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包身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包身工》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作品记述了当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分析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同时,要关注到文中的细节描写等文学手法,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类作品和实用类作品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新闻类作品的了解,学生还不够具体全面,尤其是报告文学的特点。《高中语
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安排了《包身工》这一篇报告文学。根据《(2022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打破原来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致力于任务的完成,
问题的解决。所以,这节课我以《包身工》为范例,设置特定情境,让学生深入探究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新闻性的特点。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还引领学生树立了人权和社会责任意识,学生立志:我们都要做“夏衍”,不要做“包身工”。
三.课时目标
1.初读感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完成知人论世、把握文意的目标。
2. 研讨文本,探究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3. 深入角色,揭露包身制度的罪恶本质。
4. 观照现实,树立人权和社会责任意识。
四.评价任务
1.分角色“调查”:假如夏衍先生正在工房附近做调查,你是一位包身工,请向他如实讲述你的生活状况。(可从衣、食、住、行、工作等方面调查)
2.请你结合调查内容,思考包身工制度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请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答题思路:我在第…段找到包身工制度产生/发展/膨胀的原因)明确: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8-11 段)
直接原因:欺骗 签订包身契
历史原因:经济侵略下 灾荒 农村破产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15-22 段)
根本原因(三个):①可靠②安全③价廉
历史原因:抗日情绪高涨,避免罢工
(3)包身工制度的膨胀(34 段)
特殊优惠的保护 廉价劳动力的滋养
根本原因:社会的黑暗及帝国主义的入侵。
3.根据背景材料和包身工生活现状,概括文章主旨。
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4.合作探究:文中哪些文字最能震动你的灵魂?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这种“震动”传递给读者?
明确:
(1)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创造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A 细节描写 B 比喻、象征、排比、反语。
C 类比方法 D 对比手法
五.学习活动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图片内容为网友对《包身工》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受。请同学读截取内容,并找出表达读者感受的词语:
网友 A;正在学这篇课文,读的时候有种坠入寒渊的感觉。从心底感到悲凉黑暗。
网友 B:晚自习看的,印象特别深刻,有的细节记得清清楚楚,比如“歪着头舔着碗沿上淋=漓的粥”,真的很震撼。
网友 C:学完这节课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那种压抑难以言喻。
……
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令万千网友如此感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了解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那么什么是报告文学,它又有什么特征呢?请大家朗读课件内容,理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典型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新闻性: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中具有一定时效性和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
文学性: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多种文学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等,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活动一:梳理归纳,了解新闻事实
报告文学直接取材于典型的真人真事,那么《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记录了什么样的真实故事?
在 20 世纪的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原来还公然地保存着奴隶制度。我感到愤怒,我觉得非把这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夏衍
明确:资本主义工厂里的包身工制度。
夏先生要揭发这人间地狱,必定要先实地调查,接下来请同学们分角色再现夏衍先生实地调查的场景。请一位同学扮演夏衍,同学们扮演包身工。
1.分角色“调查”:假如夏衍先生正在工房附近做调查,你是一位包身工,请向他如实讲述你的生活状况。(可从衣、食、住、行、工作等方面介绍)
(1)夏衍:小女孩,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小女孩(点头)。
夏衍:现在天还没有亮,你们每天都是这个时间上工吗?
小女孩:是的。
夏衍:那你吃饭了吗?
小女孩点头道:吃了,但是没吃饱,老板只给我们吃籼米、碎米做成的稀粥……
(2)夏衍:小女孩,你身上怎么那么多伤?
小女孩:都是被他们打的
夏衍:他们为什么打你?
小女孩:因为我病了,不能上工,他就一把揪住我的头发,狠狠地把我摔在地上……
夏衍:你怎么没穿鞋?
小女孩:刚才起床的时候太乱了,我的鞋被别人穿走了……
(3)……
我们真切地感受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真是人间地狱一般。夏先生在文中也概括了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请大家找出这段文字。
明确: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 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 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齐读,将我们的愤怒喊给那些施暴者)(后又指导朗读技巧,找同学单读)夏先生在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后,紧接着表示了他的决心和对资本主义的警告,请大家带着我们的悲愤齐读最后一段,和夏先生一起警告帝国主义。
2.请你结合调查内容,思考包身工制度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请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答题思路:我在第…段找到包身工制度产生/发展/膨胀的原因)
明确: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8-11 段)
直接原因:欺骗 签订包身契
历史原因:经济侵略下 灾荒 农村破产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15-22 段)
根本原因(三个):①可靠②安全③价廉
历史原因:抗日情绪高涨,避免罢工
(3)包身工制度的膨胀(34 段)
特殊优惠的保护 廉价劳动力的滋养
根本原因:社会的黑暗及帝国主义的入侵。
3.根据背景材料和包身工生活现状,概括文章主旨。
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4.合作探究:文中哪些文字最能震动你的灵魂?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这种“震动”传递给读者?
明确:(1)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创造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A 细节描写 B 比喻、象征、排比、反语。
C 类比方法 D 对比手法
活动二:合作探究,品味文学手法
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使我们这批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夏衍
合作探究:文中哪些文字最能震动你的灵魂?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这种“震动”传递给读者?
(学生读出文字,并分析手法)
1. 点面结合
面: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
点:主要是具体事物描写,芦柴棒、小福子等。
效果:面上的描写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利于发现群体特征,增强了新闻性;点上的描写则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增强了文学性。
2.运用多种表现方法。
A.细节描写
包身工早起时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的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被“带工”老板、打杂的、拿莫温辱骂等。
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
洋铅桶空了,轮不到盛第一碗的人们还捧着一只空碗,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舌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一些清水,用她那双才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烘烘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
效果:这些描写准确,细致入微。从放下挂在墙上的桌、一窝蜂地抢粥、到粥不够、老板娘自来水冲拌粥桶等细节,淋漓尽致地表明:这些廉价的“机器”们正过着道道地地的猪一般生活。
B.比喻、象征、排比、反语
比喻:
a.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b.像鸽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c.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d.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e.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象征: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效果:运用了象征手法,黑夜象征着旧社会旧制度,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终将走向灭亡,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必将来到的信心。
排比: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效果: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反语: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效果:表现了工厂所有者和拿莫温对包身工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折磨和摧残,揭露出他们极端凶残、毫无人性的本质。
C.类比方法。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效果:形象地阐说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过。
D.对比手法。
包身工:住:“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
吃:“浆糊一般“的薄粥;
穿:“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
带工老板:穿的“拷绸”之类。收入不仅可以放债起屋买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一类的买卖。
小结:夏衍是位深谙多种艺术形式的文艺大家,他以精湛的艺术构思和技巧,在力求真实,丝毫不虚构和夸张的前提下,出色地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活动三:苦难为鉴,新生可期
《包身工》自发表距今已 80 多年了,包身工制度在中国被废除也已经 70 多年了。我们当今社会是否还存在“包身工”?
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你看到的感受,并思考:黑夜是否真的已经过去,黎明是否已经完全到来?
学生展示:我们看到这些生活中一些受到非人折磨的现象,就像夏衍先生当年听到“包身工”的遭遇一样震撼……我们不要做包身工,我们要做夏衍先生一样的人,解救包身工于水火之中。
总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夏衍先生的叮嘱:(齐读)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六.作业设计
阅读“芦柴棒”的种种悲惨遭遇,试想,她若生在当下时代,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请同学们以“‘芦柴棒’,苦难已经过去,祝贺你迎来新生……”为开头写一段札记。不少于 3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