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5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基础与积累(26分)
1.(2025·梅江模拟)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最能体现诗人对友人深切牵挂之情的句子是: , 。
(2)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以凄凉笛声引发征人强烈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3)杜牧《赤壁》中以小见大、蕴含历史兴亡哲理的句子是: , 。
(4)王绩在《野望》中描写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发出孤独无依感慨的句子是: , 。
(5)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自喻,表达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 。
2.(2025·梅江模拟)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 bèng jiàn 的水花。
(2)那翠竹,yù yù cāng cāng ,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3)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yóu guāng kě jiàn 。
(4)黄与绿主宰着,wú biān wú yín ,坦荡如砥。
3.(2025·梅江模拟)仿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形成排比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这就是母爱!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宁静纯净,和雅清淡; , , ;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4.(2025·梅江模拟)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B.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C.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名著阅读(6分)
(2025·梅江模拟)阅读下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完成题目。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掏出了手枪。“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枪口轻蔑地直视着他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5.选择题:选段中“他”指的是( )
A.朱赫来 B.保尔 柯察金
C.阿尔焦姆 D.谢廖沙
6.填空题:选段展现了“他”在 (情节)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懦弱、重新振作的过程。
7.填空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 ,这部作品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
三、(10分)
(2025·梅江模拟)课内文言文阅读《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B.“五色交辉”“青林翠竹”从色彩角度描绘了山川的绚丽与生机。
C.“猿鸟乱鸣”“沉鳞竞跃”通过静态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
D.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珍视。
四、(9分)
(2025·梅江模拟)课外文言文阅读《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沈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2)贻以金钗 (3)人履其板
12.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 贻 以 金 钗 问 塔 动 之 因 皓 笑 曰
13.从喻皓解决木塔晃动的方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10分)
(2025·梅江模拟)课内现代文阅读《背影》
背影
朱自清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4.下列对选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蹒跚”“攀”“缩”等动词生动展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
B.选段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父亲的慈父形象。
C.“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动。
D.选段语言华丽典雅,字里行间充满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
15.选段中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6.结合全文,分析“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17.从选段中任选一个细节,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15分)
(2025·梅江模拟)课外现代文阅读《给母亲梳头发》
给母亲梳头发
林文月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深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小心翼翼地给坐在前面的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
②天气十分晴朗,阳光从七层楼的病房玻璃窗直射到床边的小几上。母亲的头顶也耀着这初夏的阳光。她背对我坐着,花白的每一茎发根都清清楚楚可见。她调皮地说,那是你小时候,我抱着你熬夜时长出的。唉,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③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遭遇过剪刀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在梳妆台前梳理,没法子坐着。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把捉着才能梳通。母亲性子急,家里又有许多事情等着她亲自料理,所以常常会听见她边梳边咕哝:“讨厌死啦!这么长又这么多。”有时她甚至会使劲梳扯,好像故意要拉掉一些发丝似的。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支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那钢针,插上一只金色的耳挖子,或者戴上有翠饰的簪子。这时,母亲才舒一口气,轻轻捶几下举酸了的双臂;然后,着手收拾摊开在梳妆台上的各种梳栉用具。
④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觑不厌。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一辈子都不剪一次头发呢?她回答说:“呶,就因为小时候你阿公不许剪,现在你们爸爸又不准。” 自己的头发竟由不得自己作主,这难道是 “三从四德” 的遗迹吗?我有些可怜她。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庆幸她没有把这样美丽的头发剪掉,否则我就看不到她早晨梳发的模样儿了。
⑤跟母亲那一头丰饶的黑发相比,我的短发又薄又黄,大概是得自父亲的遗传吧,这真令人嫉妒,也有些儿教人自卑。母亲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形,她不一定查阅或指导每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减轻做功课的负荷。说来惭愧,直到上高中以前,我自己从未削过一支铅笔。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往昔,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为她施行外科手术:将一个火柴盒大小的乾电池装入她左胸口的表皮下。她姣好的面庞有皱纹出现,她的一头美发由花白而逐渐稀薄了。我不能再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于那变小的发髻。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上的乌发,如今所余且不及四分之一的分量了。
⑦好洁成癖的她,拒绝特护为她沐浴,只得由我每隔一日,亲自为她拭洗身体。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洗澡呐!” 我用不太熟练的手,小心为她拭擦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由我照料。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
⑧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不多久以后,却变成了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是背对着我坐的,所以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已经睡着了吧?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好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⑨我仔细端详着母亲,白发在晨光中闪烁着温柔的光。
18.文章以 “给母亲梳头发” 为题,有什么作用?
19.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唉,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20.文中母亲说 “那是你小时候,我抱着你熬夜时长出的”,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情感?
21.文章结尾 “白发在晨光中闪烁着温柔的光” 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七、作文(50分)
22.(2025·梅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时间2025年5月6日凌晨,2025年斯诺克世锦赛在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落下帷幕。中国选手赵心童以18比12的总比分战胜威尔士名将马克·威廉姆斯,成为首位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亚洲球员。
赵心童从资格赛一路过关斩将,先后战胜张家玮、龙泽煌、吕昊天、斯莱瑟等对手,成功晋级正赛。正赛中,他首轮以10比4战胜杰克·琼斯,次轮以13比10战胜雷佩凡,第三轮以13比5战胜克里斯·韦克林,半决赛更是以17比7横扫七届世锦赛冠军奥沙利文,强势挺进决赛。
决赛采用35局18胜制,分四个阶段进行。赵心童在前三个阶段便以17比8领先,拿到赛点。第四阶段,尽管威廉姆斯一度连赢四局,但赵心童最终稳住阵脚,以18比12锁定胜局。夺冠后,赵心童表示自己仍然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他感谢了所有支持他的人。
写作要求:根据上述材料,以“赵心童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为背景,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要求围绕“梦想与坚持”“突破与超越”“支持与感恩”等关键词展开,结合赵心童夺冠的经历,阐述其背后的意义和启示。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第1、2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最能体现诗人对友人深切牵挂之情的句子,“寄”不要写成“记”;“君”不要写成“军”;“郎”不要写成“朗”;
第3、4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以凄凉笛声引发征人强烈思乡之情的句子,“芦管”不要写成“庐菅”;“征人”不要写成“真人”;“尽”不要写成“进”;
第5、6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以小见大、蕴含历史兴亡哲理的句子,“郎”不要写成“朗”,“雀”不要写成“鹊”;“锁”不要写成“琐”;“乔”不要写成“侨”;
第7、8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写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发出孤独无依感慨的句子,“相顾”不要写成“乡故”;“采薇”不要写成“彩徽”;
第9、10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以落花自喻,表达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落红”不要写成“落花”;“化”不要写成“画”。
故答案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2.【答案】迸溅;郁郁苍苍;油光可鉴;无边无垠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第1空,bèng jiàn,应写作:迸溅,意思:向四外溅出。“迸”不要写成“并”;“溅”不要写成“贱”;
第2空,yù yù cāng cāng,应写作:郁郁苍苍,意思: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郁”不要写成“欲”;“苍”不要写成“沧”;
覅3空,yóu guāng kě jiàn,应写作:油光可鉴,意思:形容非常光亮润泽(鉴:照)。“鉴”不要写成“签”;
第4空,wú biān wú yín,应写作:无边无际,意思: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垠:界限,边际)。“垠”不要写成“银”。
故答案为:迸溅;郁郁苍苍;油光可鉴;无边无垠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
3.【答案】示例: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清新自然;淡雅悠远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首先要分析已有句式的特点:结构上是“母爱就像+喻体(偏正短语),特征1(并列短语),特征2(并列短语)”的句式,仿写时要与前后句保持一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且分句间形成排比,增强语言节奏感。内容上:需围绕“母爱”这一主题,选取恰当的喻体(如自然景物、艺术形式等),体现母爱的特点(如温暖、细腻、深沉等)。后两个分句需具体描述喻体的特征,与前后句的“宁静纯净,和雅清淡”“婉转悠扬,轻吟浅唱”形成语义呼应。比如:母爱就像一盏长明灯,和煦温暖,柔和持久。
故答案为:示例: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清新自然;淡雅悠远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仿写答题思路是一看题干,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二分析例句,研究例句内容、句式、语言或情感,三巧构思,确定仿写对象,注意文采,最后答题注意聚义连贯,内容合理。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形神相似。
4.【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搭配不当,“改善”改为“提高”。
B语序不当。“发扬”与“继承”对调。
C残缺主语。去掉“随着”或“使”。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答案】5.B
6.因伤病失去战斗能力,产生自杀念头
7.奥斯特洛夫斯基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及其形象特征的识记、理解与概括。概括人物形象需要“瞻前顾后”,联系全文进行比较,全面分析,不能只看一处。评价人物要客观、全面,名著阅读一定要真阅读,平时也要适当练题。从情节角度评价名著,可以从情节是否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情节的紧张感和冲突、情节的高潮和结局、情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情节对主题的支撑等方面考虑。不管是哪种,前提一定是对名著的真阅读,对名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等要牢记,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多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
5.A:朱赫来是保尔的革命导师,与这一情节无关;
B:由选段中“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可知,“他”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选段描写了保尔在身体瘫痪、双目失明后陷入绝望,用手枪对准自己却最终放弃自杀的情节。
C:阿尔焦姆是保尔的哥哥,
D:谢廖沙是保尔的朋友,与这一情节无关。
故答案为:B
6.选段中,保尔之所以产生自杀的念头,是因为他在战斗中多次受伤,后因伤寒和过度劳累导致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丧失行动能力且无法继续革命工作,认为自己是队伍的负担。这段选段展现了他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战胜懦弱,选择坚强活下去的过程。横线处要填他产生自杀念头的原因,如“身体残疾、双目失明后,产生自杀念头”或“因伤病失去战斗能力,产生自杀念头”等。
故答案为: 因伤病失去战斗能力,产生自杀念头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
故答案为: 奥斯特洛夫斯基
【答案】8.消散;坠落;参与,这里指欣赏
9.(1)高高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水底。(2)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10.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附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8.第1空,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第2空,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第3空,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故答案为:消散;坠落;参与,这里指欣赏。
9.(1)入:耸入,插入;流:溪流;见:看见;
(2)四时:四季;俱:全,都;备:具备,存在。
故答案为: (1)高高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水底。(2)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10.A:首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领全文,故: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理解分析正确;
B:“五色交辉”意思: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意思: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这两句从色彩角度描绘山川的绚丽与生机,理解分析正确;
C:“猿鸟乱鸣”“沉鳞竞跃”的意思是: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是从动态的听觉(猿鸟鸣叫)与视觉(鱼儿跃动)描写,展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并非静态描写,故:“猿鸟乱鸣”“沉鳞竞跃”通过静态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理解分析不正确;
D:结尾句意: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表达了作者陶弘景对山水奇景的深切热爱,以及能与谢灵运这样的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情,同时隐含着对后继无人共鸣的淡淡惋惜 。故: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珍视,理解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11.担心;赠送;踩踏
1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贻以金钗 / 问塔动之因 / 皓笑曰
13.启示: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注重实践,不能仅凭经验主观判断。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谈观点看法。谈观点看法不要脱离文本,要再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再从原文出发联系现实谈看法,需要精心组织语言,完整表达。答题格式一般是:开头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最后强调观点。【附参考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11.(1)句意:钱帅登上木塔,担心它晃动。患:担心;
(2)句意:拿金钗送给她。贻:赠送;
(3)句意:人踩在那楼板上。履:踩踏。
故答案为:担心;赠送;踩踏
12.这句话的意思是: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赠送给她金钗,询问木塔晃动的原因。钱皓笑着说。故断句为: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
故答案为: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贻以金钗 / 问塔动之因 / 皓笑曰
13.文中,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肤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表现出喻皓善于观察总结,将生活经验(如箱子的结构)应用于工程问题。可得启示:遇到问题不能仅凭经验主观判断,实践和经验比理论更重要;解决问题要抓住核心矛盾,还要敢于创新,不要墨守成规。
故答案为: 启示: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注重实践,不能仅凭经验主观判断。
【答案】14.D
15.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希望儿子安心,自己承担辛苦的心理。
16.“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也包含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愧疚。
17.示例:“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通过动作描写,细致刻画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突出父爱的深沉。
【知识点】散文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可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思考作者有无使用表现手法,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句子的内涵。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
(3)本题考查对线索的理解分析。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时间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线索有时间线、地点线、人物线、事物线、感情线,有些文章有双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解题步骤是首先要根据题干提示,明确是哪一类线索,是人物还是情感变化,还是时间、地点变化等,然后再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语,找到相应的段落,最后在相应的段落中寻找关键词,总结作答。
(4)本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理解分析。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小环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作用:一,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二,可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三,可以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烘托氛围和气氛;四,可以揭示主题、增强主题的表现力。
14.A:“蹒跚”“攀”“缩”等动词生动展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正确;
B:选段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父亲的慈父形象,正确;
C:“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动,正确;
D:由第2段句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第6段句子:“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等语句可知,文章语言质朴平实,以日常对话和白描手法传递情感,而非“华丽典雅”,故分析不正确。
故答案为:D
15.由第6段句子:“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可知,父亲在即将分别时主动提出为儿子买橘子,且反复叮嘱儿子留在原地,避免儿子奔波或走失。从父亲坚持独自穿过铁道、攀爬月台的艰难动作(如“蹒跚”“攀”“缩”)可看出,他宁愿自己承受辛苦,也要为儿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可知,这句话既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心,希望儿子在车站安心等待,又暗含父亲主动承担辛劳、不愿让儿子受累的心理,展现出深沉的父爱。
故答案为: 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希望儿子安心,自己承担辛苦的心理。
16.由第1段句子:“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可知,开篇点题,将“背影”作为情感寄托的核心,奠定全文叙事基调;
由第6段对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时“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等背影的细致刻画可知,这一具体场景通过动作描写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使“背影”成为父爱的具象化符号;
由第7段句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可知,结尾处对“背影”的回忆与开篇呼应,此时“背影”已融入儿子对父亲晚年境遇的心疼与过往误解的愧疚。
由此可知,“背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难忘背影—刻画背影—怀念背影”的叙事脉络,既凝聚着父亲默默付出的深情,也承载着儿子从“暗笑他的迂”到理解父爱的情感转变,成为父子亲情的核心载体。
故答案为:“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也包含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愧疚。
17.回答时,先从出选段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节(如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然后,分析该细节的描写手法(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结合上下文,阐述细节所体现的人物情感或主题思想。
比如:由第5段句子:“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可知,“拣定”这一动作体现父亲为儿子挑选座位时的细心。靠车门的位置便于上下车和观察行李,父亲默默为儿子考虑周全,却无需多言。通过这一细节,以小见大,展现父亲对儿子含蓄而深沉的关爱,让读者感受到平凡举动中蕴含的亲情温度。
又如:由第6段句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可知,父亲买橘子后拍打泥土的动作,与“轻松”的神态形成反差。实际上,攀爬月台已让他十分吃力,但他仍强装轻松,只为让儿子放心。这一细节通过动作与神态的“矛盾”,深刻刻画了父亲不愿让儿子担忧、处处为儿子着想的心理,凸显父爱的无私与隐忍。
再如:由第6段句子:“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可知,父亲离别时反复回头叮嘱儿子“进去吧”,语言朴实却充满牵挂。“回过头”的动作和简短的话语,体现父亲对儿子的不舍与放心不下,即便已转身离去,仍惦记着儿子的安全。这一细节以日常对话和细微动作,传递出父子间真挚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故答案为:示例:“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通过动作描写,细致刻画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突出父爱的深沉。
【答案】18.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寄托了女儿对母亲的关爱,蕴含着时光流逝的感慨。
19.细节描写,通过对比的手法,母亲现在的头发跟从前大不一样,说明母亲已经衰老了,表达作者对母亲衰老的心疼。
20.包含母亲对过去辛劳的淡淡回忆,对女儿的爱与付出的无悔,以及岁月流逝的感慨。
21.表面写白发在晨光中闪耀,实则象征母爱的温暖与永恒,即使时光流逝,母亲的爱依然温柔明亮,表达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恩。
【知识点】散文
【解析】(1)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步骤是,第一要明确标题的含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第二拆解标题,确定题目关键字,第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深层含义:一看是否运用修辞,二看是否双关,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内容,五看作者情感,六看线索;第四提炼整合答案。答题格式: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等) 。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看题干是否有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若有要求则答案必须从要求的角度分析;若无要求,就先从修辞角度判断,然后再从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从修辞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辨析,然后采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答题格式是:运用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含义或情感哲理。从词语角度,我们要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或者是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解释事物的性质状态等重要信息,抓住它们,用替换法揣摩。答题格式为xx词写出了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3)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可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思考作者有无使用表现手法,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句子的内涵。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
(4)本题考查对结尾段落的理解与分析。结尾段一般有如下作用:总结全文,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要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尽量不说大包围圈地套话。
18.由第1段句子:“我用它小心翼翼地给坐在前面的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可知,标题是文章的核心行为,开篇即点出“梳头”场景,引出对母亲现状的描写。
由第3-4段“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自己的头发竟由不得自己作主”可知,标题串联起儿时看母亲梳长发的回忆,体现母亲年轻时的形象与传统女性特质。
由第6-8段“她的一头美发由花白而逐渐稀薄了……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可知,标题贯穿从母亲黑发至白发、从健康到生病的过程,既承载着“我”对母亲的关爱(如“小心为她拭擦身子”“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又通过发丝变化暗含时光流逝的感慨(如“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成为情感与叙事的双重线索。
故答案为: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寄托了女儿对母亲的关爱,蕴含着时光流逝的感慨。
19.由第2段句子:“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可知,“乌黑丰饶”与“稀薄”“小小一握”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握”这一动作细节,将母亲昔日秀发的浓密乌亮与当下的稀疏苍白直观呈现。这种对比不仅是外在形象的变化,更暗示着时光对母亲的催老,“只余”一词饱含作者对母亲衰老的无奈与疼惜,于细微处见深情。
故答案为:细节描写,通过对比的手法,母亲现在的头发跟从前大不一样,说明母亲已经衰老了,表达作者对母亲衰老的心疼。
20.由第2段句子:“她调皮地说,那是你小时候,我抱着你熬夜时长出的”可知,“抱着你熬夜”直接关联养育场景,
由第3段句子:“母亲性子急,家里又有许多事情等着她亲自料理”,可推知这是母亲对早年辛苦育儿时光的回忆(如熬夜照料孩子、操持家务的辛劳);
从“你小时候”的亲昵称呼及第7段母亲依赖女儿“柔顺地由我照料”的互动可知,母亲将白发归因于为女儿的付出,轻描淡写中透着对子女毫无保留的爱与无悔(如为女儿成长甘愿承受辛劳的深情);而“长出的”白发与第2段句子:“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形成对比,母亲借发丝变化含蓄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身衰老的感慨(如青春不再、身体渐衰的无奈)。
故答案为:包含母亲对过去辛劳的淡淡回忆,对女儿的爱与付出的无悔,以及岁月流逝的感慨。
21.由第2段句子:“阳光从七层楼的病房玻璃窗直射到床边的小几上。母亲的头顶也耀着这初夏的阳光”可知,晨光作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病房内明亮温暖的场景,又为白发增添了柔和的光晕,使白发的“闪烁”有了具体的光线依托,营造出宁静温馨的氛围。
由第3段句子:“那一头从未遭遇过剪刀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可知,母亲年轻时拥有乌黑丰饶的长发,梳发动作充满生命力,而结尾的“白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时光流逝使黑发变白,但由第8段句子:“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可知,作者对母亲的爱与记忆始终未变,白发的“温柔光”恰似记忆中母亲梳发时的温暖延续,象征着母女间情感的恒久而绵长。
由第6段句子:“她姣好的面庞有皱纹出现,她的一头美发由花白而逐渐稀薄了”可知,母亲的衰老与白发的出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由第7段句子:“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可知,即使母亲身体衰弱,梳理头发的动作依然连接着母女间的亲密互动。结尾的“温柔的光”既是对母亲当下形象的细腻刻画,也暗含着作者对母亲一生辛劳的心疼与感恩——她的白发里藏着抚养子女的岁月痕迹(如第2段句子:“那是你小时候,我抱着你熬夜时长出的”),而这束光如同母爱本身,历经时光淘洗仍熠熠生辉,既照亮了女儿的成长,也成为生命中永不褪色的温暖印记。
故答案为: 表面写白发在晨光中闪耀,实则象征母爱的温暖与永恒,即使时光流逝,母亲的爱依然温柔明亮,表达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恩。
22.【答案】范文
梦想的力量
北京时间2025年5月6日凌晨,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中国选手赵心童以18比12战胜威尔士名将马克·威廉姆斯,成为首位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亚洲球员。这一刻,赵心童不仅创造了中国斯诺克的历史,更让世界看到了梦想的力量。
赵心童的夺冠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从资格赛一路过关斩将,他先后战胜多位强敌,最终站在了决赛的舞台上。面对经验丰富的马克·威廉姆斯,赵心童没有丝毫畏惧。他在比赛中展现出的冷静与果敢,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第四阶段,尽管对手一度连赢四局,但他依然稳住阵脚,最终以18比12锁定胜局。这一刻,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梦想的力量。
梦想的力量,源于坚持。赵心童曾被视为中国斯诺克的天才少年,但他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赌球禁赛风波”陷入低谷,但复出后仅用7个月就完成了从谷底到巅峰的华丽蜕变。他的坚持,不仅体现在赛场上的每一次击球,更体现在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正是这种坚持,让他在无数个日夜的训练中磨砺技艺,在每一次比赛中积累经验。
梦想的力量,还在于突破与超越。赵心童的夺冠之路,是一条不断突破自我的旅程。他在半决赛中以17比7横扫七届世锦赛冠军奥沙利文,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信心。决赛中,他更是以18比12的比分战胜了经验丰富的威廉姆斯,打破了英伦三岛选手多年来对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垄断。他的成功,不仅是对自我的超越,更是对亚洲斯诺克的一次突破。
赵心童的成功,也离不开他人的支持。他的恩师奥沙利文在比赛中多次给予他指导,帮助他成长。他的师兄弟雷佩凡在比赛中为他扫清障碍,让他能够顺利晋级。夺冠后,赵心童感谢了所有支持他的人,这体现了他的感恩之心。正是这些支持,让他在追梦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赵心童的夺冠,让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梦想,勇于突破,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他的成功,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斯诺克的荣耀。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追逐自己的梦想,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梦想,是心中不灭的火焰;坚持,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赵心童用他的夺冠之旅,诠释了梦想与坚持的意义。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用坚持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话题作文。
审题立意:
本作文题要求以“赵心童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展开。从“梦想与坚持”角度看,赵心童一路过关斩将,从资格赛到决赛,历经多轮比赛,若没有对冠军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难以取得佳绩,启示我们有梦就要坚持,不惧困难。从“突破与超越”方面,他作为亚洲球员成为首位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突破了亚洲球员在该赛事的成绩壁垒,不断战胜强劲对手,实现自我超越,让我们明白要勇于挑战,突破自我局限。从“支持与感恩”来讲,他夺冠后感谢支持他的人,说明成功背后离不开他人帮助,我们要感恩那些助力自己成长的人。可围绕这些关键词,确定积极向上的立意,如“坚守梦想,以坚持铸就辉煌”“在突破与超越中成就自我”“心怀感恩,铭记支持力量”等。
选材构思:
在选材上,可以选取赵心童比赛中的具体事例。比如他在资格赛战胜众多对手,体现坚持逐梦;半决赛横扫奥沙利文,展现突破与超越。还可拓展到其他体育明星或成功人士类似经历,如苏炳添不断挑战极限,突破亚洲短跑记录,通过坚持和突破实现梦想;科比 布莱恩特凭借对篮球的热爱和坚持,多次在赛场上超越自我。也可从自身出发,讲述自己在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因梦想而坚持,实现小突破的故事。若写议论文,可开篇点明观点,如“梦想与坚持是成功的双翼”,接着列举赵心童及其他事例论证,最后总结强调观点。若写记叙文,可采用倒叙,先写看到赵心童夺冠的激动场景,再回忆自己受其鼓舞,在学习中为梦想坚持,克服困难实现成绩提升等经历,结尾升华主题,阐述从赵心童夺冠中获得的关于梦想、坚持、感恩等方面的感悟。
比如,题目:坚持成就梦想
第一段:古往今来,无数的人谈及成功的秘诀,都会不约而同地道出:坚持!是的,坚持成就梦想!
第二段:马云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建者,坚持两字可谓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用他的一次次坚持换来了自己如今的财富。
第三段: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杏林子,同样是以自己的坚持成就了梦想。
第四段:坚持,真的能成就梦想。也只有坚持,才能使我们的梦想蓝图一点点焕发光彩。
第五段:2025年斯诺克世锦赛,中国选手赵心童以18比12的总比分战胜威尔士名将马克·威廉姆斯,是坚持成就了他的梦想
第六段:坚持,成就梦想!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是一种信念与希望,它时刻激励我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点评】文章抓住热点事件(赵心童夺冠),并将其作为论证“梦想力量”的生动论据,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表达通顺,叙述清晰。对核心概念“梦想的力量”的阐释深度不足,语言表达的文采和感染力有待提升。
1 / 1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5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基础与积累(26分)
1.(2025·梅江模拟)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最能体现诗人对友人深切牵挂之情的句子是: , 。
(2)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以凄凉笛声引发征人强烈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3)杜牧《赤壁》中以小见大、蕴含历史兴亡哲理的句子是: , 。
(4)王绩在《野望》中描写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发出孤独无依感慨的句子是: , 。
(5)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自喻,表达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 。
【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第1、2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最能体现诗人对友人深切牵挂之情的句子,“寄”不要写成“记”;“君”不要写成“军”;“郎”不要写成“朗”;
第3、4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以凄凉笛声引发征人强烈思乡之情的句子,“芦管”不要写成“庐菅”;“征人”不要写成“真人”;“尽”不要写成“进”;
第5、6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以小见大、蕴含历史兴亡哲理的句子,“郎”不要写成“朗”,“雀”不要写成“鹊”;“锁”不要写成“琐”;“乔”不要写成“侨”;
第7、8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写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发出孤独无依感慨的句子,“相顾”不要写成“乡故”;“采薇”不要写成“彩徽”;
第9、10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以落花自喻,表达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落红”不要写成“落花”;“化”不要写成“画”。
故答案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2.(2025·梅江模拟)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 bèng jiàn 的水花。
(2)那翠竹,yù yù cāng cāng ,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3)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yóu guāng kě jiàn 。
(4)黄与绿主宰着,wú biān wú yín ,坦荡如砥。
【答案】迸溅;郁郁苍苍;油光可鉴;无边无垠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第1空,bèng jiàn,应写作:迸溅,意思:向四外溅出。“迸”不要写成“并”;“溅”不要写成“贱”;
第2空,yù yù cāng cāng,应写作:郁郁苍苍,意思: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郁”不要写成“欲”;“苍”不要写成“沧”;
覅3空,yóu guāng kě jiàn,应写作:油光可鉴,意思:形容非常光亮润泽(鉴:照)。“鉴”不要写成“签”;
第4空,wú biān wú yín,应写作:无边无际,意思: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垠:界限,边际)。“垠”不要写成“银”。
故答案为:迸溅;郁郁苍苍;油光可鉴;无边无垠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
3.(2025·梅江模拟)仿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形成排比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这就是母爱!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宁静纯净,和雅清淡; , , ;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答案】示例: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清新自然;淡雅悠远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首先要分析已有句式的特点:结构上是“母爱就像+喻体(偏正短语),特征1(并列短语),特征2(并列短语)”的句式,仿写时要与前后句保持一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且分句间形成排比,增强语言节奏感。内容上:需围绕“母爱”这一主题,选取恰当的喻体(如自然景物、艺术形式等),体现母爱的特点(如温暖、细腻、深沉等)。后两个分句需具体描述喻体的特征,与前后句的“宁静纯净,和雅清淡”“婉转悠扬,轻吟浅唱”形成语义呼应。比如:母爱就像一盏长明灯,和煦温暖,柔和持久。
故答案为:示例: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清新自然;淡雅悠远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仿写答题思路是一看题干,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二分析例句,研究例句内容、句式、语言或情感,三巧构思,确定仿写对象,注意文采,最后答题注意聚义连贯,内容合理。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形神相似。
4.(2025·梅江模拟)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B.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C.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搭配不当,“改善”改为“提高”。
B语序不当。“发扬”与“继承”对调。
C残缺主语。去掉“随着”或“使”。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二、名著阅读(6分)
(2025·梅江模拟)阅读下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完成题目。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掏出了手枪。“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枪口轻蔑地直视着他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5.选择题:选段中“他”指的是( )
A.朱赫来 B.保尔 柯察金
C.阿尔焦姆 D.谢廖沙
6.填空题:选段展现了“他”在 (情节)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懦弱、重新振作的过程。
7.填空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 ,这部作品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
【答案】5.B
6.因伤病失去战斗能力,产生自杀念头
7.奥斯特洛夫斯基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及其形象特征的识记、理解与概括。概括人物形象需要“瞻前顾后”,联系全文进行比较,全面分析,不能只看一处。评价人物要客观、全面,名著阅读一定要真阅读,平时也要适当练题。从情节角度评价名著,可以从情节是否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情节的紧张感和冲突、情节的高潮和结局、情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情节对主题的支撑等方面考虑。不管是哪种,前提一定是对名著的真阅读,对名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等要牢记,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多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
5.A:朱赫来是保尔的革命导师,与这一情节无关;
B:由选段中“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可知,“他”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选段描写了保尔在身体瘫痪、双目失明后陷入绝望,用手枪对准自己却最终放弃自杀的情节。
C:阿尔焦姆是保尔的哥哥,
D:谢廖沙是保尔的朋友,与这一情节无关。
故答案为:B
6.选段中,保尔之所以产生自杀的念头,是因为他在战斗中多次受伤,后因伤寒和过度劳累导致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丧失行动能力且无法继续革命工作,认为自己是队伍的负担。这段选段展现了他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战胜懦弱,选择坚强活下去的过程。横线处要填他产生自杀念头的原因,如“身体残疾、双目失明后,产生自杀念头”或“因伤病失去战斗能力,产生自杀念头”等。
故答案为: 因伤病失去战斗能力,产生自杀念头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
故答案为: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三、(10分)
(2025·梅江模拟)课内文言文阅读《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B.“五色交辉”“青林翠竹”从色彩角度描绘了山川的绚丽与生机。
C.“猿鸟乱鸣”“沉鳞竞跃”通过静态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
D.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珍视。
【答案】8.消散;坠落;参与,这里指欣赏
9.(1)高高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水底。(2)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10.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附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8.第1空,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第2空,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第3空,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故答案为:消散;坠落;参与,这里指欣赏。
9.(1)入:耸入,插入;流:溪流;见:看见;
(2)四时:四季;俱:全,都;备:具备,存在。
故答案为: (1)高高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水底。(2)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10.A:首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领全文,故: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理解分析正确;
B:“五色交辉”意思: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意思: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这两句从色彩角度描绘山川的绚丽与生机,理解分析正确;
C:“猿鸟乱鸣”“沉鳞竞跃”的意思是: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是从动态的听觉(猿鸟鸣叫)与视觉(鱼儿跃动)描写,展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并非静态描写,故:“猿鸟乱鸣”“沉鳞竞跃”通过静态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理解分析不正确;
D:结尾句意: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表达了作者陶弘景对山水奇景的深切热爱,以及能与谢灵运这样的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情,同时隐含着对后继无人共鸣的淡淡惋惜 。故: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珍视,理解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C
四、(9分)
(2025·梅江模拟)课外文言文阅读《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沈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2)贻以金钗 (3)人履其板
12.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 贻 以 金 钗 问 塔 动 之 因 皓 笑 曰
13.从喻皓解决木塔晃动的方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1.担心;赠送;踩踏
1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贻以金钗 / 问塔动之因 / 皓笑曰
13.启示: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注重实践,不能仅凭经验主观判断。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谈观点看法。谈观点看法不要脱离文本,要再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再从原文出发联系现实谈看法,需要精心组织语言,完整表达。答题格式一般是:开头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最后强调观点。【附参考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11.(1)句意:钱帅登上木塔,担心它晃动。患:担心;
(2)句意:拿金钗送给她。贻:赠送;
(3)句意:人踩在那楼板上。履:踩踏。
故答案为:担心;赠送;踩踏
12.这句话的意思是: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赠送给她金钗,询问木塔晃动的原因。钱皓笑着说。故断句为: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
故答案为: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贻以金钗 / 问塔动之因 / 皓笑曰
13.文中,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肤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表现出喻皓善于观察总结,将生活经验(如箱子的结构)应用于工程问题。可得启示:遇到问题不能仅凭经验主观判断,实践和经验比理论更重要;解决问题要抓住核心矛盾,还要敢于创新,不要墨守成规。
故答案为: 启示: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注重实践,不能仅凭经验主观判断。
五、(10分)
(2025·梅江模拟)课内现代文阅读《背影》
背影
朱自清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4.下列对选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蹒跚”“攀”“缩”等动词生动展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
B.选段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父亲的慈父形象。
C.“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动。
D.选段语言华丽典雅,字里行间充满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
15.选段中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6.结合全文,分析“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17.从选段中任选一个细节,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4.D
15.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希望儿子安心,自己承担辛苦的心理。
16.“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也包含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愧疚。
17.示例:“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通过动作描写,细致刻画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突出父爱的深沉。
【知识点】散文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可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思考作者有无使用表现手法,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句子的内涵。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
(3)本题考查对线索的理解分析。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时间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线索有时间线、地点线、人物线、事物线、感情线,有些文章有双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解题步骤是首先要根据题干提示,明确是哪一类线索,是人物还是情感变化,还是时间、地点变化等,然后再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语,找到相应的段落,最后在相应的段落中寻找关键词,总结作答。
(4)本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理解分析。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小环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作用:一,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二,可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三,可以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烘托氛围和气氛;四,可以揭示主题、增强主题的表现力。
14.A:“蹒跚”“攀”“缩”等动词生动展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正确;
B:选段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父亲的慈父形象,正确;
C:“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动,正确;
D:由第2段句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第6段句子:“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等语句可知,文章语言质朴平实,以日常对话和白描手法传递情感,而非“华丽典雅”,故分析不正确。
故答案为:D
15.由第6段句子:“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可知,父亲在即将分别时主动提出为儿子买橘子,且反复叮嘱儿子留在原地,避免儿子奔波或走失。从父亲坚持独自穿过铁道、攀爬月台的艰难动作(如“蹒跚”“攀”“缩”)可看出,他宁愿自己承受辛苦,也要为儿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可知,这句话既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心,希望儿子在车站安心等待,又暗含父亲主动承担辛劳、不愿让儿子受累的心理,展现出深沉的父爱。
故答案为: 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希望儿子安心,自己承担辛苦的心理。
16.由第1段句子:“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可知,开篇点题,将“背影”作为情感寄托的核心,奠定全文叙事基调;
由第6段对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时“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等背影的细致刻画可知,这一具体场景通过动作描写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使“背影”成为父爱的具象化符号;
由第7段句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可知,结尾处对“背影”的回忆与开篇呼应,此时“背影”已融入儿子对父亲晚年境遇的心疼与过往误解的愧疚。
由此可知,“背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难忘背影—刻画背影—怀念背影”的叙事脉络,既凝聚着父亲默默付出的深情,也承载着儿子从“暗笑他的迂”到理解父爱的情感转变,成为父子亲情的核心载体。
故答案为:“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也包含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愧疚。
17.回答时,先从出选段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节(如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然后,分析该细节的描写手法(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结合上下文,阐述细节所体现的人物情感或主题思想。
比如:由第5段句子:“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可知,“拣定”这一动作体现父亲为儿子挑选座位时的细心。靠车门的位置便于上下车和观察行李,父亲默默为儿子考虑周全,却无需多言。通过这一细节,以小见大,展现父亲对儿子含蓄而深沉的关爱,让读者感受到平凡举动中蕴含的亲情温度。
又如:由第6段句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可知,父亲买橘子后拍打泥土的动作,与“轻松”的神态形成反差。实际上,攀爬月台已让他十分吃力,但他仍强装轻松,只为让儿子放心。这一细节通过动作与神态的“矛盾”,深刻刻画了父亲不愿让儿子担忧、处处为儿子着想的心理,凸显父爱的无私与隐忍。
再如:由第6段句子:“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可知,父亲离别时反复回头叮嘱儿子“进去吧”,语言朴实却充满牵挂。“回过头”的动作和简短的话语,体现父亲对儿子的不舍与放心不下,即便已转身离去,仍惦记着儿子的安全。这一细节以日常对话和细微动作,传递出父子间真挚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故答案为:示例:“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通过动作描写,细致刻画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突出父爱的深沉。
六、(15分)
(2025·梅江模拟)课外现代文阅读《给母亲梳头发》
给母亲梳头发
林文月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深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小心翼翼地给坐在前面的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
②天气十分晴朗,阳光从七层楼的病房玻璃窗直射到床边的小几上。母亲的头顶也耀着这初夏的阳光。她背对我坐着,花白的每一茎发根都清清楚楚可见。她调皮地说,那是你小时候,我抱着你熬夜时长出的。唉,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③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遭遇过剪刀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在梳妆台前梳理,没法子坐着。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把捉着才能梳通。母亲性子急,家里又有许多事情等着她亲自料理,所以常常会听见她边梳边咕哝:“讨厌死啦!这么长又这么多。”有时她甚至会使劲梳扯,好像故意要拉掉一些发丝似的。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支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那钢针,插上一只金色的耳挖子,或者戴上有翠饰的簪子。这时,母亲才舒一口气,轻轻捶几下举酸了的双臂;然后,着手收拾摊开在梳妆台上的各种梳栉用具。
④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觑不厌。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一辈子都不剪一次头发呢?她回答说:“呶,就因为小时候你阿公不许剪,现在你们爸爸又不准。” 自己的头发竟由不得自己作主,这难道是 “三从四德” 的遗迹吗?我有些可怜她。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庆幸她没有把这样美丽的头发剪掉,否则我就看不到她早晨梳发的模样儿了。
⑤跟母亲那一头丰饶的黑发相比,我的短发又薄又黄,大概是得自父亲的遗传吧,这真令人嫉妒,也有些儿教人自卑。母亲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形,她不一定查阅或指导每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减轻做功课的负荷。说来惭愧,直到上高中以前,我自己从未削过一支铅笔。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往昔,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为她施行外科手术:将一个火柴盒大小的乾电池装入她左胸口的表皮下。她姣好的面庞有皱纹出现,她的一头美发由花白而逐渐稀薄了。我不能再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于那变小的发髻。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上的乌发,如今所余且不及四分之一的分量了。
⑦好洁成癖的她,拒绝特护为她沐浴,只得由我每隔一日,亲自为她拭洗身体。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洗澡呐!” 我用不太熟练的手,小心为她拭擦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由我照料。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
⑧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不多久以后,却变成了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是背对着我坐的,所以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已经睡着了吧?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好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⑨我仔细端详着母亲,白发在晨光中闪烁着温柔的光。
18.文章以 “给母亲梳头发” 为题,有什么作用?
19.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唉,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20.文中母亲说 “那是你小时候,我抱着你熬夜时长出的”,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情感?
21.文章结尾 “白发在晨光中闪烁着温柔的光” 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18.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寄托了女儿对母亲的关爱,蕴含着时光流逝的感慨。
19.细节描写,通过对比的手法,母亲现在的头发跟从前大不一样,说明母亲已经衰老了,表达作者对母亲衰老的心疼。
20.包含母亲对过去辛劳的淡淡回忆,对女儿的爱与付出的无悔,以及岁月流逝的感慨。
21.表面写白发在晨光中闪耀,实则象征母爱的温暖与永恒,即使时光流逝,母亲的爱依然温柔明亮,表达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恩。
【知识点】散文
【解析】(1)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步骤是,第一要明确标题的含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第二拆解标题,确定题目关键字,第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深层含义:一看是否运用修辞,二看是否双关,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内容,五看作者情感,六看线索;第四提炼整合答案。答题格式: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等) 。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看题干是否有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若有要求则答案必须从要求的角度分析;若无要求,就先从修辞角度判断,然后再从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从修辞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辨析,然后采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答题格式是:运用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含义或情感哲理。从词语角度,我们要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或者是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解释事物的性质状态等重要信息,抓住它们,用替换法揣摩。答题格式为xx词写出了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3)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可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思考作者有无使用表现手法,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句子的内涵。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
(4)本题考查对结尾段落的理解与分析。结尾段一般有如下作用:总结全文,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要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尽量不说大包围圈地套话。
18.由第1段句子:“我用它小心翼翼地给坐在前面的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可知,标题是文章的核心行为,开篇即点出“梳头”场景,引出对母亲现状的描写。
由第3-4段“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自己的头发竟由不得自己作主”可知,标题串联起儿时看母亲梳长发的回忆,体现母亲年轻时的形象与传统女性特质。
由第6-8段“她的一头美发由花白而逐渐稀薄了……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可知,标题贯穿从母亲黑发至白发、从健康到生病的过程,既承载着“我”对母亲的关爱(如“小心为她拭擦身子”“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又通过发丝变化暗含时光流逝的感慨(如“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成为情感与叙事的双重线索。
故答案为: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寄托了女儿对母亲的关爱,蕴含着时光流逝的感慨。
19.由第2段句子:“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可知,“乌黑丰饶”与“稀薄”“小小一握”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握”这一动作细节,将母亲昔日秀发的浓密乌亮与当下的稀疏苍白直观呈现。这种对比不仅是外在形象的变化,更暗示着时光对母亲的催老,“只余”一词饱含作者对母亲衰老的无奈与疼惜,于细微处见深情。
故答案为:细节描写,通过对比的手法,母亲现在的头发跟从前大不一样,说明母亲已经衰老了,表达作者对母亲衰老的心疼。
20.由第2段句子:“她调皮地说,那是你小时候,我抱着你熬夜时长出的”可知,“抱着你熬夜”直接关联养育场景,
由第3段句子:“母亲性子急,家里又有许多事情等着她亲自料理”,可推知这是母亲对早年辛苦育儿时光的回忆(如熬夜照料孩子、操持家务的辛劳);
从“你小时候”的亲昵称呼及第7段母亲依赖女儿“柔顺地由我照料”的互动可知,母亲将白发归因于为女儿的付出,轻描淡写中透着对子女毫无保留的爱与无悔(如为女儿成长甘愿承受辛劳的深情);而“长出的”白发与第2段句子:“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形成对比,母亲借发丝变化含蓄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身衰老的感慨(如青春不再、身体渐衰的无奈)。
故答案为:包含母亲对过去辛劳的淡淡回忆,对女儿的爱与付出的无悔,以及岁月流逝的感慨。
21.由第2段句子:“阳光从七层楼的病房玻璃窗直射到床边的小几上。母亲的头顶也耀着这初夏的阳光”可知,晨光作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病房内明亮温暖的场景,又为白发增添了柔和的光晕,使白发的“闪烁”有了具体的光线依托,营造出宁静温馨的氛围。
由第3段句子:“那一头从未遭遇过剪刀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可知,母亲年轻时拥有乌黑丰饶的长发,梳发动作充满生命力,而结尾的“白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时光流逝使黑发变白,但由第8段句子:“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可知,作者对母亲的爱与记忆始终未变,白发的“温柔光”恰似记忆中母亲梳发时的温暖延续,象征着母女间情感的恒久而绵长。
由第6段句子:“她姣好的面庞有皱纹出现,她的一头美发由花白而逐渐稀薄了”可知,母亲的衰老与白发的出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由第7段句子:“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可知,即使母亲身体衰弱,梳理头发的动作依然连接着母女间的亲密互动。结尾的“温柔的光”既是对母亲当下形象的细腻刻画,也暗含着作者对母亲一生辛劳的心疼与感恩——她的白发里藏着抚养子女的岁月痕迹(如第2段句子:“那是你小时候,我抱着你熬夜时长出的”),而这束光如同母爱本身,历经时光淘洗仍熠熠生辉,既照亮了女儿的成长,也成为生命中永不褪色的温暖印记。
故答案为: 表面写白发在晨光中闪耀,实则象征母爱的温暖与永恒,即使时光流逝,母亲的爱依然温柔明亮,表达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恩。
七、作文(50分)
22.(2025·梅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时间2025年5月6日凌晨,2025年斯诺克世锦赛在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落下帷幕。中国选手赵心童以18比12的总比分战胜威尔士名将马克·威廉姆斯,成为首位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亚洲球员。
赵心童从资格赛一路过关斩将,先后战胜张家玮、龙泽煌、吕昊天、斯莱瑟等对手,成功晋级正赛。正赛中,他首轮以10比4战胜杰克·琼斯,次轮以13比10战胜雷佩凡,第三轮以13比5战胜克里斯·韦克林,半决赛更是以17比7横扫七届世锦赛冠军奥沙利文,强势挺进决赛。
决赛采用35局18胜制,分四个阶段进行。赵心童在前三个阶段便以17比8领先,拿到赛点。第四阶段,尽管威廉姆斯一度连赢四局,但赵心童最终稳住阵脚,以18比12锁定胜局。夺冠后,赵心童表示自己仍然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他感谢了所有支持他的人。
写作要求:根据上述材料,以“赵心童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为背景,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要求围绕“梦想与坚持”“突破与超越”“支持与感恩”等关键词展开,结合赵心童夺冠的经历,阐述其背后的意义和启示。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答案】范文
梦想的力量
北京时间2025年5月6日凌晨,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中国选手赵心童以18比12战胜威尔士名将马克·威廉姆斯,成为首位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亚洲球员。这一刻,赵心童不仅创造了中国斯诺克的历史,更让世界看到了梦想的力量。
赵心童的夺冠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从资格赛一路过关斩将,他先后战胜多位强敌,最终站在了决赛的舞台上。面对经验丰富的马克·威廉姆斯,赵心童没有丝毫畏惧。他在比赛中展现出的冷静与果敢,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第四阶段,尽管对手一度连赢四局,但他依然稳住阵脚,最终以18比12锁定胜局。这一刻,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梦想的力量。
梦想的力量,源于坚持。赵心童曾被视为中国斯诺克的天才少年,但他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赌球禁赛风波”陷入低谷,但复出后仅用7个月就完成了从谷底到巅峰的华丽蜕变。他的坚持,不仅体现在赛场上的每一次击球,更体现在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正是这种坚持,让他在无数个日夜的训练中磨砺技艺,在每一次比赛中积累经验。
梦想的力量,还在于突破与超越。赵心童的夺冠之路,是一条不断突破自我的旅程。他在半决赛中以17比7横扫七届世锦赛冠军奥沙利文,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信心。决赛中,他更是以18比12的比分战胜了经验丰富的威廉姆斯,打破了英伦三岛选手多年来对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垄断。他的成功,不仅是对自我的超越,更是对亚洲斯诺克的一次突破。
赵心童的成功,也离不开他人的支持。他的恩师奥沙利文在比赛中多次给予他指导,帮助他成长。他的师兄弟雷佩凡在比赛中为他扫清障碍,让他能够顺利晋级。夺冠后,赵心童感谢了所有支持他的人,这体现了他的感恩之心。正是这些支持,让他在追梦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赵心童的夺冠,让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梦想,勇于突破,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他的成功,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斯诺克的荣耀。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追逐自己的梦想,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梦想,是心中不灭的火焰;坚持,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赵心童用他的夺冠之旅,诠释了梦想与坚持的意义。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用坚持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话题作文。
审题立意:
本作文题要求以“赵心童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展开。从“梦想与坚持”角度看,赵心童一路过关斩将,从资格赛到决赛,历经多轮比赛,若没有对冠军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难以取得佳绩,启示我们有梦就要坚持,不惧困难。从“突破与超越”方面,他作为亚洲球员成为首位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突破了亚洲球员在该赛事的成绩壁垒,不断战胜强劲对手,实现自我超越,让我们明白要勇于挑战,突破自我局限。从“支持与感恩”来讲,他夺冠后感谢支持他的人,说明成功背后离不开他人帮助,我们要感恩那些助力自己成长的人。可围绕这些关键词,确定积极向上的立意,如“坚守梦想,以坚持铸就辉煌”“在突破与超越中成就自我”“心怀感恩,铭记支持力量”等。
选材构思:
在选材上,可以选取赵心童比赛中的具体事例。比如他在资格赛战胜众多对手,体现坚持逐梦;半决赛横扫奥沙利文,展现突破与超越。还可拓展到其他体育明星或成功人士类似经历,如苏炳添不断挑战极限,突破亚洲短跑记录,通过坚持和突破实现梦想;科比 布莱恩特凭借对篮球的热爱和坚持,多次在赛场上超越自我。也可从自身出发,讲述自己在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因梦想而坚持,实现小突破的故事。若写议论文,可开篇点明观点,如“梦想与坚持是成功的双翼”,接着列举赵心童及其他事例论证,最后总结强调观点。若写记叙文,可采用倒叙,先写看到赵心童夺冠的激动场景,再回忆自己受其鼓舞,在学习中为梦想坚持,克服困难实现成绩提升等经历,结尾升华主题,阐述从赵心童夺冠中获得的关于梦想、坚持、感恩等方面的感悟。
比如,题目:坚持成就梦想
第一段:古往今来,无数的人谈及成功的秘诀,都会不约而同地道出:坚持!是的,坚持成就梦想!
第二段:马云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建者,坚持两字可谓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用他的一次次坚持换来了自己如今的财富。
第三段: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杏林子,同样是以自己的坚持成就了梦想。
第四段:坚持,真的能成就梦想。也只有坚持,才能使我们的梦想蓝图一点点焕发光彩。
第五段:2025年斯诺克世锦赛,中国选手赵心童以18比12的总比分战胜威尔士名将马克·威廉姆斯,是坚持成就了他的梦想
第六段:坚持,成就梦想!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是一种信念与希望,它时刻激励我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点评】文章抓住热点事件(赵心童夺冠),并将其作为论证“梦想力量”的生动论据,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表达通顺,叙述清晰。对核心概念“梦想的力量”的阐释深度不足,语言表达的文采和感染力有待提升。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