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科粤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科粤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20 09:05: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化学九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科粤版)
课时设计(课题1)
课题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科粤版下册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空气组成后,对空气中重要成分氧气的深入探究。氧气是学生系统学习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端,也是借助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起点,为后续学习其他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筑牢根基。教材内容涵盖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在物理性质方面,通过展示氧气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状态、气味等,并介绍密度、溶解性等特点;化学性质部分,分别以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为例,阐述氧气与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物的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同时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在用途上,结合氧气性质,介绍其在医疗、工业、航天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知氧气能支持燃烧,了解空气含氧气的宏观事实,具备基本实验观察能力,但对“氧气浓度影响反应剧烈程度”缺乏直观认知,对微观层面理解模糊。认知难点: 1.抽象概念:难以从分子角度解释氧气化学性质的本质(如氧分子的氧化性),需借助动画或模型辅助。2.实验逻辑:在“对比实验设计”(如控制氧气浓度唯一变量)中可能存在思路混乱,需引导明确实验目的(如探究反应物浓度对现象的影响)。3.知识整合:对“氧气用途与性质的对应关系”(如液氧用于火箭燃料助燃)易停留在记忆层面,缺乏结构化梳理。
3.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微粒观:通过对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微观分析,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认识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化学反应是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变化观:使学生认识到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表现出氧化性,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发光、放热等现象,从而建立起化学变化的基本观念,理解化学变化的特征和本质。【科学思维】: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观察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如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火焰颜色、生成物的状态等,引导学生学会准确、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相关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如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推理出氧气在炼钢、气焊等工业生产中的用途,以及在火灾等危险情况下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实验探究能力:通过设计并实施氧气性质的相关实验,如氧气与不同物质反应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连接、气体的收集等学会控制实验变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实践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氧气在日常生活、医疗、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广泛应用,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氧气在不同领域的具体用途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氧气在环境、生命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氧气的制取和使用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在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用途与性质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视角解释氧气化学性质的本质,对比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5.评价量表知识点“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评价标准(总分30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任务一:引入新课潜水、登山时为什么通常要带上氧气瓶?氧气有哪些性质?(5分)任务二: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①简述氧气的物理性质。(5分)②氧气的三态变化是怎样的?(5分)任务三: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①同一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5分)②你认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吗?(5分)任务四:氧气有何应用氧气应用广泛的原因是什么?(5分)6.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本节聚焦】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化合反应;性质决定用途;归纳。【问题探讨】潜水、登山时为什么通常要带上氧气瓶?氧气有哪些性质? 【小组讨论】 同学们分成小组探讨问题。 导入新课,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点的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主动思考。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能够创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二: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教师讲解】在通常状况下,氧气(oxygen)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当温度降至-183 ℃ 时,凝结为淡蓝色的液体,再降至-218 ℃ 时,凝固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在 0 ℃、101.3 kPa 下,它的密度是1.429 g L-1 。常温时,氧气不易溶于水,1 L 水只能溶解 30 mL 氧气,水中生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的。【板书】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观看图片】 观察学生能否准确描述氧气物理性质,可通过课堂提问、小组复述检验。能举例说明物理性质的应用为达标;能对比其他气体归纳氧气物理性质差异为优秀;若混淆“微溶”与“易溶”概念或遗漏状态变化需针对性辅导。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从“看、闻、数据对比”多维度建构物理性质认知。联系收集方法强化“性质决定用途”逻辑,为后续实验设计奠定基础,同时培养观察与归纳能力。
任务三: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 目的 观察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观察老师演示的以下实验。实验1:取两块形状、大小相同的木炭,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后,分别伸入充满空气和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实验2:在两支燃烧匙里各放等量的适量硫粉,加热直至燃烧后,分别伸入充满空气和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瓶底预先放置少量水,该实验请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3:用两把坩埚钳各夹住末端系完全相同的火柴杆的螺旋状铁丝,在酒精灯点燃火柴杆至其快烧尽时,分别伸入充满空气和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瓶底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操作注意事项:①火柴的作用:引燃铁丝。②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③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而使铁丝不能顺利燃烧。④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防止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教师讲解】三个实验的相同点:1、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2.反应物都是两种,生成物都只有一种;3、反应条件都是点燃;4、反应物都是固体;5、反应都放热。【讨论与交流】1. 同一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2. 你认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吗?3. 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角度,归纳上面三个实验的共同点。【思路与方法导引】归纳归纳是人们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推理方法。物质在化学变化中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为了寻找这些规律,科学家常常采用归纳的方法,它需要以大量的实验事实为基础。如(实验123)中的碳、硫、铁可与氧气发生反应,大量的实验证明氧气可以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可归纳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教师讲解】很显然,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得多,例如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可以复燃,我们常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氧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是快速进行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例如蜡烛、酒精等物质的燃烧。另外,有的氧化反应进行比较缓慢, 称为缓慢氧化,例如金属生锈、呼吸作用等。 [实验123 ] 都属于氧化反应,且都是由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 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特点 : 多变一表达式 : A+B + C...→ X但有些氧化反应,例如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不属于化合反应。【板书】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组学习】实验一:观看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视频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实验二:观看硫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视频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实验三:实验现象实验原理【讨论与交流】1. 原因分析氧气的浓度不同导致同一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 。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 21%,在纯氧中氧气浓度为 100%。氧气浓度越高,单位体积内氧分子数目越多,与可燃物分子接触、碰撞的机会就越多,反应速率越快,燃烧也就越剧烈 。2. 氧气化学性质判断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许多物质如木炭、硫、铁丝等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氧气能支持燃烧,与多种单质和化合物发生氧化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但氧气的活泼性是相对的,它不像一些非常活泼的物质(如氟气)那样在极温和条件下就能与几乎所有物质反应,所以说它是比较活泼 。3. 实验共同点归纳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角度看,这三个实验的共同点是:反应物都是两种(分别是一种单质和氧气 ),生成物都只有一种 ,均符合“多变一”的化合反应特征 ,同时都属于物质与氧发生的氧化反应 。氧气的化学性质(观看氧气的助燃性视频) 观察学生能否准确描述氧气与碳、硫、铁等反应的现象,并正确书写文字表达式。能通过对比实验分析氧气浓度对反应的影响为达标;能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本质(为优秀;若混淆反应产物或现象描述不完整需加强实验视频观摩与方程式书写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氧气的助燃性与氧化性。结合“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等现象引导证据推理,建立“实验现象→性质归纳→符号表征”的学习路径。对比不同物质燃烧现象,渗透“变量控制”思想,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类型和物质分类铺垫,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观察习惯。
任务四:氧气有何应用
【教师讲解】由于氧气性质活泼,所以很多物质容易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这正是氧气应用广泛的原因。长话短说1.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够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在生活、生产中氧气有广泛的应用。2. 归纳是化学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3. 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都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这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作化合反应。【板书】氧气有何应用 【观看图片】 观察学生能否准确列举氧气的应用场景,并说明对应性质为达标;能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应用原理为优秀;若混淆用途与性质的对应关系或遗漏重要应用需通过案例分析强化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工业炼钢、医疗急救等图片与视频,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产-生活-科技”多场景理解氧气应用。结合性质与用途的逻辑关联,强化“化学服务社会”的观念,同时为后续学习燃料燃烧和氧化反应奠定基础,培养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7.板书设计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1.429g/L),不易溶于水;降温加压后可变为淡蓝色液体和雪花状淡蓝色固体。二、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具氧化性)1.木炭燃烧:空气中红热,氧气中剧烈燃烧、发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放热。2.硫燃烧: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集气瓶底需留水吸收有毒气体。3.铁丝燃烧:空气中不燃烧,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集气瓶底需铺细沙或加水防止瓶底炸裂。4.红磷燃烧:空气中和氧气中均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三、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如燃烧)和缓慢氧化(如铁生锈、呼吸作用)。化合反应: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如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四、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潜水、登山等。2.支持燃烧:工业炼钢、气焊气割的助燃剂,火箭燃料的助燃剂。3.其他应用:化工生产、食品防腐相关氧化过程。
10.教学反思与改进一、教学反思1.目标达成情况: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水组成的科学史,学生能理解科学家探究物质组成的思路,如拉瓦锡通过实验推断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思维。制作分子模型活动中,多数学生能正确拼出水分子、氢分子等模型,掌握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原子连接方式。2.优点:科学史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与严谨。模型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交流与协作意识。3.不足:科学史讲解稍显枯燥,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模型制作时,部分学生对复杂分子模型的构建存在困难,且对模型所代表的化学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二、改进措施1.科学史教学优化:采用故事化、情境化的方式呈现科学史,如播放关于拉瓦锡等科学家探究水组成的动画短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2.模型制作指导加强:在制作分子模型前,详细讲解模型构建的方法和要点,展示标准的分子模型示例。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模型与化学结构的对应关系,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3.拓展与延伸: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制作模型的心得和对科学史的感悟,拓展学生的思维。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查阅其他物质分子模型的资料,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反思与改进,期望在后续教学中,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科学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 维持生命的物质——氧气、水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科粤版)
单元教学主题 本单元内容主要指向两个大概念的建构:物质的多样性和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在第二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掌握大概念“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变化与转化”统摄下氧气、水、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等核心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的转化”等化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氧气、水是宝贵的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以及认识合理利用、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本单元主要涉及的单元大概念:1.氧气是维持生命和燃烧的重要物质,其化学性质活泼,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联,建立“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维。2.实验室制取气体需综合反应原理、装置选择和操作规范,通过对比实验理解催化剂作用,构建“反应条件→实验设计→科学探究”的认知模型。 3.燃烧是有条件的化学反应,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燃烧三要素,建立“现象观察→条件分析→原理应用”的逻辑链,认识化学在安全领域的应用。 4.水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循环性,通过分析水污染与防治措施,理解“人类活动→水质变化→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强化环保责任意识。 5.利用物质性质差异实现混合物分离,通过设计净水器整合物理和化学方法,建立“问题解决→跨学科整合→技术创新”的实践思维。本单元涉及的主要核心概念:1.氧气的性质与用途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4.水资源与水污染防治5.水的净化与混合物分离6.自制净水器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三单元《维持生命的物质——氧气、水》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课是初中化学比较完整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第一课,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应予以重视。空气在小学科学及初中物理、生物学课程中都接触过,但不是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本节课通过氧气这一学生熟悉的物质,从化学的角度感知和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体会物质性质的利用对人类生活和科技进步的贡献。本节课通过问题“潜水、登山时为什么通常要带上氧气瓶 氧气有哪些性质 ”引发学生对氧气性质和用途,以及性质与用途之间关系的思考。之后通过“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氧气有何应用”等内容寻求解答,在活动中提炼“归纳’这一科学方法,了解氧气性质及应用,建立对物质性质与应用的关系的初步认识。最后通过习题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题2“氧气的制取”: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气体制取方法,为后面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氢气、高中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奠定了基础,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形成的重要个例。作为学生必做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装置的组装和拆除、试剂取用、加热、变形实验都需要在做中学、用中学,学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才能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和探究活动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问题探讨”中“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 ”“我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需要的氧气也是这样制取的吗 ”提出本节课聚焦解决的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室制氧气”中“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活动”等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常见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提炼“对比实验”这一实验设计方法,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检查站”和“课后习题”进行学习效果检验。其中在解决3.2习题第3题过程中,也寻找到我国航天员在空间站制取氧气的方法。主题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各类化学课程中,实验探究都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在“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学习主题中新增了“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内容,要求掌握“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两种实验设计方法。在生物学、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运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进行设计的实验,在化学课程中,需要学生基于化学学科的视角,结合具体的化学问题情境,学会运用这两种方法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着火点三条件。分析灭火实例(如用水灭火、隔绝空气等),归纳灭火原理。介绍爆炸极限及常见防爆措施(如严禁烟火标志),结合生活场景(如面粉厂、加油站),培养安全意识和科学思维。本节的知识内容较为浅显,但承载着重要的功能价值。学生需要在实验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设计,理解具体实验中是如何进行变量控制的。同时结合大量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变化,使其满足人类的需求,为人类服务。主题4“水资源”:水是身边最常见的化学物质,水资源是人类重要的化学资源,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关系着地球生物的可持续发展。本节内容阐述地球水资源分布(淡水稀缺)、水的应用(工业、农业、生活)及污染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介绍防治水污染措施(如污水处理、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通过计算水龙头流水量等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结合本节课的水资源知识去更好地保护水资源以及如何做一名“小小宣传员”,带动身边的人也一起爱护地球资源,促进人与地球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主题5“跨学科实践活动:水的净化与自制净水器”:本项目针对人类饮水安全、水的净化问题而设计,属于化学与健康、资源领域的作品制作类实践活动。水是地球上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为保证用水安全,水质检测是人们用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净水器也在生活中逐渐普及。本项日涉及“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学习主题中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关注“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中健康部分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变化观,进一步发展“系统与模型”跨学科大概念。本项目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通过检测色度、浊度、硬度、气味等相关指标,分析水质情况。学生以水的净化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方法,掌握分离方法,综合考虑人体用水的需求,结合自来水厂生产工艺和物质分离原理,选择合适的技术与工程方法自制净水器建构化学、技术、工程融合解决跨学科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水质检测与自制净水器”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水质检测时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杂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等属于生物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定量检测天然水中的杂质、净水材料用量与净水器造价等涉及数学学科的问题;净水器的尺寸选择和组装、待过滤液流向和流速调节等属于工程与技术的题;了解关于饮水安全和保护水源的政策法规、关注与饮用水安全有关的新闻、理解保护水资源与健康的关系等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相关。本项日的驱动性任务是设计、制作、测试、优化简易净水器。为了能使净水器不断迭代,在其每次更新后都要进行测试,也就是进行水的净化并对净化后的水进行水质检测,通过水质检测的结果,判断自制净水器净水的效果是否有了提高。因此水质检测贯穿本项目的始终,设计自制净水器前的水质检测( 简称“前测”)。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水质后更好地设计自制净水器的方案。优化自制净水器后对其净化的水进行水质检测(简称“后测”),是为了自制净水器更好地迭代更新。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第三单元“维持生命的物质——氧气、水”以“物质性质→制取方法→应用与保护”为主线,构建从微观到宏观、从知识到实践的逻辑体系。氧气模块(3.1-3.2):先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溶解性)和化学性质(如与碳、硫、铁的反应),建立“性质决定用途”的认知(如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再从实验室制法(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分解)延伸到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渗透“反应原理→装置选择→操作规范”的科学探究流程。燃烧与水模块(3.3-3.4):以氧气为纽带,通过燃烧条件实验(控制变量法)揭示燃烧与灭火的内在联系,结合生活实例(如火灾扑救、防爆安全)强化安全意识;同时从水资源的分布、污染与防治切入,通过数据计算(如水龙头流水量)和案例分析(如污水处理),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实践活动模块(3.5):以“水的净化”为载体,整合沉淀、过滤、吸附等化学方法,通过自制净水器的跨学科实践(设计、组装、优化),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化学与技术、环境”的综合应用。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教学活动:1.实验探究类:“氧气性质对比实验”:观察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差异,培养观察与归纳能力。“燃烧条件的控制变量实验”:用红磷、白磷、热水等探究燃烧三要素,强化科学方法。2.跨学科实践:“自制简易净水器”:利用塑料瓶、石英砂、活性炭等制作装置,对比净化前后水质,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水资源调查”:通过走访污水处理厂或查阅数据,分析本地水资源现状并撰写调查报告,增强社会责任感。3.情境化学习:“火灾逃生模拟”:结合燃烧与灭火原理,设计逃生路线并说明科学依据,提升安全技能。“角色扮演:航天员的氧气循环”:通过模拟空间站氧气再生过程,理解化学反应的实际应用。教学资源实验素材: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木炭、硫粉等药品;试管、集气瓶、酒精灯等仪器;数字化传感器(如氧气含量测定)。多媒体资源:工业制氧流程动画、水污染现状纪录片、净水器工作原理示意图。生活资源:家用净水器滤芯、矿泉水瓶、废旧材料(用于自制实验装置)。文献资源:张青莲院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贡献、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案例,渗透科学史与家国情怀。本单元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如燃烧反应)与实验室制取方法(装置选择、操作步骤)。2.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水资源的污染防治措施。3.过滤、吸附等净水操作的原理与实践。本单元教学难点:1.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的作用)。2.控制变量法在燃烧条件探究中的应用,混合物分离思路在净水过程中的综合运用。3.从微观视角(分子、原子)解释水的净化过程,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
2022新课标要求 1.能通过实验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能举例说明物质性质的广泛应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能利用常见物质的性质,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能设计简单实验,制备并检验氧气。2.能辨别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能运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等实验方案;能利用化学反应简单设计实验方案,完成氧气的制备、检验等任务。3.在“水的净化与自制净水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能综合运用化学、技术、工程及跨学科知识,秉承可持续发展观,设计、评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制作项目作品,并进行改进和优化,体现创新意识。
单元学情 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并掌握了实验室基本操作(如药品取用、加热、过滤等)。在第二单元中,学生通过空气成分的探究,建立了“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分类思维,接触了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能从微观视角解释简单的宏观现象(如扩散现象)。这些知识为氧气的性质探究、水的组成分析奠定了基础。二、学生认知特点与能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实验探究有较高兴趣,但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仍需提升。例如,在“燃烧条件的探究”中,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归纳结论,但对“控制变量法”的系统应用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对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如氧气助燃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理解尚不深入,需要借助模型建构(如分子模型制作)和直观实验(如硫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的对比)辅助理解。三、学习难点与挑战1.抽象概念的理解:催化剂的“一变两不变”、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如分子破裂与原子重组)等抽象内容,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如过氧化氢分解的对比实验)和动画模拟突破。2.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设计“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改进实验或“自制净水器”时,学生可能在装置优化(如气密性检查、材料选择)和现象分析上存在困难,需引导其逐步梳理实验目的与步骤。3.跨学科整合能力:水资源保护涉及化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生需结合物理中的“混合物分离”(如过滤、吸附)和生物中的“水循环”理解综合治水措施,可能需要案例分析(如污水处理流程)帮助整合知识。四、学习习惯与情感基础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水污染)有一定关注,但主动将化学知识与社会问题结合的意识较弱。例如,对“氢能源开发”“碳中和”等热点议题,可通过小组调查、辩论等活动激发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已具备基本分工能力,但在实验数据记录、结论提炼方面仍需规范指导。
单元目标 化学观念:知道“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等化学观念,初步认识“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的重要性。科学思维: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获取化学事实,初步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初步学习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初步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必做实验及“水的净化与自制净水器”等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初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形成运用简单的技术与工程方法设计、制作与使用作品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必做实验及“水的净化与自制净水器”等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逐步形成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见解、勇于修正或放弃错误观点的科学精神。
达成评价表 探索溶解现象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氧气的制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水资源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跨学科实践活动:水的净化与自制净水器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单元课时规划
课题 学习目标 主要知识 课时
课题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能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碳、硫、铁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认识化合反应特点。2.通过对比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提升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体会实验对认识物质性质的重要性。3.列举氧气在医疗、工业等领域的用途,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氧气有何应用 1课时
课题2 氧气的制取 1.能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认识催化剂和分解反应概念,了解工业制氧原理。2.通过设计、组装氧气制取装置,掌握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及问题解决能力。3.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催化剂作用,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要求。 实验室制氧气、工业制氧气 1课时
课题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能依据燃烧条件分析灭火原理,列举常见灭火方法。2.在探究燃烧条件过程中,学会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3.认识爆炸极限及防爆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体会化学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价值。 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依据什么原理、爆炸与防爆安全 1课时
课题4 水资源 1.说出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现状,列举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淡水资源的珍贵。2.分析水污染的来源和危害,提出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通过计算水龙头流失水量等活动,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类离不开水、珍惜水资源、水污染及其防治 1课时
课题五:跨学科实践活动:水的净化 与自制净水器 1.能准确描述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方法的原理,识别常见净水操作的适用场景,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基本思路。2.学会组装简易过滤装置,规范使用漏斗、玻璃棒等仪器完成过滤操作,能通过实验对比不同净水方法的效果差异。3.能根据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净水材料,设计并绘制简易净水器的结构示意图,用化学符号记录净水前后物质成分的变化。 项目活动一:认识水的净化方法、项目二:设计与制作净水器、项目活动3 测试并优化净水器、项目活动四:展示与评价净水器 1课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