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4窦娥冤(节选)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4窦娥冤(节选)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3 19:4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窦娥冤(节选)
第二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精准把握戏剧冲突。
2.把握窦娥行为表现的深层心理和社会时代背景,概括其戏剧形象特征。
3.欣赏剧本表演艺术,感悟戏剧创作手法。
4.理解窦娥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理解戏剧创作的社会意义。
重点:
理解窦娥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难点:
理解窦娥的三桩誓愿及其文化土壤。
学习重难点
窦娥被处决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控诉冤情,案件重新开始审查。如果你是窦娥的父亲,你会如何为窦娥翻案?我们已经总结了窦娥蒙冤的原因,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败、残酷以及社会的黑暗,强烈感受到窦娥的善良和反抗精神。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元杂剧《窦娥冤》,当一回主审官,参与窦娥冤情的审理,探寻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在学校即将举办的艺术节活动上,老师决定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比赛和辩论比赛,比赛片段均选自“窦娥三桩誓愿”。为了能够让同学们取得佳绩,今天我们通过继续学习元杂剧《窦娥冤》,从不同角度来体会三桩誓愿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三桩誓愿的理解,为表演添彩,为辩论增加理论储备。
导入新课
了解窦娥的冤情
——冤情简述
新课讲授
任务要求学生用简洁语言概括窦娥冤情,基于对《窦娥冤》文本中人物、情节、戏剧冲突等基本要素的梳理,促使学生迅速把握剧本的核心内容。在简述过程中,学生需厘清窦娥与蔡婆婆婆、张驴儿、桃杌太守等人的关系,明确他们在冤情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回溯窦娥被诬陷、受审直至被冤杀的情节,学生能直观感受元代社会黑暗的背景,洞察社会矛盾的根源。同时,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提炼关键信息、概括复杂内容的能力,帮助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剧本架构,深刻体会作者通过讲述窦娥冤情,批判封建制度、呼吁社会公正的主旨,提升文学阅读理解与归纳表达的能力。
设计意图
活动1 化身主审官简述冤情:窦娥的父亲通过翻阅案卷,倾听窦娥冤魂的诉说,审问与案件相关的人员,了解了窦娥冤情的始末,厘清了案情。作为主审官,请你简述一下窦娥的冤情。
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端云送给蔡婆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端云被蔡婆婆改名为窦娥。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意图谋害,被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有一天,蔡婆婆生病了,她特别想喝羊肚儿汤。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借机毒死蔡婆婆,于是,他到赛卢医那里讨了毒药,放到了羊肚儿汤里。不巧,蔡婆婆刚接到羊肚儿汤便开始呕吐,于是,就让旁边的张驴儿他爹喝了。张驴儿没想到竟把他爹毒死了,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把窦娥到官府。贪官桃杌对窦娥横加迫害,又收了张驴儿的一些钱,便将窦娥屈斩。
活动2:寻找破案线索:如此善良的窦娥却遭受了天大的冤情,文中是如何体现窦娥的冤的
(1)直接陈述。(怨,冤)
①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②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
③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④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⑤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
⑥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⑦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
⑧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
⑨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⑩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2)间接描述。(借用典故和夸张)
血飞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飞霜六月,亢旱三年。
这些典故的主人公都有深重的冤屈,窦娥借用这些典故来间接表现自己的冤屈。
讨论窦娥蒙冤的原因
——冤情分析
新课讲授
任务立足文本细节,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窦娥冤》中窦娥蒙冤的复杂成因。学生需梳理窦娥与张驴儿、桃杌太守等人物的矛盾冲突,从人物关系里挖掘陷害、枉法等人为因素。同时,结合对元代社会背景的研究,如封建礼教束缚、司法制度腐朽、社会秩序混乱等,理解社会环境对窦娥命运的影响。这一过程中,学生能直观把握剧本情节发展,洞察社会矛盾的根源,厘清个人悲剧与时代悲剧的关联。通过分析,学生不仅能构建起对剧本整体架构的认知,还能深刻体悟作者借窦娥蒙冤这一事件,批判封建制度、同情底层人民的主旨,提升文本分析和历史反思能力。
设计意图
活动:作为主审官分析案情:窦娥的父亲了解清楚冤案发生的经过后,需要整理证据定罪。作为主审官,请你分析一下导致窦娥蒙冤的原因。
①张驴儿的陷害。(流氓恣肆)
为了实现霸占窦娥的目的,张驴儿买来毒药想药死蔡婆婆,结果弄巧成拙,反而把自己爹毒死。于是他颠倒黑白,要挟窦娥:“窦娥,药死了俺老子,你要官休要私休?”“要官休,告到官司,你与俺老子偿命。若私休,你便与我做老婆。”窦娥光明磊落,怀着对官府的绝对信任,她选择了“官休”。
1.客观原因:
②官府(桃杌)的昏庸。(司法不公)
楚州太守桃杌是个昏官。有人来告状,他会给告状的人下跪,问之,则曰:“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他审案只有一个办法:打。他说:“人是贱虫,不打不招。”
活动:作为主审官分析案情:窦娥的父亲了解清楚冤案发生的经过后,需要整理证据定罪。作为主审官,请你分析一下导致窦娥蒙冤的原因。
善良,为婆婆替罪。(个人性格)
①请求刽子手不要往前街里去,怕婆婆看见了伤心。
②临死负屈,却反过来安慰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③化作冤魂嘱咐父亲收养并照顾年迈孤苦的婆婆:“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
④窦娥在公堂受尽严刑拷打而不屈服,但当桃杌奈何她不得而决计拷打蔡婆时,她却一改旧态:“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2.主观原因:
深入讨论窦娥蒙冤的原因
——冤情再分析
新课讲授
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剖析《窦娥冤》里窦娥蒙冤的深层次原因。学生需精读文本,从窦娥与张驴儿的纠葛、和昏官桃杌的交锋等情节中,梳理出人物行为背后的利益驱动与性格因素。通过挖掘文本细节,如窦娥的善良与倔强如何在恶势力面前成为被利用的弱点,来洞察人性的复杂。同时,深入探究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理解封建等级制度、司法腐败、礼教压迫等社会因素如何交织成一张黑暗大网,将窦娥逼入绝境。此过程帮助学生把握剧本情节推进的内在逻辑,洞察社会矛盾的深层根源,理解个体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通过全面分析,学生能深刻领会剧本架构,体悟作者借窦娥蒙冤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与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提升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设计意图
活动:根据刚才的分析,历来一般的文学史家认为社会黑暗、司法不公、恶人恣肆、流氓横行是窦娥蒙冤的社会原因。从窦娥自身的性格来看,她尊崇封建道德中的孝道和贞洁,这也是导致她悲剧的一个原因。
窦娥父亲:为了科举制度抛弃女儿。
窦娥婆婆:为了放高利贷引狼入室。
窦娥身份:从小做童养媳。
还有科举制度、高利贷制度、童养媳制度,这些都是导致窦娥蒙冤的原因。
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所有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
活动:根据刚才的分析,历来一般的文学史家认为社会黑暗、司法不公、恶人恣肆、流氓横行是窦娥蒙冤的社会原因。从窦娥自身的性格来看,她尊崇封建道德中的孝道和贞洁,这也是导致她悲剧的一个原因。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剧本的主题: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可怜窦娥,自幼孤苦无依;可敬窦娥,无欲无求地承担了所有:父亲用她抵债,拿着用她的人生换来的盘缠进京赶考,她承担了;多年的童养媳生活的艰辛,她承担了;婚后不久就守寡,独自照顾年迈的婆婆,她承担了;现在婆婆引狼入室招来生死之祸,她也承担了。这么美好善良的女子被冤杀,真是感天动地呀!
戏剧彩排活动
新课讲授
任务通过组织《窦娥冤》戏剧彩排活动,让学生沉浸式理解戏剧基本要素。在选角、排练过程中,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台词、动作、神态,梳理人物关系,精准把握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等角色性格特点与情感变化。为还原剧情,学生需研究元代社会背景,琢磨不同阶层人物行为逻辑,进而洞察社会矛盾根源。在排演时,学生梳理剧情发展脉络,从窦娥蒙冤到抗争,理解戏剧冲突的层层递进,把握剧本整体架构。在不断打磨表演细节中,学生能体悟作者通过戏剧传达的对封建黑暗的批判,以及对正义的渴望,切实提升文学理解、团队协作与艺术表达能力。
在学生进行彩排时,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表演还有所欠缺。老师让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从而抓住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语言特色,为表演添色。
设计意图
以问题链形式探究文本问题:
王国维评及《窦娥冤》时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从窦娥自身的性格来看,她尊崇封建道德中的孝道和贞洁,为了婆婆的安全和自己的贞洁,她心甘情愿受冤屈。
问题1 窦娥做出这样的选择,她真的心甘情愿吗 真的完全出于她的个人意志吗
以问题链形式探究文本问题:
通过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可以看出窦娥的冤,不仅仅是做了张驴儿的替罪羊,更是人生枉活、青春虚度的苦闷和抑郁,在道德标签下无生无爱的悲哀。喊冤,喊出的是压抑不住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蓬勃的生命力,她一方面恪守着封建道德伦理,一方面却又无法压抑生命意识的觉醒。
问题2 讨论:既然选择为了婆婆屈认,为什么还要喊冤呢
以问题链形式探究文本问题:
矛盾之处:
(1)无冤无怨与怨气冲天。
①“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
②“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③“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
这里窦娥一再地说如果怎样,她就死而无怨,并且劝婆婆不要怨,她自己却是怨气冲天,并连发三桩誓愿。
问题3 在彩排过程中,有同学向老师提出剧本中的三桩誓愿和前面内容有矛盾,需要修改剧本,你认为是否矛盾 仔细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矛盾。
以问题链形式探究文本问题:
窦娥不仅反贪官,更对整个社会的黑暗、腐败的政治,乃至封建社会中人们所公认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天地鬼神,发出了一连串愤怒的诅咒和强烈的抗议,可见这篇文章的批判锋芒指向已由社会的邪恶势力、腐败贪暴的封建制度发展到日月、鬼神、天地,这一切象征着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窦娥的反抗精神也因此而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呼天”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色,中国人自古是敬天的。“天”在中国人,尤其是身为弱势群体的老百姓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可怜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没有父母可以呼唤,她能够呼唤的只有婆婆和天,相信老天有眼,并且能够惩罚恶人,她看到了命运的悲剧,社会的悲剧,骂天怨天,最后还是只能靠天。所以不矛盾。
问题4 在【滚绣球】中窦娥一上刑场就开始骂天,说苍天瞎了眼,分不清善恶贤愚。而在后面的誓愿中她又要靠天,指望天地来给她印证。这又是为什么呢
辩论赛活动
新课讲授
任务设定与《窦娥冤》相关的辩题,如“窦娥的悲剧主要源于个人性格还是社会环境”,让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深入探究剧本。准备过程中,学生需梳理戏剧基本要素,剖析窦娥的性格特点、行为逻辑以及她与蔡婆婆、张驴儿等人的关系,还要深入研究元代社会背景,包括政治腐败、司法黑暗、礼教束缚等。通过正反方观点的激烈交锋,学生在梳理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中,进一步洞察社会矛盾的根源,理解个人性格与社会环境如何相互作用,导致窦娥的悲剧结局。这一过程帮助学生把握剧本整体架构,深刻体味作品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分小组,选择正反一方,进行辩论。
设计意图
分小组,选择正反一方,进行辩论。
辩论评价维度:
观点 证明1 证明2 结论
是否明确 是否说出三桩誓愿的本质 是否有其他有力证明材料 结论是否合理
古代戏曲研究权威冯沅君先生认为,窦娥的三桩誓愿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手法乍看去颇快人意、动人心魄,细加寻味便感到其中含有将斗争胜利托于神祇的消极因素。你是否赞同冯先生的观点
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冤深,人证)
六月飞雪(感天,天证)
亢旱三年(动地,地证)
古代戏曲研究权威冯沅君先生认为,窦娥的三桩誓愿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手法乍看去颇快人意、动人心魄,细加寻味便感到其中含有将斗争胜利托于神祇的消极因素。你是否赞同冯先生的观点
这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实现。作者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这些看似不可能出现,而翩然在舞台上出现了的千古奇迹,深刻地显示出窦娥之死,乃是千古奇冤,以体现其冤屈之深,同时也强烈地突出了窦娥死而不已的反抗精神,以体现其反抗精神之强,从而使该剧的思想性和艺术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正是因为窦娥的冤屈之深、反抗精神之强方能感天动地,使得天从人愿出现奇迹,能够从最黑暗、最野蛮的元代社会里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这种强烈的反抗情绪,这是关汉卿的伟大之处。窦娥的反抗不因死亡而结束,她的三桩誓愿,表现了不应服从天地、而应突破命运的决心。三桩誓愿的应验,是人定胜天的反映,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力量的认识和对人民胜利的信心。作者采用“非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来体现“人间的力量”,所以不赞同冯先生所说的消极因素。
如果赞同的话,言之有理也可以。
课后作业
1.以现代视角改写《窦娥冤》结局,要求情节合理,体现对正义的追求,字数500字以上。
2.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事件,谈谈《窦娥冤》中反映的司法公正、人性善恶等问题,写一篇500字左右评论。
3.将《窦娥冤》故事背景设定在当代,重新构思主要情节,创作一篇1000字左右小说。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