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必修下第三单元
语文
单元学习任务
统合案
学习目标
1.以微专题形式梳理文本内容、思路与结构,落实单元研习目标。
2.基于文本细读,聚焦核心概念,梳理其与文本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教考融通,基于单元文本与信息性阅读的联系,梳理单元文本与高考的关系。
重点:
基于文本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梳理核心概念与文本观点之间的关系。
难点:
以微专题形式落实单元研习任务,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思维。
学习重难点
新课讲授
单元专题研习
立足单元导语,细读课文文本,梳理学习提示,转化单元学习任务,提取整合单元研习任务。本单元的4篇文章,学术性和知识性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共融。于文体而言,属于实用类文体,但又兼具交叉文体的特征。故研习统合文本,需以文本特征为基础,因体而学,因体而教,整合单元文本的核心要素,理解与解释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分析与梳理文章的论证过程和内在逻辑,感受与鉴赏文章的表现形式和语体色彩,讨论与商榷文章的思想观念和学科发现,从而扩大学术视野,养成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研习意图
专题研习一 基于文本特征,梳理文本结构,把握文本内容
课文篇目 体裁特征 结构思路 语言特点 人文价值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根据演讲及论文编写而成,是科学研究专题性的自传 纵向结构。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展开行文 表达简明平实。有核心概念“青蒿素”等 认识中医药学对世界的贡献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科普作品与传记特色兼具的科学研究过程的自传 同心圆结构。以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核,写两件趣事和一次实验 表达讲究悬念,有文学色彩。有核心概念“高维世界”等 了解科学家的素质,认识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中国建筑的特征》 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渗透传统文化的科学论文 总分总结构。概括建筑特征,提出建筑的“词汇”“文法” 和“可译性” 用词通俗,表达明白。有核心概念“文法” “可译性”等 了解中国建筑之美,了解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
《说“木叶”》 文艺性和学术性兼备的随笔 联想的结构。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内容各有侧重,行文灵动 引经据典,富有文采。有核心概念“暗示性”等 感悟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之美
专题研习一:基于文本特征,梳理文本结构,把握文本内容
活动一:基于宏观把握文本,梳理单元文本特征,凸显核心要素
单元文本特征与核心要素,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来呈现。具体如下:
专题研习一:基于文本特征,梳理文本结构,把握文本内容
活动二:梳理文本内容,纲举目张
课文篇目 文本内容 组合方式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从获奖感言、青蒿素的发现到中医药学的贡献,小标题即内容 按事物发展脉络组合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两件趣事:观察与猜想;一次实验:加速器实验 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组合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 词汇” “ 文法” “ 可译性” 问题 按事物的基本特征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组合
《说“木叶”》 阐明“ 木叶” “落木” 与“ 树叶”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 以联想、发散的思维组合
认识到厘清概念对于走近学术类文章的重要性。学术类文章通常有很强的专业性,文中的陌生概念容易造成阅读障碍。了解、辨析重要概念,是走近学术类文章的一把钥匙。可借助“中国知网”检索、提取关键词与核心概念,为进一步辨析概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与文本观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研习意图
专题研习二:概念图示,呈现文本的内在逻辑
活动一:聚焦关键词,辨析概念
(2)细读《说“木叶”》,举例说明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说说“木叶”“树叶”“落木”“树”“木”这些概念有什么不同。
(1)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举例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如何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专题研习二:概念图示,呈现文本的内在逻辑
思维导图可以用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可以用来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分4小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
其一,研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图示梳理对科学家的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
活动二:着眼思维可视,化繁为简
专题研习二:概念图示,呈现文本的内在逻辑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获奖感言
探索过程、成果及感想
获奖事由
简述发现过程
发现抗疟疗效
从分子到药物
影响世界
发展与超越
中医药学的贡献
其二,研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以图示梳理加来道雄走上科研探索之路的过程。
活动二:着眼思维可视,化繁为简
专题研习二:概念图示,呈现文本的内在逻辑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次
猜想
科学
精神
一次
观察
一次
实验
其三,研读《中国建筑的特征》,以图示梳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文法”和“词汇”。
活动二:着眼思维可视,化繁为简
专题研习二:概念图示,呈现文本的内在逻辑
其四,研读《说“木叶”》,以图示梳理“木叶”“树叶”等概念,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着眼思维可视,化繁为简
专题研习二:概念图示,呈现文本的内在逻辑
木叶
和树叶的区别
和落叶的区别
和落木的区别
和树叶的区别
语言的暗示性
叶
《说“木叶”》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它可以使读者尽快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借助思维导图厘清文章思路,借助重要概念把握文章论述中心,任选一篇课文撰写文章摘要。
活动三:连缀概念,撰写摘要
专题研习二:概念图示,呈现文本的内在逻辑
纵观本单元,仔细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感受实用文语言准确、客观、理性的严谨之美与灵动、形象的诗意之美,思考文体与语体的关系。
专题研习三:因体而学,参悟文本的言语之美
研习意图
活动一:研读四篇课文,概括言语风格。参照论文原文,细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找出修改的地方,思考修改原因。
屠呦呦的文章编入教材时,个别词句作了修改。比照原文,找出修改的地方,并从科学语言的角度谈谈修改缘由。
专题研习三:因体而学,参悟文本的言语之美
活动一:研读四篇课文,概括言语风格。参照论文原文,细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找出修改的地方,思考修改原因。
论文原文 课文
疟疾威胁人的生命长达数千年。上世纪50年代,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失败。由于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全国范围的523工程抗击疟疾。我所在的研究所很快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并任命我领导疟疾研究团队,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组成。 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提纯可能具有抗疟效应的成分。我们随后将提取物的酸性和中性成分分离。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对感染的老鼠和猴子100%有效!这是青蒿素发现的突破口。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势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嵩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专题研习三:因体而学,参悟文本的言语之美
活动一:研读四篇课文,概括言语风格。参照论文原文,细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找出修改的地方,思考修改原因。
可从三个角度进行探寻:对研究过程的说明,譬如用“20世纪”替代“上世纪”,因为科研有具体实验过程,明确时间节点是说明研究过程的必要元素;对研究对象的描述,譬如将“无毒”改为“安全性高”是对青蒿素药性的准确描述,因为药品剂量的使用是有标准的,过量则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对逻辑事理的阐述, 譬如将“由于…… 肆虐”两句提前,使得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严密。
新课讲授
单元教考融通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考衔接,信息类文本阅读题与教材的关联,也不仅仅停留在考查课本相关内容或课文作者其他文章的简单层面上,更体现在与教材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的契合,体现在对文本信息的定位与整合、理解与分析、推断与评价等相关能力素养的考查上。
研习意图
从历年的高考情况来看,信息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重点考查的是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本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将“分析结构”与“把握思路”结合起来。2024年两套新高考卷的信息类文本主观题,如新课标Ⅰ卷第5题、新课标Ⅱ卷第4题均依据原文内容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整体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原文观点和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落实了高考评价体系中“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命题趋向 梳理文本论述思路(行文脉络、论证结构)
1.抓关键句理清文本结构思路
关键句类别通常有:①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
②中心句;③反复强调句。抓住这类句子,就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对其归并整合,就能准确理清文本内容的层次思路。
【思维方法】
“两方法”作答分析文本结构思路题
方法一:抓住显性信息分析结构思路
2.抓标志词理清文本结构思路
找出标志性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对文章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
【思维方法】
“两方法”作答分析文本结构思路题
方法一:抓住显性信息分析结构思路
类型 阐释与例词
关联词 不同的关联词表达不同的关系,由此入手便于我们更快地理清结构和思路。如表并列的“和”“并且”“以及”,表递进的“而且”“甚至”,表转折的“然而”“但是”“不过”“其实”“与其相反”等
顺序词 能表示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
总结词 “总之”“由此可见”等表示结论,一般是表示分总关系
此外,指代词、表范围的词、表类别的词、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等对我们理清思路都有帮助。
“方法一”是利用文本中明显体现结构思路的关键句、标志词来分析结构思路,但是有的文本的显性信息并不多,这就需要我们检索隐性信息,先概括内容大意,再分析结构思路。
【思维方法】
“两方法”作答分析文本结构思路题
方法二:聚合隐性信息分析结构思路
1.如果考题是分析全文结构思路,就要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先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再串联起来分析全文结构思路。
2.如果考题是分析某一段的结构思路,就要给本段划分层次,先概括段内每一层次的内容,再串联起来分析本段结构思路。
新课讲授
单元写作实践
任务一 微写作: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是逻辑思维的起点,又是组织文章的关键构件。阐释概念是要将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或内涵特征揭示出来。阐释概念间的关系,是要将概念之间全同、全异、交叉、包含等外延关系揭示清楚。阐释概念间的关系一般都要根据自己对事理的认识,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或现象来解释。说明文分为说明事物和阐释事理两大类。其中,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对本质规律的探讨、对工作原理的解释、对事物成因的剖析,是这类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大部分科学论文、实验报告,一部分科普读物、调查报告以及我们所使用的一部分教科书,都属于这类说明文。
研习意图
【技法指导】
阐释概念内涵常常在阐释概念间的关系中越来越明晰,阐释概念内涵主要的目的还是在揭示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关系主要是指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关系主要有四种:一是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比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二是包含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比如“人”和“女人”;三是交叉关系,指外延有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学生”和“党员”、“演员”和“歌手”;四是全异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或对立,或相对,比如“猫”和“狗”、“奇数”和“偶数”。
【技法指导】
1.概念具体化阐释。概念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阐释概念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平易,化枯燥为生动,化模糊为明确。
阐释概念间的关系,应该在具体化上做文章,比如《说“木叶”》中,作者将“木叶”“树叶”“落木”等概念放置在不同的诗句中进行阐释,在诗句的具体情境中让我们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技法指导】
2.概念分解式阐释。概念需要分解式阐释,需要将核心概念拆分为字或词,进行分解式阐释。
分解式阐释有利于逐个辨析关键概念中的具体字词。比如《说“木叶”》中,作者先将“木叶”按照字面意思解释 ,“‘木’就是‘树’,‘木 叶 ’也就是‘ 树 叶 ’”,进而提出“‘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的疑问,经过层层阐释,最终得出“‘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的结论。这样的分解能让读者对概念理解更透彻,从而更明晰地把握概念的本质与内涵。
【技法指导】
3. 概念比喻式阐释。
运用相似的景象或形象阐释抽象的事理,运用形象的语言直观具体地呈现概念的内涵,使阐释更鲜明生动、更通俗易懂。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来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通过熟悉的文章组成要素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使得事理说明生动具体,让读者易于接受。
【例文示范】
【技法指导】
无理数并非无理
希伯斯虽然被害死了,他的发现并没有跟着他死去,因为他的发现是客观存在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决不会因为有人不敢承认它就自行消失。
从希伯斯的发现中,人们认识到除了整数和分数以外,还存在着一种新的数。 就是一个这样的新的数。那么,给这种新的数取个什么名字呢?当时的人们觉得,整数和分数是容易理解的,就把整数和分数叫作“有理数”;而希伯斯发现的这种新的数不好理解,就取名叫作“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有什么区别呢?
【例文示范】
【技法指导】
主要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把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写成小数形式,有理数能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比如 4=4.0,4/5=0.8,1/3=0.3333 …… 而无理数只能写成无限不循环小数,比如 =1.4142 …… 根据这一点,人们把无理数规定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第二,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而无理数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根据这一点,现在有人建议给无理数摘掉“无理”的帽子,把有理数改叫“比数”,把无理数改叫“非比数”。本来嘛,无理数并不是不讲道理的,只是人们最初对它不太理解罢了。
(选自李毓佩《无理数的谋杀案》,有改动)
【例文示范】
【技法指导】
【名师点评】
选文主要介绍数学上的“无理数”的概念,将“无理数”与“有理数”进行比较说明,举例阐释“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比数”与“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非比数”等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通俗易懂,阐释概念深入浅出,即便是那些没有数学基础的人,也能轻松理解这些概念。
任务二 事理性说明文写作
事理性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往往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阐说清楚,其主要目的是使读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
【技法指导】
要写好事理性说明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深入地认识事理
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要对其有准确、深入地认识。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就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理有深入的研究。一般而言,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作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要在写作前搜集相关资料,作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
【技法指导】
2.说清事理中的关键要素
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主要内容解说清楚了,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
任务二 事理性说明文写作
【技法指导】
3.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
说明事理时,还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说“木叶”》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中抽绎出创作、欣赏的规律,《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其中的思路都值得我们借鉴。
任务二 事理性说明文写作
【题目呈现】
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四·2)
任务二 事理性说明文写作
幽幽情怀寄兰芳
季颉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从古到今,兰始终是品行高洁之人的象征。在这样纷繁芜杂的世界中,兰花如一位素衣隐士,巍巍然立于空谷之中,散发着遗世独立的幽香,荡涤着凡尘中的污秽。
中国人喜爱兰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绍兴诸山种兰。而到了魏晋以后,兰花已成为庭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兰花受人宠爱,诗佛王维爱兰成性,开创了瓷盆养兰的先例。唐太宗不仅作《芳兰》诗,而且还常在苑中观赏兰花。南宋赵时庚写成的《金漳兰谱》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的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明清时期,兰艺进入鼎盛时期。浙江嘉兴人许鼐和,嗜兰成癖,又工于画兰,著有《兰蕙同心录》一书,至今仍有不菲价值。
任务二 事理性说明文写作
【例文示范】
兰,不仅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更可以培养人们素雅高洁的志趣与开阔胸襟。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交友须“兰交”,耳濡目染之下,断不会走上歪门邪道,这是孔子得出的至善真理。
人们不喜欢挫折,但挫折恰恰是君子高尚操守的试金石。相传孔子曾有《幽兰操》一名篇,给韩愈以极大的震撼。韩愈亦仿之,作《猗兰操》。他给诗歌作序云:“孔子伤不逢时作。”在这篇诗文中,韩愈同情孔子生不逢时,将自身幽幽情怀寄予兰芳,字里行间却比孔子之作更为豁达旷逸。韩愈发表“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的感慨后,联系颠沛流离的生活,白纸黑字尽显坚强刚毅。这种“上结阴而返,由阳而长”的精神给了韩愈极大鼓舞,他决心要像幽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所以说,君子的遭遇,正是表现君子高尚操守的地方。
任务二 事理性说明文写作
【例文示范】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人生在世,素雅如兰,一袭白衣,芳香四溢。古有“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的词句,以表达自己如兰一般纯洁的爱情;也有爱兰者视兰若人间珍宝,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信仰;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名句佳作的广泛传播,使“兰”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名词。如今,兰更是成为品行高洁典雅的象征。不管是乡居还是城市,寻常人家习惯在院落、阳台摆上一盆或几盆兰草,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兰,真真切切在人们心中的一抔土上扎下了深根。
兰虽居于幽谷,默默无闻,却在优胜劣汰的世界里,活得风生水起。兰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朴素无华的不懈追求,还有不骄不躁、清雅自守的生存智慧。空谷幽兰,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唯愿我们活在世上,坐拥一份平淡无言却又懂得嬗变的睿智。
任务二 事理性说明文写作
【例文示范】
【名师点评】
开篇通过“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之句,干脆利落地点出了兰的最大特点:如一位素衣隐士,散发着遗世独立的幽香。作者通过列举典籍资料,发现人们对兰花的喜爱是从春秋末期开始,传承至今,大家对兰的审美情趣越来越趋向统一。又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兰花不仅以审美的价值存在,更走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驻留于我们的精神世界。
文章从“兰之记载”到“兰之文学”,再到“兰之精神”,层层推进,富有文采,是一篇具有说明性的文艺随笔,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有利于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兰花。最后顺势抒情,表达了对兰花虽“平淡无言”却富有“睿智”的赞美。
任务二 事理性说明文写作
【例文示范】
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梅”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事理性说明文。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布置作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