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归类提优卷(六)
(古诗文阅读)
时间:40分钟 满分:50分
一、古诗阅读。(17分)
(一)惠崇春江晚景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1.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描绘了这样的画面: 。 (2分)
2.第二首诗描写了春日大雁 的场景。(2分)
3.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首诗把大雁比作“北归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第二首诗中,诗人通过写大雁对南方依依不舍,表达了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C.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夏交际时的景象。
D.第一首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二)绝 句
[宋]志 南
古木阴中系①短篷②,杖藜(lí)③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④,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①系:连接。②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③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④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1.这首诗描绘了诗人( )的画面。(2分)
A.采摘带雨杏花 B.在春风中乘船远游
C.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 D.在桥边系小船
2.品读诗句,完成填空。(3分)
(1)“杖藜扶我过桥东”中的“ ”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杖藜”如好友一般搀扶着人游玩,充满情趣,也表现了诗人游兴正浓。
(2)诗句“ ”描绘了细雨沾衣,润红杏花的景象,具有朦胧之美;“ ”写出了春风拂面,给人丝丝暖意的感觉。
3.结合注释,想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绘的画面。(5分)
二、小古文阅读。(33分)
(一)掩耳盗铃
范氏①之亡也,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③毁之,钟况然④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⑤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bèi)⑥矣!
[注释]①范氏: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到齐国。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椎:同“槌”。④况然:形容钟声很响。⑤遽:立刻。⑥悖:荒谬。
1.选择正确的答案。(10分)
(1)( )逃亡,( )趁机得到了钟。
A. 范氏 B. 恶人 C. 百姓 D.其他贵族
(2)“欲负而走”中“负”的意思是( )。
A. 倚靠 B. 担负 C.遭受 D. 驮,背
(3)“恐人闻之而夺己也”的意思是( )。
A. 自己害怕听到钟声,不敢去抢。
B.用钟声吓唬别人,让人不敢和自己来抢这口钟。
C.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抢走了。
D.怀疑别人听到钟声,把他赶走了。
(4)“以椎毁之”的原因是( )。
A.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B.钟况然有音
C.恶人闻之
D.恶己自闻之
2.“掩耳盗铃”比喻 ,它的近义词是 。(4分)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懂得了什么道理。(6分)
(二)争 雁
昔①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②烹宜,翔雁燔③宜。”竞斗④而讼⑤于社伯⑥。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⑦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①昔:以前。②舒雁:鹅的别称。③燔:烤。④竞斗:争吵。⑤讼:裁决。⑥社伯:一社之长。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伯,长者。⑦索:寻找。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6分)
(1)昔人有睹雁翔者
(2)将援弓射之
(3)获则烹
2.故事中,兄弟两人争论大雁的吃法:哥哥想 ,弟弟想 (用文中的字回答)。社伯为他们想到的吃法: (画线句子的意思)。故事的结局是 。(4分)
3.这则故事让我们明白的道理是( )。(3分)
A.与人争辩时要把观点说清楚。
B.不要因为无意义的争论而错过时机。
C.不能射杀野生动物
专项归类提优卷(六)
古诗文阅读
一、(一)1.示例: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十分好看
2.北飞
3. C
(二)1. C
2.(1)扶 (2)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3.示例: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拂着我的脸,不禁使人感到微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显得格外轻柔飞扬。
二、(一)1.(1)A C
(2)D
(3)C
(4)A
2.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示例:自欺欺人
3.示例:自作聪明、想要欺骗别人的人,往往只是在自我欺骗。
(二)1.(1)看见。 (2)指飞翔的大雁。 (3)得到。
2.烹 燔 把雁剖成两半,用一半煮一半烤的吃法 大雁飞走了
3. B