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29 12:3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1.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3.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
4.青花瓷出现的朝代、五彩瓷出现的朝代、珐琅彩出现的朝代
5.唐朝在广州设置的对外贸易机构叫什么?
6.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地点和标志课前小测:(5分钟) 积极: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积极性不高
?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模式
?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经济结构不合理。排斥市场,经济无活力。根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小组讨论(5分钟)要求:整合学案的答案,等会随机抽查自学成果。1.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2.农业问题严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赫鲁晓夫批判斯大(1956“秘密报告”)政治:平反错案,强调集体领导农业:提高收购价格,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等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自主权结果:成效甚微(有一定成效,最终失效)
原因: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1.背景2.内容经济:3。原因及结果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1894—1971)1953年至1964年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行为,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 1971年在沉寂中病逝,当时苏联的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小资料笑话:谁写的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暴行时,台下有人递条子上去。
 赫鲁晓夫当场宣读了条子的内容:“赫鲁晓夫同志,当时你在干什么?”。
  然后问道:“这是谁写的,请站出来!”。
  连问三次,台下一直没有人站出来。
  于是赫鲁晓夫说:“现在你们该明白了,我当时跟你们一样。“ 1953年,全苏玉米播种总面积不过350万公顷,1962
年达到3700万公顷。1958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增长50%,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集体农庄庄员1958年平
均报酬比1953年增长了53%。
---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梦想与现实 在1960年举行的联大会议演讲席上,当着全世界代表脱下大皮鞋,用手一边大力敲打演讲台,一边口沫横飞。材料三: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思维延伸:有人认为赫鲁晓夫是斯大林体制的“掘墓人”,有人认为是“守墓人”,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梦想与现实掘墓: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重点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方面结果: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1975年以后,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1.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的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2.过高估计苏联实际水平
3.推行霸权外交,军备竞赛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内容经济:国企改革——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扩大企业自主权2.原因及结果政治: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扩大党内外民主 我们的改革,要把整个重工业
看作是国家军事实力的物质技
术基础,经济力量和防御力量
的加强将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
展开积极的‘攻势’。我们改
革的目标是在短期内建立一个
经济上具有蓬勃活力、政治上
稳定和牢不可破的内部团结的
“发达社会主义国家”。勃列日涅夫的工业梦勃列日涅夫(1906—1982)梦想与现实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笑话:一个人在大街上大骂:勃列日涅夫是个白痴。结果被判刑22年。 2年是因为:辱骂国家领导人。 20年是因为:泄露国家机密。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1)相同点
背景: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结果:
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失败根源:
都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2)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重工业方面 戈尔巴乔夫
(1931- )“不能再这样继续生活下去了!”戈尔巴乔夫的所有制梦想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时代》对他的介绍是“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小资料政治:1988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抛弃马克思主义, 放弃党的领导地位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市场调节)
调整所有制结构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2.内容经济:3.结果: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后来局势恶化笑话:一天,戈尔巴乔夫到一个农场视察,看到有几头猪,就到猪旁边拍了一张照片。 随行人员在照片上写上:戈尔巴乔夫和猪在一起。 但又感到不妥。于是改成:猪和戈尔巴乔夫在一起。 还是感觉不对。最后把照片上的字改成:左起第三位是戈尔巴乔夫。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历史原因:
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上的问题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