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3 15:3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学写文学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并鉴赏古代诗词的写作特色。
2.掌握文学(古代诗词)鉴赏写作的基本技法。
以“写”促“读”,能够推动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而在学习古代诗词时,我们可以通过写鉴赏评论的方式来增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写作古代诗词鉴赏文章吧!
首先,以“读”为核心。只有“吃透”了文本,才能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创意和构思、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古代诗词作品进行鉴赏,感悟作品的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1.知人论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把握那个时代的诗歌特点。因为作者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抓住了作者就等于抓住了其艺术风格及其个性在作品中的艺术体现。
2.分析字词
在鉴赏诗词的语言时,一定要先弄懂字句的意思,切不可望文生义;应联系诗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方面来仔细推敲,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如关注动词,注意修饰语,抓住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特殊词。
3.情理结合
鉴赏诗词必须结合作品的意境,着眼于情状,获得情感的体验;“投入”之后,还要能够“跳出”,“跳出”就是对诗词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可以从技巧、语言、旨意、义理等方面进行鉴赏。
4.联想想象
诗词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它是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读者的联想想象。所以好的诗词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有想象力。有些诗词的构思完全建立在想象之上。只有驰骋自己的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欣赏诗词的意趣。
其次,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写作技巧的学习。做到能从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去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能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写作时,我们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撰写文学鉴赏文章。
1.从诗词的形象入手
诗词往往通过塑造形象寄托情感、表达主旨。如何认识形象呢 可以通过把握形象的特点、形象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理解形象意义。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诗词所描绘的作者自我形象、景物形象、他人形象。
景物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山川草木、鱼虫鸟兽等自然之物特点的显露。
鉴赏诗词景物特点,要注意由景物本身特点着眼,从声音、形状、色彩、动态等不同角度入手。
2.从诗词的语言入手
诗词的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诗词的语言风格主要有豪放、雄奇、直率、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淡质朴、语淡情浓等。
诗词的语言要形象、凝练,富有较强的表现力。诗词贵含蓄,其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点,所以应重点关注动词、修饰词和特殊词语的妙用。
3.从诗词的表达技巧入手
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说,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抒情手法包括借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物)、直接抒情、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包括渲染、烘托、象征、细节、白描、动静、虚实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双关等。
4.从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词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词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可以概括诗词的主旨,评价诗词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亲友情等。可以从诗词的意象、意境、比喻象征物、风格流派等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佳作赏析
鉴赏对象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  品
灯火阑珊处,寂寞报国人[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旨探微
有人把《青玉案·元夕》视为辛弃疾为数不多的爱情词的代表,更可笑的是有人竟然把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说成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梦中情人,实在是莫大的误会。[2]
北宋时期汴京元夕灯市极盛,举城若狂。虽然南宋已经偏安一隅,但临安的元宵灯市,仍然不逊于昔日的汴京。正如林升《题临安邸》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3]辛弃疾面对繁华灯市中男欢女笑、热闹非凡的景象,回想起国破家亡的惨状,再想想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的现实,他哪有心思去从俗入流,寻欢作乐啊。他只能在“灯火阑珊处”,于寂寞、冷落中沉吟着兴亡之感,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思振作和贪图享乐,哀怨无奈,只有无限的感慨和感伤。因此“灯火阑珊处”的“那人”,绝不是别人,正是词人辛弃疾自己。[4]
纵观辛弃疾其人,他的终生志向就是“平戎万里”“整顿乾坤”(《水龙吟》)、收复失地。即便是在壮志难酬之时,他依然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还是想着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而“醉来时响空弦”(《木兰花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这些词句,无不清楚地映照出辛词的情思凝结于对报国无门的苦闷。其中有抗金报国的壮志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沉郁苍凉。[5]
词人辛弃疾在热闹非凡的元宵灯市中苦闷、惆怅、孤寂、无奈和感慨,在寂寞中沉吟和感叹,在冷清和寂寞中对南宋统治者不思兴国的现实感到哀怨和无奈,表现出无限的悲怆、苍凉和怅然。这是英雄的哀怨,这是英雄的无奈,这是英雄的失落,他在无奈中苦闷,在惆怅中慨叹。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仅不是词人“思慕的一个幽独的美人”,而且连“托儿女之情”的意思也没有,表现的就是辛弃疾自己的抑郁和苦闷。像这样的意境在辛词中并非只此一处。《水龙吟》里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与此相比,堪称异曲同工。正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和“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也是异曲同工。[6]而且,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也可以作为这种意境的印证。只是苏词意境更显露一些,以“孤鸿”自比,直接点出了自己的“幽”和“独”,而辛词在这里的意境更为隐约。这正是辛词兴寄颇深的典型表现。[7]
点  评
[1]以词中的句子作题目,意蕴与文采兼具。
[2]驳论开篇,否认一些人的片面观点,为下文立论做铺垫。
[3]引用《题临安邸》的诗句,介绍诗歌存在的社会背景,并以此作为亮明的观点的依据。
[4]提出本文的观点,从而确定诗歌鉴赏的角度——思想情感。
[5]大量引用词人的著名词句,知人论世,从而证明词人一贯的人生态度。既有文采,又有思想。
[6]联系社会背景和词人的人生经历分析并深化文章主旨。
[7]与苏轼的词作对比,再次印证词人在本词中体现的兴寄特点。
总评本文以解读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内涵为切入点,以诗歌的思想情感为依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作者联系社会背景、词人的人生经历、辛词的风格特点,深入论证自己的观点。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文采斐然。
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校报开辟“经典诗词重读”栏目,面向全校同学征集稿件,邀请大家积极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词。请你在下面四首诗词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从语言、形象、技巧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撰写一篇鉴赏文章参加征稿,分享你的审美体验。
①《诗经·卫风·氓》 ②李白《蜀道难》 ③杜甫《蜀相》 ④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要求:(1)以“某首诗歌赏析”为副标题,正标题自拟;(2)要结合自己学习鉴赏诗词的经验、体会写作,言之有据,言之成理;(3)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任务要求是向学校校报“经典诗词重读”栏目,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词,“从语言、形象、技巧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撰写一篇鉴赏文章”;所提供的四首诗词,语言上,有豪放浪漫、婉约深沉之分;形象上,有深情幽怨、忠心报国、忧国忧民、孤独凄苦之分;技巧上,有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用典、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文体要求以“某首诗歌赏析”为副标题,赏析性文字,应该写议论性散文及议论文。
行文构思时,先确定鉴赏的角度,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具体分析。
参考立意:
①时代的悲剧,女子的觉醒——《诗经·卫风·氓》赏析。
②奇情恣肆,笔力雄奇——《蜀道难》赏析。
③深沉悲凉,含蓄蕴藉——《蜀相》赏析。
④移情入景,余韵悠长——《扬州慢》赏析。
参考例文
移情入景,余韵悠长
——《扬州慢》赏析
宋孝宗淳熙三年的冬至日,词人路过扬州城,此时的扬州城经历了战争狂妄的洗劫与摧残,过往的风光胜地早已难寻踪迹,满眼所见,唯有冬日冷风中落了细雪的荠麦,零星地点缀出几点生气,一如扬州城的萧条荒凉之景。山河破碎,昔日繁华都被摧毁殆尽,残败的空城令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
全词上下两片都有扬州城的今昔对比贯穿始终,并寓情于景、移情于景,通过对古今所见所记的景色来抒发词人感受到的满目苍凉和悲凉叹息。上片以扬州城曾经的风光无限开篇:前三句先写乐景,渲染出扬州城昔日的盛况使人神往。“竹西”出自杜牧的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和“名都”一齐描绘出扬州城曾经的满城繁华景象。同时词人解鞍下马,暂留步于著名的竹西亭边,也是源于对扬州城胜景的深情向往。而后笔锋一转,又化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风十里”与“荠麦青青”,往昔繁华与一派破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出对眼前萧条残迹的痛惜、怀古伤今的哀情,也为全词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以乐景反衬出现实带给人们的悲戚之感,更触动人心。
接着词人即点明扬州城如今的一切荒凉与落寞究竟是何人的罪过——“自胡马窥江去后”,这满目疮痍的萧条都是南侵的金兵所带来的,更以一个“厌”字极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昏聩、胡人的罪恶的深深痛恨;以及对战争的浩劫、人民的苦难的同情、悲哀与遗憾。下句又描绘日暮黄昏之时,凄厉的号角声遍响,久久徘徊于孤寂的空城里,再为全词的意境添几分寂寥萧瑟的声韵。
词的下片借假设杜牧故地重游,见到这般残破的景象必将“重到须惊”的想象,来表达美好事物的幻灭令人悲伤;纵有杜郎的才华横溢,却也难以将盛景不复的悲哀倾诉,可见这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悲痛之深。
尾句以问作结,发出那桥边盛开的芍药为谁而生的疑问。既是说萧条的空城里,这盛开的芍药何人会在意,更有何人会欣赏;也是叹国家早沦亡,年年盛开着的芍药可知道这芬芳早易了主人,已是物是人非。轻声收尾,洗尽铅华,却催人泪下,尽显余韵悠长。
全词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行文错落有致,音韵跌宕起伏,词义哀婉徘徊,用极具视听效果的诗意表达激发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又具有含蓄蕴藉、余韵袅袅的艺术效果。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