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单元整合 教考融通
妙用心理描写刻画性格
单元文本链接
《玩偶之家》中对女主人公娜拉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巧妙地利用了细节和主人公的动作,如信箱和跳舞在表现娜拉内心活动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作者运用强力动作以表现人物复杂激动的内心活动,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娜拉从幸福平静转为忧虑、烦乱,从幻想到幻灭,最后到觉醒的转变,也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
心理状况 对应文本
痛苦 不安 是,我很累,我就要去睡觉
你做的事情都不错
我知道你的心都在我身上
一个人如果到了非死不可……
现在你可以看信了
再见,托伐,再见,孩子们……
伤心 绝望 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
我做的坏事不用你担当!
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
我死了你就没事了。
心理状况 对应文本
清醒 冷静 你们爱我只是拿我消遣,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
(满不在乎)玩偶老婆、玩偶女儿……你不配教育我……我会努力去吸取……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我对自己的责任。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
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穿外套、戴帽子、拿起手提包)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
我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命题趋向指引
考情分析
车尔雪夫斯基说,心理分析几乎是赋予创作才能以力量的最本质的要素。不论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是间接描写都展现人物内心的活动,从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与品格。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分析心理活动始终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考查的重点之一,例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2020年全国Ⅰ卷《越野滑雪》中都对此考点进行了考查。同时此考点也是我们进行文本阅读、作文写作时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技法攻略
心理描写 定义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 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方式 直接 描写式 “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标示。
抒情 独白式 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冲突。
梦境 描绘式 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
心理描写 方式 心理 分析式 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行动 表现式 即在小说、戏剧、记叙文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环境 衬托式 恰当的环境描写既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同时,还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
幻觉 展现式 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揭示文章的主题。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大门口拉了拉铃。他不知道玛丝洛娃今天情绪怎样,又想到她和她同监的人都对他保守着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胆,神经紧张。他向出来开门的看守说明要见玛丝洛娃。看守回去打听了一下,告诉他玛丝洛娃在医院里。聂赫留朵夫就上医院。
一个青年医生,浑身散发着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见聂赫留朵夫,严厉地问他有什么事。这位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这里没有女病人,这里是儿科病房。”青年医生说。
“我知道,不过这里有个女人是从监狱里调来担任助理护士的。”
“对,这样的女人这儿有两个。您究竟有什么事 ”
“其中有个叫玛丝洛娃的,我同她很熟,”聂赫留朵夫说,“我想见见她,我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诉。我想把这东西交给她。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聂赫留朵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
“行,这个可以。”医生态度缓和下来,接着吩咐一个系白围裙的老太婆把助理护士玛丝洛娃叫来。“您要不要在这儿坐一下 到候诊室去也行。”
“谢谢您。”聂赫留朵夫说。趁医生态度好转,就向他打听玛丝洛娃在医院里工作得好不好。“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医生说,“喏,她来了。”
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唰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
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两人曾经相识相爱的地方)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
“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
她扬起黑眉毛,用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惊奇地瞅了瞅,仿佛在问这给她做什么。然后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您在这儿好吗 ”聂赫留朵夫问,“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 ”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好什么呀 ”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他说。“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像瞅着他的脸,又像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 她在想些什么 她有什么感受 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 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 ”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
文本二
安娜·卡列尼娜(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前情提要】为了追求爱情和自由,安娜抛弃了家庭,义无反顾地和渥伦斯基倾心相爱,但是面对安娜强烈的爱情,渥伦斯基却选择了逃避。
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像躲避麻风病人一样躲开他们。她站在站台上,竭力思索她为什么到这里来,打算做什么。以前她认为很容易办的事,如今却觉得很难应付,尤其处在这群不让她安宁的人中间。一会儿,挑夫们奔过来抢着为她效劳;一会儿,几个年轻人在站台上把靴子后跟踩得咯咯直响,一面高声说话,一面回头向她张望;一会儿,对面过来的人笨拙地给她让路。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 ”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医生表现出的“严厉”和“怒气冲冲”,表现出他对囚犯的关照与体恤,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戒备。
B.提到“那边”时,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是因为牢狱那边的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难堪。
C.一个是字迹潦草的敷衍,一个是恶意的微笑,内涵丰富。这是安娜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
D.“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说得很轻”,几个“轻”是情感“沉”的抑制性表现。
B
解析 “是因为牢狱那边的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难堪”说法错误,玛丝洛娃脸红是因为她曲解了“那边”的含义,以为是巴诺伏——她和聂赫留朵夫曾经相爱相识的地方,误以为聂赫留朵夫要重提旧情,因而羞涩脸红。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篇设置悬念,写聂赫留朵夫因不知道玛丝洛娃的情绪怎样,不了解她们对他保守的秘密而紧张,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本二中火车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为下文安娜决定卧轨自杀埋下了伏笔。
C.对玛丝洛娃的出场,作者细致地从肖像—动作—心理这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变化顺序依次展开描写,这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
D.“到那里去”反复强调,安娜企图报复自己爱过的人,以此震撼社会,是决绝,亦是解脱。
C
解析 “依次展开描写”说法错误。文中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有交替,并不是“依次展开”。
3.聂赫留朵夫认为“她的心灵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课文和本文,概括并简要分析玛丝洛娃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由堕落、庸俗变得有羞耻感,课文中玛丝洛娃面对有钱人媚笑,本文中却多次羞涩得脸红;②由麻木变得有爱心,课文中玛丝洛娃对丧子轻描淡写,本文中为孩子的哭声感到不安,说明她的善良和母爱被唤醒;③对聂赫留朵夫由冷漠怨愤转为信任,课文中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态度冷漠,本文中多次提到玛丝洛娃的笑、脸红,说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改观。
4.托尔斯泰是心理描写的大师,请从文本一、二中概括心理描写的多种方法并简要分析。
①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多为作者的直接描述或人物的内心独白。如文本一“‘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 ’……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这处描写就属于人物内心独白式的直接描写。②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暗示心理。“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唰地红起来……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不断通过玛丝洛娃的神态、动作暗示她此次和聂赫留朵夫见面时的拘谨、羞涩等复杂心理。③以环境暗示、烘托心理。如文本二开头对火车进站的环境描写,写出周围的人头攒动与喧嚣鼎沸,渗透着安娜的特定心情,心绪不宁又难于回归平静。④以人物本身的幻觉写心理。如
“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这些描写更像是安娜的幻觉,安娜感觉周遭人物都以异样的眼神盯着她,从侧面表现出安娜此时恍惚、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