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本注释和字典,结合自己的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2.抓住语气词和标点符号,朗读、赏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谈话技巧,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3.明确作者虚构、夸张的目的,感受唐雎“士”的精神,体会“士”文化的魅力。传承士人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抓住语气词和标点符号,朗读并赏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谈话技巧
教学难点: 感受唐雎“士”的精神,体会“士”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内容梳理 1.故事导入: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记者看到总理桌上有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笔。 总结:外交场合中,有时会遇到对方并不太友善的提问,这个时候如何有礼有节地应对,需要勇气与智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看看唐雎是如何应对的。 2.解题:“唐雎不辱使命”中“辱”的含义是什么?辱没 3.文学常识简介。 4.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概括文章内容。 示例1:秦王想要用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国,安陵君不愿意,于是派唐雎出使谈判,唐雎据理力争使秦王屈服,使安陵得以生存。 示例2: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唐雎坚决维护国家,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只好屈服。 环节二:赏读对话,初获感悟 课文写的是战国时期的一场外交风波,主要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秦王和安陵君的对话交代了唐雎出使的缘由。 出使起源 秦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分析示例:这句话中秦王直接提出换地要求,“其”的意思为祈求语气,但句末的感叹号表明秦王强势的态度,明求暗抢的心态昭然若揭。本句在朗读时,可以丰富秦王叉着腰的动作,傲慢的神态,突出人物性格。 安陵君: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分析示例:安陵君首先赞扬秦王以大换小的友善,有礼;再明确表态不交换,感叹号表明了态度的坚决,有节。本句在朗读时,应当神态温和且坚定。 1.让我们一起走进外交语言现场,找到秦王和唐雎之间的对话,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关注语气词、虚词、标点符号,丰富人物神态动作,探究人物对话中的深意,仿照示例,进行分析并朗读。 (1)针锋相对之秦王VS唐雎第一回合 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示例:秦以灭韩魏炫耀武力,以“逆”“轻”给安陵君安上“违背”“轻视秦王”的罪名。“与”同“欤”相当于“吗”,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语势凌厉,使对话之间充满危险的因素,让对方感到不安。读这句话时,可以增加秦王傲慢,虚情假意的神态。 唐雎:否,非若是也。 示例:“也”表示肯定的语气,面对秦王的无端指责,唐雎冷静应对,以短短五个字否定了秦王的说辞,为自己接下去的陈述做铺垫。此时唐雎神态自若,坚定坚决。 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唐雎没有解释安陵君是否有轻视违背秦王的心理,而是表示不换地跟土地大小无关。“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语气,表达了唐雎对秦王“好心”换地的轻蔑。 (2)针锋相对之秦王VS唐雎第二回合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分析: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暗示将用武力征服安陵国,希望唐雎知难而退。“乎”相当于“吗”,表现出秦王盛怒的样子。 这里秦王神情愤怒,还可能一甩袖子,非常强势。 唐雎:臣未尝闻也。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分析:面对暴怒的秦王,唐雎毫无惧色,以“也”表示自己的无惧无畏,以“布衣之怒”的问题反问秦王。此时他神情坚毅果决,针锋相对,丝毫不落下风。殿上疾风暴雨式的矛盾冲突即将达到高潮。 秦王: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分析:秦王用嘲讽的口吻描述了他所认为的“布衣之怒”。“尔”同“耳”,罢了的意思,表示轻蔑,朗读表演时可以鼻子轻哼一声,表示对此的不屑。 唐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分析:唐雎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英勇行为,表明自已拥有和他们一样的英勇气概。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明示自己有玉碎的决心。短句简洁有力,多个“也”字,表现出不容置疑的力量和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此处唐雎的神态坚决严肃,还要增加拔剑的动作,增加压迫感。 (3)针锋相对之秦王VS唐雎交锋结果 秦王: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分析:两个感叹号充分展现了秦王的恐惧害怕,他立即安抚唐雎“先生坐”,以“何至于此”这一故作轻松的口吻化解矛盾,又以“徒以有先生也”的赞美之词讨好唐雎,充分暴露了秦王色厉内荏的本质。 2.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人物形象: 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忠贞爱国 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色厉内荏 3.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写法小结: (1)语言(或“对话”)描写,既突出人物性格,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对比衬托的手法。 (3)尖锐的矛盾冲突。 总结:唐睢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秦王,最终不辱使命。像他这种危难时刻为国为民勇于牺牲的人,称为“士”。 这一段是《战国策》中对策士雄辩最为精彩的表现,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唐雎以个人力量,拯救了整个安陵国的存亡。 环节三:质疑反思,探究深入 不过,我们也会发现交锋时,唐雎做了一个什么举动?拔剑。 紧接着,秦王色挠。文章到此似乎唐雎不辱使命完美落幕,可是,同学们也许会有这样的疑惑:“唐雎真的可以带剑上殿吗?”“秦王为什么就这么怂,怕唐雎?” 材料补充: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史记·刺客列传》 这句话说的是,按照秦朝的法律,是不能佩戴武器上殿的。佩戴武器的将在殿下等待,没有皇帝的诏令也不能上前。 1.文章还有没有哪些情节让大家觉得充满玄幻色彩? 我们会发现,前面描述布衣之怒时,都会加上彗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这些词语引人幻想。 唐雎列举了其他人刺杀的故事,表示要效仿他们,给秦王增加了精神压力之余,这些神秘的天象出现,是为了说明刺杀行动是顺应了天意,符合民心民意的,使士的行为更加正义光辉。我们把这些虚构的内容,称之“艺术加工”。 2.那么请同学们再思考,文中艺术加工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1) 凸显人物形象(2) 历史散文的特点(3)“士”文化及其精神的彰显与弘扬 (1)凸显人物形象 作为小国之臣,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唐睢不辱使命保全了自己的国家。充分展现了一位辨士临危不惧、有勇有谋的品质。 (2)历史散文特点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定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作者并非一人,成书也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其人。《唐雎不辱使命》就是用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突出了唐雎作为布衣之士的英雄气概,在夸张和近乎虚构的笔墨中增加了历史散文的文学色彩。 (3)“士”是战国末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士”作为布衣百姓、下层人才,只有获得权贵的赏识与举荐,才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如蔺相如、毛遂等。他们的共同精神特质是:有过人的胆识,有传奇的经历,有非凡的功业,唐雎守住的不仅仅是安陵国的土地,更是国家的尊严与正义,以及“士”的魄力与精神。所以他是“士”精神的化身,对其无畏品格的赞赏,就是对“士”精神的赞颂。他也为后世起到了榜样作用,其故事的真实性是次要的。 环节四:传承精神,素养提升 今天我们通过抓住语气词、虚词、标点符号,对主要人物的三次语言交锋进行对比分析,使我们领略到士者雄辩的风采。战国时期有诸多“士者”,在他们当中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愿为知己者死的勇士、也有懂得阴阳之术的方士、还有为诸侯王出谋划策游说四方的术士……这些人活跃在当时的历史上,留下一段段传说。《论语》中曾子说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来概括他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操守,希望通过这节课同学们能首先认识士者的形象,铭记士者的使命,并传承士者的精神。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并校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