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必考题检测卷(二)-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必考题检测卷(二)-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4 13:1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必考题检测卷(二)-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书写
1.看拼音写词语。
二、填空题
2.形近字组词。
射( ) 挺( ) 俏( )
躲( ) 廷( ) 峭( )
3.按要求填空。
(1)“虑”共有 笔,第五笔是 ;
(2)“瘦”共有 笔,第八笔是 。
4.将词语补充完整,并任选一个写一句话。
惊天( )地 ( )危不惧 铁杵成( ) ( )己为人
造句:
5.景区商店礼物包装上,需有几句勉励的话,请根据语境,把词语填入相应位置。
千里马 百灵鸟 井底蛙 应声虫
(1)如果我们成长在无知的世界,便成了目光短浅的 。
(2)如果我们生活在专制的环境,便成了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 。
(3)如果我们沐浴着友谊的春风,便成了快乐的 。
(4)如果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将成为无畏的 。
6.在文学馆里,馆长和同学们玩起了游戏。
(1)【飞花令】请补充含“花”字的诗句。
典典:我先来,“ , 。”
华华:我来接,《宿新市徐公店》中有“ , 。”
聪聪:我也会,杜甫写道:“桃花一簇开无主, ?”
(2)【抽书签】馆长准备了许多亲手写的书签盲盒送给我们,上面都是些名言警句,既好玩又给人以启发,我抽中了“ , ”,馆长是想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勤奋,哪怕基础薄弱,也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好朋友抽到的是“ , ”,馆长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以免老了后悔。
三、语言表达
7.在馆内,李翔注意到了一首小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长治的太行山大峡谷。
贵州的黄果树瀑布,
是怎样的壮观呢!
飞泻的白练,
轰鸣的回响,
激荡的心情。
长治的太行山大峡谷,
是怎样的奇妙呢!
四、句子训练
8.从所给的词语中选一个,仿照例句,用上冒号写一写。
[例]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搞笑的爸爸 帅气的体育老师 好学的同桌
五、文言文阅读
【任务三】与古人对话。
古文一: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_______。_______,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古文二:
孙敬悬梁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①不休,及至②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③。后为当世大儒④。
【注释】①夕:晚上。②及至:到了。③屋梁:房梁。④儒:有学问的读书人。
9.把古文一中所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10.根据你的理解,古文一中“以夜继日焉”一句的意思是 。
11.对比小古文,填空。
古文 主人公 遇到的困难(填文中的原句) 解决的办法(填文中的原句) 精神品质(四字词语)
《囊萤夜读》 车胤
《孙敬悬梁》 孙敬
12.选择正确的选项,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古文二讲的是孙敬发悬梁读书的故事,与 引锥刺股读书合称为成语故事 。
A.悬梁刺股 B.苏秦 C.匡衡 D.头发悬梁
13.有同学说《囊萤夜读》和《孙敬悬梁》的故事不合时宜,因为现代科技发达,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
六、现代文阅读
如何才能把美景的独特之处展现给游客呢?让我们跟着名家去学习。请阅读《海上日出》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14.选文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
A.太阳的变化 B.天空的变化 C.云的变化
15.读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词语 、 、 中可以感受到海上日出的动态变化。读了这句话,我联想到了 的画面。
16.读选文,根据提示填写日出变化的过程。(填选文中的词语)
颜色 一片浅蓝→ →红得非常可爱→
光亮 没有亮光→
位置 出现小半边脸→努力上升→
17.你游览过哪些地方?观察过哪些自然景观?请选择一处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吧!
十万个为什么(节选)
水难道是可以吃下去的吗?当然是可以吃下去的。在肉、蔬菜、面包里——在任何一种食物中,水分都要比固体物质多得多。肉里面的水分要比固体物质多一倍,而黄瓜里几乎全都是水分。再来说说你身体里的水分吧,它和新鲜黄瓜里所含的水分几乎一样多。假如你的体重是40千克,那么其中有35千克都是水分,而固体物质只有5千克。成年人的身体中所含的水分要少一些,大约是体重的四分之三。你或许会问:“那为什么人不会淌一地板的水,就像果子冻那样?”奥妙在于东西是由什么构成的,其他的倒并不怎么重要。不错,最重要的就是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假如我们拿一小片肉或者一小片黄瓜放到显微镜下面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饱含汁液的细胞。这些汁液并不是从细胞里流出来的,因为细胞的四面都是封闭起来的。而秘密就在这里。由此可见,水是构成我们人体最主要的物质。
18.这段选文的主要内容是(  )
A.水是可以吃下去的。 B.人不会像果子冻那样淌一地板的水。
C.生物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 D.水是生物体内最主要的物质。
19.读画线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进行说明?(  )
A.因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人身体里都是细胞。
B.因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人不会像果子冻那样淌一地板的水。
C.因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人身体里的水分含量极大。
D.因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成年人身体中所含的水分要少一些。
20.文中提到的“细胞”是什么?如果你无法解释清楚,你会怎么解决问题?
七、书面表达
21.本学期,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了一份美的享受;我们走近可爱的小动物,多了一份暖暖的爱心;我们还阅读了励志的故事,多了一份面对困难的勇气……一个学期过去了,你又收获了什么?
请以“我多了一份(项)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期末必考题检测卷(二)-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谐”“睡”“眠”“慰”“滩”“篷”“霸”“鹰”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 射箭 挺直 俏丽 躲藏 朝廷 陡峭
【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
射:射击、发射、辐射;
躲:躲避、躲闪、躲让;
挺:挺拔、坚挺、挺立;
廷:宫廷、廷杖、廷尉;
俏:俊俏、俏皮、紧俏;
峭:料峭、峭壁、冷峭。
3. 10/十 横 14/十四 横
【详解】本题考查书写笔画与笔顺。
(1)“虑”字读“lǜ”,半包围结构,部首为“虍”;共10笔;第五笔是“横”。
笔顺为:。
(2)“瘦”字读“shòu”,半包围结构,部首为“疒”;共14笔;第八笔是“横”。
笔顺为:。
4. 动 临 针 舍 听到这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惊得我下巴快掉下来了。
【详解】本题考查补充词语和造句。
惊天动地: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临危不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舍己为人: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结合对词义的理解,任选其中一个进行造句,语言表达通顺合理即可。
示例:临危不惧——黄继光真是一个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坚强战士。
5. 井底蛙 应声虫 百灵鸟 千里马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千里马:指善跑的骏马,常比喻有才干、能力出众的人。
百灵鸟:一种叫声清脆悦耳的鸟类,常比喻歌声动听、擅长歌唱的人。
井底蛙: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因视野局限而以为天空只有井口大小,常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的人。
应声虫:比喻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他人的人。
(1)结合句子语境,描述的是在无知环境中成长会导致目光短浅,“井底蛙”恰好符合见识短浅这一特征,故选“井底蛙”。
(2)结合句子语境,在专制环境下,人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随声附和,“应声虫”符合语境,故选“应声虫”。
(3)结合句子语境,“沐浴着友谊的春风”暗示处于温暖和谐的氛围中,此时人若充满快乐,如同百灵鸟般传递积极情绪,故选“百灵鸟”。
(4)结合句子语境,“扬起自信的风帆”强调勇于前行、追求目标,与千里马的奋进形象契合,故选“千里马”。
6.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可爱深红爱浅红 学习不怕根底浅 只要迈步总不迟 少年不知勤学苦 老来方知读书迟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默写。
(1)第①②处只要是包含“花”字的诗句都可以。示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 春晓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 游山西村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 忆江南·江南好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诗句。诗句描绘了儿童追逐黄色蝴蝶,蝴蝶飞入金黄的菜花中再也找不到的画面,充满了童趣,“菜花”体现了“花”这一元素。
书写时注意“蝶”“童”“爱”的正确写法。
(2)“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意思是说只要肯迈出第一步,即使学习的根基不够牢固也不用担心,因为只要能够不断积累,不断前行,便能够取得成功。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意思是年少青春的时候不知道刻苦努力地学习,到变老的时候就感到后悔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刻苦读书。
书写时注意“底”“勤”“读”的正确写法。
7. 裂帛的崖壁 蜿蜒的溪流 流连的脚步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和补充句子。
结合所给例句,“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是怎样的壮观呢!飞泻的白练,轰鸣的回响,激荡的心情。”可知,例句先总写“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的特点,然后围绕“壮观”使用三个“……的……”结构的短句,运用排比的手法具体写“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的壮观”。
仿写时也需遵循这一结构,先以感叹句突出太行山大峡谷的奇妙,然后从不同感官角度描述峡谷的特点,最后写出观赏者的心情。
示例:长治的太行山大峡谷,是怎样的奇妙呢!陡峭的岩壁,潺潺的溪流,沉醉的心灵。
8.搞笑的爸爸
他要是搞起怪来,能比谁都搞笑:把眼睛弄成斗鸡眼,用手顶着自己的鼻子让你“欣赏”他的鼻孔。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先总述“它要是高兴”,接着用“能比谁都温柔可亲”补充状态,最后通过冒号引出具体行为举例,形成“总述状态+补充描述+冒号+具体行为”的结构。用上冒号,据此仿写。
示例:
搞笑的爸爸——
他逗我们时,比谁都有招:把拖鞋当话筒唱歌,学小狗摇尾巴,逗得大家直笑。
帅气的体育老师——
他站在操场,特别引人注目:穿亮色运动服,吹哨时动作利落,跑步时头发飘起来。
好学的同桌——
她学习起来,比谁都认真:眼睛盯着书,手里握着笔,遇到难题就皱眉头,直到弄懂为止。
9.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10.夜以继日地学习 11.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眠睡疲寝 以绳系头悬屋梁 自强不息 12. B A 13.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不用囊萤来照明,也不用悬梁来提醒自己,但这类故事告诉我们要刻苦学习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讲这类故事并不过时。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古代勤学典故(囊萤夜读、悬梁刺股),构建了传统励志教育的典型范式。文本采用“古文+注释+习题”的三段式结构,既保留文言原貌又兼顾可读性,体现了语文教学中文言启蒙的常见编排逻辑。两则故事形成互文:车胤的“外求光源”与孙敬的“内克困倦”形成行为对照,共同指向“苦学成才”的核心价值观。习题设计由浅入深,从词句理解到精神提炼,最后引导现代性思考,符合认知梯度。整体呈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嫁接尝试。
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默写。
书写时要注意“博”“常”的正确写法。
1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
以夜继日:夜:夜晚。继:继续,接续。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故句子的意思: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11.本题考查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古文一中“家贫不常得油”的意思: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可知,车胤的困难是:家贫不常得油。
结合古文一“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的意思: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可知,他解决的办法是: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结合古文二中“及至眠睡疲寝”的意思:等到疲倦了,想睡觉的时候。可知,孙敬遇到的困难是:眠睡疲寝。
结合古文二中“以绳系头悬屋梁”的意思: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将另一头拴在房梁上。可知,他解决的方法:以绳系头悬屋梁。
因此可知,结合古文一中的“以夜继日焉”可知,车胤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孩子;结合古文二中“好学,晨夕不休”可知,孙敬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
12.本题考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孙敬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了勤奋学习,防止自己打瞌睡,将头发用绳子系在房梁上,这就是“悬梁”的由来。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为了保持清醒继续学习,曾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就是“刺股”的由来。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被合称为“悬梁刺股”,用来形容人学习非常刻苦,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经学家,以“凿壁偷光”的故事著称,与本题无关。“头发悬梁”只是描述了孙敬“悬梁”行为的一部分,不是与“刺股”合称的成语。
因此结合故事中的“悬梁”和“引锥刺股”可知,这两个故事合成的成语应是:悬梁刺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孙敬和苏秦,后用来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故第一空选B;第二空选A。
1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囊萤夜读》:车胤因家贫无灯,用萤火虫照明读书,体现的是克服困难、勤奋好学的精神。
《孙敬悬梁》:孙敬为防止瞌睡,用绳子系头发悬梁,体现的是刻苦自律、坚持不懈的品质。
现代科技确实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如电灯、电子设备),类似“囊萤”“悬梁”的具体行为可能不再需要。但故事传递的“勤奋”“坚持”“克服逆境”的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故事的价值不在于具体行为,而在于精神内涵。现代人依然会面临各种困难(如时间管理、注意力分散等),这些精神仍能激励人们。故事的形式可能过时,但精神永不过时。本题可以结合现代学习中的新挑战(如诱惑多、压力大),说明精神的可贵。
如: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虽然现代科技让学习条件改善,但《囊萤夜读》和《孙敬悬梁》传递的勤奋刻苦、自律坚持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今天的学生虽无需“囊萤”或“悬梁”,但仍需面对注意力分散、时间管理等挑战,这些故事恰恰能激励我们珍惜资源、克服困难。因此,它们的精神内核始终值得传承。
【点睛】参考译文:
古文(一):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古文(二):
孙敬,字文宝,十分好学,从早到晚不停地学习。等到疲倦了,想睡觉的时候,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将另一头拴在房梁上。后来,孙敬成为当世大儒。
14.A 15. 上升 冲破 跳出 太阳在海面上一点儿一点儿地上升,最后完全跳出海面 16. 一道红霞 深红 发出了夺目的亮光 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17.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黄山之旅。清晨,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一路上,奇松怪石不断映入眼帘。瞧,那“迎客松”伸展着枝叶,仿佛在热情地欢迎每一位游客;而“猴子观海”中的石头,宛如一只猴子静静地蹲坐在那里,凝视着云海。当我们登上光明顶时,眼前的景色让我惊叹不已。云海在山间翻腾,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阳光洒在云海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黄山的美景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至今难以忘怀。
【导语】这篇《海上日出》选段堪称景物描写的典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日出全过程,通过“浅蓝→红霞→深红”的色彩渐变、“没有亮光→夺目光芒”的光影变化,以及“小半边脸→努力上升→跳出海面”的动态轨迹,构建出层次分明的视觉图谱。尤其“负着重荷”“努力上升”等拟人化描写,赋予自然景观以生命张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文本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用精准的动词串联起每个瞬间,展现了名家对自然美敏锐的捕捉力和高超的文字表现力。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顺序的辨析。
仔细阅读文章,文章主要围绕太阳从即将升起,到出现小半边脸,再到努力上升,最后完全跳出海面的过程展开描写,重点描述了太阳自身的变化,所以是按照太阳的变化顺序来写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查对句子中动词的赏析及联想画面的能力。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可知,从词语上升、冲破、跳出中可以感受到海上日出的动态变化。“上升”描绘出太阳由低向高移动的过程,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太阳位置在不断改变;“冲破”一词赋予太阳强大的力量感,体现出太阳在上升途中突破云霞阻碍的动态瞬间,仿佛能看到太阳与云霞之间的“较量”;“跳出”则生动地展现出太阳完全脱离海面那活泼、灵动的动态,如同一个欢快的孩子跃出水面。
在联想画面时,可把太阳上升想象成缓慢攀登,冲破云霞想象成勇士战斗,跳出海面想象成孩子欢快跃起,还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结合想象补充光芒、海面等细节,让画面更生动形象。
示例:读了这句话,我联想到了太阳像一个肩负重任的勇士,艰难而又坚定地从海平面升起,最终冲破云层,绽放光芒的画面。
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可知,颜色从“一片浅蓝”过渡到“一道红霞”。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可知,颜色从红得非常可爱到最终颜色是深红。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可知,光亮从“没有亮光”变为“夺目的亮光”。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可知,太阳从“出现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到最终“完全跳出了海面”。
17.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先确定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观,比如黄山云海、桂林山水等。接着选好观察顺序,像时间顺序(清晨到傍晚)、空间顺序(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然后紧扣景观特点,用细腻描写展现变化,比如写泰山日出,从夜色中等待,到天际泛白、朝霞渐染,再到太阳跳出云海,把看到的色彩、形态,还有自身感受融入,让文字有画面感,把印象深刻的点用连贯的语句串起来,自然呈现景观特色。
示例:我印象最深的是泰山。攀登泰山那日,黎明前的山脚下还一片漆黑。沿着石阶向上,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到中天门时,天边已染成淡粉色。终于登上玉皇顶,远处云海翻涌,忽见一点橘红破云而出,像被托起的火球。眨眼间,太阳跳出云海,金色光芒洒满群山,连绵的峰峦镀上金边,层层叠叠的云海波光粼粼,壮美之景令人震撼。
18.D 19.C 20.联系上下文,我觉得“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如果觉得不太准确,我会去查资料或请教这方面的专家。
【导语】文章以问答开篇,通过列举肉、黄瓜、人体等实例,运用具体数据对比,将水在生物体内的占比直观呈现。结合细胞结构解释人不“淌水”的现象,层层递进,化抽象的科学知识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逻辑清晰,生动有趣,让读者轻松理解水是生物体主要物质的科学道理。
1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
文中先通过“肉、蔬菜、面包”等食物中水分占比的例子,说明水分在食物中含量极高,接着以人体体重中水分与固体物质的比例(如“体重40千克,35千克是水分”)进一步论证。最后通过细胞结构解释“人不会淌水”的原因,并在结尾总结“水是构成我们人体最主要的物质”。全文围绕水在生物体内的占比展开,最终落脚点在“水是生物体内最主要的物质”这一核心观点。
故选D。
1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观察画线句子可知作者通过具体数字对比,将人体体重中水分与固体物质的重量直观展现,如40千克体重中35千克是水分,突出水分占比极大。前文论述食物中水分含量后,用人体实例进一步论证水分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为结尾“水是构成我们人体最主要的物质”做铺垫。
故选C。
2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定位文中关于“细胞”的描述:第③自然段“假如我们拿一小片肉或者一小片黄瓜放到显微镜下面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饱含汁液的细胞。这些汁液并不是从细胞里流出来的,因为细胞的四面都是封闭起来的”。从语境可知,细胞是构成肉、黄瓜等生物的微观结构,其特点是“饱含汁液”且“四面封闭”,这解释了生物体内水分不随意流淌的原因。
若无法解释清楚,可再结合生活常识(如生物由细胞构成)辅助理解;若仍有困惑,可查阅生物学资料或借助显微镜观察实物细胞,直观认识其结构与功能。
示例:文中的“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若无法解释,可以结合常识分析,或查阅资料,借助工具直观认知。
21.例文:
我多了一份坚持
本学期,我多了一份坚持,这份坚持源于一次长跑测试。
体育课上,老师宣布要进行800米长跑测试。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长跑一直是我的弱项,每次跑几步就气喘吁吁。
测试开始了,我跟着队伍跑了起来。一开始,我还能跟上大家的步伐,可没过多久,我就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超过我,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老师说过的话:“坚持就是胜利。”我咬了咬牙,调整呼吸,一步一步地向前跑着。每跑一步,我都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
到了最后一圈,我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但我听到同学们在旁边为我加油助威,那声音仿佛给我注入了新的力量。我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加快了步伐,冲过了终点线。
当我停下脚步时,双腿一软差点摔倒,但我心中却充满了喜悦。我成功了,我坚持跑完了全程。
这次长跑测试,让我多了一份坚持。它让我明白,在面对困难时,只要不放弃,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坚持,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题目“我多了一份(项)______” 是半命题作文,需先补充合适词语,如“自信”“坚持”“理解”等。重点在于体现“多了一份”,要通过具体事例,展现自己在本学期的成长与收获,且需按一定顺序清晰叙述事情过程,表达真实感受。
二、立意。
可围绕个人在情感、品质、能力等方面的成长,如通过克服困难收获勇气,通过与家人相处懂得理解,通过学习新技能获得自信等,体现积极向上的成长主题,展现自己在本学期的心灵蜕变与进步 。
三、写作思路。
开头:以简洁的语言引出本学期自己的变化,点明收获的内容,引起读者兴趣。
中间:按事情发展顺序或时间顺序,详细叙述能体现自己收获的具体事例。叙述过程中,要加入自己的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等描写,让内容生动具体。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这份收获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点明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