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蜀道难 蜀相--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 蜀道难 蜀相--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7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3 15:2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第一单元
3 蜀道难 蜀相
单篇文本研读课
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
目录索引
学习目标 1.识记诗中的文言知识,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蜀道难》《蜀相》的思想内容。
2.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反复吟诵中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的意境。
3.体会《蜀道难》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单篇文本研读课
蜀 道 难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作者简介
豪放飘逸的诗仙——李白 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年时漫游全国,天宝初年进入长安,任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贬去职。晚年漂泊于东南一带,病逝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他的诗歌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他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作品 《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作品背景
乐府旧题写新意
《蜀道难》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它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旧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相关常识
杂 言 诗
古诗体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所谓杂言诗,是指诗句长短不齐,在诗中,有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以至七字句、八字句等。句式变化与用韵均很自由。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色彩瑰丽。代表人物有屈原、李白、李贺等,李白的诗歌达到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
名家点评
1.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
2.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曾巩
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
4.就一个作家在其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李白简直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神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读者。——袁行霈
相关知识
1.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唐·卢照邻《早度分水岭》
2.万壑归于汉,千峰划彼苍。——唐·孟浩然《行出东山望汉川》
3.剑门天设险,北乡控函秦。——宋·陆游《剑门关》
成语积累
“路途艰难”一族成语
1.寸步难行:形容走路、行动困难。也比喻开展某项工作困难重重。
2.关山阻隔:关隘山岭阻挡隔绝。形容路途艰难,往来不易。
3.举步维艰:迈步艰难,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
4.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辛苦劳累。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旅途劳累的样子。
5.扪参历井:指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亦形容世路艰难。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和秦的分野。
6.穿荆度棘:穿越荆棘丛生的地带。形容旅途艰辛。
7.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学习活动二 精研课文 理解鉴赏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模糊难知
飞越

回转
距离
为什么
险峻
守住
叹息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第1段主要突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诗人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
特点:高。
方式:①通过运用神话传说、典故和侧面描写,写出蜀道的来历和蜀道之高。②通过运用正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夸张等手法,写出蜀道的高峻。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属于正面描写;“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属于侧面描写,且虚实结合。③通过神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写出蜀道之高。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等。
2.赏析“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辟蜀道的艰难,写出了古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运用神话故事,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攀登峨眉山,因为山峰高耸险峻,没能成功翻越。登山教练用《蜀道难》中的诗句安慰他“         ,        ”,更何况你呢
(2)李白《蜀道难》中“          ”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手可触摸到星辰,“          ”则直接写出可怕的路途上险恶陡峭的山壁不可攀登。
(3)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追溯了蜀秦隔绝、互不相通的漫长历史。
(4)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从行人的动作角度夸张地表现了蜀道极高、难以跨越的险状。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扪参历井仰胁息
畏途巉岩不可攀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4.第2段主要突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诗人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
特点:险。
方式:①通过借景抒情,渲染烘托,如“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②通过人物神态的细节,表现山水险恶。如“使人听此凋朱颜”。③通过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夸张手法等,表现山水险恶。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通过描写人的表情、动作以侧面体现“蜀道难”的句子有“          ”“          ”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等。
(2)《蜀道难》中李白以殷切的语气询问友人“                     ”,表明他对友人西行道路艰难的担忧。
(3)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的句子是“        ,        ”。
使人听此凋朱颜  侧身西望长咨嗟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①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想到了可能会发生“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祸患。②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忧虑,从而给这首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学习活动三 梳理知识 探究疑难
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形容词,高
形容词,危险
副词,端正地 
动词,跨越
形容词,陡峭的
动词,断绝 
介词,和
动词,给
动词,结交,同盟 
代词,那,指开国之初
代词,你
语气词,同“耳”,相当于“罢了”
代词,如此,这样 
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助词,无义
介词,相当于“在”
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词类活用
(1)猿猱欲度愁攀援(               )
(2)问君西游何时还(               )
(3)使人听此凋朱颜(               )
(4)砯崖转石万壑雷(                )
(5)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
(6)侧身西望长咨嗟(               )
·
·
·
·
·
·
·
·
为动用法,为……发愁
名词作状语,向西
使动用法,使……凋谢 
砯,名词用作动词,冲击;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
名词作状语,向西
3.特殊句式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2)又闻子规啼夜月(                )
(3)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上青天难” 
状语后置句,应为“又闻子规于夜月啼” 
宾语前置句,应为“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问题探究
1.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是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手法 诗句内容 表达效果
① “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 衬托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②
想象、 夸张 ③ 凸显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夸张 ④ 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用典
映衬人行走蜀道难上加难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提示 ①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综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3.一“悲鸟”一“古木”一“子规”一“夜月”,一“号”一“啼”一“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请结合本句简要赏析这一手法。
提示 “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愁”却是写情,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凉孤独之感,诗人巧妙地融情于景;“愁空山”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确实难于上青天。
4.第3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①前两段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3段大多数是短句,以四字句和五字句为主。②好处:形成一种参差不齐的语言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诗人奔放热烈的感情,也使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思路整合
主题归纳
李白通过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抒发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赞美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也从侧面表达出他对友人的情谊,同时他以蜀道喻仕途,有志难酬使李白大失所望,在经历了一场场是非挫折、看透了繁华背后的腐朽、洞悉了官场的风云变幻之后,李白对仕途的情感也由最初的热衷向往转为失望愤懑,最终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慨叹。
蜀  相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作者简介
心忧天下的诗圣——杜甫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人,唐代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他发展古体诗,成就律诗,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情感深沉蕴藉。顿挫:语言刚劲、音调铿锵、章法多变)
作品 《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评价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宋·司马光《续诗话》
作品背景
颠沛流离暂安定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结束了寓居秦州(今属甘肃)、同谷(今属甘肃)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在蜀中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当他来到武侯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诸葛亮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致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背景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王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减少,国力锐减。
名家点评
1.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韩愈
2.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 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白居易
3.又久之,得杜甫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元稹
4.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苏轼
5.(杜甫)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
相关知识
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1.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2.《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4.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5.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
学习活动二 精研课文 理解鉴赏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遮蔽
徒然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诗中丞相祠堂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①“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静谧、肃穆的气氛。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春色虽好,鸟音虽美,但无人光顾,无人倾听,表现了丞相祠堂的幽静、寂寞。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                   ”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追思缅怀,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2)杜甫《蜀相》中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和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        ,        ”。
(3)《蜀相》中“          ,          ”两句,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武侯祠庄严肃穆的气氛,抒发凭吊情怀。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学习活动三 梳理知识 探究疑难
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动词,拜访
动词,回头看
动词,考虑 
动词,找寻
量词,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副词,随即,不久 
名词,朝代
名词,朝廷
名词,早晨 
动词,扶助
动词,渡河
名词,济水
问题探究
1.诗歌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
提示 ①首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又用一问一答的设问修辞手法,自开自合,避免直接叙事的平铺直叙。②前一句问有利于突出“寻”,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③后一句凸显意象“柏森森”,象征了诸葛亮伟岸高洁的精神品格,也寓意诸葛亮及其精神如松柏万古长青。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 为什么
提示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①“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描写得有声有色,呈现出盎然春意,全诗的意境却沉郁悲伤,看似不和谐。②但一个“自”一个“空”却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庭草自春,不解人事;黄莺空啭,只益伤情。睹物思人,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③“自”“空”二字以乐写哀,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从什么角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提示 ①这两句从大处着眼,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②上句突出智慧角度,下句侧重精神层面。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诗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诗人自己呢
提示 这里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这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去实现,在政治上始终不得志,即便如此,他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寄托了诗人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之情,是诗人用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5.《蜀相》是诗人在武侯祠吊古时所作,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这样写有何深意
提示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他所仰慕、钦敬的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思路整合
主题归纳
《蜀相》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怀古诗。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敬仰、赞美,也表现了对其功业未就的痛惜之心,并在对比中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与报国无门的惆怅。
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
综合探究
任务探究一 赏析两首诗抒发的不同情感
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为国为民的爱国热情,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
1.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诗歌创作的巅峰,因他们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不同,所以他们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具有很大差别。试结合诗歌内容,对比赏析《蜀道难》和《蜀相》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篇目 生活时代 与蜀地的关联 诗风特点 抒发的情感
《蜀道难》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 李白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蜀地度过 李白开朗豪迈,诗风豪放不羁 ①
《蜀相》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杜甫在蜀中客居数年 杜甫含蓄深沉,诗风沉郁顿挫 ②
抒发了诗人对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情
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功业未成的惋惜,暗含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任务探究二 赏析李、杜诗歌的不同风格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两个人各有所长,又同样伟大。一条蜀道,高险凶,可叹可惧可忧,彰李白豪放飘逸,张浪漫主义之风;一位蜀相,忠义诚,可羡可敬可惜,显杜甫沉郁顿挫,扬现实主义之格。
2.结合诗歌内容,对比分析《蜀道难》和《蜀相》两首诗的体式风格及写作特色。
篇目 诗歌类型 体式风格 写作特色
《蜀道难》 杂言古体诗 ① 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豪放飘逸
《蜀相》 七言律诗 结构严整,法度森然 ②
格律不拘,形式
灵活 
借景抒情,借古怀今;对仗工整,声韵和谐
3.探究《蜀道难》与《蜀相》两首诗在意象选取上的区别,并谈谈这种选择对各自诗风的具体影响。
篇目 意象 特点 对诗风影响
《蜀道难》 ① ②

《蜀相》 ④ ⑤ ⑥
蜀道
自然、高、峻、险,有气势
形成峥嵘瑰丽、浪漫雄奇的意境,增强浪漫之风、豪放之感 
武侯祠
人文、肃穆、荒凉 
增强悲悯情怀、忧患意识
4.比较《蜀道难》与《蜀相》的创作手法,感受它们不同的风格特点。
提示 《蜀道难》:①引入神话传说,浪漫恣肆。如“蚕丛及鱼凫”的开国、“五丁开山”的故事和“六龙回日”的传说等无不增添了全诗的神秘色彩,其丰富的联想令人叹为观止。②善用多种修辞手法,想象瑰丽。如“尔来四万八千岁”极具夸张,突显了蜀道交通不便的年代久远;“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以隐喻手法来映射社会现实,表现战事的血腥惨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蜀道的无比感慨。
《蜀相》:①用典。援引历史政治人物及有关事迹,借古伤今,隐约表达出自己想效仿先贤的政治情怀。②象征。以柏树的苍翠繁茂来象征诸葛亮的高风亮节的精神品质。③借景抒情。颔联集中笔墨描写了祠堂周围的景色,虽色彩明丽,但却无人欣赏。以乐景衬哀情,是对诗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主题阅读
忧黎叹息为谁雄
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文本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本二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文本三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阅读思考
1.文本二和文本三这两首诗,均为杜甫登临诗的代表作,结合文本请分别简析二者是如何由所望之景生发内心感怀的。
参考答案 ①《登岳阳楼》一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为所望之景,岳阳楼的壮观、洞庭湖的浩荡得到强化,从而反衬出老病之人的孤独、渺小,引发诗人面对雄奇的胜景和壮阔的时代却无所作为的伤感情绪。②《登楼》一诗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联为所望之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表现季节变换和人世沧桑。面对花开似锦的春色,却又生活在万方多难的现实中,从而引发诗人伤心又无奈的感怀。
2.杜甫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歌,有人说,杜甫是比屈原更加关注民众的人。杜甫的“忧”来自国家,“喜”亦是来自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请结合三首诗歌分析一下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参考答案 ①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对社会上穷人和富人生活之间的反差感到极大的不满,诗人说如果自己能有“广厦千万间”,一定会给天下贫穷的士人遮风挡雨,而不是只顾自己享乐。诗人宁肯自己委屈受罪也不愿意劳苦士人受罪,这表达了诗人高尚的节操。②在《登岳阳楼》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动荡、兵荒马乱,诗人倚定栏杆,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③《登楼》中,诗人登楼远眺,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诗的结尾更是坦露了诗人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读写一体
学习运用夸张手法
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夸张。夸张句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主要有三种形式:
1.扩大夸张:为了达到生动幽默的效果,我们往往人为地拔高事物的特点,使之更高,更强,更快,更多,甚至达到排山倒海、翻天覆地的神奇效果。
2.缩小夸张:缩小夸张与扩大夸张相反,这类夸张是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处说,使之更低,更弱,更慢,更少,达到数倍缩小的作用。
3.时间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是先出现的,或者把先出现的事物说成后出现的。这样表面上看不合理,但通过夸张渲染,可使内容得到强调。
微写作
请你不用“热”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天气的炎热和人的心情,要用到夸张的手法。不少于200字。
示例 太阳刚一出头,地上已着了火。天上那个老大的火球,光线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踏下去刺的一声,一步一串白烟。空中没有一丝云,头顶上一轮烈日,没有一点风,树木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走在路上,迎面的风都是滚烫的。小鸟不知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低垂着头,小狗吐出舌头不停地喘气。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令人烦躁的叫声,像是在替烈日呐喊助威。草木特别茂盛;冬青树的叶子油亮油亮的;老榆树枝繁叶茂,给人们撑起了一片浓浓的绿荫。夏日里,清清的小河成了孩子们避暑的好去处。你看,他们在水中嬉闹着,一会儿打水仗,一会儿扎猛子摸鱼,玩得十分开心。而水牛早就躲到了池塘里,整个身子埋在了池水中,只露出一个头在水面上透气。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