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谏逐客书
第五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并绘制文本结构图,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
2.结合文体特征,分析本文所运用的劝谏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从而感悟其论辩方法的巧妙之处。
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说理,并学习其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重点:
感知文本,梳理结构,把握主旨。
难点:
赏析劝谏艺术,赏析语言技巧及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古往今来,人才始终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战国末期,秦国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心急如焚,写下《谏逐客书》。这篇文章不仅关乎他的个人命运,更决定秦国未来的走向。秦王嬴政最终会被李斯说服吗?逐客令又会给秦国带来什么影响?让我们翻开课本,从《谏逐客书》中寻找答案。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新课讲授
【文本主旨】
《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秦王。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浑,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文章先叙述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秦王之所好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文脉梳理】
事实论证
驱逐客卿将致秦之危亡
品味语言,赏析游说技巧
新课讲授
① 设身处地,抓住秦国的根本利益。
活动1:作为一篇说理性的论述文,这篇文章说理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全篇不足千字,李斯却对个人荣辱进退只字不提,避免了自己身份的敏感性;而是把自己切身利益融入秦国的统一大业之中,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使秦王易于产生共鸣。李斯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秦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表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说明“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一道理,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其要害。
② 道古论今,选例典型。
活动1:作为一篇说理性的论述文,这篇文章说理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文章第1段是回顾历史,即道古;第2段是剖析眼前,即论今;第3段是展望将来,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了这四位呢?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和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在物与人的对比中,李斯也选用秦王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列举大量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分量。
③ 正反论证,对比强烈。
活动1:作为一篇说理性的论述文,这篇文章说理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更清楚。第3段先正面论证“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结果无敌天下,从正面启发,这是动之以利。接着论说今秦王逐客,实际上是“藉寇兵而赍盗粮”,从反面启发,晓之以害。
④ 结构严谨,语言恣肆。
活动1:作为一篇说理性的论述文,这篇文章说理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谏逐客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第2、3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使文章论据充实,大义凛然,理直气壮,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①层层深入,推理严谨。
活动2:赏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从全篇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是本文的特色之一。文章开头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的总论点后,集中了足够的论据,如江河直泻之势,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本文的论证可以说是层次清晰,推理严谨,结构缜密,析理透辟。
②申之以事理,晓之以利害。
活动2:赏析本文富有逻辑思辨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
四君用客的事实、秦王用物的事实。
可见李斯的文章不仅说理透,而且着眼点高,句句点中秦王的要穴,无怪乎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
讲道理:
纳客无敌的道理、逐客亡国的道理。
③多角度对比,反复论证。
活动2:赏析本文富有逻辑思辨的论证方法
文章中有纵横之比、古今之比,也有正反之比。纵横之比是利害之比。纵比:四君重客建业之利。横比:秦王重物轻士之害。古今之比是功过之比。功:四君之功、五帝三王之功,功在用客成大业。过:秦王之过,过在逐客内自虚。正反之比是是非之比。纳客之是:可以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逐客之非:损民以益仇,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结论就是:纳客无敌,逐客资敌。
① 善用动词,赋形显神。
活动3:赏析文本的语言运用特色
如“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中,这五位客卿虽然都是入秦为穆公所重用,但是其间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取”“得”“迎”“来”四个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不可轻易互换。李斯仅用四个字将这段史实准确表述,足见作者在语言上经营之苦、锤炼之深。
② 善用修辞,善用辞藻,句式整饬。
活动3:赏析文本的语言运用特色
角度 例句 赏析
修辞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深刻地说明了“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辞藻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这一句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成功。用了“拔”“并” “收”“取”“包”“制”“据”
“割”“散” “使”“施”等动词,辞藻丰富多变,表意恰切。
句式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这一句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的珍物。运用排比短句,有对称之美,文势流畅,富有音节美。
活动4:赏析《谏逐客书》中的比喻论证
①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适观而已矣”几句,形象地说明了秦王要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就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才。
②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③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仇”的愚蠢行为,比喻形象生动,说理深刻,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细读文本,深度探究
新课讲授
活动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句话在全文有何作用?
第1段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作者一语点明中心论点,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秦穆公:
活动2:文本是如何用历史事实阐明客卿对于秦国发展的重要性的?
采取非常措施搜罗人才,不仅解除了秦国长期以来的西北之患,还使秦国拥有了雄厚的人才储备,为实现强国大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秦孝公:
在秦穆公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引各国人才,坚定实施商鞅变法,为实现富国强兵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秦惠王:
活动2: 文本是如何用历史事实阐明客卿对于秦国发展的重要性的?
任用张仪为相,采取连横策略,屡败魏、韩、赵、楚等国,降服巴、蜀,取得许多土地,使秦国更为强盛。
秦昭王:
重用范雎,打击阻碍秦国强国战略的旧贵族势力,实施“远交近攻”蚕食诸侯的策略,使秦能够成就帝王之业。
活动3:作者在第2段铺陈异国的珍宝、音乐等,有什么作用?
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华美的辞藻、整饬典雅的句式,使人读来气势恢宏,颇有纵横家雄伟豪迈的气概。
活动4:“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几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一步说明纳客的重要性,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活动5:分析第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照应前文,总结收束。第4段中谈物的部分照应第2段,以证明“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当。最后一句照应第3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而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极有说服力。第4段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联系实际,以古鉴今
新课讲授
活动1:秦王读完《谏逐客书》以后,收回了逐客令,你怎么看待他的这个决定?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一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①秦王的决定,展现了他作为君王的胸怀、眼光和度量。过则勿惮改,秦王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成就大事,需要有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改正进步的胸怀。
②开放包容才能互利共赢,秦王接受了李斯的意见,接纳了客卿,客卿也为秦国一统天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君臣共赢。当今社会也是如此,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优秀的外来事物,推动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课后作业
运用《谏逐客书》中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以“人才的重要性”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