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16阿房宫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16阿房宫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3 19:3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阿房宫赋》
第八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3.总结作者的观点并分析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难点:
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骄奢淫逸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到了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新课讲授
任务聚焦于对《阿房宫赋》行文剖析,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宫殿建造、宫内奢靡场景的描写脉络,探究秦王朝横征暴敛、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在分析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过程中,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创作意图,体会赋体“体物写志”的艺术特征,进而深化对文章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的认知。
设计意图
【文章主旨】
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作者借秦朝灭亡的教训,讽谏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希望他们能以史为鉴,不要重蹈秦朝的覆辙,要戒奢以俭,体恤民生,实行仁政,以避免国家走向衰败。
【结构导图】
阿房宫的美人珍宝
内部壮观
应戒奢爱民
深入探究,理解体悟
新课讲授
活动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文章从三个方面描写了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的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中的美女之多,三是写阿房宫中的珍宝之富。
活动2: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文章前面所进行的描绘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坚实的基础。文章极尽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旨在说明秦朝统治者已奢侈腐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了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活动3: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在写阿房宫被焚时,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怜”在这里应解释为“可惜”。作者用“可怜”二字,说明对此有无穷感慨充溢于字里行间。
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作者分析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
神奇瑰丽的阿房宫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料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担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体悟文章语言,鉴赏艺术手法
新课讲授
活动: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的胆略。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政治家的胆略。
对“怨谤”的驳斥,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知对方,早料知如此,不值一提,更无须驳斥了。
接着以犀利的文笔插入一句对士大夫现状的介绍,再转一笔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论政敌多少都要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作者以反问作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地对待“汹汹然”的“怨谤”,尽显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梳理文章脉络,分析论证思路
新课讲授
活动1:诵读第1段,找出中心论点。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第二,“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可以想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在建造时榨取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劳动人民的生命。
活动1:诵读第1段,找出中心论点。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桥喻为龙,将复道喻为虹,分别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作者以惊叹语气表达了对建筑物的观感,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彩。
活动1:诵读第1段,找出中心论点。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这一段文字脍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绿云、涨腻、雾横”等词语作比,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和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活动1:诵读第1段,找出中心论点。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此句用一个“使”字领起,摆出了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证。用一连串准确的比喻构成排比,前后对照,尽情夸张,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可谓精彩之极!
活动2:结合赋的特点,探究《阿房宫赋》的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夸张的使用。
杜牧根据有关资料“再造”了阿房宫,通篇是驰骋瑰丽的想象。比喻、夸张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骈句散行结合,错落有致。
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了修建阿房宫的背景及材料耗费情况,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等四字句描写规模。第一段将骈散结合得非常好。
(3)描写、议论与铺排结合。
文章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写法。如第三段对秦人奢侈的议论,一口气用了六个排比句。
课后作业
1.提供《过秦论》片段,对比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主题表达上的异同,如《过秦论》多史实铺陈,《阿房宫赋》重夸张描写;主题上都探讨秦亡原因以警示后人 ,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对比分析短文。
2.结合当下一些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资源浪费、追求奢华的形象工程现象,参考《阿房宫赋》中秦统治者因骄奢亡国的教训,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时事评论,谈谈你对合理城市进行建设与资源利用的看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