“没有戏剧冲突就没有戏剧”,请找出文中的矛盾冲突,并对这些矛盾冲突进行分类,简述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
矛盾冲突的类型 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
人与他人的 矛盾冲突 娜拉与海尔茂:①
娜拉与柯洛克斯泰:娜拉用假的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柯洛克斯泰以此作为威胁,让娜拉说服海尔茂不要将自己辞退。
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权利、地位。
矛盾冲突的类型 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
人物内心的 矛盾冲突 当娜拉受到柯洛克斯泰的要挟时,她既害怕事情真相被丈夫知晓,又盼望着奇迹的发生,相信海尔茂为了自己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
人与环境的 矛盾冲突 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是大风呼啸的圣诞节前后,这种寒冷的自然环境与娜拉对开启新生活的期盼构成了矛盾冲突。
②
娜拉与一个男权思想盛行的时代的矛盾冲突。体现为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女权思想,与海尔茂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冲突。海尔茂就是这个社会环境的“人化”。
2.当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出现以后,娜拉和海尔茂的心理冲突是怎么变化的
点拨 第一次冲突:海尔茂以为一切万事大吉,反过来安慰娜拉,娜拉一声不吭。海尔茂这时对娜拉出奇的冷静感到害怕。
第二次冲突:娜拉换上日常衣服并和海尔茂进行一次谈话。随着谈话的激化,海尔茂越来越被动尴尬,傲然的姿态也维持不下去了。娜拉明确宣布:“我不爱你了。”
第三次冲突:海尔茂已经处于劣势,他只能用“母亲的义务”“你还是我的老婆”来要挟娜拉,娜拉的反抗却继续走向高峰。她不仅退还了结婚戒指,而且离家出走。
3.请简要分析《玩偶之家》戏剧冲突的特点。
点拨 ①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②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③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积累小课堂
把握矛盾冲突的方法
1.了解戏剧情节,把握矛盾冲突
社会矛盾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也同小说一样,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不管是多幕剧,还是独幕剧,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从情节的推进入手进行分析。
2.抓住主要事件,体察细微之处
要把一场戏切分为若干小单位,省去不重要、交代性的情节细节,仔细研究主要事件、主要场次的描写,最后把各个场面合起来,形成一个故事流,做综合分析。
3.理清人物关系,把握矛盾冲突
在戏剧冲突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人物的思想性格、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性质的,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任务二 赏析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海尔茂对娜拉的称谓各有不同。请你根据文本阅读,完成下面的表格,并思考前后不同的称谓体现了海尔茂的什么特点。
阶 段 称 谓 特 点
告密信之前
收到告密信,认为自己受到威胁时 认为自己没事之后 我的小鸟儿、迷人的小东西、我的好宝贝儿、小娜拉、不懂事的孩子等
你这坏东西、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下贱女人等
受惊的小鸟儿、我的吓坏了的可怜的小宝贝儿、我的好娜拉等
前后称谓的不一致体现了海尔茂自私自利、自大自负、善变虚伪的本质。
5.请从表面和实际两个方面分析海尔茂的形象特征。
点拨 表面上:①在外:奉公守法的公民、一个颇为“敬业”的职员。②在家:好丈夫、好父亲。实际上:①海尔茂是男权至上的社会培养的男权范本:控制家庭经济权,把娜拉当宠物对待,不尊重娜拉。②海尔茂在性格道德方面有缺陷:心胸狭隘,自私虚伪,没有担当。③资产阶级卫道士。
6.娜拉出走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表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娜拉的形象特点。
点拨 娜拉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妇女,美丽、活泼、真诚、勇敢、善良、富有同情心。在识破海尔茂虚伪面目之前,她一直生活在脉脉温情之中,从未考虑过妇女在家庭中的位置问题。但她是位品格高尚的女子,她忠于爱情,为了给丈夫治病,勇敢地伪造父亲的签名签署支票借据,并独立地还债,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而准备自杀。她对阮克医生抱着真正的同情心,并勇敢和坚强地面对柯洛克斯泰的威胁、恐吓。面对威胁和恐吓,她没有屈服,而是准备承担一切责任。识破海尔茂虚伪、自私自利的面目后,她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人格不独立的可悲情况,对于以男权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和宗教产生怀疑并进行谴责,毅然离家出走。
7.联系剧情,说说舞台说明“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的作用。
点拨 这些舞台说明均是对娜拉动作的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的过程中,一直在做着出走的准备,此时她离家出走的决心已经非常坚定。
任务三 赏析艺术手法,解读女性意识
8.突转式结构法是戏剧剧本的谋篇技巧之一。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有时也用于文章剧情突然转变。这种大起大落,能对观众产生强烈刺激,引起他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急切关怀。本文中发生了几次“突转” 有哪些“戏剧性事件”
点拨 发生了两次“突转”。①海尔茂得知借债事件,勃然大怒,夫妻感情即将破裂。没想到,柯洛克斯泰竟然归还了借据,危机解除。②海尔茂在危机解除后,态度大变,以为娜拉会接受自己的“饶恕”,与自己重修于好。没想到,娜拉毅然离家出走。
9.《玩偶之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请谈谈《玩偶之家》的思想内涵以及社会意义。
点拨 (1)思想内涵:易卜生提出的问题超越了以往人们所关注的婚姻中的几种常见的悲剧因素,诸如男权社会中的法律习俗观念(丈夫可寻花问柳,妻子必须忠贞)、父母权力造成的选择不自由、门第观念里衍生的婚姻悲剧,极其尖锐地提出了家庭中妇女地位的问题。因此,人们认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2)社会意义:①女主人公娜拉对男权社会的叛逆。在《玩偶之家》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写妇女争取解放,大都局限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与自己理想一致的男子结合;《玩偶之家》突出了男女平权的问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②娜拉的出走引发了关于女性在当时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至今还能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
思路整合
填空:①
②
③
百般宠爱
咆哮痛斥
决心出走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观念等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学习活动三 拓展探究 思维提升
思维提升
觉醒与反抗
自称是“易卜生的崇拜者”的曹禺创作了中国话剧史上有重要意义的《雷雨》。请通过比较感受女性的觉醒与反抗。面对同样被压迫的境况,娜拉和蘩漪是怎样应对的
人物 面对的困境 反抗的方式 社会背景 反抗的实质
娜拉
意识到丈夫并不爱她,只是把她作为玩偶一样对待,并没有把她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人,经济和思想都不独立。
娜拉决定抛下一切出走,学习去做一个人。
挪威当时已经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
娜拉能意识到要对当时的宗教、法律、社会进行反思,对不合理的法律制度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她要去追求一种美好的法律——男女平权。
人物 面对的困境 反抗的方式 社会背景 反抗的实质 反抗目标
蘩漪
她有爱和被爱的需求,但是周朴园对她只有压制、专制。
用与继子周萍的不伦恋情来表达对丈夫的反抗,把解放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胆小怕事的周萍身上。
中国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新旧社会交替、新旧思想撞击的背景下,封建思想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蘩漪缺乏对社会与家庭的冷静思索,没有看到造成她悲剧的根源是整个旧体系,而只把反抗的矛头指向“周家的罪恶”。
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平等自由和真诚的爱情生活。
主题阅读
女性觉醒以后
关于女性的觉醒,有一个典型的意象——娜拉出走。娜拉曾经生活在家庭幸福的梦中,接受了社会对女性的安排,忍受一成不变的家庭生活。但她还是醒了,发现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又是她的傀儡。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那么,娜拉走后又会怎样呢 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章中去探寻结果。
娜拉走后怎样
鲁 迅
伊孛生①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中国译作《傀儡家庭》(即《玩偶之家》)。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
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 或者说伊孛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 Frau vom Meer(《海上夫人》)。这女人是已经结了婚的,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来人会面。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她就不走了。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娜拉走后怎样 ——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 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伊孛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 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贵了,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
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 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
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然而上文,是又将娜拉当作一个普通的人物而说的,假使她很特别,自己情愿闯出去做牺牲,那就又另是一回事。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虽说背着咒诅,可是大约总该是觉得走比安息还适意,所以始终狂走的罢。
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
切地知道。
(有删改)
注 ①伊孛生:通译作易卜生。
阅读思考
1.课文最后说“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萧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和看法。
参考答案 ①这一舞台说明表明娜拉出走已成事实,昭示剧情在高潮中结束;②萧伯纳的评价,是对其社会意义的肯定,“砰的一响”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2.鲁迅对娜拉出走后所推想的结局,你认可吗 请阐述理由。
示例 (1)认可。因为鲁迅认为外部环境险恶;娜拉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技能;娜拉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饿死。
(2)不认可。因为娜拉性格倔强,关键是思想已经觉醒,想明白了人生;娜拉有独立的人格,她追求自由和理想;从前面的剧情也看出,娜拉不会拒绝朋友的帮助,并且她还有从前的老家。
把握冲突巧谋篇
冲突是指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利益等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斗争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反映。在写作时,巧妙合理的冲突,可以起到推动情节、强化人物性格、提高文本可看性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文学作品常见的三种冲突类型。
一、误会型冲突
误会造成的矛盾是最轻微的冲突,它更适合作为我们创作中一系列冲突的开端。因为误会产生冲突,因为冲突产生利益纠纷,因为利益纠纷产生仇恨,一步步激化矛盾。在这过程中,误会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子的作用,既能调剂、铺垫更大的矛盾,又能避免情节的单调。
二、利益型冲突
这种冲突因为涉及自身利益,所以它的功利性就比较强,不管是物、人还是事,只要能带来益处的事物都能够成为争夺的对象,无论利益是大是小,是虚是实,都会引发人与人、势力与势力的争抢。利益需求的强弱也决定着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
三、仇恨型冲突
这种冲突非常强烈。一次小的争吵、一句不经意的侮辱,都很容易引发仇恨,更别提涉及主角生命或者两个家族之间的生死存亡、国家纷争、种族矛盾、正邪交锋、信仰冲突等的矛盾。所以我们在设定这种冲突时,一定要把仇恨的缘由设计得自然、合理。
微写作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伏尔泰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黑格尔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请结合你对戏剧冲突的理解,构思一个场景,表现人物与人物的冲突。300字左右。
答案 略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