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4 15:3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本文的比喻、通感、动词使用、叠音等修辞手法,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技巧。
2.品味文章语言,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赏析语句,学习本文中出现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这是周国平说的一段话,那么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寻一下吧!
(板书---荷塘月色 朱自清)
二、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 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四、解题,展示散文的文体特点
①即使没有《荷塘月色》,清华园里的荷塘也真实地存在着或存在过。有外在的、可以指认的言说对象,这是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作品的差别。
②散文不尚虚构。散文叙写作者的所见、所闻。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在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散文对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谈论,也不是“客观的”言说。换言之,《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从未见过,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
③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五、鉴赏散文的技法
第一:抓住关键词语,驱遣自己的想象,用想象去丰富文句的内涵。
第二:抓写作技巧,比如修辞手法。
(明确技法,让学生用方法去解读文段)
六、重点赏析文章第四、五自然段
思考:
1. 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
1)荷叶---比喻 “亭亭的舞女的裙”(舒展、柔美)
2)荷 花---拟人 “袅娜 地开着的,有羞涩 地打着朵儿 的”(含苞待放)
---比喻( 博喻) “一粒粒 的明 珠,碧天里的 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洁白)
3)荷 香---通感 “送来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荷波---拟人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2. 月色不是实体,看得见,但是摸不着,作者是怎样写的?
明确:
1)“泻”---化无形为有形,增强画面感
2)“浮”---青雾轻飘
3)“画”---像是画在荷叶上
4)“笼”---虚幻、朦胧美 “烟笼寒水月笼沙”讲解重要的写作手法——情景交融
七、赏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请同学们从中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明确: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
  流水(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观看第4段月下荷塘美景视频片段,感受其意境美。
八、总结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中国古今文人以扬弃现有价值或追求高远理想为己任,因而常对现实不满由于不为世所容或互生厌弃,便于苦闷之中静观万物,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对世俗声音的敏感已成为潜意识,于是有意无意地逃避以保持心灵的宁静
朱自清对尘嚣的观照和逃避是此文冰山水下的部分,这成就了《荷塘月色》最独特的魅力:在以视觉意象为主体的世界中穿插声音意象,形成了独特的意境“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写景,由味觉到听觉;“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写景,由视觉到听觉这两句是潜意识支配促成的妙境!寻觅耳中圣地,获得眼中净土朱自清笔下的声音有乐音,有噪音对乐音的钟情隐喻着对和谐的向往,对噪音的厌弃隐喻着对自由的向往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
  在现实与美好理想背离的境遇中,愤青式的无谓的粗豪不若寻觅宁静呵护幽情人类的精神家园永远高于也理应高于现实
九、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背诵课文 4、5 两段。
2、课文的其他内容写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做好问题设置,下节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