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望洞庭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 望洞庭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30 17:05: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望洞庭
1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2学情分析
《望洞庭》是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3重点难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几天我们才观赏了雄浑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美景。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洞庭湖吧!(出示洞庭湖风光)“洞庭湖”,古称“云梦泽”,跨湘鄂两省,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去和州上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他趁着月色远望洞庭,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2、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指导读诗。
活动2【讲授】抓字眼,明诗意。
1、传说刘禹锡写下了这首千古佳句后,经过反复的推敲琢磨,最终把题目定为“望洞庭”。一个望字,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登上高楼,从远望的视角观赏月夜洞庭的美景。)
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水波不兴的夜晚,刘禹锡登高远望,他都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诗歌,来找一找吧。
(湖光、秋月、潭面、山水)(在课件中强调一下)
2、就让我们回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跟随刘禹锡的目光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同学们,从举头到俯视,你都看到了什么景物?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分别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3、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分类出示)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选择这些词语,把你欣赏到的美景给我们描绘一下吧!(月亮高挂在漆黑的夜空,像一个银色的大圆盘。它向大地洒下了朦胧的月光,一切似乎披上了轻纱,显得神秘、朦胧。此时的洞庭湖仿佛月宫仙境一般了。湖面波光粼粼,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把湖面都照亮了。“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的迷人景象尽收眼底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是水波映月,月光如水)
通过大家的描绘,真让老师身临其境,那么此时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呢?(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舒服、美好)那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你此时心中的感受?(和)“和”你觉得是什么意思?(和谐)什么和什么如此和谐?同学们,你们现在感受到的这种和谐之美就是刘禹锡看到洞庭秋月后的真实感受,所以他会脱口而出:湖光秋月两相和。现在就请你把自己对和字的体会送回诗中,来读读第一句诗。
4、水波映月、月光如水,这份和谐的灵动、宁静,正是因为(点击:潭面无风镜未磨,齐读)这潭面在诗中指(洞庭湖的湖面)。诗句中你认为那里写的最妙?(镜未磨)点拨:在诗人刘禹锡的诗中,镜子可不是现在的玻璃镜子,你知道是什么做成的镜子吗?(青铜,未就是----没有,磨就是----磨拭。你还知道磨的另一个读音吗
点击出示
追问:什么是镜未磨?)(铜镜还没有打磨光滑)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湖面比作铜镜。
师: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还没打磨的铜镜。假如有风呢?还似镜
子吗
生:有风的话就有波纹了。
师:那又为什么比作没打磨的镜子,为什么不比作已打磨了的镜子呢?已打磨的镜子怎样?
生:已打磨的镜子很亮。
生:已打磨的镜子在月亮照耀下会闪闪发光。
生:已打磨的镜子很光滑。
师:没打磨的镜子呢?
生:没打磨的镜子有点粗糙。
生:没打磨的镜子不太光滑。
生:没打磨的镜子还不能很清晰地照见人影。
师:那你想象一下,这秋月下的洞庭湖不那么光滑,不那么亮,是怎样的景色呢?
生:有点模糊。
生:有点看不清。
生:有点朦朦胧胧。
师:对呀,正是这种朦朦胧胧,才有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这句诗,出了刚才老师教的诵读方法,你认为你想强调哪个字或词,你就重读他,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不同体会吧?
5、湖面、月色是那样和谐、美好。同学们,在刘禹锡的诗中,和谐、美好的仅仅是湖光、秋月吗?请同学们继续往下品读诗句,找一找还有什么景色能体现出这个和字?(山水)山指的是什么山,水指的是什么水?这种和谐你是从哪句诗中体会到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出示诗句课件。在作者的眼中把洞庭湖当成白银盘,把君山岛当成了一枚小小的青螺。亲爱的同学们,八百里洞庭如此开阔,壮观,在诗人刘禹锡的笔下却被比喻成了小巧玲珑的银盘、青螺,为什么反倒让人觉得很和谐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想说了举手示意老师。(比喻句的形似,出示图片来体会)
(一是视角是远望,一切尽收眼底,显得小巧玲珑了。二是形态相似,月光照水像白色的银盘,青色的君山像精致的田螺。三是色彩搭配和谐,白色银盘和青色田螺视觉上形成美感,)
同学们,这就是月夜下烟波浩渺的洞庭山水,它大气、磅礴,身临其境的人一定会感到心胸开阔。刘禹锡会把八百里洞庭比的如此小巧玲珑,可见他心中的世界有多大多辽阔。这就是咱们现代人说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同学们,你现在就站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洞庭湖畔,耳中听到低吟的渔歌,鼻中嗅到清新的空气,一切烦恼随风而散。我们不禁也和着刘禹锡的诗,轻轻吟诵: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同学们,这个和字不仅写出了洞庭美景的和谐、宁静,更是诗人心中对洞庭湖的(爱和赞).
活动3【讲授】谈感悟,说体会。
1.同学们,你们读懂了刘禹锡的诗,读到了诗中那无与伦比的美,那么你读懂了刘禹锡心中的情了吗?(教师拓展刘禹锡的简介及背景资料)
二十三岁刘禹锡踏上仕途,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又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望洞庭》是诗人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经历了人生的喜悲、风雨之后,刘禹锡走向成熟。这次虽是被贬转到和州赴任,但已大彻大悟、宠辱不惊。眼前洞庭秋月,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融为一体,想到以往坎坷和郁郁不得志,想到即将赴任的新地,他从过去痛苦中走出来,从对明天的憧憬中走出来,,纷繁的心绪与大自然同归于平静,于是一首诗从心底沽沽流出,于是《望洞庭》连同这个月夜凝固成永恒的风景。
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悲喜,刘禹锡是带着一种什么心情来到洞庭湖畔的?但是当他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纷繁的心绪沉醉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心境一下子变得?平静、祥和。(连到课件上)
同学们,你们还能体会到吗?诗中的“和”除了湖光秋月,洞庭山水“的和谐,还有哪一种“和”?(诗人内心的情与眼前景物的和谐。此时此刻,诗人已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水天一色,玉宇无尘,而更为清澈、宁静、和谐的是人的内心。月无尘,湖无尘,都归于心无尘,分不清何为山,何为水,何为情,何为景,方是和谐。
活动4【作业】写作小贴士
我想编一首现代诗来赞美洞庭的美景。
我想穿越时空来到刘禹锡身旁,和他共赏美景。
后面还有一个我想,那你想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