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4 11:3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邯郸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权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中国旧日之社会构造,与西洋中古及近代社会皆不同。假如我们说西洋近代社会为个人本位的社会、阶级对立的社会,那么中国旧社会可说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
伦理关系始于家庭。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关系特重,人人皆知。按理说:是人类都有夫妇、父子,即都有家庭。何为而中国人的家庭特重?家庭诚非中国人所独有,而以缺乏集团生活,团体与个人的关系轻松若无物,家庭关系就特别显露出来。
伦理关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何为伦理?伦即伦偶之意,就是说:人与人都在相关系中。人一生下来就有与他相关系的人(父母兄弟等),人生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既在相关系中而生活,彼此就发生情谊。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因情而有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乃至一切相关之人,随其亲疏、厚薄,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也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集团生活中每课其分子以义务,那是硬性的、机械的;而这是软性的、自由的。在集团生活中发达了纪律,讲法而不讲情;在这种生活中发达了情理,而纪律不足,恰好相反。
西洋始既以团体生活过重,隐没伦理情谊;继又以反团体而抬高个人,形成个人本位的社会。于是他们的人生,无论在法制上、礼俗上处处形见其自己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伦理关系发达的中国社会反是。人类在情感中皆以对方为主,在欲望中则自己为主,故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隐然有似一种共产。但此共产,其相与为共的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亲厚愈要共,以次递减。同时,也要看这财产的大小,财产愈大,将愈为多数人所共。盖不但亲厚者共之,即对较远的伦理关系,也不能不负担一些义务也。此其分际关系自有伸缩,全在情理二字上取决,但不决定于法律。因根本上没有一超伦理的大团体力量(国家权力)为法律所自出。说到政治,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理想要求,更无其他。这与西洋近代国家以法律保障个人利益为其责任者,迥然不同。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有远近厚薄之分。
B.“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往来的人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C.中国人因缺乏集团生活,团体与个人的关系松弛,使得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的关系格外重要。
D.与个人本位社会不同,伦理本位社会在法制、礼俗上都以对方为重,一切皆从对方利益出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沦、论、轮、纶、抡”等以“仑”为构字要素的字,都具有条理、类别、秩序的含义。
B.在团体格局中,公私也是相对而言的,站在合适的角度,公的也是私的。
C.即使在伦理本位的社会中,也不可找兄弟甚至找与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借钱买房。
D.为维持社会秩序,西方依恃于情理,讲究权利;中国倚重于法律,注重情理。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人际关系的团体格局。
B.材料一引用《礼记》,用于论证“伦”的局限性,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说服力。
C.材料二既从家庭内外分析了问题,又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解释了成因。
D.材料二通过中西社会的对比,提出中国旧社会属于伦理本位社会的认识。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伦理关系的差异性,但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率先提出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谈谈两则材料的观点对当下中国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登泰山记
杨小凡
我10岁的时候就开始仰望泰山,这仰望之心,起自泰山之神。那年秋天,我偶尔发现村里几户人家的堂屋西北角,都有一块石头或者青砖,上面刻着“泰山石敢当”。当时,我不知道这刻字的意思,但我推测一定有座山叫泰山。后来,我读了初中,上了地理课,才知道泰山距离我的家乡亳州有几百里之遥。那时,我就在想,何时能去泰山看看,弄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家都要放一块“泰山石敢当”。
没想到,加上去年底的“泰山之行”,我已四次拜谒泰山。
由于年龄和心境的不同,四上泰山的感觉也完全不同。回想起来,可以用“观、感、品、悟”四字概而括之。
21岁时首登泰山。中午参观过岱庙后,一路经红门而上,过关帝庙、一天门、孔子登临处、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中天门、十八盘、南天门,直攀玉皇顶。一路5个多小时,先累后喘、汗流腿颤,山路的风景如影而过,只记得人跟人、山接山、树掩树,大小神庙和刻字随处可见。当时,我是被杨朔先生的《泰山极顶》所引领,只怀着到极顶看日出的向往,并未过多留意风景。正可谓,少年登山只逞强,不解风情步自枉。
十年后,二次上泰山,留给我的印象却是一个“感”字。
这次登山时,年龄刚过三十,正是心智似开未开、崇伟求大之时。
登山路上,感受最深的是泰山的雄浑巍峨、坚韧大气。“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登泰山而小天下”……古人对泰山的膜拜与礼赞,一直激荡着我的胸怀,真可谓激情澎湃,眼中尽是苍茫肃穆、云海松涛。及至再到玉皇顶,真正感觉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登峰造极,五岳独尊”之气势。
42岁那年秋天,我三登泰山,正是鲁地孔圣人所谓“四十不惑”之时。此次登临重在一个“品”字上。我爱天下书帖,书家朋友说,天下名山多刻石,唯泰山石刻为最。于是,相约结伴,专为石刻而来。
泰山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而泰山石刻以其文化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遍布全山的1800余处石刻,其历史、内涵、书法、造型遗存,是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和宝库之一,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繁多的石刻作为史料,不仅记录了数千年间泰山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兴衰起伏的轨迹,更实证了作为国之定制的泰山祭祀的传统与意义。
泰山石刻之首,当为秦始皇命丞相李斯所作的《封泰山碑》。它历经千年沧桑巨变,现仅残存十字,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的开端,足见中国书法艺术之悠久。可以说,泰山石刻,就是一座活着的“中国书法博物馆”。
现存的石刻,自秦至今,历代皆有巨制。其精品之多、承续之强、书艺之精,堪称一部书法艺术史。泰山石刻有隶书、楷书、行书、篆书和草书,在书体上既一脉相承,也形变神异、多姿多彩,纵贯中国千年书法史。观其石刻,既有帝王将相所留,又有大儒墨客所书,纷呈竞秀,都体现了泰山沉稳雄浑的气质精神。驻足细品,无不让人流连忘返,感慨万端!
四登泰山时,已五十有六,入知天命之年。到了天街,我突然心有一问:传说中,泰山为什么安住着这么多的神?有象征着光明不朽的太阳神,有主宰万物生死的东岳大帝,有智慧慈祥的碧霞元君,有主持天庭的玉皇大帝,有象征长寿的西王母娘娘……除了这些大神外,玄女、伏羲、蚩尤、飞廉、穷奇、后羿也各有供奉。泰山巍巍,苍茫静穆,三界神灵各安其位:天上神仙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地狱神仙有城隍、阎王;人间神仙有三皇、孔子、颜子、鲁班以及为民除妖驱魔的石敢当。真可谓诸神在山,日夜听报应愿,解难救急,俯视万家灯火,共襄天下太平。
世界上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神山。神山是人类童年时代思想意识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原始形态,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如果说,奥林匹斯山是古希腊的神山,须弥山是古印度的神山,那么泰山无疑就是中国的神山。
泰山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神山?
我想,首先应该是泰山的区位和形体使然。泰山临东海而起,虽非最高最险,但它雄峙东方、拔天通地,吞万里东海,迎东天日出,正暗合了原始先民从太阳崇拜、东方崇拜到山岳崇拜的心路,其形象自然高大无比。其次,泰山自古便是帝王的封禅之地。秦始皇帝以来,历史上有70多个皇帝在开国立元、登基立业之时,来此封禅。历史累积下来的神灵崇拜越来越盛,成为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祷。再者,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泰山周围雨水丰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独占阴阳五行,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是农业和人类进化的重要之地。同时,在千百年的岁序更新中,历代文人墨客以诗、书、文、墨、碑等不同形式使泰山名扬天下,以至于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神山的地位由此巍然而立。
我想,泰山还是座精神之山。皇帝封禅,祈求自己的统治“稳如泰山”;名士朝山,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国泰民安”;百姓进香,渴望自己的日子富足安泰。人们造神敬神的目的,不仅是对神的膜拜,更暗藏着自我的坚定追求。于是乎,儒学、道说、佛念……文化的祥云开始徜徉,思想的天空不断辽远。
欣逢盛世,又有诸神在山,天下岂不太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于“仰望之心,起自泰山之神”,终于“诸神在山,天下岂不太平”,泰山之神的内涵前后相同。
B.文章结构安排合理、详略得当,如叙写四上泰山的经过,前三次写得非常简略,第四次写得比较详细。
C.作者写首登泰山时,列出一系列地名,并略述感受,又用“少年登山……步自枉”作结,行文简练明快。
D.文中画横线处引用有关泰山的句子,介绍安住在泰山的神灵,虽丰富了文化底蕴,但显得生僻和庞杂。
7.关于文中倒数第三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上一段“泰山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神山?”构成设问,在一问一答中启发读者思考。
B.说明历代文人墨客以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使泰山名扬天下,这有助于奠定泰山作为神山的地位。
C.揭示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神山的最重要原因是其区位和形体暗合了原始先民对天地秩序的认知。
D.泰山自古便是帝王封禅之地、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等诸多因素,使得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神山。
8.四次登泰山,作者分别怀着怎样的心理?请简要概括。
9.同为叙写登临泰山的佳作,本文与姚鼐的《登泰山记》的文章结构、写作目的、艺术手法多有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①;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矣。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壹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壹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②法则可也。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第六》)
材料二:
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③得,剖型而莫邪④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⑤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彼国者,亦强国之剖型已。然而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节选自《荀子·强国》)
【注】①比周:结党营私。②雠(chóu):用,运用。③火齐:火候。④莫邪:古代宝剑名。⑤劙:割。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外内A朋党B虽有C大过D其蔽E多矣F故忠臣G危死于H非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处理,与“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中的“听”意义不同。
B.然,这样,与“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然”意义相同。
C.度,测度,与“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中的“度”读音、意义均不同。
D.已,铸成,与“学不可以已”(《劝学》)中的“已”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任何时代,一个国家只要能去除私利,就定能使百姓安定而国家得到治理,军队强大而使敌人衰弱。
B.材料一认为,提拔人才,不能根据其声誉;推举官吏,不能依靠朋党关系;选拔、任用人才需要依据一定的法度。
C.材料一认为,衰亡的国家朝廷无可用之人,大臣不竭力尊奉君主,小臣不把官职放在心上,根源在君主不依法断事。
D.材料二认为,一个国家需要实行教诲,促使民众行为统一,借助正向的规范加以引导磨砺,才会兵力强大,城防坚固,敌国无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2)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
1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阐述的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依凭不相同,论证方法也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秋词二首①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②。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③人狂。
【注】①这两首诗是因其参加王叔文改革朝政的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时所作。②碧霄,青天。③嗾,使唤狗,诗中是“使”“教唆”的意思。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句以议论开篇,“自古”和“逢”极言悲秋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固化。
B.“山明”二句以鲜明色彩勾勒出山水清明、树叶红黄相间的独特秋景,尽显秋意之美。
C.“试上”二句,将春色拟人化,以人们被春色撩拨得欣喜若狂衬托出秋的清朗。
D.两首《秋词》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互为补充。其一重绘秋景,其二重抒豪情。
16.巴尔扎克说过,艺术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班会课上,李老师引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 , ”两句,指出孔子不以师长自居,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3)古诗文中“寒”字意蕴丰富。它不单单传递出身体的触感,更常常承载着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哲思,含有“寒”字的古诗文名句很多,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雪尽,大雪始。”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公历每年12月7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 甲 )。
小雪、大雪的大小,并非形容降雪的多寡,而是形容积雪的有无。由于地表温度逐渐降低,小雪时节,雪随下随融,而到了大雪,雪随下随积。有了积雪,( 乙 ),才有万山积玉的意境。当然,大雪节气期间未必一定有雪,也有可能出现大雪“贫雪”,甚至大雪无雪的现象。
大雪节气一到,最盼着降雪的,恐怕非农人莫属——雪自古以来是丰收的象征,“ A ”,这是我国先民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蕴含着深厚的科学依据。新降的雪疏松多孔,能够贮存大量空气,相当于为越冬作物盖了一层被子,保护作物安全过冬;积雪融化时会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可以把土壤表面与作物根茬里的害虫和虫卵冻死。①根据测算显示,②雪中含有丰富的氮化物和硫化物,③尤其是氮的含量是同体积普通水含量的大约4至5倍多,④积雪融化后,⑤不仅可以为土壤补充水分,⑥还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
大雪时节,零度以下的气温成为北国的常态。在我国西北、东北以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陆续有雾凇出现。雾气遇冷凝结在树枝上,形成轻盈洁白的雾凇,玉树琼枝,晶莹剔透,如童话般美好,似仙境般梦幻,令人惊艳沉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历来是古人四时赏心乐事所在。历代文人墨客以诗言志,借雪抒怀,为我们留下无数 B 的诗词。其中,既有“独钓寒江雪”的孤高清绝,也有“大雪满弓刀”的雄壮豪迈,既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洒脱豪放,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奔放热情……晶莹的雪花因为有了诗人的精神意趣而变得浪漫多姿。
18.文中最后一段用千树万树洁白斗艳盛开的“梨花”比喻大雪节气铺天盖地的大雪,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溪流”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19.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处填入恰当的俗语,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其中乙处所填语句要求与其后一分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人认为存在歧义,须作修改;有人认为可以使用。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本内容及相关语法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追求强国梦想的进程中,科学精神始终熠熠生辉。明代李时珍耗时27年著《本草纲目》,凭借专注严谨革新中医药学;詹天佑自主设计建造京张铁路,以创新实干打破国外偏见;当代航天工作者接续奋斗,推动我国导弹研究实现跨越。他们诠释了科学精神的价值,激励我们在强国路上奋勇前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A 3.B 4.
①材料一从“差序格局”概念界定的角度,谈伦理关系的差异性。
②材料二从义务关系的角度,谈伦理关系的差异性。 5.
①求同存异(依据:中西方社会结构存在差异)。
②履行应尽义务,维护他国的合法权益(依据:维持大家的伦理相安)。
③树立现代国家观念,保障并争取自己的国家利益。(依据:西方会为了国家这个团体,牺牲上下双方而成全自己)
【导语】费孝通以“差序格局”说明中国社会关系,强调以己为中心的弹性网络;梁漱溟提出“伦理本位”概念,指出中国社会重情谊轻法制的特点。两文分别从社会结构和文化伦理角度剖析中西社会差异,均揭示了中国社会关系的非固定性和情境性,与西方团体格局、个人本位形成鲜明对比。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一切皆从对方利益出发”错。据材料二第四段中“在欲望中则自己为主”可知,个人需求仍存在,“一切皆从对方出发”以偏概全。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在团体格局中,公私也是相对而言的,站在合适的角度,公的也可以是私的”错。材料一中明确指出,“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可知,是在差序格局中公私才是相对而言的。
C.“即使在伦理本位的社会中,也不可找兄弟甚至找与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借钱买房”错。材料二中提到“伦理关系发达的中国社会……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也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但此共产,其相与为共的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亲厚愈要共,以次递减”,这些说明在伦理本位社会中,伦理关系是基于情谊和义务的,而兄弟属于亲厚伦理关系,可相互扶持,所以没有说不可以向兄弟借钱买房;只是“房子”这样的大额共产是不适用于陌生人。
D.“西方依恃于情理,讲究权利;中国倚重于法律,注重情理”错。材料二中指出,西方社会以法律保障个人利益,而中国社会以情理为基础,维持伦理关系的相安。因此,西方更倚重法律,而中国更注重情理。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引用《礼记》,用于论证‘伦’的含义”错,张冠李戴。材料一第4段中用于论证“伦”含义的是《释名》和潘光旦先生的话;而引用《礼记》,是为了论证“伦”是“有差等的次序”,非论证其“局限性”。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从“差序格局”概念界定的角度谈伦理关系的差异性。先将西洋社会比作“捆柴”式的团体格局,家庭界限分明。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与他人形成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伦”进行解释,指出“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重在分别,有差等的次序。通过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的详细界定,清晰地展现出中国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论述了伦理关系的差异性。
②材料二从义务关系角度谈伦理关系的差异性。首先明确指出伦理关系始于家庭且不止于家庭,其本质是情谊关系,进而产生相互间的义务关系。它强调在伦理关系中,因情而有义,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不同的亲属关系对应着不同的义务。与西洋集团生活中硬性、机械地课其分子以义务不同,中国伦理关系中的义务是软性、自由的,发达的是情理而非纪律。通过对比,突出了中国伦理关系中义务关系的独特性,以此阐述伦理关系的差异性,是从义务关系的层面来展开论述的。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表明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与中国的差序格局不同;材料二指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伦理关系基于情谊和义务。中西方社会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客观事实。在国际事务中,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就如同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因此,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国的差异,寻找共同利益点,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②原文提到中国社会的政治目的是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在伦理关系中彼此互以对方为重,有相互应尽的义务。这启示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应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履行自己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维护他国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③原文指出西方把国家看成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了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体现了西方的现代国家观念中对国家利益的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需要树立现代国家观念,在尊重他国利益的同时,坚定地保障和争取自己的国家利益。因为只有国家利益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履行国际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6.C 7.C 8.①第一次:少年时充满好奇与新鲜感,急于征服泰山。
②第二次:青年时追求文化积淀,感受历史厚重。
③第三次:中年时体悟泰山的精神象征,思考生命意义。
④第四次:老年时以平和心境回望,领悟泰山的永恒与包容。 9.①结构:本文以文化内涵为主线,夹叙夹议;《登泰山记》按时间顺序写景,结构紧凑。
②写作目的:本文赞颂泰山的精神意义与文化地位;姚鼐侧重记录游览过程与自然景观。
③艺术手法:本文引用诗文典故,语言富有哲理性;姚鼐多用白描,语言简练客观。
【导语】这篇《登泰山记》以作者四次登泰山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不同人生阶段对泰山的感悟变化。文章结构精巧,从“观、感、品、悟”四个维度层层递进:青年时逞强登顶,壮年时感受雄浑,中年时品味文化,晚年时领悟精神。作者巧妙融合个人体验与泰山文化,通过石刻、神话等元素,揭示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深层内涵。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前后相同”错,文章开头的“泰山之神”源于民间信仰(如“泰山石敢当”),侧重民俗文化中的镇宅象征;结尾的“诸神在山”则扩展至神话体系与民族精神象征,涵盖太阳神、东岳大帝等多元神灵,二者内涵从具体民俗符号升华为民族文化与精神图腾,并非“前后相同”。
B.“前三次写得非常简略,第四次写得比较详细”错,事实上,文章只是第一次详细写了登山的经过,第二次侧重感受,第三次重点介绍石刻,第四次写泰山之神。
D.“但显得生僻和庞杂”错,介绍安住在泰山的神灵,有西王母娘娘、后羿等神话人物,有孔子、颜子等文化名人,近乎妇孺皆知,并非“生僻”;介绍神灵时从“天上”到“地狱”“人间”,条理清晰,并非“庞杂”。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C.“最重要”无中生有,倒数第三段列举泰山成为神山的原因包括:区位形体(临东海、雄峙东方)、帝王封禅、中华民族发祥地、文人墨客的文化贡献。文中并未强调“区位和形体”是“最重要原因”。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①第一次(21岁):开篇提及10岁时因“泰山石敢当”对泰山产生好奇,21岁首登泰山时“被杨朔先生的《泰山极顶》所引领,只怀着到极顶看日出的向往”,可见其登山动机源于童年好奇的延续与对文学作品的向往。登山过程“一路5个多小时,先累后喘、汗流腿颤“风景如影而过,只记得人跟人、山接山”,且用“少年登山只逞强,不解风情步自枉”作结,直接体现出少年人急于登顶、追求“征服感”的心态,对沿途风景与文化内涵缺乏深入体会。
②第二次(刚过三十):登山时“心智似开未开、崇伟求大”,被泰山的“雄浑巍峨、坚韧大气”吸引,大量引用古人诗句(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登泰山而小天下”),并感慨“古人对泰山的膜拜与礼赞,一直激荡着我的胸怀”,表明其开始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感受泰山。至玉皇顶时体悟到“会当凌绝顶”的气势,强调对泰山“五岳独尊”历史地位的认同,而非单纯的自然景观欣赏,体现出对文化厚重感的追求。
③第三次(42岁):此次登山正值“四十不惑”,“专为石刻而来”,聚焦泰山石刻的文化价值。文中详细阐述石刻“是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记录了数千年间泰山文化的繁荣”,并以《封泰山碑》为例,强调其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史开端”的意义。作者认为泰山石刻“堪称一部书法艺术史”,涵盖多种书体,且“体现了泰山沉稳雄浑的气质精神”,可见其不再停留在表面感受,而是深入品味艺术与精神的融合,通过石刻探寻泰山的文化内核。
④第四次(已五十有六):知天命之年登泰山,作者开始思考“泰山为什么安住着这么多的神”,并将泰山与奥林匹斯山、须弥山并列为“中国的神山”,从民族文化根源出发探究其神性本质。区位(“临东海而起,雄峙东方” 暗合太阳崇拜)、帝王封禅(70多个皇帝在此封禅)、文化发祥地(“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文人墨客的艺术加持,层层深入揭示其作为“精神之山”的内涵——人们造神敬神的本质是对“稳如泰山”“国泰民安” 的精神追求。 结尾升华至“泰山还是座精神之山”,体现出作者以成熟心境领悟到泰山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核(永恒、包容、文化传承),而非单纯的自然或历史符号。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结构、写作目的以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结构:本文以“四次登泰山的经历”为时间轴,穿插对泰山文化、历史、精神的议论,形成“叙事—感悟—文化解析” 的循环结构。开篇从“泰山石敢当” 的民间信仰切入,引出对泰山的好奇(文化引子);分述四次登山时,每次经历后均深入文化解读。结尾以“精神之山”升华,将叙事与哲学思考融合,结构上首尾呼应。姚鼐的《登泰山记》严格按“登山前—登山中—登山后”的时间顺序展开,文章开篇交代登山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同伴、路线(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按行程描写登山过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细节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大风扬积雪击面”均为空间场景的实时记录; 集中笔墨于“观日出”场景,按“日出前(大风扬雪—日出时(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的时间顺序铺陈,无多余议论。
②写作目的:本文通过个人经历串联泰山的“文化符号”,揭示其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深层意义,如“世界上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神山……泰山无疑就是中国的神山”。姚鼐以游记为载体,客观呈现泰山的自然景观与登山体验,兼具科考与审美价值,如“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③艺术手法:本文穿插《诗经》“泰山岩岩”、杜甫“会当凌绝顶”、李白“天门一长啸”等诗句,以及“泰山石敢当”“封禅”等文化典故,增强历史厚重感。姚鼐以极简笔墨勾勒景物,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纯用视觉意象,不加修饰。这种白描手法白描,使画面冷峻简洁。
10.BDF 11.B 12.A 13.(1)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源。像这样,那么群臣就会废弃法律而推行私权,轻视公法了。
(2)然而不去除它粗糙的表面,不磨光,就不能割断绳索。 14.(1)根本依凭:材料一主张“法”,材料二主张“礼”。
(2)论证方法:材料一,通过正反对比“依法治理”和“不依法治理”的结果,论证法律的重要性;韩非子通过分析君主不依法治理国家会导致的后果,采用因果论证,说明法律的重要性。
材料二,采用比喻论证,文章以铸剑比喻国家的治理需要“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荀子正面指出“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反面指出“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正反结合论证“礼”的重要性;荀子采用类比论证,将国家的治理与铸剑的过程进行类比。
【导语】《韩非子》以冷峻笔锋剖析“法度”的核心价值,强调“去私行公”的治理,通过群臣废法、忠奸对比等例证,呈现法制崩坏的政治图景。《荀子》以铸剑为喻,将“礼义”比作磨石,主张教化之道。韩非重制度约束如利剑出鞘,荀子尚礼乐教化似春风化雨,二者在“法”与“礼”的辩证中,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二元维度。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内外结成死党,即使犯了大罪,为他掩饰的人却很多。所以忠臣无罪却遭难而死。
“外内”作主语,“朋党”作谓语,故应在B处断开;
“有”作谓语,“大过”作宾语,故应在D处断开;
“其蔽”作主语,“多”作谓语,“矣”句末语气词,故应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处理/听信。句意:用来处理远方事情。/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
B.错误。这样/是的。句意: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的,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
C.正确。duó 测度/ dù 度过,打发。句意:不用己意测度。/随随便便打发着时光。
D.正确。铸成/停止。句意:打开模子莫邪宝剑就铸成了。/学习不可以停止。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A.“任何时代,一个国家只要能去除私利,就定能使百姓安定而国家得到治理……”错,材料一是说“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可见,原文并没有提到“任何时代”,而是针对“当今之时”论述的;且“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虽然强调去除私利和遵循公法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说只要去除私利,就一定能实现国家安定和强大。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此亡之本也”,判断句;“若是”,像这样;“私重”,私权;“轻”,轻视。
(2)“剥脱”,去除;“砥厉”,磨光;“断”,割断。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中“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主雠法则可也”可知,材料一阐述的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依凭是“法”;根据材料二中“礼义节奏是也”“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可知,材料二阐述的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依凭是“礼”。
(2)分析论证方法
材料一:韩非子通过对比“依法治理”和“不依法治理”的结果,正反对比论证了法律的重要性。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是正面论证,“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则是反面论证。
采用因果论证。韩非子通过分析君主不依法治理国家会导致的后果,说明法律的重要性。如,他指出“官之失能者其国乱”,说明官员不依法办事会导致国家混乱;而“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说明依法治理可以使国家治理清晰明了。
材料二:采用比喻论证,荀子以铸剑比喻国家的治理需要“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说明国家治理需要 “礼”。
采用正反论证:荀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礼”的重要性。他指出“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这是正面论证;而“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则是反面论证。
采用类比论证:荀子将国家的治理与铸剑的过程进行类比,说明国家治理需要像铸剑一样,有正确的“型范”和“火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以当今之时,能除私欲趋国法的就会民安而国治;能除私行行国法的,就会兵强而敌弱。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加在群臣头上,君主就不会被狡诈虚伪所欺骗;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用来处理远方事情,君主就不会被天下轻重不一所欺骗。现在若按声誉选用人才,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联络勾结;若凭朋党关系举用官吏,臣民就会营求交结而不求依法办事。所以官吏不称职的,国家就会混乱。凭好名声行赏,凭坏名声处罚,那么好赏恶罚的人,就会弃公务,行私术,紧密勾结来互相包庇利用。忘记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引进他的同党,那么这些人为君主出力就少了。交情广,党羽多,内外结成死党,即使犯了大罪,为他掩饰的人却很多。所以忠臣无罪却遭难而死,奸臣无功却安然得利。忠臣遭难而死,并不因为有罪,他们就会隐退;奸臣安然得利并不凭功,他们就会进用。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源。像这样,那么群臣就会废弃法律而推行私权,轻视公法了。他们多次奔走奸臣门下,一次也不去君主朝廷;千方百计考虑私家的利益,一点也不为君主的国家着想。属臣数目虽众多,不能用来尊奉君主;百官虽具备,不能用来担当国事。既然这样,那么君主就徒有君主虚名,而实际上是依附于群臣之家的。所以我说:衰弱国家的朝廷没有人在里边。朝廷里边没有人,不是指朝廷里边臣子少。私家致力于互谋私利,不致力于利国;大臣致力于互相推崇,不致力于尊奉君主;小臣拿俸禄供养私交,不把官职当回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君主在上不依法断事,而听凭臣下任意去干。所以明君用法选人,不用己意推举;用法定功,不用己意测度。能干的人不可能埋没,败事的人不可能掩饰,徒有声誉的人不可能升官,仅受非议的人不可能斥退,那么君主对臣下就辨得清楚而易于控制了,所以君主依法办事就可以了。
材料二:
模具规整,铜锡质量好,工匠冶炼技术高,火候掌握得当,打开模子莫邪宝剑就铸成了。然而不去除它粗糙的表面,不磨光,就不能割断绳索;除去粗糙的表面,磨光它,割破盘盂、斩杀牛马救恩一蹴而就。一个国家,如同刚打开模子的宝剑一样,也是强国的雏形,然而不实行教诲,不协调统一,那对内就不能防守,对外就无法作战;实行教诲,协调统一,就会兵力强大,城防坚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国家也需要磨砺,这就是礼仪法度。所以,人的命运取决于天,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礼仪。尊崇礼仪、尊重贤能的君主,就称王;重视法律、爱护百姓的君主就能,就称霸;贪图利益、多行欺诈的君主,就陷入危险;玩弄权术阴谋、倾轧陷害、阴暗险恶的君主就灭亡。
15.D 16.
①昂扬不屈的斗志:鹤冲云霄的矫健姿态,象征诗人虽遭贬谪,仍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拒绝沉沦。
②突破传统的革新意识:以“一鹤”打破“自古悲秋”的窠臼,呼应首句“我言秋日胜春朝”,彰显挑战陈规的锐气。
③高洁超迈的人生追求:“碧霄”喻指高远境界,鹤的孤高形象暗喻诗人坚守理想,寄寓对崇高人格的追求。
④豁达乐观的胸襟:借晴空飞鹤一扫寂寥秋意,化悲凉为豪迈,展现逆境中的豁达襟怀。
【导语】《秋词二首》以颠覆传统的秋思为主题,其一以“晴空一鹤”的昂扬意象打破悲秋窠臼,展现诗人逆境中的豪迈;其二通过“清入骨”的秋色与“嗾人狂”的春色对比,凸显秋日的澄明高远。两诗共同构建了诗人被贬后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其一重绘秋景,其二重抒豪情”错。两首诗应为其一重抒豪情,其二重绘秋景。其一后两句虽写景,但核心是借“鹤排云上”表达昂扬奋发之志,侧重 “抒豪情”;其二则侧重描绘秋色如山明水净、红黄树叶,并对比春色凸显秋的沉静清朗,侧重 “绘秋景”。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排云上”的“排”字极具动感,描绘鹤冲破云层、直上青天的矫健姿态,象征诗人虽遭贬谪,却拒绝沉沦于“悲寂寥”的传统窠臼。鹤的冲霄之势,暗合诗人在政治挫折中仍坚守理想、奋发向上的意志,被贬并未消磨其锐气,反而以自然意象隐喻“虽处困境,心向高远”的不屈精神。
②传统文学中“秋”与“寂寥”深度捆绑,而诗人以“一鹤”的孤绝形象打破这一固有联想。“一鹤”凸显其独立反抗的姿态,呼应首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鲜明立场——不是简单描绘秋景,而是以艺术革新的方式重塑“秋”的审美内涵,彰显对陈规的挑战勇气。
③“碧霄”喻指崇高、纯净的精神境界,鹤向碧霄飞升,暗喻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在贬谪困境中,他以鹤自比,表明虽身处尘俗却不甘随波逐流,愿如鹤般超越世俗羁绊,坚守政治理想与道德操守。
④此诗中“晴空”的澄澈背景与“鹤”排云而上的动态结合,构成明朗开阔的意境,一扫秋日阴霾。诗人以“诗情到碧霄”的想象,将个人遭际的愁绪转化为对自然力量的赞美,展现逆境中的豁达胸襟,体现唐代文人“穷且益坚”的生命韧性。
17.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毋”“礼”“涯”“霁”“宵”。
18.山间那条蜿蜒的银色飘带,日夜吟唱这古老的歌谣。 19.
A.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B.脍炙人口 20.序号①修改为“根据测算”或“测算显示”
序号③修改为“尤其是氮的含量是同体积普通水含量的4至5倍” 21.
甲处:大雪如期而至
乙处:才有银装素裹的景色 22.我认为这句话存在歧义,建议修改。其理由如下:①从语法方面看,原句中的“大部分”可理解为仅修饰“长江流域”,也可以理解为分别修饰“西北”“东北””长江流域”这三个地区。
②从文本内容看,前句是“零度以下的气温成为北国的常态”,西北和东北是我国北方,符合“零度以下气温”这一特征,不需用“大部分”来限定;而长江流域只有部分区域能达到这个条件,确实需要“大部分”修饰。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首先分析借喻的修辞手法的构成,结合原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出现了喻体“梨花开”,没有出现本体“大雪节气铺天盖地的大雪”,也未出现比喻词。故而,仿写的句子也需要满足以上借喻的要求,即本体“溪流”、比喻词不能出现在句子中,只能出现“溪流”的喻体。
然后分析“溪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喻体,如银色飘带、轻盈绸带、活泼的乐曲等,以突出“溪流”清澈、明亮、流动、轻盈等特点。另外注意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故答案为:山间那条蜿蜒的银色飘带,日夜吟唱这古老的歌谣。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俗语和成语的能力。
A处:根据后句“这是我国先民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蕴含着深厚的科学依据。新降的雪疏松多孔,能够贮存大量空气,相当于为越冬作物盖了一层被子,保护作物安全过冬”分析,此处是说大雪像被子一样,对农作物起到保护作用,故此处可填写俗语“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B处:本空用来修饰“诗词”,结合上文“历代文人墨客以诗言志,借雪抒怀,为我们留下无数”可知,语境是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让人们广泛喜爱和传颂的优秀诗词,故可填写成语“脍炙人口”。脍炙人口:形容诗词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传颂。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序号①,“根据测算显示”句式杂糅,应删去“根据”或“显示”,改为“根据测算”或“测算显示”。
序号③,“大约4至5倍多”语义重复,“4至5倍”本就是一个区间数字,不能再用“大约”“多”修饰,应删除“大约”和“多”。修改后,正确表述为“尤其是氮的含量是同体积普通水含量的4至5倍”。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前句“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公历每年12月7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可知,此处应补写与“大雪节气”相关的内容,且与前文“当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形成因果关系,表明大雪节气的开始的句子,故补写内容为“大雪如期而至”。
乙处,此处应与后文“才有万山积玉的意境”结构相同,即“才有……(偏正短语,其中修饰语是四个字,中心语是两个字,中间用‘的’连接)”的句式,且字数相等,语意连贯。再根据前句“有了积雪”和后句中“万山积玉的意境”,此处是说,积雪带来了一个白雪覆盖的景色,故补写内容为“才有银装素裹的景色”。
22.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首先要表态:我认为这句话存在歧义,建议修改,然后从文本内容及相关语法知识方面说明理由:
(1)从语法结构分析。原句“在我国西北、东北以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有两种理解:一是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即“大部分”仅仅修饰“长江流域”;二是西北的大部分地区、东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即“大部分”分别对应前面的三个地区。
(2)从文本内容分析。根据前句“零度以下的气温成为北国的常态”,按照地理知识,西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符合“零度以下的气温”这一特征,故不需要用“大部分”来限定;而长江流域属于南方,只有部分区域能达到“零度以下气温”这个条件,确实需要“大部分”修饰。因此原句的表述容易引起歧义。为了消除歧义,可改为“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以及大部分的长江流域地区”,这样“大部分”仅修饰“长江流域”了。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