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18课时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中外历史纲要上)
考 情 统 计 24年 山东卷:国民革命的必要性;江苏卷: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修改刊名策应国内革命形势;安徽卷:社会主义学说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北京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23年 山东卷:人与社会的解放与改造;全国甲卷:中共一大以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全国乙卷: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江苏卷:国民革命时间与革命统一战线
22年 辽宁卷:上海各界声援五四运动;全国乙卷: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态度转变;湖北卷: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非选择题);天津卷: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注重教育发动群众;海南卷:共产党员创办学校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核心热考 (1)五四运动的特点、意义(特别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面);(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宣传发动民众的努力;(3)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期间的贡献
【课时结构】
[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成立,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推动革命新局面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步开辟革命新道路。
【重要概念】
1.新民主主义革命:由 领导,以反对
为主的 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掌握 ,彻底完成 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 向 的过渡。 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
无产阶级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性质
革命领导权
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新中国的成立
1956
2.中共三大: 6月,在 召开。指出党在现阶段“应该以
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
的形式,同 ,以完成
的重要任务。
1923年
广州
国民革命
党内合作
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
课标问题一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学习探究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五四运动
背景 国内 ①北洋军阀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阶级矛盾尖锐
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④ 解放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美加紧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导火索 1919年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新文化运动
巴黎和会
进程 第一 阶段 时间 1919年5月4日起
中心、主力 北京、青年学生
形式 游行示威,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第二 阶段 时间 1919年6月5日起
中心、主力 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形式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结果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 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影响 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 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为 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时间 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广泛传播
原因 ① 的启发
②五四运动的实践
③一战和巴黎和会使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
中心 北京与上海
十月革命
方式 著书立说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组织团体 李大钊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翻译书籍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李达、李汉俊翻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影响 ①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
类别 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 代表团体
第一类 希望可以通过“工、读”相结合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少年中国学会、互助社、利群书社、觉悟社、工读互助团、工学会
第二类 通过“平民主义的教育”塑造新的、在自我与社会两个方面充分获得发展的“平民真正民治的基础”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教育社、新民学会
第三类 专门研究马克思学说、国内外重大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派社会主义 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第四类 延续民初以来刘师复等空幻的、不切实际的无政府主义传统 北京的奋斗社、广东的民钟社
——李培艳《“新青年”的觉醒
与结社——对五四时期小团体的整体考察》
群众的集合才是改造旧社会惟一的武器,群众集合起来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对敌的。我们应研究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厉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
——恽代英《为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进一解》
[问题] (1)五四前后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时代
[提示] (1)中国社会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时期。五四前后,中国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面对社会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问题] (2)以恽代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五四之后作出了怎样的抉择 说明这一抉择的时代意义。
[提示] (2)抉择: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与工农相结合来改造中国的道路。
时代意义: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024·安徽卷,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 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 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 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 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真题演练】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知识界认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不可一味盲从,要结合现实因素考量看待,可见当时知识界已经关注到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革命理论的传播状况,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排除C项。
[深化拓展] 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气象
1.革命性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国民觉醒:席卷全国、囊括各界的群众运动促进了国民觉醒。
3.社会团体:办报刊,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社会团体组织大量涌现。
4.个性解放:青年人走出家庭,摆脱宗族、家族的压力,寻求自身的解放。
5.移风易俗:婚礼、丧礼的改革在各地均有体现。
课标问题二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历 史 条 件 阶级基础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壮大
思想基础 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 各地 的建立
国际支持 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工人队伍
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诞 生 及 其 意 义 中 共 一 大 时间 1921年
地点 上海、嘉兴
内容 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 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党的机构: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无产阶级
中 共 二 大 时间 1922年
地点 上海
内容 ①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 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最高纲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意义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 相结合,制定了一个符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国际帝国主义
中国革命实际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学生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从一大到二大,革命纲领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提示] (1)变化: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性质;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说明:中共进一步认识了国情,逐步走向成熟。
[问题] (2)根据表格,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提示] (2)特点:代表多来自南方,特别是两湖地区;多是青年知识分子;都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差别。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阶级和政党;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共产国际的帮助。
(2024·北京卷,8)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
[A] 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 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 “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 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真题演练】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成立工会,与资本家进行斗争,这符合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故选B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且发动工人运动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引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这样的表述,但并未说明“劳工神圣”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C项表述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课标问题三 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第一次 国共合作 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方面: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
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
决议
②国民党方面: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实践失败,为救国寻找新途径、新力量
③外部力量:共产国际的帮助
实现 1924年1月, 在广州召开,会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通过了 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国民党一大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国民 革命 运动 (1924年1月— 1927年7月) 目的
经过 ①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②发展:1925年 成立,通过再次东征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③高潮:1926年北伐,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④失败: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意义 基本推翻 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 的侵略势力
败因 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打倒列强,除军阀
广州国民政府
长江流域
北洋军阀
帝国主义
[知识点拨]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国共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多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并存,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
[地图解读] 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
角度 信息说明
军阀盘踞地区界 张作霖、吴佩孚与孙传芳为主要北伐对象;军阀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北伐前国民政府控制地区及国民政府所在地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
北伐军进军路线 进攻吴佩孚、孙传芳,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冯玉祥军南下路线 从西北五原南下,有力支持与配合北伐战争
左上角小图 叶挺独立团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正规军队。北伐战争中,独立团担任进军先锋,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
深层:(1)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2)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运动配合北伐,两湖与江西等地革命基础较好,为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二)……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提示] 原因:基于国情开展国民革命的需要(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国民党力量强大且革命性强;工人阶级(或中国共产党)力量较弱;共产国际的推动。
意义: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国民革命迅速开展(或推动国民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或加速国民革命的进程);推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推动北伐的胜利进军;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等。
(2024·江苏卷,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 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 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 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 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真题演练】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1924年2月”“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此时周恩来等人将在欧洲的刊物改名,显然是为了策应和支持国内的革命形势,故选A项,排除C项;据材料刊物改名并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目标可知,目的是支持国内的国民革命,并非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
政治 领域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组织 领域 积极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
群众 运动 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军事 领域 推动革命武装建立,在国民革命军中开展政治工作。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山东潍坊三模)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其“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专制)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而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据此可知,李大钊( )
[A] 赞扬了协约国胜利的伟大意义
[B] 指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
[C] 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D] 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强调的是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专制的失败,民主主义的胜利,歌颂的是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认为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说明李大钊看到了劳动群众在变革中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社会变革指明了新方向,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认为取得这次战争胜利的不是协约国的武力,而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故其赞扬的不是协约国的胜利,排除A项;材料中李大钊认识到劳工阶级的重要性,但并未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农民的作用,故无法说明“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排除D项。
2.(2024·广东茂名二模)1919年5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建立“劝用国货会”,抵制日货。12日起,杭州、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师生陆续发表宣言、组织罢课游行。6月初,一些温州知识人创办《救国讲演周刊》,以利当地的“救国”宣传。这说明( )
[A] 爱国救亡运动有所创新
[B] 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
[C] 抵制日货运动开始出现
[D] 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中,斗争形式从学生倡导抵制日货到师生组织罢课游行,再到知识人创办报刊宣传救国思想,斗争空间范围由杭州到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再发展到温州,这些都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故选B项;抵制日货、罢课游行和创办报刊等斗争方式不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才创新的,排除A项;“开始出现”说法错误,1915年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排除C项;材料中提及五四运动空间范围扩大化,并非强调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排除D项。
3.(2024·江苏南通二模)五四思想界欢迎“莫小姐”(moral)者同样大有人在,他们不仅热议个人与“国家”“世界”之类的宏大问题,也频繁触碰个人生活中最为鲜活和隐秘的部分,反复讨论“个人主义”“人文主义”等话题。这可以用于说明五四运动( )
[A] 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B] 开始冲破封建主义藩篱
[C] 促使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使得人们不仅关注、热议国家、世界,也反复讨论个人主义等,这反映出五四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中的先锋和主力,不能得知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也不能体现哪种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C两项;材料涉及五四运动推动了人们对于“国家”“世界”“个人主义”的认识,没有涉及五四运动反封建的内容,排除B项。
4.(2024·广东深圳一模)1921年6月,《共产党》杂志指出:“所谓国会、省议会、县议会,无一不演出种种怪状丑态,简直到了末路了……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 ”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
[A] 武装斗争是唯一的变革途径
[B] 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
[C]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南北混战造成了国家分裂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21年《共产党》杂志强调当前的国会、省议会、县议会存在种种问题,南北各派政党无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即强调中国革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担当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政党,故选B项;“唯一”一词过于绝对,且材料未涉及武装斗争,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排除C项;材料强调南北各派政党不能肩负重任,并无南北混战的信息,排除D项。
5.(2024·河北承德二模)据下图可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兴起( )
[A] 受地缘综合因素影响
[B] 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
[C] 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D] 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A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兴起示意图(1920—1921年)
【解析】 据图片所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兴起于北京、长沙、广州、上海等,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上海、广州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工人阶级壮大,有建立的阶级基础;长沙有一群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所以这几个地方成为中心与地缘等综合因素有关,故选A项。北京既不是沿江也不是沿海城市,排除B项。仅根据图中的地方不能说星火燎原,且星火燎原多形容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排除C项。工人阶级整体在我国发展薄弱,不能说“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
6.(2024·山东济南三模)从1921年到1922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从50多人扩大到了195人,这种组织力量的发展速度相对于其想要成就的革命目标还相差很远。为此,中国共产党( )
[A] 积极寻求共产国际帮助
[B] 修改民主革命纲领
[C] 提出革命统一战线主张
[D] 广泛组织工农运动
C
【解析】 在1921年到1922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虽然增长,但与其想要成就的革命目标相比,组织力量的发展速度确实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故选C项。寻求共产国际帮助并不能迅速壮大组织力量,排除A项。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于1922年的中共二大,此后并未修改,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即大力开展工人运动,而农民参与革命主要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
7.(2024·安徽蚌埠三模)1925年中共上海区委组织部发布工作计划指出:
“(党员)出身为小资产阶级,而能深入小资产阶级群众中运动者太少……此乃是一缺点,以后亦须注意吸收革命的智识分子与下级职员及自由职业者。”该工作计划( )
[A] 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 反映中共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 利于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
[D] 表明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C
【解析】 1925年正值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注意吸收“革命的智识分子与下级职员及自由职业者”,利于调动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积极性,支持国民革命,故选C项;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排除A项;“中共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排除B项;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排除D项。
8.(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1925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下,北京学生联合会、爱国运动大同盟、北京国民外交代表团、京师总商会等数十团体共同组织的关税自主大示威运动,参加群众达5万多人。随后,这场运动迅速推向全国各地。这场运动( )
[A] 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 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得益于中国人民的全面觉醒
[D] 促使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的关税自主大示威运动能够组织起如此大规模的群众参与且能迅速推向全国各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觉醒,他们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民族命运的抗争,故选C项;1926年北伐开始,排除A项;五四运动时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D项。
9.(2024·山东日照三模)下表为1926—1927年中国部分省份农会会员统计(不含江苏二三十万)。据此可知( )
项目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 人数/人 占全国 百分比/% 会员 人数/人 占全国百
分比/%
广东 647 766 66.0 700 000 7.6
湖南 38 150 3.9 4 517 140 49.4
湖北 4 120 0.4 2 502 600 27.3
江西 1 153 0.1 382 617 4.2
河南 270 000 27.5 245 500 2.7
陕西 1 000 0.1 705 160 7.7
全国 981 442 100 9 153 093 100
[A] 农民阶级成为国民革命主力 [B] 两湖地区土地革命成效显著
[C] 政治生态影响农运地域格局 [D] 农民运动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
3月,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因此1926年6月广东农会会员占全国百分比最高,到了1927年6月湖南、湖北地区的农会会员比重较高,说明政治生态影响农运地域格局,故选C项;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参与者,非主力,排除A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后才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革命助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D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
10.(2024·北京海淀一模)中国刊物转载的1926年苏联报纸刊登的讽刺漫画中,一只戴着英国式礼帽的恶霸犬尾部系着一柄大刀,图画配有文字说明:“伦敦反动的报纸,因为中国革命军的胜利,像尾把(巴)上系了一柄刀似的,心慌意乱了。”该漫画针对的史事是( )
[A]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
[B] 国民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权益
[C]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已被推翻
[D] 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B
【解析】 据材料漫画内容及配文可知,该漫画反映了中国革命对英国列强的打击,该事件发生于192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进行了国民革命,1926年开始北伐,打击了列强在华权益,故选B项;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该事件距离材料所述1926年有十年之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26—1927年的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材料所述1926年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尚未被推翻,排除C项;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排除D项。
11.(2024·湖南长沙二模)针对1928—1931年革命文学在上海的兴起,鲁迅说:“这革命文学的旺盛起来,在表面上和别国不同,并非由于革命的高扬,而是因为革命的挫折。”鲁迅所谓“革命的挫折”可能是指( )
[A] 国民革命的失败 [B]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C] 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D]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A
【解析】 据材料“1928—1931年革命文学……兴起”“因为革命的挫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革命的挫折”可能是指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陷入低谷,故选A项;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发生于1934年,排除C项;世界经济危机属于经济领域,而非革命,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题,共17分)
12.(17分)(2024·湖北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启蒙与救亡
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等发起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下表是该团在1919年的部分讲演题目。
时间 题目
4月3日 如何求幸福、勤劳与知识、大家都受教育、做一件事当一件事、勤劳、改良家庭、公德、念书的利益、人生之要素、空气、我和大家的关系
4月4日 国民常识、什么是善、平民教育、妇女教育、家庭制度、信用、迷信、我的慈善事业、什么是我、家庭与社会
4月5日 世界的国家、衣食住、国民应尽之责、利己与利他、劝勤
4月27日 互相帮助、国家思想、交友之益、权利、天赋与人造、平民、判别事情的常识
5月11日 青岛问题、自尊、痛失、青岛交涉失败的原因、争回青岛、进取、中国现在的形势是怎么样、国民现时应持有之态度等
5月18日 山东与全国之关系、青岛交涉失败史、国民和民国的关系、青岛关系、我国之将来、欧洲和会与世界和平
5月25日 维持国货、国家和我们、国民的责任、经济侵略之抵御、抵抗强权、争回青岛等
6月1日 为什么要爱国、民与国的关系、日本的野心和中国救亡的法子、五月四日、亡国之痛及救国之法
11月3日 势力是什么造成的、国事真不可谈吗、打破空想“人”——人怎么活着
——摘编自张学谦《褪色的“崇拜”——五四末期
知识青年价值形象的分歧与重构》
从讲演题目变化的角度,以“启蒙与救亡”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7分)
【答案】 示例
启蒙与救亡(1分)
从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宣讲题目来看,五四运动之前以改善个人素养与生活为主,如“如何求幸福”“家庭与社会”等;五四运动之后以探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或个人与国家关系为主,如“国家和我们”“日本的野心和中国救亡的法子”等。(6分)
这种变化反映出青年知识分子对“启蒙与救亡”的认识更加深入,只有将个人启蒙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才是“启蒙与救亡”真正的出路。(2分)
讲演团的兴起发展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的需要。(2分)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解放了人们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与五四运动的开展,促使知识分子更加深刻地反思个人启蒙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更加意识到动员民众的重要性。(2分)
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启蒙与救亡”的实践,彰显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传播了新文化、新知识,促进了思想启蒙,凝聚了民族力量,推动了社会变革。(2分)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分)第18课时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山东潍坊三模)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其“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专制)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而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据此可知,李大钊( )
[A] 赞扬了协约国胜利的伟大意义
[B] 指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
[C] 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D] 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2.(2024·广东茂名二模)1919年5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建立“劝用国货会”,抵制日货。
12日起,杭州、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师生陆续发表宣言、组织罢课游行。6月初,一些温州知识人创办《救国讲演周刊》,以利当地的“救国”宣传。这说明( )
[A] 爱国救亡运动有所创新
[B] 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
[C] 抵制日货运动开始出现
[D] 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
3.(2024·江苏南通二模)五四思想界欢迎“莫小姐”(moral)者同样大有人在,他们不仅热议个人与“国家”“世界”之类的宏大问题,也频繁触碰个人生活中最为鲜活和隐秘的部分,反复讨论“个人主义”“人文主义”等话题。这可以用于说明五四运动( )
[A] 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B] 开始冲破封建主义藩篱
[C] 促使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4.(2024·广东深圳一模)1921年6月,《共产党》杂志指出:“所谓国会、省议会、县议会,无一不演出种种怪状丑态,简直到了末路了……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 ”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
[A] 武装斗争是唯一的变革途径
[B] 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
[C]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南北混战造成了国家分裂
5.(2024·河北承德二模)据下图可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兴起( )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兴起示意图(1920—1921年)
[A] 受地缘综合因素影响
[B] 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
[C] 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D] 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6.(2024·山东济南三模)从1921年到1922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从50多人扩大到了
195人,这种组织力量的发展速度相对于其想要成就的革命目标还相差很远。为此,中国共产党( )
[A] 积极寻求共产国际帮助
[B] 修改民主革命纲领
[C] 提出革命统一战线主张
[D] 广泛组织工农运动
7.(2024·安徽蚌埠三模)1925年中共上海区委组织部发布工作计划指出:“(党员)出身为小资产阶级,而能深入小资产阶级群众中运动者太少……此乃是一缺点,以后亦须注意吸收革命的智识分子与下级职员及自由职业者。”该工作计划( )
[A] 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 反映中共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 利于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
[D] 表明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8.(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1925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下,北京学生联合会、爱国运动大同盟、北京国民外交代表团、京师总商会等数十团体共同组织的关税自主大示威运动,参加群众达5万多人。随后,这场运动迅速推向全国各地。这场运动( )
[A] 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 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得益于中国人民的全面觉醒
[D] 促使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9.(2024·山东日照三模)下表为1926—1927年中国部分省份农会会员统计(不含江苏二三十万)。据此可知( )
项目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 人数/人 占全国 百分比/% 会员 人数/人 占全国百 分比/%
广东 647 766 66.0 700 000 7.6
湖南 38 150 3.9 4 517 140 49.4
湖北 4 120 0.4 2 502 600 27.3
江西 1 153 0.1 382 617 4.2
河南 270 000 27.5 245 500 2.7
陕西 1 000 0.1 705 160 7.7
全国 981 442 100 9 153 093 100
[A] 农民阶级成为国民革命主力
[B] 两湖地区土地革命成效显著
[C] 政治生态影响农运地域格局
[D] 农民运动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10.(2024·北京海淀一模)中国刊物转载的1926年苏联报纸刊登的讽刺漫画中,一只戴着英国式礼帽的恶霸犬尾部系着一柄大刀,图画配有文字说明:“伦敦反动的报纸,因为中国革命军的胜利,像尾把(巴)上系了一柄刀似的,心慌意乱了。”该漫画针对的史事是( )
[A]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
[B] 国民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权益
[C]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已被推翻
[D] 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11.(2024·湖南长沙二模)针对1928—1931年革命文学在上海的兴起,鲁迅说:“这革命文学的旺盛起来,在表面上和别国不同,并非由于革命的高扬,而是因为革命的挫折。”鲁迅所谓“革命的挫折”可能是指( )
[A] 国民革命的失败 [B]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C] 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D]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二、非选择题(1题,共17分)
12.(17分)(2024·湖北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启蒙与救亡
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等发起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下表是该团在1919年的部分讲演题目。
时间 题目
4月3日 如何求幸福、勤劳与知识、大家都受教育、做一件事当一件事、勤劳、改良家庭、公德、念书的利益、人生之要素、空气、我和大家的关系
4月4日 国民常识、什么是善、平民教育、妇女教育、家庭制度、信用、迷信、我的慈善事业、什么是我、家庭与社会
4月5日 世界的国家、衣食住、国民应尽之责、利己与利他、劝勤
4月27日 互相帮助、国家思想、交友之益、权利、天赋与人造、平民、判别事情的常识
5月11日 青岛问题、自尊、痛失、青岛交涉失败的原因、争回青岛、进取、中国现在的形势是怎么样、国民现时应持有之态度等
5月18日 山东与全国之关系、青岛交涉失败史、国民和民国的关系、青岛关系、我国之将来、欧洲和会与世界和平
5月25日 维持国货、国家和我们、国民的责任、经济侵略之抵御、抵抗强权、争回青岛等
6月1日 为什么要爱国、民与国的关系、日本的野心和中国救亡的法子、五月四日、亡国之痛及救国之法
11月3日 势力是什么造成的、国事真不可谈吗、打破空想“人”——人怎么活着
——摘编自张学谦《褪色的“崇拜”——五四末期
知识青年价值形象的分歧与重构》
从讲演题目变化的角度,以“启蒙与救亡”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7分)
第18课时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B 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强调的是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专制的失败,民主主义的胜利,歌颂的是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认为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说明李大钊看到了劳动群众在变革中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社会变革指明了新方向,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认为取得这次战争胜利的不是协约国的武力,而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故其赞扬的不是协约国的胜利,排除A项;材料中李大钊认识到劳工阶级的重要性,但并未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农民的作用,故无法说明“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排除D项。
2.B 据材料信息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中,斗争形式从学生倡导抵制日货到师生组织罢课游行,再到知识人创办报刊宣传救国思想,斗争空间范围由杭州到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再发展到温州,这些都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故选B项;抵制日货、罢课游行和创办报刊等斗争方式不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才创新的,排除A项;“开始出现”说法错误,1915年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排除C项;材料中提及五四运动空间范围扩大化,并非强调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排除D项。
3.D 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使得人们不仅关注、热议国家、世界,也反复讨论个人主义等,这反映出五四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中的先锋和主力,不能得知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也不能体现哪种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C两项;材料涉及五四运动推动了人们对于“国家”“世界”“个人主义”的认识,没有涉及五四运动反封建的内容,排除B项。
4.B 据材料信息可知,1921年《共产党》杂志强调当前的国会、省议会、县议会存在种种问题,南北各派政党无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即强调中国革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担当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政党,故选B项;“唯一”一词过于绝对,且材料未涉及武装斗争,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排除C项;材料强调南北各派政党不能肩负重任,并无南北混战的信息,排除D项。
5.A 据图片所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兴起于北京、长沙、广州、上海等,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上海、广州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工人阶级壮大,有建立的阶级基础;长沙有一群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所以这几个地方成为中心与地缘等综合因素有关,故选A项。北京既不是沿江也不是沿海城市,排除B项。仅根据图中的地方不能说星火燎原,且星火燎原多形容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排除C项。工人阶级整体在我国发展薄弱,不能说“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
6.C 在1921年到1922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虽然增长,但与其想要成就的革命目标相比,组织力量的发展速度确实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故选C项。寻求共产国际帮助并不能迅速壮大组织力量,排除A项。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于1922年的中共二大,此后并未修改,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即大力开展工人运动,而农民参与革命主要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
7.C 1925年正值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注意吸收“革命的智识分子与下级职员及自由职业者”,利于调动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积极性,支持国民革命,故选C项;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排除A项;“中共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排除B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的关税自主大示威运动能够组织起如此大规模的群众参与且能迅速推向全国各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觉醒,他们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民族命运的抗争,故选C项;1926年北伐开始,排除A项;五四运动时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D项。
9.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3月,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因此1926年6月广东农会会员占全国百分比最高,到了1927年
6月湖南、湖北地区的农会会员比重较高,说明政治生态影响农运地域格局,故选C项;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参与者,非主力,排除A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后才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革命助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D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
10.B 据材料漫画内容及配文可知,该漫画反映了中国革命对英国列强的打击,该事件发生于192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进行了国民革命,
1926年开始北伐,打击了列强在华权益,故选B项;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该事件距离材料所述1926年有十年之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26—1927年的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材料所述1926年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尚未被推翻,排除C项;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排除D项。
11.A 据材料“1928—1931年革命文学……兴起”“因为革命的挫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革命的挫折”可能是指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陷入低谷,故选A项;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发生于1934年,排除C项;世界经济危机属于经济领域,而非革命,排除D项。
12.示例
启蒙与救亡(1分)
从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宣讲题目来看,五四运动之前以改善个人素养与生活为主,如“如何求幸福”“家庭与社会”等;五四运动之后以探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或个人与国家关系为主,如“国家和我们”“日本的野心和中国救亡的法子”等。(6分)
这种变化反映出青年知识分子对“启蒙与救亡”的认识更加深入,只有将个人启蒙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才是“启蒙与救亡”真正的出路。(2分)
讲演团的兴起发展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的需要。(2分)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解放了人们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与五四运动的开展,促使知识分子更加深刻地反思个人启蒙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更加意识到动员民众的重要性。(2分)
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启蒙与救亡”的实践,彰显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传播了新文化、新知识,促进了思想启蒙,凝聚了民族力量,推动了社会变革。(2分)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分)第18课时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中外历史纲要上)
考 情 统 计 24年 山东卷:国民革命的必要性;江苏卷: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修改刊名策应国内革命形势;安徽卷:社会主义学说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北京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23年 山东卷:人与社会的解放与改造;全国甲卷:中共一大以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全国乙卷: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江苏卷:国民革命时间与革命统一战线
22年 辽宁卷:上海各界声援五四运动;全国乙卷: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态度转变;湖北卷: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非选择题);天津卷: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注重教育发动群众;海南卷:共产党员创办学校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核心热考 (1)五四运动的特点、意义(特别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面);(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宣传发动民众的努力;(3)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期间的贡献
【课时结构】
[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成立,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推动革命新局面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步开辟革命新道路。
【重要概念】
1.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
2.中共三大: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指出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
课标问题一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五四运动
背景 国内 ①北洋军阀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阶级矛盾尖锐 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④ 解放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美加紧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导火索 1919年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进程 第一 阶段 时间 1919年5月4日起
中心、主力 北京、青年学生
形式 游行示威,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第二 阶段 时间 1919年6月5日起
中心、主力 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形式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结果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 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影响 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 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为 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时间 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广泛传播
原因 ① 的启发 ②五四运动的实践 ③一战和巴黎和会使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
中心 北京与上海
方式 著书立说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组织团体 李大钊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翻译书籍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李达、李汉俊翻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影响 ①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
类别 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 代表团体
第一类 希望可以通过“工、读”相结合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少年中国学会、互助社、利群书社、觉悟社、工读互助团、工学会
第二类 通过“平民主义的教育”塑造新的、在自我与社会两个方面充分获得发展的“平民真正民治的基础”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教育社、新民学会
第三类 专门研究马克思学说、国内外重大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派社会主义 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第四类 延续民初以来刘师复等空幻的、不切实际的无政府主义传统 北京的奋斗社、广东的民钟社
——李培艳《“新青年”的觉醒
与结社——对五四时期小团体的整体考察》
群众的集合才是改造旧社会惟一的武器,群众集合起来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对敌的。我们应研究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厉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
——恽代英《为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进一解》
[问题] (1)五四前后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时代
(2)以恽代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五四之后作出了怎样的抉择 说明这一抉择的时代意义。
【真题演练】
(2024·安徽卷,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 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 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 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 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深化拓展] 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气象
1.革命性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国民觉醒:席卷全国、囊括各界的群众运动促进了国民觉醒。
3.社会团体:办报刊,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社会团体组织大量涌现。
4.个性解放:青年人走出家庭,摆脱宗族、家族的压力,寻求自身的解放。
5.移风易俗:婚礼、丧礼的改革在各地均有体现。
课标问题二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历 史 条 件 阶级基础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壮大
思想基础 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 各地 的建立
国际支持 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诞 生 及 其 意 义 中 共 一 大 时间 1921年
地点 上海、嘉兴
内容 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 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党的机构: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中 共 二 大 时间 1922年
地点 上海
内容 ①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 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最高纲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意义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 相结合,制定了一个符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学生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从一大到二大,革命纲领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2)根据表格,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真题演练】
(2024·北京卷,8)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
[A] 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 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 “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 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课标问题三 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第一 次国 共合 作 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方面: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 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 决议 ②国民党方面: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实践失败,为救国寻找新途径、新力量 ③外部力量:共产国际的帮助
实现 1924年1月, 在广州召开,会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通过了 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民 革命 运动 (1924 年1 月— 1927 年 7月) 目的
经过 ①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②发展:1925年 成立,通过再次东征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③高潮:1926年北伐,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④失败: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意义 基本推翻 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 的侵略势力
败因 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知识点拨]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国共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多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并存,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
[地图解读] 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
角度 信息说明
军阀盘踞地区界 张作霖、吴佩孚与孙传芳为主要北伐对象;军阀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北伐前国民政府控制地区及国民政府所在地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
北伐军进军路线 进攻吴佩孚、孙传芳,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冯玉祥军南下路线 从西北五原南下,有力支持与配合北伐战争
左上角小图 叶挺独立团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正规军队。北伐战争中,独立团担任进军先锋,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
深层:(1)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2)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运动配合北伐,两湖与江西等地革命基础较好,为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二)……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真题演练】
(2024·江苏卷,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 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 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 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 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深化拓展]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
政治 领域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组织 领域 积极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
群众 运动 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军事 领域 推动革命武装建立,在国民革命军中开展政治工作。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第18课时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标问题一
任务一
一、新文化运动 巴黎和会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
二、十月革命
任务二
(1)中国社会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时期。五四前后,中国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面对社会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2)抉择: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与工农相结合来改造中国的道路。
时代意义: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真题演练]
D 材料反映了知识界认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不可一味盲从,要结合现实因素考量看待,可见当时知识界已经关注到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革命理论的传播状况,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排除C项。
课标问题二
任务一
工人队伍 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早期组织 无产阶级 国际帝国主义 中国革命实际
任务二
(1)变化: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性质;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说明:中共进一步认识了国情,逐步走向成熟。
(2)特点:代表多来自南方,特别是两湖地区;多是青年知识分子;都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差别。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阶级和政党;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共产国际的帮助。
[真题演练]
B 据材料可知,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成立工会,与资本家进行斗争,这符合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故选B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且发动工人运动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引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这样的表述,但并未说明“劳工神圣”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C项表述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课标问题三
任务一
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国民党一大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打倒列强,除军阀 广州国民政府 长江流域 北洋军阀 帝国主义
任务二
原因:基于国情开展国民革命的需要(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国民党力量强大且革命性强;工人阶级(或中国共产党)力量较弱;共产国际的推动。
意义: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国民革命迅速开展(或推动国民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或加速国民革命的进程);推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推动北伐的胜利进军;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等。
[真题演练]
A 据材料信息“1924年2月”“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此时周恩来等人将在欧洲的刊物改名,显然是为了策应和支持国内的革命形势,故选A项,排除C项;据材料刊物改名并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目标可知,目的是支持国内的国民革命,并非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