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习目标:
1.能够描述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农业的出现、意义及其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2.了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社会生活;
3.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农业、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理解农业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一、起源——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材料: 在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绝大多数时间是以采集、渔猎为生,这种智慧利用现成的天然产品的经济活动被称“攫取经济”。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并阅读教材,概括远古时期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表现
生产方式
工具
木、骨和石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蒙昧时代
现成动植物
采集
渔猎
植物果实茎叶
鱼虾动物
地域迁徙
火取暖烧烤
劳动者能力的提高
掌握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局部)
★时空观念:根据地图和教材,指出世界农业起源的主要分布及具体表现
西亚:小麦、大麦原产地;绵羊、山羊
东亚:粟(黄河中下游),
水稻(长江中下游);
猪、狗(河姆渡)
中美洲:玉米、甘薯;
骆马
种植养殖区域面积
一、起源——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农业起源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材料1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农业起源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3)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和数学等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由食物采集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②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从迁徙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逐渐形成聚落。
②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部门
③精神文明发展,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二、农业的出现
材料1: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蠪(ba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材料2: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班固《白虎通义》
【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远古人类生活:
材料1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植物果实和昆虫为食物;
材料2认为远古人类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
(二)农业起源:
材料1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和中毒,于是发明了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
材料2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发明农业。
看法:这两则材料都是人们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远古人类考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其食物来源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除材料中的因素外,人类对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是主要因素。
1.原因:
疾病毒伤之害、人口增长、人类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环境、气候等
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成就(表现)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业
东亚
西亚
中美洲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小麦、大麦原产地。
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
玉米、甘薯。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二、农业的出现
①时间:1万年前
②空间分布
2.概况:
1.原因:疾病毒伤之害、人口增长、人类驯化野生动植物、环境、气候等。
二、农业的出现
1.原因:
2.概况:
①时间:1万年前
②空间分布
3.影响: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业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贾湖饲养猪;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小麦、大麦原产地 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美洲 玉米、甘薯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疾病毒伤之害、人口增长、人类驯化野生动植物、环境、气候等
思考点 (教材P3)
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人与自然的关系:
(2)食物结构的变化:
(3)生产方式的变化:
(4)生活组织的变化:
(5)经济形态的变化
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生产产品
由游动的采集狩猎到相对固定的农业生产
采集、狩猎、农业、畜牧业
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
迁徙到定居,聚落。手工劳动出现和宗教、思想文化和科学出现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由食物采集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②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从迁徙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逐渐形成聚落。
②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部门
③精神文明发展,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3)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和数学等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农业起源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世界农业文明发源地(局部)
世界古代文明分布有何特点?
原因是什么?
出现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
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强。
(一)共性:
各个文明古国的灌溉农业发达;统治者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
三.地区差异
(二)个性
★古代中国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食物生产
土地制度
农业技术
经济政策
水利工程
农业技术体系
北粟南稻(后为北麦南稻)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
河姆渡出土的稻粒
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小农经济
战国以后,铁犁牛耕
重农抑商
(战国)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西汉)龙首渠
至隋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三.地区差异
(二)个性
聚焦:中国传统小农经济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男耕女织;
④自给自足;
⑤精耕细作;
⑥具有稳定性、落后性、脆弱性。
1.特点
2.原因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
三.地区差异
地区 食物生产 土地制度 社会生活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希腊
古罗马
阿兹特克
种植大麦、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大麦、小麦,
蔬菜、橄榄、葡萄
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土地国有;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番茄、南瓜等
部分贵族私有;村社土地公有,每家的主人一块份地终身使用
两年不耕作土地被村社收回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赁的对象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修堤筑坝、挖沟开渠。
加工葡萄酒和橄榄油;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谷物,橄榄、葡萄
贵族、富人不断获得土地,小农逐渐破产
三.地区差异
产生的影响
①农业革命:从采集到生产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摆脱了愚昧走向了文明,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农业革命”。
——罗伯特·布雷伍德《农业革命》
②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生活方式:迁徙到定居;
生产方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精神生活:音乐、文学、宗教兴起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文历法,数学,其他相关学科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也不同。
结合教材P3第4-6段概括
原始农业产生的影响?
回顾: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数学成就?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古代埃及最早的太阳历
古代印度的天文、历法、数学(1到9的数字,发明0;按位记值)成就
古代印第安人:玛雅历、“零”的概念、20进制
中国:夏小正、殷历、干支纪日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张衡)《灵宪》
④生产关系: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洲际 代表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家畜 其他要素
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黄江、长江——古中国
爱琴海——古希腊、古罗马
阿兹特克
四、食以地为源——农业文明的多元与共性
东亚
中美洲
欧洲
西亚
大麦、小麦
非洲
山羊、绵羊
牛
国家、法律、宗教
土地私有制、水利
南稻北粟(五谷)
猪、牛(六畜)
国家、井田制—私有制
水利、北方旱田、南方水田
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大麦、小麦
果园(橄榄、葡萄)
牛
国家、宗教
手工业和商业;奴隶制
玉米、甘薯
马铃薯
骆马
国家、宗教
土地私有制、村社公有制
四、食以地为源——农业文明的多元与共性
起源于大河、沿海地区——充沛的水源
土地的产权规定——土地私有制度
重视水利建设、形成早期科学——天文历法、数学
国家机器的建设——阶级压迫的工具
多样的食物(动植物)——适合的体系
……
1.如何认识“农业革命孕育了人类文明”?
(1)这个观点是否合理?
(2)举例说明
以辨启思——关于农业革命的认识
这个观点是合理的
必备知识:农业革命的影响
关键能力:认识/分析/说明
第二部分 农业革命
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从食物采集以食物生产
第五章 史上最大骗局
以辨启思——关于农业革命的认识
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从食物采集以食物生产
2.如何认识“农业革命是一场骗局”?
(1)这个观点是否合理?
(2)举例说明
这个观点过于绝对
必备知识:农业革命的影响
“每一个人,包括成年男子、妇女和儿童,都必须工作,而且必须努力地工作。……尽管人们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可是由于有时久雨成涝,有时却滴雨不下,有时则又瘟疫横行,因此,饥荒也就成了常事。”
——斯塔夫里阿诺斯
以辨启思——关于农业革命的认识
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从食物采集以食物生产
“农业革命可能是史上最具争议的事件,有些人认为这让人类迈向繁荣和进步,也有人认为这条路终将导致灭亡。对后者来说,农业革命是个转折点,让智人抛下了与自然紧紧相连的共生关系,大步走向贪婪,自外于这个世界。”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也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而人性一旦解放就必然会使狩猎区变成大都会,使人类从自身的体力发展到利用原子能。”
——斯塔夫里阿诺斯(Starvrianos)
更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更强调尊重个人权利与自由
是站在现在的角度看当时
更重视农业社会的基础性作用
更强调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
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当时
阅读要理解作者的立场、角度,
有些书中颠覆性的观点,需要结合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