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4 09:4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滑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媒介信息时代的文学传播与文化的图像转向密切相关。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世界变成图
像,这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媒介技术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读图时代,现代社会逐渐被建构为一个图像化社
会,“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诉求。图像成为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传播的最佳戴体,首先呈现为文
学著作出版的图像化倾向。文学著作借助图像展开叙事,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如蔡志忠的“图说中国古典名
著”系列,朱德庸的都市漫画系列等。虽然古代的“绣像本”小说曾出现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但在图文关系上,主要
是文为主、图为辅,图像起着对文字的补充说明作用。但在当下图书的图像化中,图像不再是文字的辅助、补充和
点缀,图像成为主体,文字反过来成为配角,大量新奇、精美和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图像成为“眼球经济”时代图书出
版的主要支撑。其次,文学作品还通过对作品的影视改编来实现图像化叙事和传播。电影导演阿贝尔·冈斯曾经
指出:“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将被拍成电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的神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
种宗教本身…都被期待在水银灯下复活,而主人公们则在墓门前你推我操。”国内外的名著接二连三地被搬上荧
幕,先后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不少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如莫言的“红高梁”系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王安忆
的《长恨歌》、余华的《活着》、王溯的《动物凶猛》、苏童的《妻妾成群》、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陈忠实的《白鹿原》
等,都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刷。
(摘编自杨向荣《新媒介信息时代的文学传播及其反思)
材料二:
人类源远流长的立足于文字和阅读的文化接受形式在图像时代的潮流中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影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NY
视改编改变了长篇小说的接受方式,在电视走进中国家庭的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对《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四
大名著的收视盛况记忆犹新,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观看活动完成对这些名著的接受的。图像与观看在
今天事实上已经形成对文字和阅读的挤占甚至代替,成为我们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化消费的主导形式。
但是,无论是对于图像还是对于文字,观看与阅读并非水火不容,观看可以是一种阅读,阅读也首先是一种观
看,并且阅读是在人类观看行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问题在于,我们今天面临的图像世界,观看的确具有了与阅读
不同的意义。如果说阅读是对原始观看行为的理性驯化,那么,今天的观看就可以看成一种对阅读的感性还原,它
重新确立了感性的地位并还原了其接受的丰富性。这种逃逸了理性驯化的非阅读化的观看,我们可以称之为“观
览”。
图像在今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远比文字阅读广阔和直观的世界图景,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我们的世界和感知
世界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我们的观念和价值。图像及其接受的观览化趋势同时也广泛地
渗透到其他文化形式之中。正如传统的阅读模式对观看的影响一样,今天的观看方式同样改变了我们对文字和声
音的接受,使得我们对文字和声音的“阅读”观览化了。一方面,在新蝶介技术的支撑下,文字和声音在大众消费中
不断失去深度权威中心的作用。例如,在网络小说的阅读中,以网名出现的作者本身已经不再是关注的对象,创作
的“意图”让位给了接受主体的选择,没有评论家的权威阐释而只有评论区里的众声喧哗。在大量的文字和声音材
料中,接受主体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那些与自身文化观念、情感取向和欲望霄求相适应的对象,而不再去追求某种
深度的“逻各斯”①中心,不再依赖某种形式的阐释权威,消费者在测览文字和声音时究竞是停下来还是径直划离,
往往取决于情境性的整体“直观”。另一方面,文字和声青的观览化也意味着文字和声音不断成为图像的附属物。
巴特曾十分明确地指出文图关联系统在今天出现的这一“历史性转换”:“图像不再说明文字,不再用来‘阐明'或
“实现'文本;相反,文本反倒成了暗示图像的寄生信息”,“结构性地寄生在图像上”。早期无声电影已经表明,图像
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独立的表意功能。而随着影音技术的发展,文字和声音尽管大大强化了观看效果,但其仍旧具
有巴特所说的寄生性质,并未改变图像表意的中心地位,只是作为一种“加速了图像”的“二阶信息”而存在。
此外,文字和声音的“观览”化还意味着,今天的文宇和声音文本在现代传摇和消费语境中趣来越倾向于被图
像化。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将逐渐从文宇写作转向图像的表达。”不仅如此,文学批评的模式
也会相应地转向“图像或者语像批评”。语言艺术被影视化,音乐被现场化和表演化,蝶体为其提供图像配置和可
视环境,广告和新闻以影像代替了纯粹的语言和文字,生活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演变成了可视的图表和数据,等等。
诚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者整体被表象化了。”即使面对文字,在今天的媒体环境中,接受者也更倾向于寻找那些
可以视觉化的内容,容易图像化的情节、场景和信息等,而不再寻找那种无法具体化的抽象“逻各斯”。
(摘编自李应志《从阅读到观览:图像时代的文化接受与主体问题》)
【注】①逻各斯:希腊哲学认为逻各斯是一种隐秘的智慧,是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具有“语言”或
“理性”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绣像本”小说中图像与文字的关系是平等的,共同服务于叙事。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
NY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