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
第I卷选择题(共15分)
第I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长江鲟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
A.细胞
B.组织
C.系统
D.个体
2.2025年,我国科学家成功“拼”出小麦完整基因组“拼图”,该成果为小麦高产和粮食安
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小麦的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D)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3.马的体细胞中有32对染色体,其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C)
A.8条
B.16条
C.32条
D.64条
4.小健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看到的物像不够清晰(如下图),其原
因可能是(C)
A.目镜放大倍数太小
B.物镜没有转换到位
C.未调节细准焦螺旋
D.标本未对准通光孔
黑鹊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对柄息环境要求极高,依赖清澈水域
和丰富的鱼类资源生存。近年来,随着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
物水草
修复项目的实施,一度罕见的黑鹣又回到汾河湿地。
请完成第5~7题。
/
5.上图为汾河湿地生态系统示意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B)
A.黑鹊
B.水草
C.鱼
D.虾
6.黑鹅属于迁徙鸟类,以下特征与其飞行相适应的是(D)
A.卵生
B.喙长且直
C.腿细长
D.前肢变成翼
7.黑鹅重现汾河湿地体现了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系
统的是(C)
A.大量引人外来物种
B.随意捕猎湿地动物
C.建立水资源保护区
D.过度开发旅游资源
8.蒲公英的果实顶端长有冠毛(如下图),像一把降落伞,可以随风飘散,这是为了(A
A.传播种子
B.传播花粉
C,吸引昆虫
D.接受光照
9.“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对牡丹的高度赞赏。
依据图中牡丹的特征,可判断它属于(C)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t情
Peconkd urslfeua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双单叶植W,药因科
10.某班同学开展“给校园内的植物挂牌”实践活动,图中所示为牡丹的标牌。
国0,比,,白等色
范别-5月:果刚6儿.
标牌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A)
(算9、10翅m)
A.纲
B.科
C.属
D.种
11.中药黄芪为山西道地药材,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根人药。黄芪幼根
生长主要依靠的部位是右图中的(B)
A.I和I
B.I和Ⅲ
C.Ⅲ和V
D.I和V
5生物
学
第I卷选择题(共15分)
第I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长江鲟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
B.组织
C.系统
D.个体
2.2025年,我国科学家成功“拼”出小麦完整基因组“拼图”,该成果为小麦高产和粮食安
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小麦的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3.马的体细胞中有32对染色体,其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
A.8条
B.16条
C.32条
D.64条
4.小健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看到的物像不够清晰(如下图),其原
因可能是(、)
A.目镜放大倍数太小
B.物镜没有转换到位
C.未调节细准焦螺旋
D.标本未对准通光孔
黑鹊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对栖息环境要求极高,依赖清澈水战
和丰富的鱼类资源生存。近年来,随着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
物水草
修复项目的实施,一度罕见的黑鹊又回到汾河湿地。
请完成第5~7题。
的袋
5.上图为汾河湿地生态系统示意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A.黑鹊
B.水草
C.鱼
D.虾
6.黑鹅属于迁徙鸟类,以下特征与其飞行相适应的是(
A.卵生
B.喙长且直
C.腿细长
D.前肢变成翼
7.黑鹣重现汾河湿地体现了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系
统的是(
A.大量引人外来物种
B.随意捕猎湿地动物
C.建立水资源保护区
D.
过度开发旅游资源
8.蒲公英的果实顶端长有冠毛(如下图),像一把降落伞,可以随风飘散,这是为了(
A.传播种子
B.传播花粉
C,吸引昆虫
D.接受光照
9.“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对牡丹的高度赞赏。
依据图中牡丹的特征,可判断它属于(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北情
Peconka urslfeuo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双中叶值,芍钙科
10.某班同学开展“给校园内的植物挂牌”实践活动,图中所示为牡丹的标牌。
他别5月:第别6儿,
标牌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
(算9、10翅m)
A.纲
B.科
C.属
D.种
11,中药黄芪为山西道地药材,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根入药。黄芪幼根
生长主要依靠的部位是右图中的(
A.I和I
B.I和Ⅲ
C.Ⅲ和V
D.I和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