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4年河北省高考地理真题
(2024·河北)西安(34°17'N,108°55'E)是连通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物流节点。2024年3月26日,我国首趟快递电商多联快车(干线铁路运输+两端集装箱配送)班列从西安出发,38小时后抵达乌鲁木齐(43°47'N,87°37'E),较传统公路运输方式用时缩短约5个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西安成为我国东、西部之间重要物流节点,主要缘于( )
A.先进的科学技术 B.雄厚的经济基础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庞大的人口数量
2.西安至乌鲁木齐快递电商多联快车班列的突出优势是( )
A.降本增效 B.转运方便 C.机动灵活 D.服务优质
3.该趟班列首发当日,乌鲁木齐比西安( )
A.日出时刻早 B.正午太阳高度大
C.白昼时间长 D.日落方位略偏南
【答案】1.C
2.A
3.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点评】 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1.西安地处我国西北部,关中平原的中心,北临渭河,南依秦岭,东接黄河,西靠陇山,是连接中国南北、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故能成为我国东、西部之间重要物流节点;物流节点的形成主要与交通、地理位置相关,科技、经济、人口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
故答案为:C。
2.由材料可知,快递电商多联快车两端使用集装箱配送,城市之间用铁路运输,用时更短,由此可推知,该班列的突出优势是铁路运输替代传统公路运输,运输效率高,能降低物流成本,从而降低快递电商的成本;该快车班列在两端使用集装箱卡车与铁路转运,中间不进行二次转运,且两端的集卡转运也是为了降本增效,故转运方便不是其突出优势;该快车班列在两大城市间进行铁路运输,不如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该快车班列服务优质,但其他运输方式也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故服务优质不是其突出优势。A正确。
故答案为:A。
3.由材料可知,该班列首发当日为3月26日,根据所学知识,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乌鲁木齐纬度高于西安,故乌鲁木齐白昼时间更长;乌鲁木齐昼更长,日出地方时更早,但乌鲁木齐更靠西,且两地之间经度差异远大于纬度差异,故乌鲁木齐日出时刻可能更晚;乌鲁木齐和西安均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乌鲁木齐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更大,故正午太阳高度更小;两城市在该日均日落西北,乌鲁木齐白昼更长,日落方位西偏北的角度更大。C正确。
故答案为:C。
4.(2024·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莱茵——鲁尔城市群(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下,该区域对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进行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表)。凭借发达的轨道交通,各城市协调发展,形成了区域一体化格局。
主中心城市 2019年主要产业部门
a.杜伊斯堡 钢铁、物流、精密仪器制造
b.埃森 管理咨询、法律、会计
c.多特蒙德 保险、物流、电子商务
d.杜塞尔多夫 广告、服装、会展、物流
e.科隆 化学、汽车、传媒
(1)据图凝炼体现该城市群空间结构特点的关键词。
(2)概述该城市群主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特征。
(3)说明轨道交通对该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答案】(1)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
(2)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型;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3)轨道交通加强了城市之间的交流联系;促进了人才、物资、资金的流动,优化了区域要素配置;加强了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知识点】城市等级划分;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有5个主中心城市,体现出多中心的特征;有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体现出多层次的特征;各城市间通过轨道交通联系,体现出网络化的特点。
(2)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下,该区域对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进行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可知,该区域由传统的煤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向精密仪器制造、管理咨询、保险、物流等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型;传统产业得以升级改造;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不同城市主要生产部门不同,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3)读图可知,不同等级城市间通过轨道交通彼此联系,轨道交通加强了城市之间的人才、物资、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区域联系,优化了区域要素配置;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交通联系方便,加强了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中小城市对中心城市的支撑作用。
【点评】交通线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评价用语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地区(山区沿等高线修建或沿河谷分布),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占用耕地少)
水文 避开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工程量小
地质 地质稳定,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
气候 暴雨、大风出现次数少;冻土少、受风雪影响小
生物 少穿过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 联系较多的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适用于地方性道路);经过居民点较少,人口搬迁少(适用于国道和高速公路)
经济 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大腹地,带动经济发展;减少耕地占用;促进旅游业发展
线网 线路短,工程量小,节省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合理布局交通网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加强沿线地区人员、物资、文化交流;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政治 政策支持;社会不安定,不利于修建
技术 解决冻土(地基不稳)等技术难题
(1)读图可知,图中有5个主中心城市,体现出多中心的特征;有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体现出多层次的特征;各城市间通过轨道交通联系,体现出网络化的特点。
(2)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下,该区域对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进行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可知,该区域由传统的煤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向精密仪器制造、管理咨询、保险、物流等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型;传统产业得以升级改造;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不同城市主要生产部门不同,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3)读图可知,不同等级城市间通过轨道交通彼此联系,轨道交通加强了城市之间的人才、物资、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区域联系,优化了区域要素配置;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交通联系方便,加强了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中小城市对中心城市的支撑作用。
5.(2024·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候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黑土形成时气候温暖湿润,黑钙土形成时气候暖干,钙积层较厚,钙积层过浅对作物生长有不利影响。近年来黑土地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1)写出嫩江及阶地对阶地上土壤发育的影响。
(2)判断黑土和黑钙土的形成的时间顺序,并根据气候特征解释二者土壤剖面的差异。
(3)从“藏粮于地”的角度给出黑钙土改良的合理措施。
【答案】(1)嫩江自上游携带泥沙在该处沉积,为土壤发育形成物质基础;阶地坡度平缓,水土流失作用弱,有利于土壤保持和进一步发育;阶地形成后,地壳活动较稳定,为土壤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2)黑土形成早于黑钙土。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不易形成钙积层;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降水少,淋溶弱,土壤钙物质积累明显。
(3)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有机质含量;深耕改土,破坏土壤下方钙积层;平整土地,治理冲沟,减轻水土流失。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该问要求从成土条件角度,运用要素综合分析思路,嫩江及其阶地对沿岸土壤形成的促进作用。首先,根据静态剖面图,构建河流阶地形成发育过程的动态链条。嫩江从上游搬运物质,堆积形成具有一元结构(砂砾石层+粉砂黏土层)的河漫滩,伴随间歇性地壳抬升与河流下切,河流阶地形成。其次,通过逻辑思辨,建立嫩江与成土母质、河流阶地与土壤形成发育之间的联系,理清不同环境下主导因素对成土作用的不同影响。据此概括与归纳,嫩江的搬运堆积,为成土提供了物质基础;河流阶地发育过程中,相对于抬升期,稳定期长,为沿岸土壤形成创造了时间条件了;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为土壤形成、保持提供了有利地形条件,能够在良好的成土环境中发育深厚土壤。
(2)该问要求从土壤形成过程角度,运用时空综合思维,分析嫩江沿岸黑土和黑钙土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在河流阶地序列中,高一级阶地较低一级阶地形成发育早即T2早于T1,相应地T2上的黑土形成早,T1上的黑钙土形成晚。解答“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首先,明确土壤剖面中有无钙积层是区别黑土和黑钙土的显著标志。其次,理清土壤剖面有无钙积层与淋溶作用强弱密切相关。由此探究气候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即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无钙积层;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降水少,淋溶作用弱,钙物质在土壤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
(3)该问要求从区域认知角度,提出黑钙土的保护与利用措施。“藏粮于地"的关键是土地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摸清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前提。黑钙土既存在“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土壤共性问题,又存在“钙积层过浅不利于作物稳产高产”的特殊性问题,因此在明晰黑钙土发生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通过施用有机肥或秸杆粉碎翻埋还田,提升有机质含量。针对钙积层过浅问题、因地制宜,适时深耕,打破钙积层,消除石灰反应。通过侵蚀沟治理、等高耕作、秸杆覆盖等措施,防控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最终、落实“藏粮于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点评】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土壤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2.养护
(1)有些土壤,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例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2)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例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1)河流阶地是地壳上升和流水下切形成的,每一个阶地形成后,地壳活动相对稳定,为土壤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读图可知,嫩江自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为土壤发育形成物质基础;阶地地形相对平缓,坡度较小,水土流失作用弱,有利于土壤形成、保持和进一步发育。
(2)读图可知,从河流阶地看,黑土分布位置高于黑钙土分布位置,判读黑土形成时间早于黑钙土。据材料“黑土形成时气候温暖湿润,黑钙土形成时气候暖干,钙积层较厚”可知,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足,地表水丰富,下渗多,淋溶作用强,不易形成钙积层;而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变得暖干,降水量明显减少,地表水缺乏,下渗减弱,淋溶作用弱,已形成钙积层,土壤钙物质积累明显。
(3)据材料“近年来黑土地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可知,因水土流失导致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改良黑钙土需要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据材料“钙积层过浅对作物生长有不利影响”可知,需要深耕改土,破坏土壤下方钙积层,增加土层厚度;需要平整土地,治理冲沟等,减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厚度等。
6.(2024·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滨里海盆地南邻里海,东邻乌拉尔山,油气资源丰富。盆地东部发育一套巨厚盐层,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导致盐底辟构造形成(图)。盐层不仅为其下伏泥灰岩(可生油气且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优质封盖层,也为其上覆砂岩(不生油气但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封堵条件。
(1)据图说明滨里海盆地东部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
(2)从成因和发育过程角度,尝试定义“盐底辟构造”。
(3)在图(b)地层中,存在由盐层封堵(盖)而利于油气成藏的部位,请用“●”在盐层中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中各标出一个来。
【答案】(1)地质时期,里海水蒸发旺盛,盐分析出形成盐层;盐层上方沉积形成深厚的砂岩层;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砂岩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层产生塑性流动;盐层密度较小,在砂岩薄弱处向上隆起,形成盐底辟构造。
(2)盐底辟构造定义:埋藏在地下的某盐类岩层受到挤压作用,向上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岩层的构造。
(3)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褶皱;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信息,对图文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即可说明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由左上图可知,泥灰岩上覆盐层,可推知,早期里海水蒸发后,盐分析出,形成厚厚的盐层;右上图可看出,盐层上方接受沉积,形成深厚的砂岩层,且出现了盆缘断裂,结合材料可推知,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砂岩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层产生塑性流动,形成了左下图所示的构造;由于盐层密度较小,能塑性流动,在压力作用下,在砂岩薄弱处向上隆起,从而形成盐底辟构造。
(2)结合材料可知,盐底辟构造的形成,首先需要形成埋藏在地下的某盐类岩层,结合图文材料,可推测形成过程是,盐类岩层受到压力作用,发生塑性流动,在上覆岩层的薄弱位置,盐层向上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岩层,最终形成盐底辟构造。故定义应较简洁,且包括必要的关键词:埋藏在地下的某盐类岩层受到挤压作用,向上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岩层的构造。
(3)封堵油气资源,需要寻找油气资源存储空间且易发生油气资源泄露的地方。油气成藏,需要有一定的空间,且被盐层封堵(盖),结合题意可标出具体部位,在上覆砂岩中选择盐层向下凹陷的位置,有油气存储空间,且盐层封堵砂岩中的油气;在下伏泥灰岩中选择盐层向上凸出的位置,有油气存储空间,且封盖泥灰岩中的油气。如图所示:
【点评】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
断
方
法 从岩层形态上判断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判断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1)由左上图可知,泥灰岩上覆盐层,可推知,早期里海水蒸发后,盐分析出,形成厚厚的盐层;右上图可看出,盐层上方接受沉积,形成深厚的砂岩层,且出现了盆缘断裂,结合材料可推知,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砂岩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层产生塑性流动,形成了左下图所示的构造;由于盐层密度较小,能塑性流动,在压力作用下,在砂岩薄弱处向上隆起,从而形成盐底辟构造。
(2)结合材料可知,盐底辟构造的形成,首先需要形成埋藏在地下的某盐类岩层,结合图文材料,可推测形成过程是,盐类岩层受到压力作用,发生塑性流动,在上覆岩层的薄弱位置,盐层向上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岩层,最终形成盐底辟构造。故定义应较简洁,且包括必要的关键词:埋藏在地下的某盐类岩层受到挤压作用,向上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岩层的构造。
(3)油气成藏,需要有一定的空间,且被盐层封堵(盖),结合题意可标出具体部位,在上覆砂岩中选择盐层向下凹陷的位置,有油气存储空间,且盐层封堵砂岩中的油气;在下伏泥灰岩中选择盐层向上凸出的位置,有油气存储空间,且封盖泥灰岩中的油气。如图所示:
1 / 1【高考真题】2024年河北省高考地理真题
(2024·河北)西安(34°17'N,108°55'E)是连通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物流节点。2024年3月26日,我国首趟快递电商多联快车(干线铁路运输+两端集装箱配送)班列从西安出发,38小时后抵达乌鲁木齐(43°47'N,87°37'E),较传统公路运输方式用时缩短约5个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西安成为我国东、西部之间重要物流节点,主要缘于( )
A.先进的科学技术 B.雄厚的经济基础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庞大的人口数量
2.西安至乌鲁木齐快递电商多联快车班列的突出优势是( )
A.降本增效 B.转运方便 C.机动灵活 D.服务优质
3.该趟班列首发当日,乌鲁木齐比西安( )
A.日出时刻早 B.正午太阳高度大
C.白昼时间长 D.日落方位略偏南
4.(2024·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莱茵——鲁尔城市群(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下,该区域对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进行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表)。凭借发达的轨道交通,各城市协调发展,形成了区域一体化格局。
主中心城市 2019年主要产业部门
a.杜伊斯堡 钢铁、物流、精密仪器制造
b.埃森 管理咨询、法律、会计
c.多特蒙德 保险、物流、电子商务
d.杜塞尔多夫 广告、服装、会展、物流
e.科隆 化学、汽车、传媒
(1)据图凝炼体现该城市群空间结构特点的关键词。
(2)概述该城市群主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特征。
(3)说明轨道交通对该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5.(2024·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候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黑土形成时气候温暖湿润,黑钙土形成时气候暖干,钙积层较厚,钙积层过浅对作物生长有不利影响。近年来黑土地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1)写出嫩江及阶地对阶地上土壤发育的影响。
(2)判断黑土和黑钙土的形成的时间顺序,并根据气候特征解释二者土壤剖面的差异。
(3)从“藏粮于地”的角度给出黑钙土改良的合理措施。
6.(2024·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滨里海盆地南邻里海,东邻乌拉尔山,油气资源丰富。盆地东部发育一套巨厚盐层,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导致盐底辟构造形成(图)。盐层不仅为其下伏泥灰岩(可生油气且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优质封盖层,也为其上覆砂岩(不生油气但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封堵条件。
(1)据图说明滨里海盆地东部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
(2)从成因和发育过程角度,尝试定义“盐底辟构造”。
(3)在图(b)地层中,存在由盐层封堵(盖)而利于油气成藏的部位,请用“●”在盐层中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中各标出一个来。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3.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点评】 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1.西安地处我国西北部,关中平原的中心,北临渭河,南依秦岭,东接黄河,西靠陇山,是连接中国南北、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故能成为我国东、西部之间重要物流节点;物流节点的形成主要与交通、地理位置相关,科技、经济、人口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
故答案为:C。
2.由材料可知,快递电商多联快车两端使用集装箱配送,城市之间用铁路运输,用时更短,由此可推知,该班列的突出优势是铁路运输替代传统公路运输,运输效率高,能降低物流成本,从而降低快递电商的成本;该快车班列在两端使用集装箱卡车与铁路转运,中间不进行二次转运,且两端的集卡转运也是为了降本增效,故转运方便不是其突出优势;该快车班列在两大城市间进行铁路运输,不如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该快车班列服务优质,但其他运输方式也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故服务优质不是其突出优势。A正确。
故答案为:A。
3.由材料可知,该班列首发当日为3月26日,根据所学知识,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乌鲁木齐纬度高于西安,故乌鲁木齐白昼时间更长;乌鲁木齐昼更长,日出地方时更早,但乌鲁木齐更靠西,且两地之间经度差异远大于纬度差异,故乌鲁木齐日出时刻可能更晚;乌鲁木齐和西安均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乌鲁木齐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更大,故正午太阳高度更小;两城市在该日均日落西北,乌鲁木齐白昼更长,日落方位西偏北的角度更大。C正确。
故答案为:C。
4.【答案】(1)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
(2)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型;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3)轨道交通加强了城市之间的交流联系;促进了人才、物资、资金的流动,优化了区域要素配置;加强了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知识点】城市等级划分;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有5个主中心城市,体现出多中心的特征;有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体现出多层次的特征;各城市间通过轨道交通联系,体现出网络化的特点。
(2)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下,该区域对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进行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可知,该区域由传统的煤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向精密仪器制造、管理咨询、保险、物流等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型;传统产业得以升级改造;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不同城市主要生产部门不同,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3)读图可知,不同等级城市间通过轨道交通彼此联系,轨道交通加强了城市之间的人才、物资、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区域联系,优化了区域要素配置;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交通联系方便,加强了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中小城市对中心城市的支撑作用。
【点评】交通线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评价用语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地区(山区沿等高线修建或沿河谷分布),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占用耕地少)
水文 避开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工程量小
地质 地质稳定,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
气候 暴雨、大风出现次数少;冻土少、受风雪影响小
生物 少穿过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 联系较多的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适用于地方性道路);经过居民点较少,人口搬迁少(适用于国道和高速公路)
经济 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大腹地,带动经济发展;减少耕地占用;促进旅游业发展
线网 线路短,工程量小,节省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合理布局交通网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加强沿线地区人员、物资、文化交流;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政治 政策支持;社会不安定,不利于修建
技术 解决冻土(地基不稳)等技术难题
(1)读图可知,图中有5个主中心城市,体现出多中心的特征;有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体现出多层次的特征;各城市间通过轨道交通联系,体现出网络化的特点。
(2)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下,该区域对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进行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可知,该区域由传统的煤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向精密仪器制造、管理咨询、保险、物流等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型;传统产业得以升级改造;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不同城市主要生产部门不同,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3)读图可知,不同等级城市间通过轨道交通彼此联系,轨道交通加强了城市之间的人才、物资、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区域联系,优化了区域要素配置;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交通联系方便,加强了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中小城市对中心城市的支撑作用。
5.【答案】(1)嫩江自上游携带泥沙在该处沉积,为土壤发育形成物质基础;阶地坡度平缓,水土流失作用弱,有利于土壤保持和进一步发育;阶地形成后,地壳活动较稳定,为土壤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2)黑土形成早于黑钙土。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不易形成钙积层;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降水少,淋溶弱,土壤钙物质积累明显。
(3)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有机质含量;深耕改土,破坏土壤下方钙积层;平整土地,治理冲沟,减轻水土流失。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该问要求从成土条件角度,运用要素综合分析思路,嫩江及其阶地对沿岸土壤形成的促进作用。首先,根据静态剖面图,构建河流阶地形成发育过程的动态链条。嫩江从上游搬运物质,堆积形成具有一元结构(砂砾石层+粉砂黏土层)的河漫滩,伴随间歇性地壳抬升与河流下切,河流阶地形成。其次,通过逻辑思辨,建立嫩江与成土母质、河流阶地与土壤形成发育之间的联系,理清不同环境下主导因素对成土作用的不同影响。据此概括与归纳,嫩江的搬运堆积,为成土提供了物质基础;河流阶地发育过程中,相对于抬升期,稳定期长,为沿岸土壤形成创造了时间条件了;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为土壤形成、保持提供了有利地形条件,能够在良好的成土环境中发育深厚土壤。
(2)该问要求从土壤形成过程角度,运用时空综合思维,分析嫩江沿岸黑土和黑钙土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在河流阶地序列中,高一级阶地较低一级阶地形成发育早即T2早于T1,相应地T2上的黑土形成早,T1上的黑钙土形成晚。解答“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首先,明确土壤剖面中有无钙积层是区别黑土和黑钙土的显著标志。其次,理清土壤剖面有无钙积层与淋溶作用强弱密切相关。由此探究气候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即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无钙积层;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降水少,淋溶作用弱,钙物质在土壤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
(3)该问要求从区域认知角度,提出黑钙土的保护与利用措施。“藏粮于地"的关键是土地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摸清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前提。黑钙土既存在“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土壤共性问题,又存在“钙积层过浅不利于作物稳产高产”的特殊性问题,因此在明晰黑钙土发生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通过施用有机肥或秸杆粉碎翻埋还田,提升有机质含量。针对钙积层过浅问题、因地制宜,适时深耕,打破钙积层,消除石灰反应。通过侵蚀沟治理、等高耕作、秸杆覆盖等措施,防控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最终、落实“藏粮于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点评】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土壤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2.养护
(1)有些土壤,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例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2)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例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1)河流阶地是地壳上升和流水下切形成的,每一个阶地形成后,地壳活动相对稳定,为土壤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读图可知,嫩江自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为土壤发育形成物质基础;阶地地形相对平缓,坡度较小,水土流失作用弱,有利于土壤形成、保持和进一步发育。
(2)读图可知,从河流阶地看,黑土分布位置高于黑钙土分布位置,判读黑土形成时间早于黑钙土。据材料“黑土形成时气候温暖湿润,黑钙土形成时气候暖干,钙积层较厚”可知,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足,地表水丰富,下渗多,淋溶作用强,不易形成钙积层;而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变得暖干,降水量明显减少,地表水缺乏,下渗减弱,淋溶作用弱,已形成钙积层,土壤钙物质积累明显。
(3)据材料“近年来黑土地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可知,因水土流失导致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改良黑钙土需要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据材料“钙积层过浅对作物生长有不利影响”可知,需要深耕改土,破坏土壤下方钙积层,增加土层厚度;需要平整土地,治理冲沟等,减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厚度等。
6.【答案】(1)地质时期,里海水蒸发旺盛,盐分析出形成盐层;盐层上方沉积形成深厚的砂岩层;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砂岩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层产生塑性流动;盐层密度较小,在砂岩薄弱处向上隆起,形成盐底辟构造。
(2)盐底辟构造定义:埋藏在地下的某盐类岩层受到挤压作用,向上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岩层的构造。
(3)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褶皱;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信息,对图文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即可说明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由左上图可知,泥灰岩上覆盐层,可推知,早期里海水蒸发后,盐分析出,形成厚厚的盐层;右上图可看出,盐层上方接受沉积,形成深厚的砂岩层,且出现了盆缘断裂,结合材料可推知,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砂岩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层产生塑性流动,形成了左下图所示的构造;由于盐层密度较小,能塑性流动,在压力作用下,在砂岩薄弱处向上隆起,从而形成盐底辟构造。
(2)结合材料可知,盐底辟构造的形成,首先需要形成埋藏在地下的某盐类岩层,结合图文材料,可推测形成过程是,盐类岩层受到压力作用,发生塑性流动,在上覆岩层的薄弱位置,盐层向上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岩层,最终形成盐底辟构造。故定义应较简洁,且包括必要的关键词:埋藏在地下的某盐类岩层受到挤压作用,向上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岩层的构造。
(3)封堵油气资源,需要寻找油气资源存储空间且易发生油气资源泄露的地方。油气成藏,需要有一定的空间,且被盐层封堵(盖),结合题意可标出具体部位,在上覆砂岩中选择盐层向下凹陷的位置,有油气存储空间,且盐层封堵砂岩中的油气;在下伏泥灰岩中选择盐层向上凸出的位置,有油气存储空间,且封盖泥灰岩中的油气。如图所示:
【点评】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
断
方
法 从岩层形态上判断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判断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1)由左上图可知,泥灰岩上覆盐层,可推知,早期里海水蒸发后,盐分析出,形成厚厚的盐层;右上图可看出,盐层上方接受沉积,形成深厚的砂岩层,且出现了盆缘断裂,结合材料可推知,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砂岩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层产生塑性流动,形成了左下图所示的构造;由于盐层密度较小,能塑性流动,在压力作用下,在砂岩薄弱处向上隆起,从而形成盐底辟构造。
(2)结合材料可知,盐底辟构造的形成,首先需要形成埋藏在地下的某盐类岩层,结合图文材料,可推测形成过程是,盐类岩层受到压力作用,发生塑性流动,在上覆岩层的薄弱位置,盐层向上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岩层,最终形成盐底辟构造。故定义应较简洁,且包括必要的关键词:埋藏在地下的某盐类岩层受到挤压作用,向上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岩层的构造。
(3)油气成藏,需要有一定的空间,且被盐层封堵(盖),结合题意可标出具体部位,在上覆砂岩中选择盐层向下凹陷的位置,有油气存储空间,且盐层封堵砂岩中的油气;在下伏泥灰岩中选择盐层向上凸出的位置,有油气存储空间,且封盖泥灰岩中的油气。如图所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