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4 09:5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第一课。其写作背景源于 1926 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但政府竟下令卫队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死伤二百余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及其同学张静淑、杨德群等均遇害。事后,有流言诽谤请愿群众,污蔑遇害的爱国学生“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被人盲目的引入“死地”,并将杀人责任推到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他们“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鲁迅先生听闻此事极为震惊,极其
悲愤,以深沉真挚、犀利尖锐、深刻睿智的笔调写下此文,一是为悼念“欣然请愿”却无辜遇害的刘和珍等爱国青年,颂扬她们勇毅无畏的爱国精神;二是揭露痛斥段祺瑞执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令人发指的卑劣行径;三是总结“血的教训”,告诫仍在斗争的革命勇士不做无谓的牺牲,改变斗争方式;四是鼓舞民众,激励更多的人前赴后继,为开辟新的世界更奋然前行。文中语言精警,一字一句无不彰显着一位时代巨匠的炽热真挚的情感和深邃厚重的思想,诸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至理名言给学生以德行的归正,心灵的涤荡,精神的引领。
二、学情分析:由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对高二学生而言,准确理解文中精髓、语句内涵有较大难度,所以教学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并知人论世,力求提要总结,主抓关键词句,以点带面,从细微处见全貌,以此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深刻理解刘和珍等爱国青年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忱,以及反动势力的卑劣无耻,感受鲁迅先生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三、课时目标:
1.完成知人论世,初读感知,把握文意的初级目标。
2.品细节,忆往事,分析人物形象。
3.解矛盾,悟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内涵,进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2.引导学生从细微处观全貌,感受鲁迅先生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四、评价任务:
1、请同学们速读 3-6 章节找出描写刘和珍微笑的句子。作者多次描写刘的
微笑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突出刘和珍和蔼、善良、温柔、乐观的品格。②反衬反动派暴行的惨无
人道以及诬陷的卑劣无耻。③震撼读者,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④激励革命者更
加奋然前行。
2、速读文章 1~5 章节,找到关于刘和珍的事迹,并思考,这些事迹分别表现了刘和珍的什么精神。
明确:
外貌特征 — 微笑 和蔼善良,温柔乐观
预定《莽原》—毅然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
反抗校长 — 不屈 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心忧母校 — 黯然 远见卓识,有责任感
前往请愿 — 欣然 自愿自觉,勇敢坚强
3、请同学们纵观全文找到说与不说的句子。并对每一处的含义加以分析(小组合作讨论,说与不说分别由一个小组负责)
明确:
说的原因:①痛惜赞颂爱国青年。②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③唤醒民众,激
励革命者。
不说的原因:愤怒至极,难以言说。
4、假如这就是刘和珍烈士的纪念碑,现在需要你在这座纪念碑上写一段悼
念刘和珍的话,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运用第二人称,至少运用两种修辞,不
少于 100 字,时间 3 分钟。学生展示。
示例:笑靥如花,气节如柱。你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一个民族的良知;你以坚决的反抗,唤醒黑幕之下的正义。罪恶的子弹,洞穿你的身躯,却无法穿透你对真理的希冀。你笑对生死,殒身不恤,将后人激励!你早已化作一颗星辰,傲立苍穹,注视着这个世界的繁华与瑰丽!
五、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终将被历史的大浪冲刷,而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年仅 22 岁的刘和珍在 3.18 惨案中牺牲了。但她的名字,她的音容笑貌,连同她的高尚精神,将永远被历史铭记。今天我们就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
品读之一:那一抹微笑
鲁迅先生在回忆刘和珍的时候,多次提到了刘和珍身上的同一个特征。什么特征呢,同学们?(PPT 展示刘和珍图片配文“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那么我们的品读就从这一抹微笑开始吧。请同学们速读 3-6 章节找出描写刘和珍微笑的句子。作者多次描写刘的微笑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老师 PPT展示)
首先突出刘和珍和蔼、善良、温柔、乐观的品格。这微笑那么明媚,那么温暖,那么美好,却被反动派无情地扼杀了。刘和珍的微笑越明媚越温暖越美好,越能怎么样呢,同学们?反衬反动派暴行的惨无人道以及诬陷的卑劣无耻。这微笑无疑是美的,是善的,是暖的,是乐观向上的,而另一边则是被反动派残忍地屠戮的身体与冰冷的尸骸,构成了美与丑,善与恶,冷与暖,生与死的强烈反差。让人在震撼中悲痛不已。正如鲁迅先生曾经给悲剧下过的定义:“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同学们可以再往深处想一想,刘和珍那明媚温暖美好的微笑,在当时黑暗的旧中国像什么呢?对,像一缕阳光。这阳光可以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
明确:
①突出刘和珍和蔼、善良、温柔、乐观的品格。②反衬反动派暴行的惨无人道以及诬陷的卑劣无耻。③震撼读者,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④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
品读之二:那一串往事
出于对这一抹微笑的强烈记忆,鲁迅先生回忆起了关于刘和珍这个当时并不熟知的学生的一串串往事。请同学们速读文章 1~5 章节,找到关于刘和珍的事迹,并思考,这些事迹分别表现了刘和珍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老师展示)
明确:
外貌特征 — 微笑 和蔼善良,温柔乐观
预定《莽原》—毅然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
反抗校长 — 不屈 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心忧母校 — 黯然 远见卓识,有责任感
前往请愿 — 欣然 自愿自觉,勇敢坚强
品读之三:那一组矛盾
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善良,乐观坚强,坚持正义的刘和珍却被残忍地杀害了,鲁迅作为当时黑暗的中国最敢于说真话的战士,却在说与不说之间纠结,在这一对矛盾中又包含着怎样的真相呢?请同学们纵观全文找到说与不说的句子。并对
每一处的含义加以分析(小组合作讨论,说与不说分别由一个小组负责)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总结,并展示。这里可以对 3、4 两处也就是文章的二四两章节中的重点语段加以赏析朗读。
赏读语言: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运用了对偶、反问、反复等手法)
明确:
说的原因:①痛惜赞颂爱国青年。②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③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不说的原因:愤怒至极,难以言说
品读之四:那一腔悲愤
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的作者的情感,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悲愤。那么作者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呢?悲的是爱国青年的死,为他们如此年轻就惨遭杀戮而无限的悲痛和惋惜;愤的是反动政府的残暴无情以及流言家们的阴险卑劣,并对他们的罪行进行揭露和痛斥。
悲与愤交织下的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沉痛的悼文,更是一篇战斗的檄文,吹响了真的猛士奋然前行的号角。文中有原句为证,请同学们找出来。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者是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的人,而真的猛士是那些像刘和珍一样正直善良、坚持正义的真正的革命者。而作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这也正是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所在,以及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所在:唤醒庸人,呼唤革命,揭露敌人,激励猛士。
好了,同学们,既然是纪念,总得需要一座纪念碑吧。假如这就是刘和珍烈士的纪念碑,现在需要你在这座纪念碑上写一段悼念刘和珍的话,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运用第二人称,至少运用两种修辞,不少于 100 字,时间 3 分钟。
(学生展示)
同学们的文字可谓字字珠玑(PPT 展示例文---齐读)。
总结:
无论遥远有多远,漫长有多长,我们都要铭记历史,继往开来;革命英烈为我们开拓了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成的路,作为后人,我们能做的只有破浪奔涌,砥砺前行。所以,奔涌吧,同学们,因为你们才是这个时代的后浪。(展示“奔涌吧,后浪”。
六、作业设计:
1. 把课堂内容整理成笔记。
2. 预习《为了忘却的记念》,并与《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