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17课时
【课时结构】
[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其中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为重要。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革命党人掀起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新旧并立、多元并存,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中国近代化在艰难中推进。
【重要概念】
1.民主共和制:国家 和国家 由 产生的政权组织形式。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两次鸦片战争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
19世纪中后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权力机关
元首
选举
【考情分析】
重点1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中外历史纲要上)
考 情 统 计 24年 广东卷:共和理念受到推崇;全国新课标卷:清末新军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全国甲卷:黄兴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非选择题)
23年 全国新课标卷: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全国甲卷: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22年 江苏卷:辛亥革命前部分人对革命的态度;湖北卷:元旦日记反映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天津卷: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福建卷:近代中国公共纪念碑涌现原因(非选择题)
核心热考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
课标问题一 辛亥革命的背景
学习探究
任务 填空并识记
三民主义
一、背景
时代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组织准备 革命团体与政党
思想准备
军事准备 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
客观条件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有利条件 保路运动
[知识点拨] 清末新政主观目的与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清末新政主观目的是“自救”,但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客观上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新军逐渐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二、三民主义
项目 旧三民主义 (1905年) 新三民主义
(1924年)
民族 (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反对帝国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 (政治革命) 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一切自由和权利只给予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凡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者均不得享有
民生 (社会革命) “ ”,使地主不能因地价上涨而坐享其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
1.(2024·全国新课标卷,29)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真题演练】
类别 部别 国内 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 (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 (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 533
D
[A] 抵制了列强入侵 [B] 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 引发了军阀混战 [D] 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主要是国内学生和士人,且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包括民主革命思想。新军的这种构成特点,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军是推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军官来源构成无关,排除。
2.(2021·湖南卷,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 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 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 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D
【解析】 上海航运发展水平在近代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排除A项。武汉三镇的航运发达并不意味着腹地成为商业贸易中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商业贸易的中心地区,B项错误。武汉航运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而对国内工业布局的影响较小,C项错误。由题干中的“20世纪初,武汉三镇‘……商况之殷盛’”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航运发达,这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积累了财富资本,为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
课标问题二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成立,共和政体产生→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 结束→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1912年3月颁布《 》(体现 、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原则,确立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的重要文件)。
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
清王朝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地图解读] 辛亥革命形势图
信息 说明
表 层 武昌起义地点 地理位置优越;商贸发展;有新军力量;革命思想传播
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所在地 南京地处战略要地,经济发达,历史地位高
宣布独立 的省份 空间上:主要在南方、独立省份多。时间上:革命形势发展快。联系此前的太平天国运动(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清政府背道而驰)及清末新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可知清政府中央集权式微,根基早已不稳。山西独立威逼京津,给清朝统治中心以较大压力
南北和谈时革命军 政府控制的地区 南方地区涉及多国势力范围,北方在清政府控制下,革命形势严峻,便利了袁世凯利用南北议和攫取辛亥革命成果
深 层 起义时间短,革命成果显著,体现清政府统治危机深重;革命面临帝国主义、国内反动势力及依附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威胁
[知识点拨] 法治、人治色彩兼具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法治色彩
①民主程序:由临时参议院制定。
②权力归属:主权在民,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
③政体运作: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责任内阁制,制约总统、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2)人治色彩:责任内阁制是为限制袁世凯而设,有“因人设法”之嫌。
二、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 步 性 性质 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 革命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
思想 传播了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 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经济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 限 性 时代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阶级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民族民主
共和政体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了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逊位诏书。诏书影印件及原文如下所示:
奉旨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摘编自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逊位诏书
[问题]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提示]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诏书承认了共和制,标志着清王朝在全国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清帝退位,南北妥协,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
“仍合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各民族合一为中华民国,为中华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疆域提供了法理依据,在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对构建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诏书承认了袁世凯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活动,给新生的中华民国留下了重大隐患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 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体现了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
1.(2022·天津卷,6)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
[A] 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 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 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真题演练】
B
【解析】 题干材料中“20世纪初”“革命团体”“民族民主革命”“武装斗争”“各地新政府”等信息,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故选B项;材料所示信息与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事件不符合,故A、C、D三项排除。
2.(2024·广东卷,8)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下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A] 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 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 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 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C
【解析】 据材料“1911年12月7日”“连续刊载”“欢迎同胞”“中华民国”“民国军光复”等信息可知,广告连载发生于武昌起义后,该广告以“同胞”和“民国”为主体,强调民众对“民国”的认可和支持,说明共和理念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推崇,故选C项;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而材料时间为“1911年12月7日起”,此时中华民国尚未建立,排除A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漫长,“荡涤净尽”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仅凭一则广告无法全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习俗的全貌,排除B项;材料中“英界南四川……便是”,说明当时租界在上海仍然存在,且材料未涉及租界权益收回相关信息,排除D项。
【考情分析】
重点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课程标准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上)
(2)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了解近代中国选官制度(选择性必修1)
考 情 统 计 24年 湖南卷: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甘肃卷:国耻日的选择说明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湖北卷:军阀军费支出/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
(非选择题);福建卷:民国初年的民族主义
23年 湖北卷:中日关系影响社会舆论;山东卷:1871—1921年中国进口商品的判断;湖南卷: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非选择题);辽宁卷: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天津卷:20世纪初部分人的教育理念;江苏卷:西服在中国的传播(非选择题)
22年 广东卷:鲁迅以娜拉出走对社会旧势力进行抨击;全国甲卷:参战之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非选择题);全国乙卷:思想解放运动方向的变化;山东卷:李超的“新生”与女性解放(非选择题);湖北卷:历史中的人(非选择题)
核心热考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课标问题一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学习探究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项目 内容
国内 政局 (1)1913年:解散国民党;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2)1914年: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3)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
(4)1917年:“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护法运动
政党 政治 (1)背景: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瓦解,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 的尝试
(2)概况: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3)特点:政党多,党派势力复杂,实权掌握在旧势力手中
政党政治
选官 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①依据: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②内容: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运行机制
③评价: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
①考试制度:1913年初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②甄别制度: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调查、检查等决定其能否留任。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参加 一战 (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 在华势力发展
(2)概况: 出国,以工代兵,加入 作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3)意义: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贡献
日本
华工
协约国
[知识点拨] 北洋政府(1912—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在列强互相争夺下分裂为以奉系军阀、直系军阀、皖系军阀三大派系为首的军阀势力,中国开始了军阀混战时代,直到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后中国才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地图解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信息 解读
表层 各派军阀林立 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深层 ①军阀混战割据,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晚清以来中央集权的削弱相关 ②不同派系的军阀背后都有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支持、美日加紧对华侵略,这反映了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要求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因此国民革命时期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口号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经济 发展 原因 ①政治: 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政策:南京临时政府鼓励
③国际: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民间:群众性的
表现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阻碍 一战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遭受重创
中华民国
民间兴办实业
反帝爱国斗争
社会 生活 原因 政府推动;经济发展;西方文化传播
表现 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特点 新旧并存,地域不平衡
[图解历史] 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启示
[知识拓展]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因素
(1)外界因素:列强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
(2)政治因素:中国政府的各种改革;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3)经济因素及内在动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4)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5)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
(6)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发展速度 (1912年=100) 平均增长率(%)
棉纺 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 564 1 598 074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2 616 6 675 255.2 11.0
机器面 粉业 华商厂日产能(包) 66 470 203 950 306.8 17.4
华商厂产量(万包) 1 966 8 316 423.0 19.8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 746 206.6 10.9
电力 华商厂发电量(千瓦) 12 013 29 602 246.4 11.9
水泥业 启新厂产量(吨) 59 405 109 741 184.7 8.0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二卷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整理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提示] 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解释。
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更为突出;重工业相对缓慢。
原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为投资少、见效快,轻工业发展快。
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使产业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1.(2024·湖北卷,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
【真题演练】
名目 省份 岁入总额 岁出总额 军费
奉天 12 393 554 10 131 248 6 918 538
直隶 9 342 163 10 961 692 6 692 844
山西 7 335 692 8 021 263 5 636 044
江苏 16 777 315 14 892 393 6 122 374
广西 4 104 141 7 469 452 5 673 435
云南 2 218 068 4 260 138 2 131 416
该表可论证( )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 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各省军费开支在岁出总额中占比巨大,反映了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体现出进行国民革命、打倒军阀的迫切性,③正确。据表格可知,各省军费在岁出总额中占比巨大,结合1925年的时代背景可知,题干中奉天、直隶、山西的北方军阀与江苏、广西、云南的南方军阀都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可以推断出南北军阀一丘之貉,④正确,故选D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①;材料仅体现了中国部分省份的收支状况,不是北洋政府的收支状况,排除②。
2.(2024·湖南卷,8)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A] 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 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 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 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求。材料中的广告将留声机与“世界进步”“授课”相结合,明显是在迎合当时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启蒙需求,故选C项。题中信息并未明确提及国货市场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虽然留声机是西方技术的产物,但广告中并未强调其在文化入侵方面起到的作用,排除B项。广告未明确指出这种新型授课手段是否“广受大众欢迎”,排除D项。
课标问题二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原因 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专制和愚昧束缚着国民头脑
兴起 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阵地 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内容 思想革命 提倡 ,反对专制愚昧
伦理革命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文学革命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 推动报刊业发展;推动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推动思想文化革新,解放思想;为 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新青年》自1915年创刊以来,通过一系列文章讨论时代新青年,塑造时代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与青年密切相关的主题词
主题归类 主题词
青年的 身份体现 青年、自觉、吾辈、理性、奋斗、众人、努力、国民、正当、我的心、先生、愤怒、民族、新鲜活泼、躯壳、责任
“新青年”身 份建构途径 中国、青年团、团体、社会主义、中央、国际、资本、团员、组织、议决、帝国主义、无产阶级、全国、革命、压迫
“新青年”身 份特征要素 知识、精神、行为、进取、新道德、观念、创造、资财、天下、可为、志气、学问、善恶、影响、人道、为善
——摘编自王紫玉、赵秀凤《<新青年>中“青年
身份”的话语建构——基于文本数据分析》
[问题] (1)根据材料,归纳“新青年”新在何处。
[提示] (1)新青年的思想:新鲜活泼、奋斗、新道德、知识、进取。新青年的责任:民族、责任。新青年的实现途径:青年团、团员、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新青年形象的内涵:包括身体上实现健壮活泼,思想上要有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做好新学问,知晓新道德,践履新行为。青年责任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
[问题] (2)对“新青年”形象加以阐释。
[提示] (2)辛亥革命失败后,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新青年”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阐释角度包括“新青年”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对“新青年”形象的评价)
(2022·广东卷,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 “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 “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 “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 “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真题演练】
D
【解析】 鲁迅所说的“鹰”等威胁到了出笼后的“小鸟”,这一比喻意为反对传统礼制的新思想女性,面对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社会上旧势力的反对,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抨击与鞭挞,所以“鹰”等指的是社会上的旧势力,故选D项;“小鸟”代表女性,材料中鲁迅并没有对“小鸟”进行评价,无法断定“小鸟”代表的女性是觉醒的还是未觉醒的,排除A项;“笼子”指的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的旧制度、旧思想等多方面因素,而不仅仅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无路”指的是没有女性能够独立生存的社会环境,且早在1918年之前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排除C项。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北洋军阀时期的统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然而新的革命力量也在孕育发展。
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经济上:颁布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法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外交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争取山东问题的解决。
4.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贵州贵阳二模)1910年,云贵总督李经羲欲增加盐价,遭到了云南谘议局的反对,由此引发了“云南盐斤案”。下表是该案的发展过程,该案折射出( )
10月14日 资政院议定:此案交云南谘议局讨论,总督已颁布的命令停止施行
10月21日 军机处突发上谕,将此案交给盐政大臣处理。资政院认为,军机处将其议决的案子转交行政部门核查,是侵夺了资政院权力,故启动了对军机大臣们的弹劾程序
10月24日 军机处另发上谕,同意资政院所议
[A]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C] 民主化的治理模式 [D] 中央集权体制完善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督为清政府的地方要员,军机处为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机构,他们发出的政令遭到谘议局、资政院的反对,且资政院以侵夺权力为由对军机大臣们进行弹劾,折射出清政府专制体制受到严重冲击,在该案管辖权问题上,总督与谘议局、军机处与资政院的分歧,体现出清政府在预备立宪过程中,新旧机构之间权责不清,以及激烈的权力争夺,进一步加深了清王朝的内部危机,A项正确;清末新政的措施是多方面的,材料只涉及政治方面,不能证明清末新政收效甚微,排除B项;谘议局、资政院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但尚未形成民主化的治理模式,排除C项;材料折射出清政府专制体制受到严重冲击,而不是中央集权体制完善,排除D项。
2.(2024·安徽合肥一模)自1907年7月秋瑾在绍兴就义后,上海报界就大篇幅宣传烈士义行,并对清廷进行口诛笔伐。其中,尤以《申报》《新闻报》和革命派创办的《神州日报》等为最,连当时尚持君主立宪之说的《时报》也视其为大事,居然不避风险作详细报道,且不时流露出“热血之士,投袂奋起,殒首断颈,甘之如饴”等赞美之词。这折射出,当时( )
[A] 上海成为报业中心
[B] 民权主义基本实现
[C] 预备立宪阴谋破产
[D] 革命潮流不可阻挡
D
【解析】 秋瑾在绍兴就义后,上海报界就大篇幅宣传烈士义行,并对清廷进行口诛笔伐,连当时尚持君主立宪之说的《时报》也对秋瑾大加赞美,这说明秋瑾的革命行为获得了当时相当广泛的支持和同情,折射出革命潮流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故选D项;题目主旨强调20世纪初我国革命思潮的盛行,报刊只是表达这一主旨的载体,故“上海成为报业中心”的说法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A项;“民权主义基本实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并且秋瑾就义恰恰说明民权尚未实现,排除B项;“预备立宪阴谋破产”是在1911年,标志是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3.(2024·天津二模)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后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共有682个,其中政治团体312个,围绕着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说明( )
[A] 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结束
[B] 中国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C] 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开始尝试
[D]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实现
C
【解析】 据材料“围绕着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故选C项。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政党政治的活跃,不是政治格局混乱,排除B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并未实现,排除D项。
4.(2025·陕晋青宁高考适应性考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但是,在现实需求面前,1912年2月临时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同时还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劝募公债。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意在( )
[A] 应对严重财政困难
[B] 全面完善税收体制
[C] 有效聚拢全国税收
[D] 筹集资金供给军需
A
【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百废待兴,财政支出巨大,其免除旧税后又恢复部分地区旧税并劝募公债,其原因是需要筹集资金维持政府运转和各项事务,故选A项;恢复旧税不是完善税收体制,劝募公债更与税收体制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应对财政困难,而非聚拢全国税收,当时全国局势动荡,难以有效聚拢全国税收,排除C项;筹集资金供给军需是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但其整体上的目的还是应对财政困难,D项不够全面,排除。
5.(2024·江西南昌联考)下面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部分大事年表,据此可知( )
时间 主要事件
1912年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荣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公司
1913年 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
1914年 北京政府内务部颁布《劝诫剪发规程六条》、袁世凯祀孔祭天
1915年 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 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
1917年 张勋复辟、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
[A]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B] 西学东渐不断深化
[C] 民众生活显著变化 [D] 社会转型历程曲折
D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有政治上民主共和与复辟帝制的反复斗争,也有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兴起与尊孔复古的较量,这表明社会在震荡中的转型充满艰难曲折,故选D项;A、B、C三项仅能涵盖表中部分事件,属于以偏概全,排除。
6.由下表可知,这一时期( )
近代中国民族银行业发展情况(部分)
C
时间 1911年 1912年 1920年 1925年
数目 (个) 7 14 103 158
资本 (万元) 2 156 3 625 8 808 16 914
[A] 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发生改变
[B] 民族工商业资本日益丰厚
[C] 民族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D] 官僚资本控制了经济命脉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1911年到1925年,中国民族银行业的数量和资本都在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到1918年正值一战时期,西方各国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银行业获得发展机会,整个经济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材料中从1911年到1925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并未发生变化,仍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发展情况,并非整个民族工商业的情况,且也未横向与列强资本做对比,不能以偏概全,排除B项;官僚资本指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在中国的通称,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
7.(2025·四川高考适应性考试)1920年出版的《无锡新乡土参考》载,农妇昔时多习纺织,惟墨守成法;晚清以来“洋布乘机而入,土布销路阻滞,故业是者渐少。有识之士见利权外溢,急设厂仿造,以图挽回,惟供不应求,仍非多设工厂,广事制造,不足以塞此漏厄也”。据此可知当地( )
[A] 传统棉纺织业转型失败
[B] 外资输入日渐减少
[C] 民族工业在商战中胜出
[D] 市场竞争意识增强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以来,洋布大量输入,土布滞销、本地纺织业衰落,有识之士试图通过“设厂仿造”“多设工厂,广事制造”的方式挽回利权,即通过发展民族经济等市场竞争手段,防止“利权外溢”,故选D项;材料提及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而未涉及其转型问题,排除A项;根据材料“1920年”“不足以塞此漏厄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此时外资输入增加,民族工业在商战中并未胜出,排除B、C两项。
8.(2024·广东广州三模)民国时期所编《阜宁县新志》列出了23种职业,其中包括公务员、教员、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医生、记者、电务员、邮务员、商人、渔人、矿工、工人、军人、警察、杂业等。“农中有士,商中有士,工中有士”的局面成为现实。上述职业构成表明( )
[A] 社会结构多元化加强 [B] 小农经济趋于解体
[C] 生产分工日益精细化 [D]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A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的经济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而是拓展到了教育、法律、工程、会计等多个领域,职业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时期职业的多样性,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分工,排除C项;材料只是列出了多种职业,没有提及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
9.(2024·海南海口模拟预测)民国初年,文艺界的戏剧价值观有了明显变化:戏剧的消遣观念渐弱,而社会责任意识愈强。例如1918年《春柳》杂志提出“改良社会而必期之以戏曲”;1921年创刊的《戏剧》杂志也曾提出“顾教民之道,习于娱乐者,事半功倍,此戏剧之所以为社会教育之首屈一指也”。这反映了( )
[A] 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近代改造
[B] 西方科技对文艺界的冲击
[C] 道德革命推动传统伦理道德转型
[D] 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A
【解析】 材料强调戏剧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体现了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对戏剧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改造来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反映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近代改造,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西方科技对文艺界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强调戏剧对社会改良的作用,而非传统伦理道德的转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0.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B
【解析】 1916年1月表明是新文化运动初期,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其思想武器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解放”,陈独秀认为个人组成了国家,没有个人的人格、权利,就没有国家的人格、权利。所以陈独秀的着眼点,主要还只是争取个人的权利,而不是谋求国家的整体利益,A项错误。陈独秀提倡个人解放,而对这种思想,“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都是反对的,故陈独秀批判传统专制和封建伦理,B项正确。强调个人解放即强调民主,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更多强调阶级解放,陈独秀此处更多强调个人解放。再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D项错误。
11.1916年新年伊始,陈独秀发表文章说:“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奴隶道德者,即丧失此中心”“集人成国。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这一主张( )
[A] 从根本上为中国人指明了出路
[B] 目的在于批判儒家伦理观念
[C] 将人的解放与国家振兴相联系
[D] 主张先个性解放后改造社会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陈独秀的这一主张把人的解放与国家的振兴联系起来,将思想启蒙作为变革政治的手段和工具,C项正确;这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观点,从根本上为中国人指明出路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不是批判儒家伦理观念,而是主张将人的解放与国家振兴相联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个性解放与改造社会的先后关系,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题,共17分)
12.(17分)(2024·山东潍坊三模)在中国近代史上,1905年是个重要时刻,不少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性事件均在此年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年:小年份,大时代
一场“局外中立”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结束了以俄国还是以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一纸寥寥数语的诏令: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
一曲“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泣歌:邹容之死
1905年,《革命军》作者邹容因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遭到清政府和租界当局的追查与迫害,死于狱中,年仅20岁。
一次革命派与立宪派的邂逅:孙中山与严复会晤
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严复,就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会谈。严复认为,“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一声振聋发聩“新音”: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
1905年,担任同盟会评议员的朱执信在《民报》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等人生平及主张。同年,孙中山在欧洲与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在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的社会民主党人”等语。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整理
(1)透过1905年的历史,分析当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影响中国命运的。(10分)
【答案】 (1)清政府: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邹容之死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本质,更加倾向革命;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试图挽救统治危机,却促使新式知识分子数量增加,成为立宪和革命的骨干力量。
立宪派:日俄战争中实行立宪政体的日本战胜了厉行专制的俄国,促使立宪思想盛行;立宪派极力推动清政府实行立宪,但清政府坚持专制的本质不变,立宪最终无法实现。
革命派:邹容等人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思潮影响巨大;孙中山积极进行革命实践,革命运动蓬勃发展。(10分)
(2)通过1905年的历史迹象,指出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路径。(7分)
【答案】 (2)打倒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政体,实行政治革命;改造社会,扩大群众基础,实行社会革命;接受新思想,启蒙民众,进行思想革命。(7分)第17课时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贵州贵阳二模)1910年,云贵总督李经羲欲增加盐价,遭到了云南谘议局的反对,由此引发了“云南盐斤案”。下表是该案的发展过程,该案折射出( )
10月14日 资政院议定:此案交云南谘议局讨论,总督已颁布的命令停止施行
10月21日 军机处突发上谕,将此案交给盐政大臣处理。资政院认为,军机处将其议决的案子转交行政部门核查,是侵夺了资政院权力,故启动了对军机大臣们的弹劾程序
10月24日 军机处另发上谕,同意资政院所议
[A]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C] 民主化的治理模式 [D] 中央集权体制完善
2.(2024·安徽合肥一模)自1907年7月秋瑾在绍兴就义后,上海报界就大篇幅宣传烈士义行,并对清廷进行口诛笔伐。其中,尤以《申报》《新闻报》和革命派创办的《神州日报》等为最,连当时尚持君主立宪之说的《时报》也视其为大事,居然不避风险作详细报道,且不时流露出“热血之士,投袂奋起,殒首断颈,甘之如饴”等赞美之词。这折射出,当时( )
[A] 上海成为报业中心 [B] 民权主义基本实现
[C] 预备立宪阴谋破产 [D] 革命潮流不可阻挡
3.(2024·天津二模)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后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共有682个,其中政治团体312个,围绕着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说明( )
[A] 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结束
[B] 中国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C] 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开始尝试
[D]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实现
4.(2025·陕晋青宁高考适应性考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但是,在现实需求面前,1912年2月临时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同时还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劝募公债。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意在( )
[A] 应对严重财政困难
[B] 全面完善税收体制
[C] 有效聚拢全国税收
[D] 筹集资金供给军需
5.(2024·江西南昌联考)下面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部分大事年表,据此可知( )
时间 主要事件
1912年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荣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公司
1913年 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
1914年 北京政府内务部颁布《劝诫剪发规程六条》、袁世凯祀孔祭天
1915年 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 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
1917年 张勋复辟、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
[A]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B] 西学东渐不断深化
[C] 民众生活显著变化
[D] 社会转型历程曲折
6.由下表可知,这一时期( )
近代中国民族银行业发展情况(部分)
时间 1911年 1912年 1920年 1925年
数目 (个) 7 14 103 158
资本 (万元) 2 156 3 625 8 808 16 914
[A] 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发生改变
[B] 民族工商业资本日益丰厚
[C] 民族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D] 官僚资本控制了经济命脉
7.(2025·四川高考适应性考试)1920年出版的《无锡新乡土参考》载,农妇昔时多习纺织,惟墨守成法;晚清以来“洋布乘机而入,土布销路阻滞,故业是者渐少。有识之士见利权外溢,急设厂仿造,以图挽回,惟供不应求,仍非多设工厂,广事制造,不足以塞此漏厄也”。据此可知当地( )
[A] 传统棉纺织业转型失败
[B] 外资输入日渐减少
[C] 民族工业在商战中胜出
[D] 市场竞争意识增强
8.(2024·广东广州三模)民国时期所编《阜宁县新志》列出了23种职业,其中包括公务员、教员、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医生、记者、电务员、邮务员、商人、渔人、矿工、工人、军人、警察、杂业等。“农中有士,商中有士,工中有士”的局面成为现实。上述职业构成表明( )
[A] 社会结构多元化加强
[B] 小农经济趋于解体
[C] 生产分工日益精细化
[D]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9.(2024·海南海口模拟预测)民国初年,文艺界的戏剧价值观有了明显变化:戏剧的消遣观念渐弱,而社会责任意识愈强。例如1918年《春柳》杂志提出“改良社会而必期之以戏曲”;1921年创刊的《戏剧》杂志也曾提出“顾教民之道,习于娱乐者,事半功倍,此戏剧之所以为社会教育之首屈一指也”。这反映了( )
[A] 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近代改造
[B] 西方科技对文艺界的冲击
[C] 道德革命推动传统伦理道德转型
[D] 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10.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11.1916年新年伊始,陈独秀发表文章说:“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奴隶道德者,即丧失此中心”“集人成国。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这一主张( )
[A] 从根本上为中国人指明了出路
[B] 目的在于批判儒家伦理观念
[C] 将人的解放与国家振兴相联系
[D] 主张先个性解放后改造社会
二、非选择题(1题,共17分)
12.(17分)(2024·山东潍坊三模)在中国近代史上,1905年是个重要时刻,不少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性事件均在此年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年:小年份,大时代
一场“局外中立”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结束了以俄国还是以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一纸寥寥数语的诏令: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
一曲“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泣歌:邹容之死
1905年,《革命军》作者邹容因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遭到清政府和租界当局的追查与迫害,死于狱中,年仅20岁。
一次革命派与立宪派的邂逅:孙中山与严复会晤
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严复,就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会谈。严复认为,“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一声振聋发聩“新音”: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
1905年,担任同盟会评议员的朱执信在《民报》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等人生平及主张。同年,孙中山在欧洲与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在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的社会民主党人”等语。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整理
(1)透过1905年的历史,分析当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影响中国命运的。(10分)
(2)通过1905年的历史迹象,指出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路径。(7分)
第17课时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督为清政府的地方要员,军机处为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机构,他们发出的政令遭到谘议局、资政院的反对,且资政院以侵夺权力为由对军机大臣们进行弹劾,折射出清政府专制体制受到严重冲击,在该案管辖权问题上,总督与谘议局、军机处与资政院的分歧,体现出清政府在预备立宪过程中,新旧机构之间权责不清,以及激烈的权力争夺,进一步加深了清王朝的内部危机,A项正确;清末新政的措施是多方面的,材料只涉及政治方面,不能证明清末新政收效甚微,排除B项;谘议局、资政院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但尚未形成民主化的治理模式,排除C项;材料折射出清政府专制体制受到严重冲击,而不是中央集权体制完善,排除D项。
2.D 秋瑾在绍兴就义后,上海报界就大篇幅宣传烈士义行,并对清廷进行口诛笔伐,连当时尚持君主立宪之说的《时报》也对秋瑾大加赞美,这说明秋瑾的革命行为获得了当时相当广泛的支持和同情,折射出革命潮流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故选D项;题目主旨强调20世纪初我国革命思潮的盛行,报刊只是表达这一主旨的载体,故“上海成为报业中心”的说法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A项;“民权主义基本实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并且秋瑾就义恰恰说明民权尚未实现,排除B项;“预备立宪阴谋破产”是在1911年,标志是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3.C 据材料“围绕着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故选C项。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政党政治的活跃,不是政治格局混乱,排除B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并未实现,排除D项。
4.A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百废待兴,财政支出巨大,其免除旧税后又恢复部分地区旧税并劝募公债,其原因是需要筹集资金维持政府运转和各项事务,故选A项;恢复旧税不是完善税收体制,劝募公债更与税收体制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应对财政困难,而非聚拢全国税收,当时全国局势动荡,难以有效聚拢全国税收,排除C项;筹集资金供给军需是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但其整体上的目的还是应对财政困难,D项不够全面,排除。
5.D 据表格信息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有政治上民主共和与复辟帝制的反复斗争,也有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兴起与尊孔复古的较量,这表明社会在震荡中的转型充满艰难曲折,故选D项;A、B、C三项仅能涵盖表中部分事件,属于以偏概全,排除。
6.C 根据材料可知,从1911年到1925年,中国民族银行业的数量和资本都在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到1918年正值一战时期,西方各国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银行业获得发展机会,整个经济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材料中从1911年到1925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并未发生变化,仍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发展情况,并非整个民族工商业的情况,且也未横向与列强资本做对比,不能以偏概全,排除B项;官僚资本指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在中国的通称,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以来,洋布大量输入,土布滞销、本地纺织业衰落,有识之士试图通过“设厂仿造”“多设工厂,广事制造”的方式挽回利权,即通过发展民族经济等市场竞争手段,防止“利权外溢”,故选D项;材料提及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而未涉及其转型问题,排除A项;根据材料“1920年”“不足以塞此漏厄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此时外资输入增加,民族工业在商战中并未胜出,排除B、C两项。
8.A 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的经济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而是拓展到了教育、法律、工程、会计等多个领域,职业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时期职业的多样性,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分工,排除C项;材料只是列出了多种职业,没有提及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
9.A 材料强调戏剧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体现了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对戏剧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改造来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反映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近代改造,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西方科技对文艺界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强调戏剧对社会改良的作用,而非传统伦理道德的转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0.B 1916年1月表明是新文化运动初期,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其思想武器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解放”,陈独秀认为个人组成了国家,没有个人的人格、权利,就没有国家的人格、权利。所以陈独秀的着眼点,主要还只是争取个人的权利,而不是谋求国家的整体利益,A项错误。陈独秀提倡个人解放,而对这种思想,“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都是反对的,故陈独秀批判传统专制和封建伦理,B项正确。强调个人解放即强调民主,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更多强调阶级解放,陈独秀此处更多强调个人解放。再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D项错误。
11.C 据材料可知,陈独秀的这一主张把人的解放与国家的振兴联系起来,将思想启蒙作为变革政治的手段和工具,C项正确;这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观点,从根本上为中国人指明出路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不是批判儒家伦理观念,而是主张将人的解放与国家振兴相联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个性解放与改造社会的先后关系,排除D项。
12.(1)清政府: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邹容之死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本质,更加倾向革命;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试图挽救统治危机,却促使新式知识分子数量增加,成为立宪和革命的骨干力量。
立宪派:日俄战争中实行立宪政体的日本战胜了厉行专制的俄国,促使立宪思想盛行;立宪派极力推动清政府实行立宪,但清政府坚持专制的本质不变,立宪最终无法实现。
革命派:邹容等人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思潮影响巨大;孙中山积极进行革命实践,革命运动蓬勃发展。(10分)
(2)打倒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政体,实行政治革命;改造社会,扩大群众基础,实行社会革命;接受新思想,启蒙民众,进行思想革命。(7分)第17课时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时结构】
[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其中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为重要。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革命党人掀起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新旧并立、多元并存,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中国近代化在艰难中推进。
【重要概念】
1.民主共和制: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政权组织形式。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两次鸦片战争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中后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重点1 辛亥革命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中外历史纲要上)
考 情 统 计 24年 广东卷:共和理念受到推崇;全国新课标卷:清末新军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全国甲卷:黄兴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非选择题)
23年 全国新课标卷: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全国甲卷: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22年 江苏卷:辛亥革命前部分人对革命的态度;湖北卷:元旦日记反映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天津卷: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福建卷:近代中国公共纪念碑涌现原因(非选择题)
核心热考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
课标问题一 辛亥革命的背景
任务 填空并识记
一、背景
时代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组织准备 革命团体与政党
思想准备
军事准备 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
客观条件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有利条件 保路运动
[知识点拨] 清末新政主观目的与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清末新政主观目的是“自救”,但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客观上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新军逐渐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二、三民主义
项目 旧三民主义 (1905年) 新三民主义 (1924年)
民族 (民族 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反对帝国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 (政治 革命) 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一切自由和权利只给予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凡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者均不得享有
民生 (社会 革命) “ ”,使地主不能因地价上涨而坐享其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真题演练】
1.(2024·全国新课标卷,29)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类别 部别 国内 学生 留 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 (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 (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 一协(驻 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 533
[A] 抵制了列强入侵
[B] 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 引发了军阀混战
[D] 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2.(2021·湖南卷,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 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 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 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课标问题二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成立,共和政体产生→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 结束→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1912年3月颁布《 》(体现 、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原则,确立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的重要文件)。
[地图解读] 辛亥革命形势图
信息 说明
表 层 武昌起义地点 地理位置优越;商贸发展;有新军力量;革命思想传播
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所在地 南京地处战略要地,经济发达,历史地位高
宣布独立 的省份 空间上:主要在南方、独立省份多。时间上:革命形势发展快。联系此前的太平天国运动(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清政府背道而驰)及清末新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可知清政府中央集权式微,根基早已不稳。山西独立威逼京津,给清朝统治中心以较大压力
南北和谈时革命军 政府控制的地区 南方地区涉及多国势力范围,北方在清政府控制下,革命形势严峻,便利了袁世凯利用南北议和攫取辛亥革命成果
深 层 起义时间短,革命成果显著,体现清政府统治危机深重;革命面临帝国主义、国内反动势力及依附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威胁
[知识点拨] 法治、人治色彩兼具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法治色彩
①民主程序:由临时参议院制定。
②权力归属:主权在民,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
③政体运作: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责任内阁制,制约总统、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2)人治色彩:责任内阁制是为限制袁世凯而设,有“因人设法”之嫌。
二、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 步 性 性质 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 革命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
思想 传播了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 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经济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 限 性 时代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阶级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了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逊位诏书。诏书影印件及原文如下所示:
奉旨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摘编自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逊位诏书
[问题]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真题演练】
1.(2022·天津卷,6)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
[A] 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 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 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2.(2024·广东卷,8)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下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A] 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 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 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 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重点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上) (2)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了解近代中国选官制度(选择性必修1)
考 情 统 计 24年 湖南卷: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甘肃卷:国耻日的选择说明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湖北卷:军阀军费支出/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非选择题);福建卷:民国初年的民族主义
23年 湖北卷:中日关系影响社会舆论;山东卷:1871—1921年中国进口商品的判断;湖南卷: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非选择题);辽宁卷: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天津卷:20世纪初部分人的教育理念;江苏卷:西服在中国的传播(非选择题)
22年 广东卷:鲁迅以娜拉出走对社会旧势力进行抨击;全国甲卷:参战之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非选择题);全国乙卷:思想解放运动方向的变化;山东卷:李超的“新生”与女性解放(非选择题);湖北卷:历史中的人(非选择题)
核心热考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课标问题一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项目 内容
国内 政局 (1)1913年:解散国民党;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2)1914年: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3)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 (4)1917年:“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护法运动
政党 政治 (1)背景: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瓦解,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 的尝试 (2)概况: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3)特点:政党多,党派势力复杂,实权掌握在旧势力手中
选官 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①依据: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②内容: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运行机制 ③评价: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 ①考试制度:1913年初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②甄别制度: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调查、检查等决定其能否留任。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参加 一战 (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 在华势力发展 (2)概况: 出国,以工代兵,加入 作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3)意义: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贡献
[知识点拨] 北洋政府(1912—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在列强互相争夺下分裂为以奉系军阀、直系军阀、皖系军阀三大派系为首的军阀势力,中国开始了军阀混战时代,直到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后中国才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地图解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信息 解读
表层 各派军阀林立 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深层 ①军阀混战割据,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晚清以来中央集权的削弱相关 ②不同派系的军阀背后都有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支持、美日加紧对华侵略,这反映了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要求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因此国民革命时期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口号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经济 发展 原因 ①政治: 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政策:南京临时政府鼓励 ③国际: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民间:群众性的
表现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阻碍 一战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遭受重创
社会 生活 原因 政府推动;经济发展;西方文化传播
表现 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特点 新旧并存,地域不平衡
[图解历史] 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启示
[知识拓展]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因素
(1)外界因素:列强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
(2)政治因素:中国政府的各种改革;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3)经济因素及内在动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4)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5)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
(6)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发展速度 (1912年=100) 平均增长率(%)
棉纺 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 564 1 598 074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2 616 6 675 255.2 11.0
机器面 粉业 华商厂日产能(包) 66 470 203 950 306.8 17.4
华商厂产量(万包) 1 966 8 316 423.0 19.8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 746 206.6 10.9
电力 华商厂发电量(千瓦) 12 013 29 602 246.4 11.9
水泥业 启新厂产量(吨) 59 405 109 741 184.7 8.0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二卷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整理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真题演练】
1.(2024·湖北卷,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
名目 省份 岁入总额 岁出总额 军费
奉天 12 393 554 10 131 248 6 918 538
直隶 9 342 163 10 961 692 6 692 844
山西 7 335 692 8 021 263 5 636 044
江苏 16 777 315 14 892 393 6 122 374
广西 4 104 141 7 469 452 5 673 435
云南 2 218 068 4 260 138 2 131 416
该表可论证( )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 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④南北军阀一丘
之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024·湖南卷,8)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A] 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 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 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 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课标问题二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原因 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专制和愚昧束缚着国民头脑
兴起 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阵地 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内容 思想革命 提倡 ,反对专制愚昧
伦理革命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文学革命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 推动报刊业发展;推动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推动思想文化革新,解放思想;为 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新青年》自1915年创刊以来,通过一系列文章讨论时代新青年,塑造时代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与青年密切相关的主题词
主题归类 主题词
青年的 身份体现 青年、自觉、吾辈、理性、奋斗、众人、努力、国民、正当、我的心、先生、愤怒、民族、新鲜活泼、躯壳、责任
“新青年”身 份建构途径 中国、青年团、团体、社会主义、中央、国际、资本、团员、组织、议决、帝国主义、无产阶级、全国、革命、压迫
“新青年”身 份特征要素 知识、精神、行为、进取、新道德、观念、创造、资财、天下、可为、志气、学问、善恶、影响、人道、为善
——摘编自王紫玉、赵秀凤《<新青年>中“青年
身份”的话语建构——基于文本数据分析》
[问题] (1)根据材料,归纳“新青年”新在何处。
(2)对“新青年”形象加以阐释。
【真题演练】
(2022·广东卷,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 “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 “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 “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 “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北洋军阀时期的统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然而新的革命力量也在孕育发展。
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经济上:颁布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法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外交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争取山东问题的解决。
4.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第17课时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重点1 辛亥革命
课标问题一
任务
一、三民主义
二、平均地权
[真题演练]
1.D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主要是国内学生和士人,且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包括民主革命思想。新军的这种构成特点,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军是推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军官来源构成无关,排除。
2.D 上海航运发展水平在近代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排除A项。武汉三镇的航运发达并不意味着腹地成为商业贸易中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商业贸易的中心地区,B项错误。武汉航运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而对国内工业布局的影响较小,C项错误。由题干中的“20世纪初,武汉三镇‘……商况之殷盛’”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航运发达,这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积累了财富资本,为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
课标问题二
任务一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清王朝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二、民族民主 共和政体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任务二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诏书承认了共和制,标志着清王朝在全国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清帝退位,南北妥协,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
“仍合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各民族合一为中华民国,为中华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疆域提供了法理依据,在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对构建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诏书承认了袁世凯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活动,给新生的中华民国留下了重大隐患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 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体现了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
[真题演练]
1.B 题干材料中“20世纪初”“革命团体”“民族民主革命”“武装斗争”“各地新政府”等信息,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故选B项;材料所示信息与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事件不符合,故A、C、D三项排除。
2.C 据材料“1911年12月7日”“连续刊载”“欢迎同胞”“中华民国”“民国军光复”等信息可知,广告连载发生于武昌起义后,该广告以“同胞”和“民国”为主体,强调民众对“民国”的认可和支持,说明共和理念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推崇,故选C项;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而材料时间为“1911年12月7日起”,此时中华民国尚未建立,排除A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漫长,“荡涤净尽”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仅凭一则广告无法全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习俗的全貌,排除B项;材料中“英界南四川……便是”,说明当时租界在上海仍然存在,且材料未涉及租界权益收回相关信息,排除D项。
重点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课标问题一
任务一
一、政党政治 日本 华工 协约国
二、中华民国 民间兴办实业 反帝爱国斗争
任务二
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解释。
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更为突出;重工业相对缓慢。
原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为投资少、见效快,轻工业发展快。
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使产业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真题演练]
1.D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各省军费开支在岁出总额中占比巨大,反映了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体现出进行国民革命、打倒军阀的迫切性,③正确。据表格可知,各省军费在岁出总额中占比巨大,结合1925年的时代背景可知,题干中奉天、直隶、山西的北方军阀与江苏、广西、云南的南方军阀都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可以推断出南北军阀一丘之貉,④正确,故选D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①;材料仅体现了中国部分省份的收支状况,不是北洋政府的收支状况,排除②。
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求。材料中的广告将留声机与“世界进步”“授课”相结合,明显是在迎合当时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启蒙需求,故选C项。题中信息并未明确提及国货市场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虽然留声机是西方技术的产物,但广告中并未强调其在文化入侵方面起到的作用,排除B项。广告未明确指出这种新型授课手段是否“广受大众欢迎”,排除D项。
课标问题二
任务一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任务二
(1)新青年的思想:新鲜活泼、奋斗、新道德、知识、进取。新青年的责任:民族、责任。新青年的实现途径:青年团、团员、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新青年形象的内涵:包括身体上实现健壮活泼,思想上要有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做好新学问,知晓新道德,践履新行为。青年责任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
(2)辛亥革命失败后,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新青年”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阐释角度包括“新青年”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对“新青年”形象的评价)
[真题演练]
D 鲁迅所说的“鹰”等威胁到了出笼后的“小鸟”,这一比喻意为反对传统礼制的新思想女性,面对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社会上旧势力的反对,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抨击与鞭挞,所以“鹰”等指的是社会上的旧势力,故选D项;“小鸟”代表女性,材料中鲁迅并没有对“小鸟”进行评价,无法断定“小鸟”代表的女性是觉醒的还是未觉醒的,排除A项;“笼子”指的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的旧制度、旧思想等多方面因素,而不仅仅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无路”指的是没有女性能够独立生存的社会环境,且早在1918年之前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