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3 15:1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四单元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学写申论
【学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阅读探究并结合相关材料,通过写作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2.学习申论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掌握这一重要应用文体的写法。
技法指导
申 论 定义 “申论”,即申述议论,就是要求作者就特定的材料、事件或者问题进行陈述、说明、概括,并据以发表见解,论述理由,推断逻辑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讲道理”。 作用 一般用于考查观察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技巧 标题 标题就是文章的题眼,一定要体现文章的内容。 正文 提出 问题 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一般都选用资料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来提出问题。
分析 问题 紧密结合材料,不能东拉西扯,要集中力量论述主要问题。
解决 问题 解决方案要有条理、有层次;解决方案要紧承分析问题的步骤,最好是前后对应。
申 论 一般 模式 题目 立论法:确定资料主题,表述中心论点。
第一段 开篇语:开篇点题,要陈述现象和相应的政策。
第二段 原因分析:原因这一块一定要写清楚,要分出条理。
第三段 提出对策。
结束段 总括。
佳作赏析
作  品
讲好中国故事
李吟秋
述往事,知来者。此可谓讲故事之至境至语!从古到今,中国故事在历史长河中辗转变化,却从未断绝。在世界多元发展的当下,重拾那似乎式微的中国传统,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书斋中人的工作,更是全民族的责任。
讲好中国故事,重担首先落在作家们身上。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些人难以把中国故事讲得响亮,原因在于欠缺对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把握。如果说阿Q成就了鲁迅,祥子成就了老舍,其原因便在于鲁迅和老舍把握了时代下
的集体人格。扛着文坛大旗的作家们,不应局限于回忆与缅怀,而应从亲身经历的当下,从所见所闻中洞察时代之优之弊,脱离前辈们的影响,讲出自己的中国故事来。
诚然,对作家的严格要求应当考虑创作之难。讲好中国故事,在当下,也早已不该是作家们的孤军奋战。作为中国的一分子,我们能做的,也许更多。与传统的中国社会不同,当今社会,公共教育的普及,基本上使民众都有了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而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就是对以往中国文化的传承。讲好并不只是讲,更是理解与践行。可中国故事太多太杂,我们如何才能在浩瀚的历史中讲出时代与民族的特色呢
  首先是要更加广泛地推行公共教育与通识教育。作家的优长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思维的敏锐、技法的纯熟,那么通过公共教育来培养全民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风貌,使每个人都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传统文化对人的熏陶和影响是惊人的。用教育唤醒全民的写作与表达欲望,方能使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可能。
但更为关键的,是为公众搭好表达自我、讲出故事的平台。当今中国绝不缺乏故事,一个活跃而有生命力的表达平台,能使中国故事不再像刻在石板上的铭文,终随风沙磨尽;而能如刻在树干上的字,随树的生长而愈生愈清晰。余秀华的诗篇是刻在树木上的深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
妇女,她有能力与情怀为她所在的群体发声。这难道不是全民发声的先行者 我想,当全民族能够活跃并自由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整个世界都会安静下来,尊重而崇敬地倾听。
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使中国真正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不再式微。班固云:“靖潜处以永思兮,经日月而弥远。”经历日月的中国故事,将在时代的阳光中开出最动人的新蕾,将在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中弥远弥新。
点  评
开篇点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历史传承,并结合当前背景申明“文化走出去”是全民族之责任。
第2段运用举例论证指出“讲好中国故事”需从当下所见所闻中洞察时代之优弊,把握民族性与时代性。
第3段进一步指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在于传承并理解与践行中国文化,并设问引出讲出时代与民族特色的方法所在。
第4段宕开一层,转而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在于作家,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由此指出推行公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第5段指出搭建好平台对“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以余秀华为例提倡全民族都来活跃并自由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结尾从深层次指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并进一步指出要把握好时代性并切实行动起来。
点评作为高中生,能够从“文化走出去”的角度,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不仅是写作的需要,也是未来有为之青年的必备素养。本文从民族文化传播的必要性,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等角度进行思考,这些思考来源于社会现实,体现了时代追求。文章论点鲜明突出,展现出较高的分析与论证能力。稍显不足的是,因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有限,写作时缺少社会学、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因此在问题的解决与对策提出等方面,缺少有效的、可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白璧微瑕,未来可期!
单元实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我们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我们要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把更多重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健全合作机制平台,扩大国际重要湿地规模。
我们要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发挥湿地功能,推进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实惠。
(摘自习近平《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
保护全球行动——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
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结合以上材料,围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话题,联系社会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申论。
要求:①归纳材料观点,分析其中反映的问题;②提出对策,列出方案,并进行论证;③观点明确,客观中肯,逻辑性强;④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素材积累
1.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为民、惠民、利民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奇迹举世瞩目。但应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
付出了较为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去那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随着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这是新时代拓宽惠民利民之道、增加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彰显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2.如今的中国,在逐渐反思省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一句漂亮口号,而是关系你我的福祉。我们重温两千多年前孟子“数罟不入洿池”的告诫,意识到生态文明理念的源远流长;我们看到长江十年禁渔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找到国家法规的依托;我们从悄然兴起的“小鱼治水”等新型环保活动中,体会到每一个你和我,都是生态文明的受益者,也应该是贡献者。人们还鱼儿一方干净水域,还野象一次自由惬意的南归,也希望给自己一次在蓝天下的深呼吸。
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育成长,生生不息,绵绵不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生命之根,是中华文明发展之源。到了近代,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我们也经历了一个向自然界进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过程,在快速形成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破坏,出现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严重生态问题和水、土、空气遭到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伴随这些问题而来的,必然是自然的报复。于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及时改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喊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
4.保护自然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项千秋大计。当前的一点小成绩不值得夸耀,我们仍应继续行动,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后果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普法工作,使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应该看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是关系到子孙千秋万代的大事业。环境问题不是哪个人、哪个地区、哪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为了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未来,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