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 教考融通
(一)“感时忧国”的精神内核
本单元所选作品第一组是小说,乡土小说的名作。鲁迅是中国新文学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他注重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与鲁迅的启蒙和批判不一样,沈从文以散文化的方式表现中国乡村传统中纯朴的人性与诗意的生活,《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无论是批判还是赞美都流露出对乡土社会与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第二组是新诗。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了新诗的散文化,在自由、舒放中融入了人物刻画和故事叙述,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则是中国新诗中格律诗的代表,在自由的白话语体中建立起新的格律,比如相对整饬的诗行和韵律。
第三组是散文。茅盾的《风景谈》主要反映陕甘宁边区居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贾平凹的《秦腔》刚一发表便广受好评,都是不同时代的代表性作品。前者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陕甘宁边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后者则通过描写秦腔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厚重的文化意蕴。第四组是戏剧。《茶馆》是新中国话剧的经典。它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以卷轴画式的结构,刻画了茶馆中各色人物生活的变化,展示了从清末到民国灭亡前夕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1.无论是《阿Q正传》还是《边城》,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在表现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与民族悲欢上。请认真阅读这两篇小说,作出自己的判断。
篇目 创作背景 折射出的社会现实 国家命运与 民族悲欢 笔法
《阿Q正传》 (节选) 被封建主义压迫的农村社会 百姓愚昧麻木、自私冷漠、欺软怕硬;社会发展近乎停滞,思想蒙昧 唤醒被封建精神奴役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 刻画现实
《边城》 (节选) 国家动荡、社会混乱、传统美德遭到破坏 通过刻画美好的人物与理想化的社会场景,对当时传统美德衰落、现实腐化堕落的社会进行无声的批判与控诉 呼唤古老美德及美好价值观的回归,重建民族品格与美德 勾勒理想
篇目 创作背景 折射出的社会现实 国家命运与民族悲欢 笔法
结论 《阿Q正传》(节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现实的农村社会——人们自私冷漠、愚昧麻木,欺软怕硬;《边城》则通过对美好人性的刻画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样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呈现出了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碰撞。无论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写,还是对理想社会的倾力刻画,都展现出作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照、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与引导。这正是现当代文学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刻意义 2.请阅读下表,分析以下作品的题材内容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
篇目 题材内容 写作目的
《大堰河—— 我的保姆》 对乳母的回忆与追思 展现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对劳动群众的同情与关注,以及对黑暗的旧世界的痛恨和诅咒
《风景谈》 回忆在延安参观、讲学时看到的六幅画面 展现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场景,讴歌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
《秦腔》 秦腔和养育了这一艺术样式的秦川百姓的血肉联系 展现民间的淳朴风情和美好人情
《茶馆》(节选) 茶馆中的各色人等 揭示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二)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
《阿Q正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其人物对话个性化,还使用了不少古语,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其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还使用了大量口语。《边城》的语言凝练、清新、自然,不晦涩、不雕饰。这样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表现边城人古朴、自然的生活,并能使人从中感受到田园诗情。如描写赛龙舟的场面、叙述翠翠和傩送相遇的情节、描写抬花轿的情景等,都突出地体现了小说的语言风格。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及主题,需要把握小说的语言艺术。
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方面的技巧。
品味语言艺术“三角度”
根据句子(段)内容,判定其特色和运用了什么技巧。作答时可以采用“三角度”法全面赏析语言艺术,具体做法如下。
此外,语言风格的分析还要注意以下三个特色。
1.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如“共享汽车”“手机支付”“云计算”展现了当前的时代风貌。
2.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茶馆》中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
3.语体特色。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则典雅庄重。
模拟训练
(2024·甘肃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所谓老家
乔 叶
隧道串得很近,一个挨着一个。明明暗暗的,景色已是青山重重的南太行深处。八百里太行山跨了京、冀、豫、晋四地,大致是一个东北到西南的走向,到了予城基本就是南向,人便称南太行。从高处看,从南边的大平原次第向北攀升,使得南太行的山势如一面巨坡,越高越深处便越接近于晋,而宝水村正处于豫晋交界。
一个小弯转过,“宝水村”三个宋体白字显示在一块蓝底标牌上。车右拐上了一条路,不宽,只容两辆车擦肩而过。一路向下,等到平路上时,就听见了狗叫声。老原把车窗降到了底,顿时风声大起,浓郁的草木之气扑面而来,清新如洗。老原说宝水村分三大块,也就是三个自然村,西掌、东掌和中掌,咱这就要到西掌了。我说咋都叫掌。老原鄙视道,少见多怪。山里少有平地块,有也不大,跟巴掌似的,就爱称掌。南掌北掌大掌小掌的,你十里八乡打听去,准有。咱村东边的那块就叫东掌,西边的那块就叫西掌,在东西掌中间的那块就叫中掌,多简单明了。又说,咱家就在中掌。我揶揄道,看你这骄傲自豪的劲儿,好像中掌跟象城的中央商务区似的。老原道,起码是宝水村的中央商务区。
我便问他,原家祖上挺有钱的吧 他笑了一声,说,那是,听我父亲说,原本也穷,到曾祖时就积攒起了一份厚实家底儿,盖的是好房,买的是好地,用的都是大牲口,那日子就是顿顿吃肉喝酒也不算啥。说到这里却停住了。我便追问:后来呢 他又笑一声,后来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嘛。没啥可说的啦。
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从主路上岔开,往右手边的山坡里蜿蜒而去。这块地看着还挺新——我指着砂石路和主路之间的那片夹角空地——平出来没多久吧 嗯,得有半年了。打算做停车场的。在省上“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入选名单里,宝水村排名第一。等将来村子红了,来的车多了,就得停这儿。又感叹还是乡下天大地大,随便就能整出一块地方。我说可别瞎扯,这可是地,哪有那么随便。听他说农村的地不值钱,我也只能更加鄙视道,地在农村哪是值钱不值钱的事儿。①农村人活的就是地,宅基地,耕地,林地,哪儿能离得开地,最能让人较真的也就是地。
回——来——啦——
循着声,便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在前方的一个石礅上坐着,手里握着一根拐杖,戴着一顶黑帽子,穿着一件黑底起红花的中式棉袄,脑后盘着一个圆圆的发髻。暗黄的面皮,很瘦,却像松柏似的,有一股子硬实在里头。
哦——回来啦!
老原也大声应,把车速放得很慢,快到老太太跟前时停下,半开车门喊道:九奶,咱回吧 我捎你啊。
②老太太眯着眼睛看着他,括号般的皱纹里颤颤巍巍的,兜着点儿笑意思,就那么看着老原,直待老原又问了她一遍,她方才摆了摆手,说,一会儿回。老原便上车继续前行。我问这是谁,老原说,没听见我喊么,是九奶。搁哪儿排的第九 张家。那么多儿子 几支一起排的,显得门户大。那跟你们原家不沾啊。姓上不沾,另有一路沾法。她是我父亲的干娘,顺下来,可不就是我的干奶奶 这还不算沾 嗯,沾,很沾。早年间,她可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接生婆,这辈子不知道接生过多少个孩子。多大年纪了 九十四五吧。周边几个村里,没有比她更老的人了。哦,这么长寿,有福。她很年轻时就没了丈夫,一辈子没孩子,一直孤寡到现在。
我嗯了一声。一时无话。老原却把车靠边儿停下,点了一支烟。抽了两口方才又说,论起来,这干奶奶比多少人的亲奶奶都亲呢。要不是她,原家早就在村里没了地方。这事儿说来话长。简述起来就是,从他记事时起,父亲每次带他们回来上坟都不进村。他十八岁那年清明节,跟着父亲回来上坟,九奶在桥头候住了他们,那是他第一次见到九奶。那时她好像就已经是这么老了。九奶跷了跷脚尖,伸出手去摸他的脸,被他闪避了过去。然后,九奶对他父亲说,福久,你得回来把房子修一修。都快塌了。
塌就塌了呗。
宅基地都有人瞄上了,快成别人家的了。要是哪天想回来,就没有了站脚的地方。
不回来了。
人家就会说,村里没原家了。原家没老家了。
就叫他们说去。
你这些话,能叫坟里的先人听
坟里的先人,也不知道个啥,也听不见个啥。
那你还回来上啥坟哩。
老原说,这句话父亲没接住。那天,九奶撂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给你占着地方,迟早等你回来。
然后呢 你父亲很快就回村翻盖老宅了 没有。他说。父亲还是没进村。到底也没进村。③可从那以后,他不时地就会念叨起九奶的话,像被下了蛊。直到他几年后被查出了肺癌晚期,住院后更像是中了魔,在病床上一遍两遍翻来覆去地叮嘱我说,我是不中用了,等我死了,你得回去盯着。你是长子,得在村里顶门立户。咱家的房子不能倒,也不能比谁家的低一砖。咱不能叫门势塌掉。不求比人强,也不能落人后。叫他们知道,咱原家的人都一茬茬长着,原家的香火没有断,原家的日子还长着呢。
④烟灰轻弹,不及落地便被风吹得没了影踪。父亲去世后,我和两个弟弟送父亲的骨灰回去安葬。他说,也是在刚才那个地方,九奶就在那里等着。我问九奶怎么知道的。九奶说,梦见了。九奶说这句话时,泪就噙在眼窝里。老原侧背着我,我看不清他的表情。那天,我们跟着九奶,捧着父亲的骨灰先回了老宅,让村里人帮忙去打墓。老宅被打理得窗明几净,种着花,种着菜,搭晒着衣裳,一看就是一直住人的样子。也不知道怎么了,我当时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从那时起,我的脑子里第一次升腾出了老家的意识,就认下了这个老家。
重新上车,缓缓前行。我突然想起有一次和报社的同事聊起老家,大家纷争着该怎么定义老家这个概念,一个平日里爱写诗的编辑以读诗的口气吟诵道:什么是老家 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世的老人在那里生活,等着我们回去。去世的老人在那里安息,等着我们回去。老家啊,就是很老很老的家,老得寸步难行的家,于是,那片土地,那个村庄,那座房子,那些亲人,都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所谓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部分,由“隧道串得很近,一个挨着一个”写起,交代宝水村是一个地处南太行地区的村庄,由此与后文乡村正在转型关联。
B.“我”和老原循着“回——来——啦——”的声音看见了坐在石礅上的老太太,可见每天等候外出的人归家是老太太生活中重要的内容。
C.老原叙述送父亲的骨灰回去安葬的事情时,说九奶“泪就噙在眼窝里”,此细节暗示了九奶一直以来对老原的父亲福久的一份牵挂与惦念。
D.老原在和“我”的聊天中,讲述了他也曾毫无“老家”意识,但在父亲去世后,面对等着父亲的九奶,最终认下了自己的“老家”的详细过程。
B
解析 B项中“可见每天等候外出的人归家是老太太生活中重要的内容”错误,文章写“我”碰到九奶坐在一个石礅上,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老太太及其劝说父亲等内容的介绍,并不能体现“每天等候外出的人归家是老太太生活中重要的内容”。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中用逗号标示停顿,让“宅基地”“耕地”“林地”三个词语独立成句,强调土地在农村的不同分类,以及土地对农村人的重要性。
B.句②用语独特,作者用“括号”来形容九奶脸上的皱纹,用“颤颤巍巍”与“兜着点儿笑意思”搭配,把九奶看着老原的神态描绘得更有画面感。
C.句③中“下了蛊”表现出父亲当时已无法放下对老家的执念,这与前文父亲与九奶对话时的倔强形成对比,足见九奶的反问对父亲的触动之大。
D.句④描述了老原轻弹烟灰的情状,但在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表现出老原结束往事回忆后的轻松之状,另一方面暗示出时间流逝之快。
D
解析 D项中“一方面表现出老原结束往事回忆后的轻松之状,另一方面暗示出时间流逝之快”错误,应是一方面暗示时间流逝之快,另一方面暗示下文父亲的去世。
3.“一个小弯转过”这个段落,是如何描写老原回到宝水村后的“骄傲自豪的劲儿”的 请结合文段简要说明。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老原到宝水村后打开车窗的动作、介绍宝水村的神态及语气语调,直接表现老原的骄傲自豪。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描写老原说老家时“我”对他的揶揄,侧面表现老原对老家的热爱和赞许。
4.如果让你以“亲切平易的叙事语调”为题,为《所谓老家》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①以亲近、平易的语气讲述事情。文章讲述了宝水村人及其言行,用贴合人物身份、生活风俗的语气,使阅读者觉得亲切可感。②对话性叙述。文章主要通过“我”与老原一路上的闲话,来讲述宝水村的故事,更易使读者产生共鸣。③具有地域特色的词语的应用。如“很沾”“门势塌掉”等词语的使用,强化了人物、故事的地域色彩。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