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窦娥冤(节选)
第二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认真梳理,深入理解戏剧情节,精准把握戏剧冲突。
2.把握窦娥行为表现的深层心理和社会时代背景,概括其戏剧形象特征。
3.欣赏剧本表演艺术,感悟戏剧创作手法。
4.理解窦娥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理解戏剧创作的社会意义。
重点:
理解窦娥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难点:
理解窦娥的三桩誓愿及其文化土壤。
学习重难点
窦娥,这个被命运无情碾压的女子,她的故事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划开了封建时代的黑暗幕布。她善良温顺,却无端蒙冤,被昏庸的官吏推向了断头台。六月飞雪,血飞白练,这超乎常理的异象,是她对命运不公的愤怒呐喊。
结合我们高一年级的学习任务,我校从今日开始,面向高一同学征文,主题为“为窦娥画像”。今天我们来进入元杂剧《窦娥冤》的学习,来看看窦娥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一起完成本次的征文。
导入新课
根据学习提示,自主梳理文本戏剧情节
新课讲授
任务以梳理《窦娥冤》情节为核心,引导学生按故事发展脉络,从窦娥的悲惨身世写起,到她被张驴儿诬陷,再到受审含冤直至刑场发下三桩誓愿,细致还原整个事件过程。在梳理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清晰把握人物关系,感受窦娥命运的跌宕起伏,进而洞察元代社会黑暗、法制混乱的现实。让学生深入理解关汉卿通过情节编排,展现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批判封建制度的意图,提升对叙事性文本的结构分析与逻辑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
活动1:请同学们自主梳理戏剧的大致情节。
了解整部元杂剧《窦娥冤》的大致情节。(注:《窦娥冤》共四折,课文为第三折)
楔子:女主角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功名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即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第一折: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差点被勒死,恰好被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与父亲搬进蔡家,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被窦娥严词拒绝。
活动1:请同学们自主梳理本文戏剧的大致情节。
第二折: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借此毒死蔡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赛卢医企图勒死蔡婆之事来威胁他,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
第三折: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飞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第四折: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赛卢医被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被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活动2:本文可分为三个场景?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然后进行总结。
第一个场景: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第二个场景: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第三个场景:在刑场誓愿(窦娥立下三桩誓愿)[“(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
小组合作探究:“我眼中的窦娥
——我给窦娥画像”
新课讲授
任务旨在通过“给窦娥画像”这一独特形式,驱动学生深度研读文本。学生需从窦娥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细节入手,提取关键信息,挖掘其性格特质,如善良、孝顺、坚韧、反抗等。在构思画像过程中,学生会思考窦娥在不同情节中的状态,像受冤时的悲愤、对婆婆的关怀,从而梳理出人物完整的情感脉络与性格发展轨迹。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深入剖析人物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理解社会环境对窦娥的影响,洞察封建时代的黑暗与不公。通过动手创作,学生将文字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提升文学感知与艺术表达能力,深刻体悟窦娥这一悲剧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与人性内涵,全方位把握剧本的核心主旨。
设计意图
活动1:画像特征一——窦娥的矛盾心理。
请同学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三组朗读进行比较)
内容 评价维度与标准 分角色 朗读 读音是否标准 语调是否合适 是否体现人物性格 情感是否丰富
窦娥的语气变化对应着心理变化。
矛盾心理:悲伤——埋怨——痛苦——不甘
复杂原因:受刑——受冤——受难——无奈
评价角色“窦娥”朗读效果(怎么读,为何这么读),展示戏剧部分优秀表演。
活动2:揭示窦娥矛盾心理背后的原因实质。
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从戏剧冲突中可以带出人物的性格与剧本的立意。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可以称之为外部冲突;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可以称之为内部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从窦娥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窦娥既悲哀又怨气冲天,既哀伤又不甘。窦娥身上的矛盾是通过哪些戏剧冲突表现出来的 由此展现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活动2:揭示窦娥矛盾心理背后的原因实质。
文本中窦娥身上的戏剧冲突体现在:
①清白善良的窦娥却被张驴儿诬陷毒死他的父亲;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被判死罪;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④窦娥劝婆婆不要喊冤,自己却充满怨气。
从窦娥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窦娥既悲哀又怨气冲天,既哀伤又不甘。窦娥身上的矛盾是通过哪些戏剧冲突表现出来的 由此展现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活动2:揭示窦娥矛盾心理背后的原因实质。
戏剧冲突的作用:
①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②反映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和贪赃枉法;
③表现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④表现窦娥的不甘与反抗。
内容 评价维度与标准 分析戏剧冲突 是否了解什么是戏剧冲突 是否准确分析 能否多角度分析 能否说出戏剧冲突的作用
从窦娥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窦娥既悲哀又怨气冲天,既哀伤又不甘。窦娥身上的矛盾是通过哪些戏剧冲突表现出来的 由此反映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活动3:画像特征二——窦娥之善。
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窦娥作为被压迫的对象,一个弱女子不甘命运的安排,勇于对抗,不失刚烈与贞操,然而她又是一个极致温顺善良的孝女,品性纯良,至美至真。随着戏曲情节的矛盾一层层展开激化,窦娥的形象逐渐丰满,我们渐渐看到一个真正的封建礼教下的“孝子贤孙”,不惜牺牲生命也会捍卫对长辈的孝道观,善良纯美的性格下是无尽的悲哀。纵观整曲,窦娥的“孝”一方面是对父亲的孝,一方面是对蔡婆婆的孝。窦娥的“孝”一方面出于封建纲常思想的耳濡目染,一方面又是人物骨子里的善良使然。关汉卿在剧情的展开过程中处处渲染,刻意突出,一系列的行为可谓是感天动地,然而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放高利贷的蔡婆婆是促使窦娥父亲无法维持生计的无情者,是引进张驴儿父子导致窦娥丧命的罪魁祸首。窦娥的孝顺,已到了盲目甚至愚昧的程度,真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有人说窦娥的善良是一种牺牲,是人性善的体现,也有人说窦娥的善是“愚善”,你眼中的窦娥之善是什么样呢
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眼中的窦娥
——关汉卿给窦娥画像”
新课讲授
任务旨在引导学生突破自我认知局限,从作者关汉卿的视角出发,深度解读《窦娥冤》。学生需深入剖析文本,挖掘关汉卿赋予窦娥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与情感表达,如窦娥的善良孝顺、对不公的激烈抗争,这些皆是作者对底层人民的美好品质和反抗精神的歌颂。在“画像”过程中,学生梳理窦娥从蒙冤到抗争的情节线,理解作者如何借窦娥的命运展现元代社会吏治腐败、恶霸横行的黑暗现实,洞察社会矛盾根源。此任务有助于学生把握剧本架构,体会作者借塑造窦娥这一悲剧形象,表达批判封建制度、渴望正义的主旨,提升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
活动1:画像特征一——有抗争意识,守心守贞的烈女。
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首曲子,分组讨论合作,把下面的表格填好。
曲牌 体现情感的关键词 窦娥形象(情感) 作者情感与态度
端正好
滚绣球
在作者眼中,窦娥是一个守心守贞的烈女形象。
没来由、不提防
天地也(三次)、可怎生、你(两次)、却原来、只落得
受冤深重,满腔怨恨
对窦娥遭遇的同情和愤怒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
借窦娥之口抒发自己的愤怒: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活动2:画像特征二——地位卑微低下。
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宁死不屈,婆婆就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被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微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贪赃枉法、腐朽昏聩的官吏。
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端正好】【滚绣球】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借窦娥之口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活动3:画像特征三——感天动地,冤情昭雪。
合作讨论
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作者为何安排这三桩誓愿 请从三桩誓愿的内容、时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等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内容 血飞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时间
地点
监斩官态度
期望
瞬间
一段时间
三年(时间越来越长)
法场
答应
荒野
不信
楚州(范围越来越广)
呵斥(态度越来越强烈)
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活动3:画像特征三——感天动地,冤情昭雪。
合作讨论
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作者为何安排这三桩誓愿 请从三桩誓愿的内容、时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等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被迫蒙冤、忍冤,并且表达出了她的愤怒之情。她希望能感动天地,能让上天帮她惩治邪恶。她被毁灭的过程,就是抗争的过程。在表达愤怒之情时,窦娥以幻想的方式对黑暗社会进行“发泄”,而誓愿的实现则是作者给大家希望和信心。作者让窦娥之前的一系列反抗均以失败宣告结束,最终被一步步逼上死亡的绝境。但若剧作至此结束,那么窦娥的性格则不具有张力,她的冤情也似乎并不能够真正地感天动地,只能证明她的这场反抗以失败告终。但窦娥并没有放弃,而是采用了一种极端的手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就是诅咒(三桩誓愿)。但是,《窦娥冤》诅咒情节的设置是恪守伦理道德的,是窦娥在现实的巨大压力之下,不能洗刷冤屈的最后的抗争。这种抗争既说明窦娥在黑暗的现实中不可能洗清冤屈,又表现出窦娥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使文本的悲剧效果更为突出。
课后作业
1.仔细赏析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从内容和语言上进行鉴赏,写一篇鉴赏文章。
2.选择《窦娥冤》中经典片段,为角色进行配音,提交音频或视频,配上简短文字说明对角色的理解。
3.为《窦娥冤》设计宣传海报,要包含主要人物和关键元素,并附上200字左右设计思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