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
2、学习本课生字,会认的字:铛;会写的字:盗、铛、零,理解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好心奇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在一二三年级时打下了一定阅读理解基础上,还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2、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知道课文题目中有个生字,这个生字你掌握了吗?会写吗?我们一起写课题,“盗”怎么写?
3、板书:掩耳盗铃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1、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⑴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⑴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⑵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高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读→评)
(3)课文中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4) 理解:“盗”、“掩”
盗:即“偷”.“掩”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a、教师引导:遮、堵、塞、捂
b、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捂)
(5)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
(6)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呢?我们来细读课文。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引读课文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读懂这则寓言故事,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个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1、⑴那个人为什么去盗铃?(生读)板书:起因 想偷铃铛
⑵他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出示重点句: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①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②学习生字:铛、零,掌握字义和写法。
③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句话,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⑶他是怎么想的?
出示: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指名反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②这个人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怎样?(聪明)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作聪明
③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愚蠢(板书)
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欺欺人
⑷他是怎么做的?
(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板书:经过 掩耳盗铃
⑴请同学演一演“掩耳盗铃”。
⑵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偷铃铛的这个人。(愚蠢)
⑶这个人的做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他“聪明”地以为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也就捂住了别人的耳朵,大家就都听不见铃声了!)
(5)、结果怎样?
读最后一句话。 (板书)结果 被人发觉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1、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你们能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吗?同桌互讲。
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学习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幻灯,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或者明白的道理)
①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
②自作聪明的结果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
③要做一个聪明的人不做愚蠢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课后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道理。
板书设计:
起因 想偷铃铛
掩耳盗铃 经过 掩耳盗铃 自作聪明 愚蠢
结果 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随机板书:铛 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