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画中有诗》知识清单 沪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单元《画中有诗》知识清单 沪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6-23 10:0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单元《画中有诗》知识清单
一、应物象形
(一)填空
1. “应物象形”出自南齐谢赫的绘画理论著作《____》中的“六法”,其意思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____手段把它表现出来。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不能随意主观臆造。
2. 在绘画中,应物象形的基本元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线条是绘画中最基本的造型元素,通过线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变化,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和质感。形状是由线条围成的,不同的形状能传达出不同的____,如圆形给人____的感觉,方形给人____的感觉。色彩可以增强画面的____和____,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____,如红色代表____,蓝色代表____。
3. 中国画中,应物象形的用笔方法丰富多样,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是用线条____物象的轮廓;皴主要用于表现____、等的纹理和质感;擦是用干笔在画面上,以增强画面的____和____;点是用较小的笔触在画面上____,可以表现____、______等;染是用____在画面上,使画面更加____和____。
4. 西方绘画中,应物象形注重对物体的____和____的表现,通过____、____、____等方法来塑造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如素描中,利用线条的____和____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和光影变化;油画中,通过色彩的____和____来表现物体的体积和质感。
5. 中国传统绘画中,应物象形不仅仅是对物体外形的描绘,更注重传达物体的____和____。例如,画竹子常用来象征____、______;画梅花常用来表达______、____。
(二)问答
1. 请举例说明线条在应物象形中的作用。
2. 简述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应物象形方面的差异。
3.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画家是如何运用形状来传达情感和意境的。
二、随类赋彩
(一)填空
1. “随类赋彩”同样出自谢赫的“六法”,意思是画家根据不同的____类别,赋予其相应的色彩。这里的“类”既指客观事物的____,也包含画家对事物的____和____。
2. 中国画基本是以____为主,以____为辅的色彩特点。颜色不仅仅是表达物象本来的颜色,有时候也会根据画家的____来改变作品的颜色。国画三原色是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颜色由这三种颜色调和而出,所用颜料的比例不同,加入的____的比例不同,调出的颜色也不尽相同。例如,曙红+藤黄调出偏____色,曙红偏多则偏____一些,藤黄偏多则偏____一些,常用来表现一些果子;曙红+花青调出偏____色,常用来画紫藤或葡萄等;藤黄+花青调出偏____色,加入多一些藤黄颜色偏____一些,加入一些花青则偏____一些,常用来画一些叶子或用来渲染山和树的颜色。
3. 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上强调____,注重色彩的____和____。通过对____的观察和分析,运用色彩的____、______、______等对比关系来表现物体的、和。例如,印象派画家强调对____下色彩变化的捕捉,画面色彩、____。
4. 色彩的情感表达在绘画中十分重要。红色通常给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蓝色给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黄色给人、、的感觉;绿色给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画家可以根据想要表达的____和营造的____来选择合适的色彩。
5. 在绘画创作中,色彩的搭配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有____搭配,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等,这种搭配可以产生强烈的____和视觉冲击力;搭配,如红与橙、黄与绿、蓝与紫等,这种搭配使画面色彩______、____。
(二)问答
1. 请举例说明中国画中“随类赋彩”根据立意改变颜色的情况。
2. 对比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上的不同侧重点。
3. 分析色彩的情感表达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并结合具体作品阐述。
三、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的关系
(一)填空
1. 应物象形是随类赋彩的____,只有准确地描绘出物体的____和____,才能更好地为其赋予合适的色彩。而随类赋彩又能进一步增强应物象形的效果,使物体更加____、____。
2. 在绘画创作中,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是相互____、相互____的。画家在构思画面时,需要同时考虑物体的____和____,使两者完美结合,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3.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应物象形而忽视随类赋彩,画面会显得____、缺乏____;如果只强调随类赋彩而忽略应物象形,色彩就会失去____,画面会变得____、____。
(二)问答
1.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详细阐述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 从艺术史的角度分析,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的发展对绘画风格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一、应物象形
1. 答案:古画品录;造型;线条;形状;色彩;长短;疏密;曲直;轻重;轮廓;结构;轮廓;感觉;圆润柔和;稳重端庄;表现力;感染力;象征意义;热情;冷静
2. 答案:勾;皴;擦;点;染;勾勒;山石;树皮;轻轻擦动;质感;层次感;点染;苔藓;杂草;色彩;渲染;丰富;生动
3. 答案:形体结构;明暗光影;透视;明暗对比;色彩冷暖对比;疏密;轻重;冷暖对比;纯度对比;质感;体积;空间感
4. 答案:精神气质;内在神韵;正直坚韧;高风亮节;坚韧不拔;傲雪凌霜
问答答案:
1. 作用: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线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衣纹线条运用了“春蚕吐丝描”,线条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般流畅,生动地表现出人物服饰的轻盈飘逸质感,仿佛能看到衣袂随风飘动。同时,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来表现人物的体态和动作,如洛神行走时,衣纹线条在飘动处较为密集,体现出她行走时的动态感;而在身体相对静止部位,线条较为稀疏,突出了人物的形体结构。线条的运用不仅勾勒出人物的外形,更传达出人物的神韵和情感。
2. 差异:中国画注重通过线条来塑造物体的形态和神韵,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用笔讲究骨法用笔,通过笔法体现物体的质感和精神气质。在应物象形时,更强调对物体内在神韵的表达,不求完全写实,注重意境的营造。西方绘画则侧重于对物体的形体结构、明暗光影和色彩的科学分析与表现,通过透视、明暗对比、色彩冷暖对比等方法来塑造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追求对物体的真实再现。例如,中国画中画竹子,可能通过简洁的几笔线条就能传达出竹子的坚韧和高洁;而西方绘画画竹子,会更注重表现竹子在光线下的明暗变化、竹子的体积和空间位置。
3. 分析:以马蒂斯的《舞蹈》为例,画面中人物的形状被简化和夸张。人物的身体被描绘成简洁的几何形状,手臂和腿部被拉长,身体扭曲成富有动感的姿态。这些形状的运用传达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情感和充满活力的意境。简化的形状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夸张的身体姿态增强了舞蹈的动感和节奏感,让观者仿佛能感受到舞者们尽情舞蹈时的激情和自由。画家通过对形状的独特处理,突破了现实中人物形状的束缚,更直接地表达出内心对舞蹈和生命活力的赞美。
二、随类赋彩
1. 答案:对象;固有颜色;主观感受;理解;墨;色;立意;曙红;藤黄;花青;墨;橙;红;黄;紫;绿;黄;蓝
2. 答案:科学性;冷暖对比;纯度对比;自然光线;明度;纯度;冷暖;体积;质感;空间感;自然光;鲜艳;明亮
3. 答案:热情;活力;喜庆;冷静;理智;深沉;活泼;明亮;温暖;生机;和平;宁静;情感;意境;对比色;对比效果;类似色;和谐;统一
问答答案:
1. 情况:在宋代文同的《墨竹图》中,竹子并没有按照其本身的绿色来描绘,而是用墨色来表现。画家根据自己的立意,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神韵。以墨画竹,表达了画家对竹子坚韧、高洁品质的赞美,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文人的高雅情趣和精神追求。这种根据立意改变颜色的方式,突破了对物体固有颜色的局限,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
2. 不同侧重点:中国画色彩运用注重主观感受和文化内涵的表达,基本以墨为主,色彩常常根据画家的立意和情感进行调整,强调“随类赋彩”中的主观理解部分。国画颜色种类相对较少,注重用色的简洁和意境的营造,通过墨与色的巧妙搭配来传达情感和韵味。西方绘画色彩运用强调科学性,注重对自然光线条件下色彩变化的观察和表现,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纯度对比等关系来塑造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西方绘画的色彩丰富多样,追求色彩的真实还原和细腻过渡。例如,中国画描绘雪景时,可能用留白来表现雪,再用淡墨勾勒轮廓,以传达出宁静、悠远的意境;西方绘画则会通过对雪在不同光线下色彩的分析,如冷色调的蓝白色来表现雪的质感和寒冷氛围。
3. 作用:色彩的情感表达能增强绘画作品的感染力,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梵高的《向日葵》为例,画面中大面积运用了明亮的黄色。黄色给人活泼、明亮、温暖的感觉,在这里充分展现了向日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状态。同时,梵高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如黄色的向日葵与背景中深沉的蓝色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向日葵的明艳和热烈。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表现出向日葵的外在形态,更传达出梵高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激情。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被画面中热烈的色彩所感染,感受到画家强烈的情感表达。
三、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的关系
1. 答案:基础;外形;结构;生动;逼真;依存;影响;形态;色彩;单调;生气;依附;杂乱;无章
2. 答案:相互作用
示例: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在应物象形方面,画家极其精准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市井生活场景,街道、建筑、人物、车船等物体的外形和结构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比如人物的神态、动作各异,通过线条的勾勒生动地展现出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状态。在随类赋彩上,画家根据不同物体的特点赋予相应的色彩。建筑的色彩古朴典雅,人物的服饰色彩丰富多样,符合不同阶层人物的身份。色彩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应物象形的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应物象形为随类赋彩提供了基础,准确的物体描绘使得色彩的赋予更合理;而随类赋彩又反过来丰富了应物象形,让画面更具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
3. 影响:早期绘画中,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都处于相对简单的阶段,绘画风格较为质朴。随着绘画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应物象形更加精准、细腻,随类赋彩也更加丰富、科学。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中应物象形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准确把握达到了新高度,随类赋彩上对色彩的科学运用也使得画面更加逼真。这促使绘画风格从宗教绘画的神秘风格逐渐向注重现实描绘的写实风格转变。在中国绘画中,从早期简单的色彩运用到后来文人画中墨色与色彩的精妙搭配,应物象形从注重外形到更强调神韵,推动了绘画风格从工整艳丽向注重意境表达的转变。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的不断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绘画风格的演变和丰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