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咸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3 15:0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学者赵圆在《制度·言论·心态》一书中说:“(明清之际)‘学求有用’这一目标意识为接纳新知预做了准备。”“张尔岐以利玛窦所谓耶苏教为荒唐悠谬,言及利氏传播的历象器算,却兴趣盎然。”由此可知( )
A.儒家信仰使文人抵制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B.利玛窦通过新技术吸引文人接受基督教
C.西方技术水平在明清之际全面超过中国 D.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推动西学东渐
2.中世纪以来,除了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军事力量,阿拉伯人给欧洲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和新思想,伊斯兰的文化遗产在现在通行于英语中的许多词汇里也有充分的反映,比如tariff(关税)、bazaar(集市)、sugar(糖)等。材料意在说明,阿拉伯人( )
A.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引发了物种和商品的区域流动
C.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D.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3.东正教(基督教)的传入使罗斯人有了自己的文字。东正教允许教徒使用本民族语言做祈祷。在接受祈祷书的同时,罗斯人接受了第一个标准语-教会斯拉夫语,现代俄语的前身古罗斯语(东斯拉夫语)逐步形成。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宗教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B.俄罗斯积极学习拜占庭帝国文化
C.语言统一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D.拜占庭帝国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4.欧洲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造成罗马帝国与中世纪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蛮族入侵。而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郎则提出:伊斯兰教的创立与穆斯林的急速扩张才是导致西方古典世界彻底转变的重要因素,后世学界将其观点概括为“皮朗命题”。该命题( )
A.体现了文明交流的正向互动 B.拓宽了认识欧洲历史的视野
C.揭示了欧洲中世纪衰落缘由 D.继承发展了史学界传统观点
5.1860年,旧金山华人人口占全美华人总人口的比重不足7%;至19世纪70年代,这一比例已超过了17%;而到了20世纪初,更是高达25%,旧金山也因此出现了全美最大的唐人街。这一变化( )
A.得益于美国殖民扩张对华工的需求 B.反映出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C.折射出美国西部淘金热的社会影响 D.源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6.1971年英国的《移民法案》收紧针对英联邦亚非裔移民的政策,规定只有父辈或祖父辈具有英国国籍的人才有入境权和居住权。该法案在1973年1月1日正式生效,英国于同一天宣布加入欧共体,允许劳动力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这意味着( )
A.英国力图加强对英联邦国家的控制 B.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就业岗位流失
C.发展中国家面临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D.英国社会对多元文化认同态度复杂
7.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8.11至13世纪,西欧的英雄史诗与前期史诗不同,这类史诗中的英雄不再是氏族首领,而是封建国家的臣子。这类史诗主要有法兰西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据此推知,这些史诗的传播( )
A.促进了市民阶层壮大 B.奠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
C.有利于民族意识发展 D.冲击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9.《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迅猛 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10.二战后,法国规定国内市场所播放影视作品的40%必须是法语,还通过“单独配额”要求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法国人制作的节目作品。加拿大也规定本国节目须占电视常规播出时间的60%。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形成和谐多元的文化局面 B.积极顺应了文化全球化的潮流
C.是以经济手段推行文化保护主义 D.促进了本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
11.谭其骧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顾多可寻……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诸支流皆东南向,故河南人大都东南迁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材料说明( )
A.交通: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 B.集镇:古代交通发展的结果
C.战争:地域文化演变的推力 D.移民: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
12.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棉织品。而与此同时,南美的秘鲁也有类似发现。最新的基因技术证实,不同地域的人类可能早在8000年前,就同时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这一发现说明( )
A.早期世界文明具有一体化特征 B.区域文明演进具有一定相似性
C.现代科技决定历史研究进展 D.技术传播与人类迁徙存在关联
13.公元425年,拜占庭帝国皇帝塞奥多西二世的妻子尤多西亚创作了《荷马史诗摘录》,构造了从上帝创世到基督升天的基督教历史,荷马也逐渐被塑造为基督教修道院里陈列的“先知”之一。这反映出( )
A.世俗王权借助传统对抗教会 B.正统思想借助古典文化扩大影响
C.基督教会分裂趋势已经出现 D.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呈现复兴迹象
14.《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知,八卦创作( )
A.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源于对自然的科学观察
C.为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 D.体现古人朴素的唯物观
15.许平在《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中指出:“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 9 世纪达到顶峰 。”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中西方文化差异日渐突出 B.中西方政治制度截然对立
C.中西方生产方式的此消彼长 D.中西方认识世界的角度各具特色
16.位于越南中部秋盆江三角洲的广南省莱宜墓地是一处重要的沙萤文化遗存,曾发掘60余座年代约为中国两汉时期的墓葬,其中M37出土了釜、盘、碗等6件铜器。这些铜容器和铜炊具与中国特别是两广、湖南等地汉墓所出同类器物形制及风格均一致,应是由中国输入的器物。据此可推知( )
A.中国的青铜器在越南中部广泛分布 B.中越两国之间存在频繁的贸易往来
C.丝绸之路促进中越间文化贸易交流 D.中国的青铜器技术在世界遥遥领先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 内容
①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萄,园有方翦、香茗。”
②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 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
③云南茶马古道剑川段上的玉津桥 茶马古道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④南宋《撵茶图》 南宋《撵茶图》细致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
⑤【美】梅维恒、【瑞典】郝也麟著,高文海译《茶的真实历史》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
(1)根据材料分析史料的具体类型,并说明上述史料的价值。
(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摘编自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二 战后人才短缺的问题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杜鲁门总统呼吁国会修订移民法,鼓励“拥有技术、才能、知识和经验的人士进入美国”。1952年,美国出台了《外来移民与国籍法》。在管理上,国会通过永久性移民制度和临时劳工计划,确立了一种相互呼应的双轨机制,将人才吸引条款纳入移民限额制度中。同时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在实践上,亚洲裔移民限额虽有松动,但仍饱受排斥歧视之苦。西北欧移民仍然是美国欢迎的首要对象。国会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禁止任何支持共产党组织的人,或亲共人士入境,禁止任何可能反对美国政府或威胁其国家安全的外籍人入境。
——摘编自梁茂信《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1945—19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952年移民法的特点。并说明美国人才引进机制形成的影响因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源头,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雅典是希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培养出了许多方面的人才,著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雅典卫城的设计师菲迪亚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涌现的,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
——据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整理
材料二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希腊、罗马给人类留下来哪些文化遗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1世纪以来,全球史研究在中国史学界迅速发展。在全球史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史、中外交流史、环境史等领域开始采用全球视角,强调长时段、跨文明比较和互动研究。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全球史”,即在吸收全球史方法论的同时,注重中国历史的主体性,避免简单套用西方理论。例如,有学者提出“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史”,强调中国在丝绸之路、朝贡体系等历史进程中的主动作用,而非仅作为被动的接受者。
——摘编自张旭鹏《全球史与民族叙事:中国特色的全球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特色的全球史”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2.D
3.D
4.B
5.C
6.D
7.A
8.C
9.A
10.D
11.A
12.B
13.B
14.D
15.C
16.C
17.(1)史料的价值:史料①为地方志,可用于研究西周时期茶叶的用途和地位。
史料②为当事人的笔记,可用于研究唐朝盛行的饮茶之风以及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史料③为历史遗迹,可用于研究茶叶作为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交往媒介,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的促进作用。
史料④为图像史料,有助于研究两宋时期传统饮茶工具、饮茶过程和茶文化。
史料⑤为历史著作,有助于研究茶叶的外传以及对西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影响:随着茶种植的推广,饮茶之风盛行,茶叶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深远;茶作为贸易交换的商品,推动了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以及对外交往,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文人雅士的茶会场景,从侧面看出茶成为士人的精神寄托,体现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茶在生产交易和传播过程中不仅影响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外传。
18.(1)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
(2)特点:为满足对人才的需要;采用永久移民和临时劳工双轨制管理;接纳移民带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注重保护本国劳工就业;在实践上,存在种族歧视现象;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因素:二战后,美国对人才的需求;冷战期间,为了提升国家人才软实力,对抗苏联;稳定国内社会政治秩序;受近代殖民因素影响,种族歧视观念浓厚。
19.(1)文化遗产:理性的思维方式;自由的精神追求;民主的政治形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理论。
(2)特点:遭到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停滞;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文化的神学色彩浓厚;侧重为《圣经》考证,脱离实际。原因: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中古早期的战争严重破坏了文化;经济的破坏和长期落后;基督教势力的膨胀;世俗政权的衰弱。
20.示例一:论题:中国特色全球史凸显中国历史的独特价值与世界意义。
论述:中国在全球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以四大发明为例,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技术条件,推动欧洲思想解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助力欧洲开辟新航路,改变世界贸易格局;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战争方式,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此外,中国的科举制度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中国特色全球史研究,正是通过挖掘这些史实,展现中国历史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让世界看到中国历史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结论:中国特色全球史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其不仅丰富了全球史内涵,也使中国历史的世界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示例二:论题:中国特色全球史推动对中外交流新认识。
论述:以往研究多强调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而中国特色全球史视角下,中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如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生产技术等,推动日本大化改新,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中国也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丰富了哲学思想与艺术表现形式。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天文、数学知识,中国的儒家思想也通过传教士传播到欧洲,影响了启蒙思想家。中国特色全球史使我们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到中外交流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结论:中国特色全球史为研究中外交流提供了新视角,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在交流中既是输出者也是吸收者,促进了世界文明共同发展。
示例三:论题:中国特色全球史助力构建中国历史叙事新框架。
论述:传统全球史常以西方为主导构建叙事,中国特色全球史则以中国历史主体性为核心,构建新框架。从“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史”来看,中国在古代东亚国际秩序构建中起主导作用。通过朝贡体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中,中国主动开展对外贸易,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建立贸易网络。这些史实表明,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并非边缘角色。中国特色全球史从中国视角重新梳理历史脉络,构建起更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叙事框架。
结论:中国特色全球史构建的新叙事框架,让中国历史在全球史中有了更准确的定位,增强了民族历史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