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3课时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上)
(2)了解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选择性必修1)
(3)了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食物储备、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选择性必修2)
(4)了解博物馆的建设及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选择性必修3)
考 情 统 计 24年 甘肃卷:乒乓外交;湖南卷:国庆纪念活动(非选择题);福建卷:新中国的教育发展研究
23年 山东卷:毛泽东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江苏卷:译著和引进人才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福建卷:工业反哺农业;天津卷: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22年 湖北卷:两个五年计划实施;江苏卷: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新中国反对“双重代表权”案;天津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全国乙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非选择题);北京卷: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非选择题)
核心热考 (1)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成就;(2)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3)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课时结构】
[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时期的探索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重要概念】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以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总结中国的经验,提出
为 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概括并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 ,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 ,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 。初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些新方针。指出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一定要与 相结合,不能照搬。
1956年4月25日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社会主义事业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
中央和地方
中国和外国
中国实际
课标问题一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探究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良好 开端 中共八大 (1956年) 背景 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内容 (1)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当前主要任务: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是我国建设 的一次成功探索
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
社会主义道路
“双百” 方针 概况 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意义 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理论 探索 关于 正确 处理 人民 内部 矛盾 内 容 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影 响 理论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 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1957
曲折失误 表现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评价 (1)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2)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 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自然灾害
调整提高 内容 (1)实行八字方针: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召开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
意义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四个现 代化” 意义 1964年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巩固
二、“文化大革命”
时间 1966年至1976年
评价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
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
[问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年)两个时期中各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提示]示例
第一个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吸取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新形
式,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二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毛泽东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撰写了《论十大关系》。文章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
(2023·山东卷,8)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 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 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 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 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真题演练】
A
【解析】 1956年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要处理好国家与工厂的关系。由材料可知,毛泽东是强调各生产单位(即工厂)必须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即生产经营自主权),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故选A项。各生产单位的独立性不等于市场的调节,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公有制占绝对优势,排除C项。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材料中强调的工厂主要是指国营工厂,不是个体私营经济,排除D项。
[深化拓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
1.经济建设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2.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课标问题二 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成 就 工业 (1)基础工业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
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工业布局
科技 国防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文教 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
起来
时代 精神 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外交 (1)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增加
(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意义 这些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知识点拨]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
3.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4.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5.外交环境的改善。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以甘肃省为例,仅1965年,就陆续从辽、吉、沪等省市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分别迁入兰州、天水、酒泉等地。
整个三线建设期间,累计投资多达2 000亿元。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约1 400亿元,占全国的1/3;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或工业区,如昆明、攀枝花、六盘水等工业城市和成渝、攀西、关中、兰州等工业区。
——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
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理解。
[提示] (1)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美、苏战争威胁日益严峻,党和政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将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东北部、东部地区迁往内地,范围
广,规模大;采用新建、拆分和内迁相结合的建设方式;以国家为主导,投入巨大,持续时间长,成就丰硕;以重工业(国防工业)为主;工业、交通、科研等方面形成了体系化的建设。
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提高了国防能力;促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对工业布局的一次战略性调整,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非洲国家与中国交往事件(部分)
1955年 周恩来在出席亚非会议期间会见埃及等非洲多国代表
1956年 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
1958年 中国首次提出“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原则
1961年 中国与加纳签订经贸协定,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去加纳进行种植活动,并向遭受水灾的索马里提供救济款和国产药品
1963年 中国派出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
1965年 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总计达到19个
1971年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关于中国问题的提案投票中,非洲
26国投赞成票
1970— 1976年 中国工程队援助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
——据张海冰《发展引导型援助 中国
对非洲援助模式研究》等整理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70年代中非友好交往的影响。
[提示] (2)对中国:为中国创造有利的外交环境;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有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对非洲:支援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促进非洲独立;援助非洲农业、交通等,促进非洲经济发展;医疗、药品支援,有利于改善非洲民生。
对世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用电
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 975 4 067 2 489.5 884 253.1
1.(2023·福建卷,10)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真题演练】
D
[A]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 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 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解析】据题表可知,1952年至197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用电量”等指标增长迅速,说明工业生产的进步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科学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体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故选D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解释材料所述农业变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举措,机械、化肥和电力都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排除C项。
2.(2024·甘肃卷,9)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1961年起,中国队连续在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
[A] 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
[B] 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
[C] 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
[D] 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
C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国的乒乓球运动起到了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国际影响力、改善外交关系的作用,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乒乓球运动对他国的影响,无法得出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的结论,排除A项;“实现了”的表述夸大,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乒乓球运动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象征,而是这一时期的乒乓球运动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排除D项。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1.(2025·陕晋青宁高考适应性考试)1949—1966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国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如《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等。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积极阅读,将之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或辅助书籍。这有利于( )
[A] 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B] 认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
[C] 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体系
[D]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的出版,便于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理解从而认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故选B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早已开启,排除A项;通俗读物的任务和作用主要是普及,不是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体系,排除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24·河北衡水一模)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计划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计划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计划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 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C] 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 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克服经济困难,1961年,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注重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材料中“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上升”相符,故选A项;“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1956年,中共八大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出现变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三线地区”与材料提及的全国的投资建设相悖,排除D项。
3.(2024·江西上饶二模)下面为国家对东北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的比重变化表。其中“三五”计划时期的投资比重降低,主要是基于( )
[A] 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 [B] 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C]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D] 国家安全局势的变化
D
时期 “一五”计划 (1953— 1957年) “二五”计划 (1958— 1962年) “三五”计划
(1966—
1970年)
比重 37.4% 20% 10.8%
【解析】“三五”计划期间,国家正值三线建设时期,为保障国家安全,实行工业投资调整,削减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比例,故选D项;工业布局是指工业生产力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地理分布,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东北工业投资的情况,而非东北地区工业布局调整,排除A项;“三五”计划期间的工业投资比重调整属于国家战略,而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4.(2024·广东肇庆一模)下图所示为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A] 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B] 农轻重的比例已渐趋平衡
[C] 国家经济重心已转向内地
[D] 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A
内地与沿海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对比
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
【解析】材料反映出1965—1975年内地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远超沿海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动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内地工业产值的变化情况,未涉及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占比情况,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我国内地工业产值的变化情况,无法得出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且当时国家的经济重心仍然在沿海地区,排除C项;我国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D项。
5.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B
【解析】1956年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奶奶“量布做新衣”,阿姨“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都是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体现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量布做新衣”的信息不符,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1956年”的时间信息不符,C项错误;D项不是漫画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6.(2024·广东佛山二模)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观看后即兴赋诗:
“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
[A] 突出情节的曲折性
[B] 服务于国际市场
[C] 摆脱强烈的政治性
[D] 探索民族化道路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小蝌蚪找妈妈》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兼具哲理、画意与诗情,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探索民族化道路,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动画内容,不能体现情节的曲折性,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小蝌蚪找妈妈》面向国际出口,无法得出“服务于国际市场”的结论,排除B项;仅凭材料不能扩大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摆脱强烈的政治性”,排除C项。
7.(2024·安徽黄山一模)1960年初,红旗渠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历时十年,大渠盘绕在太行山腰,逢山钻洞、遇沟搭桥,共削平山头1 250座,凿通隧道211条。红旗渠的开凿说明( )
[A] 国民经济遭遇了重大挑战
[B]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曲折
[C]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D] 三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旗渠工程浩大,施工难度大,历时十年,克服种种困难,凿通隧道,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故选C项。
8.(2024·福建龙岩三模)下面是1957年、1972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参会国家(地区)及客商简况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间 参会国家(地区)及客商
1957年 19个国家(地区)共1 200多人参会
1972年 82个国家(地区)共14 598位客商参会,日商到会踊跃
[A]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D] 中美建交的外溢效应
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与1957年相比,1972年广交会参会国家(地区)和客商数量都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等成就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故材料现象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的表现,故选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主要表现为多极力量的成长,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关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但尚未建交,排除D项。
9.(2024·福建莆田三模)下图所示为基于实物指标测算的新中国前三十年农业、工业、商贸流通业、经济总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该图可以用于说明新中国前三十年( )
[A] 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B]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C] 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D] 建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前三十年即1949—1979年,农业、工业、商贸流通业、经济总量整体在增长,这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而非严重的失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一段时间内国民经济增长情况,无法得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工业体系的建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
1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国庆节期间的外交活动简表(部分)
年份 外交活动
1951年 苏联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和缅甸等亚洲近邻国家都派代表团来华参加国庆观礼
在印中友好协会组织下,印度加尔各答等地市民举行了盛大庆祝会,欢庆新中国国庆
1954年 参加国庆观礼的有苏联商务代表、意大利贸易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商务代表团等
1956年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印尼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600多人出席招待会
1957年 日中友协东京联合会为庆祝中国国庆节和纪念“日中友好月”,举行有800人参加的晚会
中国驻英国代办在伦敦召开庆祝中国国庆招待会,英国政府官员1 000多人应邀参加
1962年 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举行盛大国庆招待会,阿尔及利亚政府多名官员等出席招待会
1964年 马里共和国总统、刚果共和国总统应邀来华参加国庆观礼
——摘编自周游《论新中国十七年时期
(1949—1966)国庆纪念的外交功能》
围绕“国庆外交”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
【答案】 示例
论题:新中国国庆外交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2分)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按照“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缅甸等国建交。
因此,1951年苏联以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和缅甸等国派代表团来华参加国庆观礼,这种外交活动有利于突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1953年后,中国国内实施“一五”计划,在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赞同。1954年,意大利贸易代表参加中国国庆观礼,有助于西方国家了解新中国。1955年,中国出席亚非会议并促成会议成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1956年,印尼政府官员出席中国国庆招待会等活动,有利于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促进中外交流。
总之,新中国的国庆外交,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新中国,拓展了新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2分)第23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1.(2025·陕晋青宁高考适应性考试)1949—1966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国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如《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等。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积极阅读,将之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或辅助书籍。这有利于( )
[A] 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B] 认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
[C] 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体系
[D]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2024·河北衡水一模)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计划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计划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计划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 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C] 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 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3.(2024·江西上饶二模)下面为国家对东北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的比重变化表。其中“三五”计划时期的投资比重降低,主要是基于( )
时期 “一五”计划 (1953— 1957年) “二五”计划 (1958— 1962年) “三五”计划 (1966— 1970年)
比重 37.4% 20% 10.8%
[A] 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
[B] 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C]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D] 国家安全局势的变化
4.(2024·广东肇庆一模)下图所示为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内地与沿海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对比
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
[A] 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B] 农轻重的比例已渐趋平衡
[C] 国家经济重心已转向内地
[D] 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5.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6.(2024·广东佛山二模)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
[A] 突出情节的曲折性
[B] 服务于国际市场
[C] 摆脱强烈的政治性
[D] 探索民族化道路
7.(2024·安徽黄山一模)1960年初,红旗渠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历时十年,大渠盘绕在太行山腰,逢山钻洞、遇沟搭桥,共削平山头1 250座,凿通隧道211条。红旗渠的开凿说明( )
[A] 国民经济遭遇了重大挑战
[B]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曲折
[C]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D] 三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8.(2024·福建龙岩三模)下面是1957年、1972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参会国家(地区)及客商简况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间 参会国家(地区)及客商
1957年 19个国家(地区)共1 200多人参会
1972年 82个国家(地区)共14 598位客商参会,日商到会踊跃
[A]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D] 中美建交的外溢效应
9.(2024·福建莆田三模)下图所示为基于实物指标测算的新中国前三十年农业、工业、商贸流通业、经济总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该图可以用于说明新中国前三十年( )
[A] 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B]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C] 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D] 建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
1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国庆节期间的外交活动简表(部分)
年份 外交活动
1951年 苏联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和缅甸等亚洲近邻国家都派代表团来华参加国庆观礼
在印中友好协会组织下,印度加尔各答等地市民举行了盛大庆祝会,欢庆新中国国庆
1954年 参加国庆观礼的有苏联商务代表、意大利贸易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商务代表团等
1956年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印尼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600多人出席招待会
1957年 日中友协东京联合会为庆祝中国国庆节和纪念“日中友好月”,举行有800人参加的晚会
中国驻英国代办在伦敦召开庆祝中国国庆招待会,英国政府官员1 000多人应邀参加
1962年 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举行盛大国庆招待会,阿尔及利亚政府多名官员等出席招待会
1964年 马里共和国总统、刚果共和国总统应邀来华参加国庆观礼
——摘编自周游《论新中国十七年时期
(1949—1966)国庆纪念的外交功能》
围绕“国庆外交”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
第23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B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的出版,便于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理解从而认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故选B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早已开启,排除A项;通俗读物的任务和作用主要是普及,不是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体系,排除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克服经济困难,1961年,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注重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材料中“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上升”相符,故选A项;“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56年,中共八大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出现变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三线地区”与材料提及的全国的投资建设相悖,排除D项。
3.D “三五”计划期间,国家正值三线建设时期,为保障国家安全,实行工业投资调整,削减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比例,故选D项;工业布局是指工业生产力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地理分布,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东北工业投资的情况,而非东北地区工业布局调整,排除A项;“三五”计划期间的工业投资比重调整属于国家战略,而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4.A 材料反映出1965—1975年内地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远超沿海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动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内地工业产值的变化情况,未涉及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占比情况,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我国内地工业产值的变化情况,无法得出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且当时国家的经济重心仍然在沿海地区,排除C项;我国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D项。
5.B 1956年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奶奶“量布做新衣”,阿姨“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都是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体现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量布做新衣”的信息不符,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1956年”的时间信息不符,C项错误;D项不是漫画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6.D 据材料可知,《小蝌蚪找妈妈》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兼具哲理、画意与诗情,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探索民族化道路,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动画内容,不能体现情节的曲折性,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小蝌蚪找妈妈》面向国际出口,无法得出“服务于国际市场”的结论,排除B项;仅凭材料不能扩大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摆脱强烈的政治性”,排除C项。
7.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旗渠工程浩大,施工难度大,历时十年,克服种种困难,凿通隧道,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故选C项。
8.A 据材料可知,与1957年相比,1972年广交会参会国家(地区)和客商数量都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等成就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故材料现象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的表现,故选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主要表现为多极力量的成长,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关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但尚未建交,排除D项。
9.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前三十年即1949—1979年,农业、工业、商贸流通业、经济总量整体在增长,这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而非严重的失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一段时间内国民经济增长情况,无法得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工业体系的建立,排除D项。
10.示例
论题:新中国国庆外交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2分)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按照“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缅甸等国建交。因此,1951年苏联以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和缅甸等国派代表团来华参加国庆观礼,这种外交活动有利于突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1953年后,中国国内实施“一五”计划,在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赞同。1954年,意大利贸易代表参加中国国庆观礼,有助于西方国家了解新中国。1955年,中国出席亚非会议并促成会议成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1956年,印尼政府官员出席中国国庆招待会等活动,有利于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促进中外交流。
总之,新中国的国庆外交,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新中国,拓展了新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2分)第23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上) (2)了解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选择性必修1) (3)了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食物储备、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选择性必修2) (4)了解博物馆的建设及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选择性必修3)
考 情 统 计 24年 甘肃卷:乒乓外交;湖南卷:国庆纪念活动(非选择题);福建卷:新中国的教育发展研究
23年 山东卷:毛泽东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江苏卷:译著和引进人才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福建卷:工业反哺农业;天津卷: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22年 湖北卷:两个五年计划实施;江苏卷: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新中国反对“双重代表权”案;天津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全国乙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非选择题);北京卷: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非选择题)
核心热考 (1)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成就;(2)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3)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课时结构】
[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时期的探索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重要概念】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以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总结中国的经验,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概括并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中国和外国。初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些新方针。指出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搬。
课标问题一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 (1956年) 背景 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内容 (1)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当前主要任务: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是我国建设 的一次成功探索
“双百” 方针 概况 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意义 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理论 探索 关于 正确 处理 人民 内部 矛盾 内 容 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影 响 理 论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 践 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曲折失误 表现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评价 (1)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2)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 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调整提高 内容 (1)实行八字方针: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召开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
意义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四个现 代化” 意义 1964年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二、“文化大革命”
时间 1966年至1976年
评价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
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
[问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年)两个时期中各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真题演练】
(2023·山东卷,8)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 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 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 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 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深化拓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
1.经济建设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2.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课标问题二 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成 就 工业 (1)基础工业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
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科技 国防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文教 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时代 精神 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外交 (1)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增加 (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意 义 这些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知识点拨]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
3.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4.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5.外交环境的改善。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以甘肃省为例,仅1965年,就陆续从辽、吉、沪等
省市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分别迁入兰州、天水、酒泉等地。整个三线建设期间,累计投资多达2 000亿元。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约1 400亿元,占全国的1/3;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或工业区,如昆明、攀枝花、六盘水等工业城市和成渝、攀西、关中、兰州等工业区。
——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
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非洲国家与中国交往事件(部分)
1955年 周恩来在出席亚非会议期间会见埃及等非洲多国代表
1956年 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
1958年 中国首次提出“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原则
1961年 中国与加纳签订经贸协定,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去加纳进行种植活动,并向遭受水灾的索马里提供救济款和国产药品
1963年 中国派出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
1965年 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总计达到19个
1971年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关于中国问题的提案投票中,非洲26国投赞成票
1970— 1976年 中国工程队援助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
——据张海冰《发展引导型援助 中国
对非洲援助模式研究》等整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70年代中非友好交往的影响。
【真题演练】
1.(2023·福建卷,10)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 用电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 975 4 067 2 489.5 884 253.1
[A]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 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 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2.(2024·甘肃卷,9)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1961年起,中国队连续在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
[A] 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
[B] 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
[C] 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
[D] 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
第23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问题一
任务一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道路 1957 自然灾害 巩固
任务二
示例
第一个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吸取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新形式,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二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毛泽东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撰写了《论十大关系》。文章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
[真题演练]
A 1956年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要处理好国家与工厂的关系。由材料可知,毛泽东是强调各生产单位(即工厂)必须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即生产经营自主权),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故选A项。各生产单位的独立性不等于市场的调节,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公有制占绝对优势,排除C项。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材料中强调的工厂主要是指国营工厂,不是个体私营经济,排除D项。
课标问题二
任务一
工业布局
任务二
(1)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美、苏战争威胁日益严峻,党和政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将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东北部、东部地区迁往内地,范围广,规模大;采用新建、拆分和内迁相结合的建设方式;以国家为主导,投入巨大,持续时间长,成就丰硕;以重工业(国防工业)为主;工业、交通、科研等方面形成了体系化的建设。
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提高了国防能力;促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对工业布局的一次战略性调整,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中国:为中国创造有利的外交环境;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有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对非洲:支援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促进非洲独立;援助非洲农业、交通等,促进非洲经济发展;医疗、药品支援,有利于改善非洲民生。
对世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真题演练]
1.D 据题表可知,1952年至197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
“化肥施用量”和“农业用电量”等指标增长迅速,说明工业生产的进步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科学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体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故选D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解释材料所述农业变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举措,机械、化肥和电力都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排除C项。
2.C 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国的乒乓球运动起到了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国际影响力、改善外交关系的作用,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乒乓球运动对他国的影响,无法得出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的结论,排除A项;“实现了”的表述夸大,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乒乓球运动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象征,而是这一时期的乒乓球运动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