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3 15:3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语言的锤炼
【学习目标】
1.力求在作文写作中达到语言准确、清晰、恰当、生动、形象、传神的标准。
2.掌握作文语言文采突破的基本技法。
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文章应该讲究文采。如果语言干瘪,不生动,不形象,缺乏美感,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就不能更好地达到写作目的。反之,语言优美的文章,使人读后如饮醇酒,久而弥笃。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指辞藻华丽,也可以指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文采呢
1.用词准确简练生动,增强语言的表达之美
文章记叙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显现;文章好与坏,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语言的质量如何。语言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与优劣。“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一切。”如何让语言牢牢地粘住读者呢 这就需要我们反复琢磨,精心锤炼语言,在用词准确、简练、生动等方面狠下一番功夫。
如“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再如《药》中,说刽子手的眼光像“刀一样刺得……”,说康大叔进茶馆时“嚷”等词用得极其精当,丰富的内涵包含在一两个词之中,可谓做到了“文约而意丰”。
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灵动之美
修辞手法,犹如语言百花园中的艳朵奇葩,如果能在文章中适当地插几枝,就会给我们的文章增添几分亮丽的色彩。
(1)妙用排比,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
排比能构成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使语势得到加强,感情得到加深。用于议论,则条分缕析,阐述透彻;用于叙事,则层次清楚,语意畅达;用于描写,则深刻细腻,形象生动;用于抒情,则淋漓尽致,一泻无余。如下面一段文字: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网上的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吗 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吗 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吗 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知识,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
此文段连续运用“难道”引导的问句列举事例,其中隐含着自己的观点“‘数字自然’不能尽显自然之美”,论证有力,气势磅礴。
(2)善用比喻,让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可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化静态为动态,突出动态美。如:
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美妙的乐曲。童年是一首灵动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让我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段文字中,“童年是一首灵动的乐曲”“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很好地扣住了“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美妙的乐曲”这一话题。
(3)运用拟人,使语言活泼、灵动。
运用拟人,不仅使描写的事物富有情趣,而且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如高考作文《令人陶醉的王朝》中写道: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吗 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 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 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浮沉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绚烂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
在这段话中,作者将“唐朝”称作“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唐朝“令人陶醉”的神韵,让人读来亲切自然。
(4)巧用对偶,使语言富有音乐美。
巧用对偶,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表现出音韵美;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给人听觉上的愉悦。如:
临高远眺,思潮如流,良辰美景,总看不够。朝看晨鸟啼柳绿,夕看晚霞染山红;晴看日丽天高远,雨看船行水迷蒙;春看雏燕吻桃红,夏看荷风剪莲舟,秋看风凉月如钩,冬看雪白洁如玉。
这段文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对“良辰美景”的喜爱之情。整段文字句式整齐,音韵流畅,颇具感染力。
3.注意句式的变换,形成一种错落典雅之美
句式,就是句子的表达样式。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用不同的句式,又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行文过程中,头脑里要有“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要通过精心推敲,选择句式,锤炼句子,把语言写得更加准确具体、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讲求句式变化,打破作文时用陈述句“一统天下”的局面,使语言更活泼生动,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为中心服务,为更细腻地表现事物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
4.浸润文化底蕴,让文章呈现厚重之美
把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样的作文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文学与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厚重和浪漫,能很好地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名言典故,内涵丰富,意旨深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时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如一句名言来得简洁,来得有力。巧用名言警句,可以使语言显得厚重而含蓄,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高考作文中,若能将名言警句、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会使文章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如:
我穿越时空,我追溯流光,我听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怆,感受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岸。
又如:
梨花院落融融的月光,和着柳絮池塘淡淡的清风,流入我的心中,轻轻拨动那根尘封在岁月中的心弦,奏出曲曲远古的清音……这清音,穿过了唐朝橘红的烟尘和宋朝暗黄的天宇,来到这月光如水的庭院……这清音,经历了唐风宋月的滋润,泻在这皎洁的月光下……这清音,飞越了时空隧道,飞过了无垠的大西洋,来到了这梨花满园的庭院。
佳作赏析
作  品
那些守着安静的人们
喧嚣,躁动,争斗,纷扰……我们时常被它们包围着,我们痛苦,我们烦恼,我们挣扎。我们也开始思考:何处有“静”土 [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个个英才像天空中的繁星一样争相闪烁,当时的盛况,真的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不可复制的。孔子步入诸侯的府邸向他们宣扬“仁”的主张,墨子来到楚国向公输盘、楚王宣扬“非攻”的主张。有一个人却远离尘世,静立乡野,垂钓于濮水,“冷眼向洋看世界”。翻开《庄子》,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一只在河里喝得肚皮溜圆的“偃鼠”,一只自由翱翔的大鹏……他用他特有的安静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在混浊乱世中保持心灵的宁静,在他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们仿佛穿过千年的时光,回到那个安静的午后,去和这位智者一起垂钓,去享受生命的安静与简单,去学会超然地看待社会的变迁、人生的浮沉。[2]
面对折腰屈膝的尴尬,面对追名逐利的庸人,陶渊明摇头走开,远离喧闹的官场,去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静生活。在他的田园世界中,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他“误落尘网中”的无奈,我们似乎还能看到他走向“方宅”“草屋”的坚定背影。他就这样用他特有的方式来拒绝五斗米利禄的诱惑,去守护心中的一方“静”土。亲吻他耕作过的泥土,会平复我们被利欲侵蚀的心的躁动;凝视那“飞鸟相与还”的景象,会让奔忙疲惫的我们得到片刻的歇息。[3]
王维的诗,不同于李白的诗的浪漫豪放,不同于杜甫的诗的沉郁顿挫,更不同于李商隐的诗的缠绵悱恻,他的诗总是那么宁静,透着一丝禅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个静谧幽远的空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一种超然平静的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壮阔静穆的天地。读他的诗,我们无法不被这安静的氛围感染,我们无法不褪去浮华的外衣。他用他营造的意境,让行走在滚滚红尘中的人回到自然中,回到静谧恬淡的世界中,静静地体会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博大![4]
也许,现在可以回答自己的疑问了。没错!“静”土,就在庄子的文字中,就在陶渊明的田园里,就在王维的诗歌中。他们是这“静”土的守望者,如同一棵棵参天的大树,为被欲望炙烤却又似乎无处藏身的我们,提供了一片阴凉。有了他们,我们的心才能在“静”土上休息;有了他们,我们疲惫的身躯才能驶入宁静的港湾;有了他们,我们的灵魂才能在“静”土中得以净化……[5]
呵,那些“静”土守望者……
点  评
[1]句式丰富:整句和散句相结合。
[2]美化论据:精心润色语言,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列举相关论据。
[3]适当引用:引用陶渊明的诗句以及其诗中的意象,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适当引用:适当引用古诗名句,阐释“静”的丰富内涵,增强了语言的厚重感、深邃感。
[5]句式丰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富于自然美和节奏感。
总评文章文采飞扬,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巧妙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环环相扣,感染力非常强。作者美化论据,精心润色语言,使文章别具一格。
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等,都和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Q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茅盾笔下,夕阳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先指出语言的准确、恰当、生动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然后列举具体的名家作品,进一步论证精彩的语言都是作者精心锤炼出来的,从而引出了本次写作的任务——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写一篇语言鉴赏札记。
首先,应精读文本,寻找本单元作品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段落或语句,搜集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作为写札记的素材,如《再别康桥》中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等。其次,运用学过的语言表达知识,对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进行分析。如用词是规范准确,还是打破常规,别出心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不同的句式是如何交错运用的,由此带来的结构和韵味又有哪些不同;等等。
写作时,可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选择任意一种进行赏析。如选择用词角度,可细致分析作品中所使用的叠词、拟声词、精准的动词、形容词等,比如“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这一句中用了一个动词“捏”,而不是“攥”或“抓”,生动地状摹出他长有癞疮疤的头上毛发稀少、辫子细瘦的形象,使阿Q的形象跃然纸上,更加鲜活。如选择句式角度,可从整散句、长短句等方面切入赏析作品,体会作者造句的巧妙。
参考立意:
①词句精彩,传递神韵。
②探究语言表达技巧,感受文学独特魅力。
③鉴赏作品语言,携手名家同行。
参考例文
《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
赏析《再别康桥》,不能不说它的形式美,而它的形式美,除了一般所讲的新格律诗的“建筑美”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精妙而又自然的语言表达。《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诗中多处采用顶真的方式,表达诗人缠绵依恋的感情。严格意义上的顶真当然只有一处:“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但如果我们比较宽泛地理解“顶真”这一概念的话,我们还会看到好多“顶真”的例子,比如第五节后两句:“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星辉”二字顶真。第五节末句“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与第六节首句“但我不能放歌”,用“放歌”二字架起了两节之间语意和情感上的桥梁。再如第四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个“虹”字,把整节诗的构思贯通了起来,语意也显得非常凝练集中。
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首先是首尾两节基本上是整体反复,首尾呼应,形成回环之美。当然这两节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如果说首节感情较为轻浅的话,末尾则极为深沉。首节只说“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显示出诗人客游将归时的惜别感情,而在末节中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则表现出诗人视康河为心灵归宿、精神家园的深厚的眷顾和挚爱之情,爱之深沉,惜之真切,如赤子眷恋慈母一般,令人为之伤神而又动情。
除首尾两节之间的呼应与反复以外,这两节内部也充分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首节连用三个“轻轻”,末节则连用两个“悄悄”,表明诗人感情的痛彻。此外“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一句可以看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悄悄”中有诗人心底的波澜,“悄悄”中有诗人对青春的赞美、对时光的叹惋、对爱情的期盼、对自由和平的祈祷和追求……这一节中“沉默”一词也出现了两次,表达的效果与“悄悄”互为映衬,互为补充。此节中“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与“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可谓情之所至,语为之奇,无意警策,却妙语天成。
上面分析的第六节,从句式特点上说,属于典型的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这种句式在全诗多数小节中都有运用。比如第二节整节与第三节前两行结构大体相似,语意之间有排偶关系,因此气韵贯通。第五节“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颇见一种忘情徜徉的悠然之乐。当然诗中也穿插使用了一些散句,比如第四节整节都是散句。整句与散句交叉使用,避免了句式的板滞,起到了变化错综的效果。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之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与它精妙绝伦的语言表达是分不开的。
1.鲁迅把杂文式笔法用于小说创作,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话,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阿Q这个个性鲜明的形象被塑造得如此成功,是与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鲁迅先生通过利用一些叠词、讽刺和挖苦的语言进行描述,使阿Q的形象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2.沈从文在湘西方言的基础上,吸取文言文和书面语的特长,形成了《边城》的独特的语言风格。首先,作品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作品中的叙述语言新鲜、贴切,人物对话生动、谐趣,传神地勾勒出了边城人特有的神采和风韵。其次,在句式上,作品多使用简峭的短句,显得格调古朴、生动而有灵气。最后,由于注重抒情和造境,作品的语言还极富情感美和色彩美。
3.陈伟农说:“《再别康桥》一个不可缺少的魅力在于它的音乐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外在形式之美与内在感情之美和谐统一,诗歌语言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全面体现了诗歌音乐美、建筑美和形象美。从语音方面看,《再别康桥》极具音乐之美。这首诗在长短、高低、轻重上都有规律的起伏,有节奏感。从语义方面看,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4.从意象中看出,“坟墓”是“被雪压着的草盖着的”更显得荒凉;“瓦菲”是“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石椅”是“长了青苔的”。可见在大堰河去世以后,家里已经无人居住,家园已经彻底垮掉。“园地”是“被典押了的”,并且是“一丈平方的”,可知大堰河家的土地很少,并且因生活所迫而被典押。除了语义上的理解之外,它在色调上的调配也颇具意味。各种色调是那么的冷清而枯寂,雪是白色的,坟上的草是枯黄或者深绿色的,瓦菲是褐色的,青苔是碧青色的,这一组修饰性词语呈现出一幅萧索而斑驳的图景。它如同一幅泛黄的老照片,映射出底层妇女大堰河苍凉而孤苦的一生。
5.《茶馆》里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可是大白话说得有特色,既有地方的、时代的色彩,又有幽默与讽刺的风格;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了语言性格化,又说得那么简练、流利、形象、生动。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他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第二幕是王利发的中年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裕泰茶馆风雨飘摇,王利发苦心改良,惨淡经营,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苦闷彷徨带来的满腹牢骚。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